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非子 · 五蠹》里说过一件事: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为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什么意思呢?

韩非子说,远古时候的人们不用种田,采摘野果和捕猎就够吃了,穿的衣服也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兽皮,所以人民生活安乐,每天都是岁月静好。

现在生产力增长,人们喜欢生孩子,平均下来一个人有5个孩子25个孙子,导致无限增长的人口在有限的资源里争夺,付出百倍努力,才能得到普通的生活。
换句话说,努力程度和收入完全不匹配。
所以哪怕是严刑峻法,也不能阻挡人民争夺资源的步伐,这么下去迟早要出乱子。
其实吧,韩非子在说内卷化的问题。
最近几年内卷很流行,很多人感觉焦虑。
比如大学生以前是天之骄子,走到哪里都是重点培养对象,现在却是本科生遍地走,硕士生一操场,博士生一礼堂。
前几年看到一篇新闻,说的是东北某地招几个清洁工,有编制的那种,但是要求硕士学历,看起来很坑爹是吧,可是依然有几百人报名。
比如以前上班是朝九晚五,回家做饭看电视开开心心,现在免费加班成常态,连正常睡觉都成梦想了。
再比如以前的中学生不用补课熬夜,该玩就玩该学就学,照样能考上大学。但是衡水中学横空出世以后,其他中学把衡水鄙视了一顿,也不自觉的衡水化。
要不然实在没办法。

大学招生数量是固定的,你去劳逸结合了,别人却在玩命刷题,那么别人的高考成绩肯定得高分,你想得高分也必须玩命学习。
结果所有学生的负担都在加重,但是未必能考上好的大学。
这些都是典型的行业贬值社会内卷,你把现代社会和韩非子的话对照一下,基本上没有任何违和感。
所以说......内卷是伴随人类共存的固定话题。
只要狼多肉少,内卷就不可避免。
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偏偏又赶不上人类需求的增长速度
,那么如何解决内卷,便是一个技术活。

国家、行业、单位,总要面对的。
2
既然韩非子能提出问题,古代统治者肯定想到解决办法了,不能说中国人没有提炼成现代理论,就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回顾中国历史,解决内卷无非是三条路。
第一条路肯定是向外扩张。
只要蛋糕的增长速度,超过人类需求的增长速度,那么内卷就永远追不上。
自从秦国以来,中国走的对外扩张之路。
其实战国初期的内卷已经很严重了,每个国家的内部土地基本消化完毕,疆域也抵达地理边界,周围不是草原就是大海,放眼四顾,除了继续扩张再也没有出路。
于是各国掀起变法高潮,统一天下的事情谁都不敢想,不过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丝胜算,总可以吧?
就像现代社会的加班,升职加薪想都不要想,但是不加班肯定没有竞争力,说不定下一轮裁员就赶上了。
竞争的结果是秦灭六国,虽然关东六国人民没享受到什么红利,但是秦国人过的很不错。
不过秦始皇还没有满足。

他继续派出军队攻占岭南和长城以北,把中国扩张到史无前例的地步,嗯,蛋糕大大的,人口少少的,总没有问题了吧。
到汉朝的时候,秦始皇做好的蛋糕被消化完毕,人口达到5000多万,基本当时生产力的上限。
然后呢?
汉武帝开始四面出击,朝鲜、岭南、夜郎等国彻底固定下来,又动员汉家儿郎到西域屯田,要把水草肥美的西域和河西走廊也占下来。

终汉武帝一朝,在秦始皇的基本盘上,把中国疆域扩大了一圈。
这真的不是皇帝穷兵黩武,实在是不向外走就没出路。我们都说中国的地理环境好,但是反面来说,中国也是欧亚大陆的一座孤岛。
停下扩张的脚步,其实就是等死而已。
后来的唐朝四面出击,把秦汉做过的事情再次做到极致,中国人可以背起包袱到处浪,朝鲜日本西域和突厥,都留下中国人的脚印。

