去年年底,成都刚经历完中央媒体关于高质量发展、城乡基层治理、中日韩领导人会晤等专题的 “ 狂轰滥炸 ” ,新年伊始,再次被一个重要会议点名。
有很多粉丝通过向上群来问我,如何解读这次会议的精神,询问的人很多,我也没有办法一一回复,因此我准备专门写一篇来解读粉丝的诸多疑问。
1
我们先来看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关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定调。
第一句话点出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去年是西部大开发整整20周年了,在这开发的二十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占全国比重日益提升,尤其以成都、重庆和西安纷纷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并一同跻身新一线城市,代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成果。成渝组成的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2.5%提高到2018年的6.4%。
但与此同时,由于成渝地区历史、政策、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等重要资源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城市群内部也增加了一定程度的内耗,因此有必要在更高的层面进行统筹部署。
2
第二句话,“会议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可以说含金量极其丰富。
‘ 要尊重客观规律 ’ ,尊重什么样的客观规律?其实后面有相应的表述,就是要尊重中小城市的要素(包括人才、资金)向大城市、特大中心城市流动的客观规律。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专门提到了“收缩性城市”,也是国家第一次旗帜鲜明的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并不是要培养所有的城镇都发展成为大城市,而是允许一部分城市收缩。
自最高领导人主持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以往国家在政策层面通过压制大城市的土地指标,尽可能通过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缺口来倒逼人才流向中小城市的政策导向。
而三十年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证明,以往的这个政策并不能带来大城市的减负和中小城市的蓬勃发展。因此政策制定需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中央财经委提出的第一个要求。
这句话具体到成渝双城经济圈,四川省和重庆市又该如何做呢?按照以往传统的思路,两省一定会共同在成渝中部塌陷地区打造一个成渝合作示范区,以此来彰显成渝城市群的成果。而 “ 尊重客观规律 ” 这一定调就是要求两省不要这么做,因为这不符合中小城市 “ 产业、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 ” 向中心城市聚集的客观规律。
“ 发挥比较优势 ” ,发挥比较优势既是尊重客观规律,也是对成渝两地的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战略资源等竞争方面提出了要求。众所周知,成渝两地的竞合关系一直源远流长,双方在领事馆、第二国际机场、铁路枢纽、重大产业布局、大科学装置、重大教育科技资源等方面几乎是赤膊上阵。面对接下来可能愈演愈烈的竞争,成渝两地如何减少内耗,共同发展,中央财经委给出了药方,后面笔者会专门论述。
第三句话, “ 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 ” ,是前面两句话所促成的结果,不再赘述。
3
第四句话, “ 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这段话,直接点明了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路径和目标
之前有粉丝问,为什么这次叫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而不是 “ 成渝城市群 ” ?其实会议已经给出了答案。
成渝城市群,虽然一直以来仍是以成渝为双核,但不管是以前四川重庆两省市在具体举措上仍然是以关注成渝城市群当中的众多二级城市的发展作为抓手,而这次提出的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就是提醒两省,焦点应该关注成渝两个中心城市,成渝中间的二级城市应该分别在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之间分别与成都和重庆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形成梯度的产业分工,这才是真正 “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 ” 。
▲  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两中心一高地一宜居地,既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目标,也是中央财经委对成渝地区提出的定位和要求。
这一表述的重大意义在于,第一次将成渝地区提升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地位。而在2011年批复的《国务院关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批复》中对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的表述是 “ 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 。
从“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两中心一高地一宜居地,不仅仅意味着地位的提升,更对成渝地区的产业集聚和要素转化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落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需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格局,需要承接国家重要的顶层战略,比如城镇化战略、生态保护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科技创新、工业强国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细节,在成渝地区以往的定位中,都有一个 “ 内陆开放高地 ” 的提法,这个提法始于2011年商务部助力重庆地方经济对外开放战略的政策支持,后来在全国各地的政府工作性文件以及各地与商务部签署相关协议中进行了明确。现在中央财经委将 “ 内陆 ” 改成了 “ 改革 ” ,一字之差,格局却大不同。随着蓉欧铁路、渝新欧铁路与中亚、欧洲的贸易通道的稳定繁荣,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川藏铁路、中尼铁路、中泰铁路等国家对外重要贸易通道和枢纽的实施,成渝地区已经不再是 “ 内陆 ” 了,而是向西开放的窗口和桥头堡是面向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贸易通道重要节点,这无疑也对两省的对外开放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焦点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也有了,具体怎么做呢?中央财经委紧接着提出了步骤举措。
4
首先意识到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估计到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充分尊重了客观现实。
“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 ,既涉及两省两市与中央部委的对接,也涉及两省、两市和成都对成都经济圈城市、重庆对重庆经济圈城市等各个层面的对接和协调。
“ 突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 ,是指紧紧抓住成渝两个中心城市,不要所有城市一把抓,分清主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要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作为抓手,政府做自己该做的事儿,比如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和扶持等,其余的交给企业自己来做。
“ 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 ” ,这里的 “ 一体化发展理念 ” ,有的粉丝困惑说,究竟是指哪个与哪个一体,是指成渝一体化吗?
这里的一体化其实包含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指成都与成都经济圈要按照一体化理念,重庆与重庆经济圈按照一体化理念。这也充分尊重了成渝两地在发展阶段上的差异。
由于成都的产业更偏重科技、高端制造、研发、现代高端服务业等产业领域,与周边的德阳、绵阳、眉山、乐山和川南经济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产业梯度分布格局,而重庆更偏重传统的工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过程中,目前与经济圈周边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梯度分布,因此两地政府需要在各自与经济圈城市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形成有效对接。
第二个层面来说成渝地区都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因此两地的竞争在任何一方工业化阶段完成之前是不可避免的,但双方需要做好在重要战略上的顶层设计,在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上要按照一体化的思路去谋篇布局,比如成都向东,重庆向西的发展战略,比如成渝双城经济圈之间的城际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快速路网等规划的衔接,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可以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力量逐步减小内耗,逐步融合发展。当成渝两地各地的经济圈圈的足够大了,两个圆圈迟早会交汇。
图据四川日报
结合中央财经委的这次会议精神,笔者大胆预测,成渝双城经济圈极有可能成为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国内第四个最高规格的经济增长极,我们拭目以待。
成都向上谨以此文
抛砖引玉,欢迎批评
编辑:1366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
商务合作: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cdcluoyu
申请入向上微信群: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UPchengdu_com
本文章由成都向上团队原创,请勿擅自复制、转载;如需转载,可联系客服人员授权;如有抄袭,UP君将投诉到底,直至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