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直想讨论这个话题,正好这几天为了讨论“左右”、“极左极右”而扯不清,正好理理思路。
  下面的讨论,是关于公共话题的范畴,务请注意这个前提。本文预设读者都是成年人,故不负责您的情感诉求。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有共同的观念基础:
  人的认知,是个深化的过程。角度可以多元,深度只有唯一。
  不同的观念,就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价值。
  个人观念决定行为,群体观念决定秩序。
提醒一下,如果您认为地球人的观点都差不多,所有人都有类似的价值诉求,那么请止步于此。先回顾一下
~1~
个人认知的重大事件
  一个是911。
  2001年那起重大事件,是在新浪网上看到的,当时有点懵。
  什么人如此疯狂,劫民航机撞大楼?竟然劫了五架飞机,这是什么组织?纽约到底长什么样?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纽约?
  带着一大堆问题,几年后我到了纽约。拥挤的第五大道、昂贵的写字楼、匆忙的人流、正宗的川菜馆、古老的小邮局、脏乱的法拉盛,一个大杂烩的纽约,给我留下了记忆。
  还特意去了911遗址现场,周围都是狭窄的街道,很难想象这二幢摩天大楼会以这样的方式倒塌。曼哈顿商业区高楼林立,恐怖分子精心选择了这二座标志性建筑,本质上是为了炫耀,炫耀他们的野蛮可以摧毁文明。
  现场当时正在施工,参观者化几块钱发个手环,算是支持建设的费用。每一个遇难者名字,都被刻在了水池边的铜墙上。以后,当我看到每年的新闻纪念,都要化一个小时把二千多个人名念一遍。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次历史重大事件,都应该把每个人的名字记下来。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一个曾经生活过的人。当普通人不被遗忘,历史才是鲜活的。
  911事件,让我开始关注宗教和中东的问题。后来想明白了,那时疯狂出击的基地组织,给了东亚大国一个发展的契机。谁先疯狂,就先灭亡。
  还有奥巴马当选。
  那是2008年,凯迪社区非常火爆。
  大选前,大家争论得很大。有一个最火的贴子,说美国白人种族歧视严重,如果奥巴马当选总统,他就把显示屏吃了,巴拉巴拉,跟贴无数。
  后来,奥巴马真的当选了。不知道那个发帖的朋友,是否能看到此文,请问把显示器吃了吗?
  当时的我,也坚信一点,作为黑人能当选美国总统,那肯定算时代进步啊。但实在遗憾,每次看奥巴马谈各种政策,总是感到不着边际、隔靴挠痒。等到后来,再想明白,他满嘴的漂亮话,没说啥正经事,更没干啥正经事。
  对奥巴马的误判,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肤浅。从奥巴马到曼德拉,我理解了个体的观念与肤色、民族、性别无关,但群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
  后来,就是2016年川普上台。
  一个政治素人,被媒体全面攻击,被华尔街全面攻击,被知识界全面攻击,被硅谷全面攻击,被好莱坞全面攻击,被前任总统和高官全面攻击,被吃福利群体全面攻击,结果他上任了。这个特别的时刻,必定会载入历册。
  对于我而言,无数的疑问涌起:
  墙和墙,有什么不同?
  经济学的边界是什么?
  美国与欧洲有什么差异?

  知识分子群体为什么堕落? 
  ......
  后来,有了对象党和驴党最简洁的判断:驴党自己管辖的地方都那么烂,他们当了总统可能做好吗?简单的轮流坐庄未必是平衡,更不是制衡,而是社会的堕落。
  曾经,我是那么的无知,现在稍好一点。也许年龄见长,冒昧谈一些认知问题。
~2~
认知的进阶
认知的起步
  批评,是所有认知的起点。
  批评社会,批评制度,批评国王,批评民众,批评人性,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很可惜,大多数人的认知,就止步于此。
  因为批评什么,并不代表有见识。批评了某种观点,不过是千万种观点里面的一种。能够进行批评的人很多,但理解建设路径的人很少。
  比如,很多人经常流着口水批评某某人有多腐败,这并非核心问题。腐败和贪婪是人的本性,社会建设的话题,不必养眼于批判人性,而是寻求限制人性中必然的堕落。
  比如,有些人经常批评某某人不懂转基因,某某人不懂核能发电。其实这些都是技术问题,而公共政策的问题,并非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群体利益的博弈问题。我们作为普通人,不需要去了解多少技术,而需要看到不同意见的充分表达。
  批评,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智识的优越感。但在认知的洼地,打着红旗反红旗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普遍的。用一个粗俗的比方,有人说吃屎不好,大家先不急点赞。他也许只是说吃猪屎不好,主张大家吃狗屎。在讨论建设问题的时候,可以充分暴露思维的差距。
  任何批评,都要把自己包含在内,才能养成开放式思维,实现认知的更新。而这种自我纠错的能力,是在1-12岁形成。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认知可能就永远封闭了。
  认知,要从娃娃抓起。