第二条路是向内扩张。
这条路是从宋朝开始的。

倒也不是宋朝不愿意走出去,只是宋朝有点挫,实在走不出去,自从宋太宗在高梁河飙驴车失败,宋朝再也没有走出去的雄心壮志。
既然走不出去,就只能把已经拥有的东西开发到极致,所以宋朝以后的中国,一切都在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瓷器和丝绸越来越精美,除了审美提高以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手工不好根本卖不出去。
比如土地,以前国土面积大的时候,人们都愿意到平坦开阔的地方种地。后来国土面积不大了,人们在山沟沟里也开垦出小块土地,勉强收获三天口粮。
这条路到清朝也走不下去了。
因为清朝人口爆炸到4亿,这个数字是中国农业社会能承载的极限,而且清朝到处设置障碍,不让中原人口到边疆去。
找不到出路的人们只能见缝插针,凡是能长草的地方都开垦成农田,甚至家门前后也要种粮食,把拜访乾隆皇帝的马嘎尔尼都震惊了。

清朝的人口是中国历史巅峰,却是内卷化最严重的朝代,唐朝人均占有土地近百亩,清朝人均只有不到10亩,可想而知清朝人有多穷。

康乾盛世也成了饥饿的盛世。
而且国家极度向内扩张,必然会留下层出不穷的臭毛病,毕竟,社交和意识形态也是内的一部分。
所以什么贞洁烈女、给少女裹脚、存天理灭人欲、八股文都冒出来了,这些都是国家精细化的一部分。
很多人说清朝死不要好拖中国后腿,其实清朝的困局在于,向外扩张走到极致,向内也深耕到极致,又由于人口太多不需要发展机器,反过来导致没有工业来容纳更多人口,结果就是4亿人困在东亚孤岛。
这不是清朝皇帝的问题,而是中国文明演进到这里,必然会结出的一颗苦果。
归根到底,清朝是中国优点和缺点的集大成者。
第三条路是公平。
在《被社会暴打以后,你才会想起毛泽东》里,很多人说我挑动阶级斗争,在举国抗美的大环境里挖墙角,典型的不安好心。
可是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凡是内外扩张都到尽头的时候,总会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求的就是公平。
因为国家内卷受苦的是所有中国人,不会有任何人觉得很轻松,教员也说过,他在韶山冲没见过一个开心的人,每个人都活得很苦。
所以当内外扩张结束的时候,公平分配就是人们的第一主题。
这不是谁能够挑起来的,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甚至可以说,教员能在晚年发动起大革命,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工业发展缓慢,人们从高速扩张时期,转向追求公平分配。
没有这个外部原因,一句也顶不了一万句。
在人类社会里,扩张和公平总要给一个,要是国家或者公司没有扩张能力,又没有公平可言,恐怕也蹦跶不了几天。
苏联不就是这样么,有点钱都花在军备上了,人民基本享受不到经济增长的福利,苏共又是吞金兽一样的特权阶层,把苏联吃的渣都不剩。
苏联人民招谁惹谁了,摊上这么一帮老爷,几十年后终于不陪他们一起玩了。
3
说了历史发展规律,还是要回到现在。
我以前说过,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汉朝特别像,但从国际环境而言,新中国可以类比的应该是明朝。
当然不是说都有出身草莽的开国领袖,而是新中国和明朝,都处于和西方抢地盘的大变局中。
先说明朝。
自从朱元璋称帝以后,卯足了劲重整河山,什么安抚农民恢复生产、北伐蒙古稳定国家安全、和周边小国重建东亚朝贡体系等等,无不是为了恢复汉唐荣耀打基础。
到了朱棣时代,更是派出庞大的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和红海,让大明声威远播海外。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结束,明朝再也没有派船队出海,把自己彻底封闭在东亚大陆,直到嘉靖皇帝死了,才扭扭捏捏的开放了东南贸易。
但东南贸易对于国家而言,并不是一种开放扩张的战略。而且东南贸易除了让一批土豪先富起来,基本和国家财政没什么关系。
明朝没有走出去的代价,就是在内卷中死去。
新中国前70年的历史进程,和明朝太相似了。
教员和同志们革命成功,从苏联引进资金和技术,用不到30年的时间打下工业化的底子,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交恶苏联,中间困难了好多年,不过还是坚持熬过来了。
然后是改革开放,以前30年工业化底子为基本盘,承接西方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又用40年成为世界工厂。
工业化大发展的结果就是,可以容纳很多人口,清朝4亿人口已经内卷的不行,现在14亿人口开始卷了,不过也还行,远远没到过不下去的程度。
此时的新中国,面临和明朝一样的选择:到底是走出去,还是缩回来?
我们都知道结果了。