  认知的层级
  人的长相有好看难看,人的认知有深刻肤浅,有睿智就有愚蠢。这些,都是生活的常态。
  对于认知的层级,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从高端思维看低端思维很容易,反过来就很困难。举个例子,人的思维就象操作系统,从WINDOWS图形界面回看DOS操作系统,那一目了然,要从DOS角度理解WINDOWS的图形界面,那比登天还难。
求知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知自己的盲区。
所以,不要怕别人的批评。当你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平静地说,你的观点很差(或者,你在这个看法上很蠢),然后指出了原因和推理。

  如果你这时候感觉非常恼火,那么请保持冷静,你可能真的很蠢。因为我们对于很容易识别的谬误,比如2+2=4,只会觉得好笑,而不会觉得恼火。当我们觉得恼火的时候,就已经接近了认知的盲区,这是清理脑子里面垃圾、实现观念突破升级的好机会。
  能够有人帮助你认知盲区,是一个非常棒的事情。所以,感谢所有支持我的读者,和所有批评我的读者。
  支持五十步笑百步,才能有一点一滴的进步。
认知的方向
  认知,是为了让我们更聪明,能够更快更好的作出判断。那么,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方向错了,人不如禽兽。找到更高层的认知者,是提升认知的有效方法。
  自古至今,各种著作多如牛毛。时间有限,选择很重要。在我看来,大多数的书,都不值得读。少量好书,只需要快速翻阅,找到其观点。极少的精品,可以认真阅读。
  最重要的,是和人类中的优秀者同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视野开阔。吉本、托克维尔、柏克、康德、米塞斯、丘吉尔、哈耶克、柯克,都是深度认知绕不开的名字。这样的阅读,其实并不容易,但会有大收获。因为一本书,浓缩了先贤数十年的积累和思考。
  事实上,公共政治是高端思维,大多数书很难读。那么,不妨先从简介入手,从书评入手。说来惭愧,很多书,我看了几年,都没有看完,有空就翻几页,但不着急。
  最后,你读过的书,历过的事,识过的人,都会从你的语言、文字、情绪、行为、性格中表达出来。
  在这里反省一下,近期妄语太多,与认知无益。毋大而肆,毋富而骄,毋众而嚣。
  快读好书,精读大师。
  认知的捷径
  认知是个积累的过程。但是,我们经常渴望快速地改善自己的认知。那么,有需求就有供给,怎么样快速而省事的提高认知呢?
  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既能便携获得信息,同时信息越来越快餐化碎片化。从视频到音频,人们能够快速获得一些答案,但无暇思考答案背后是什么。甚至,现在很多软件的设计类似于精神毒品,通过推送偏好信息,最后让你的世界越来越窄。
  还有更轻松更省力的方法,就是搞个理论出来,帮你寻找坏人。当明确了坏人,一切问题都在坏人,那么答案就变得简单了。大家一起喊:你是坏人!你是坏人!你是坏人!打倒了坏了,自己就圆满了。坏人的标准,有的时候按照贫富区分,有的时候按照观念区分。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认知捷径,还常见动机论。比如,对于写公众号文章,人家飞过来:你不就是为了多点粉丝吗?你不就是为了带节奏吗?妥妥的道德高地,诛心术一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走捷径的结果,就是最终收获劣质的果实,认知也是如此。
小结
  回到原点,我们认知的初心,不是为了改变别人,更不是为了拯救他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聪明,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其它的结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正如荣格所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着象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让我们共勉----静待花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