一带一路是要走出去,让资金和技术流动到欧亚大陆和非洲,类似于汉唐的丝绸之路和明朝的下西洋。
扶贫和内循环是要沉下去,把国内已有的基本盘挖掘到极致,这个过程要做完还得很多年,在这之前新中国还在发展的路上。
只要这两条路一直走下去,新中国的国运便会昌隆,可是一旦内外扩张的进程被打断,新中国就会被锁死在东亚,一直内卷到卷不下去为止。
这就是翻版明朝的命运。
可以这么说,能不能走出去,是区别明朝和新中国的唯一标准。
说到这里就要说另一个话题:入关。
入关的意思是,把中国比作谁都看不起的塞外蛮夷,将来冲进山海关,抢占大明的花花世界。
其实蛮夷也好大明也罢,本质上都是扩张生存空间做大蛋糕,不至于让国人耗死在一方小天地。
也就是说,想不内卷到死就必须入关。
因为国家、行业、单位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谁强大就能多占一点,生存的久一点,生活质量也高一点。
谁弱势就占不到多少资源,只能吃赢家的残羹剩饭,而且还要看人家的脸色,一旦人家心情不好,随时都能断你的饭碗。
现在有一种声音,把入关看作暴论,颇有破坏世界和平的意思。
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入关能不能成功,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国家能不能生存的问题。
这个逻辑一定要想明白。
4
最后还要说一点玄学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限制一个国家发展的是资源,比如地大物博的国家,发展空间就会特别宽广,文明程度也比较高。而国土小资源少的国家,用不了多久天花板就压下来了。
甚至可以说,有没有煤炭、有没有铁矿、有没有石油,都会从不同维度影响国家的发展上限。
我们把这个范围扩大到地球,可以很清晰的发现,限制地球工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石油、煤炭等能源。
要是没有石油、煤炭等能源,工业世界马上就运转不起来了。

而石油和煤炭的储量是有限的,总有开采完的一天,如果太阳能和可控核聚变还没有普及,那世界各国不就要争夺仅剩的能源了嘛?
那可不就是整个地球的大内卷么。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未来世界和春秋战国,又有什么区别?
再深入一点。

限制工业发展的也是资源,比如铁矿能生产什么产品,铜矿能生产什么产品等等,要是地球上没有符合的资源,很多东西是造不出来的。

也就是说,地球的资源,限制了文明的等级。
未来的世界,对内深耕到极致以后,会不会陷入类似于清朝的困局,既没有向外扩张的渠道,又限于文明程度不能容纳暴涨的人口?
到那时候,人类的出路又在哪里?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人类命运的最终归宿。要是冲不出地球,人类就被锁死在现阶段的文明程度。
这么一想,还真有点淡淡的忧桑。
说到底呢,冲破内卷的方法,一是技术进步扩张边界,二是制度设计保证公平,除此之外再没有出路。
当然,这些都是我在夜深人静时瞎想的,离现实生活太遥远,写在这里也只是一点个人想法。
不过《韩非子 · 五蠹》里也说了,人民少而禽兽众多的时候,有巢氏能建房子就可以做天下的王。天下洪灾遍地的时候,大禹能治水就可以坐天下。

但是后世人照抄尧舜禹汤的理论,必然让人笑掉大牙。
生产力都发展到极高的程度了,还在卖弄建房和治水的本事,典型的被历史车轮碾压了嘛。
所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千万不要因循守旧,守株待兔的事情要不得。
只要没到最后一步,世界就有无限可能。
THE END.
作者:温伯陵,守护每个人的真心、诚意与勇气,在文字里岁月静好,在温暖中风华绝代。运营公号:温乎(ID:wenhu49100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