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225 篇文章
Photo by 66 north on Unsplash.
作者:湘萍,80 后二胎妈妈,坐标香港,广外本科 + 伦敦政经研究生 + 港科大 MBA。10+ 年 500 强企业 HR 从业经验,职业发展教练和企业培训师,VUCA 人力资源咨询创始人。关注自我认知和个人成长,希望用温和及专业陪伴更多人一路前行。个人公众号:VUCA职业咨询(ID:VUCAcareerconsulting)。
近几年,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却又一直没有什么很好的答案。
在这个信息爆炸且易得的时代,我每天都会被无数种不同来源的信息点刺激着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认知。有时候我问自己:
上个月的今天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文章或者追了哪些八卦?
当时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感受到了些什么?
哪个人,说了哪些话,做了哪些事,能让我记住并且反复琢磨?
结果我发现:
情绪的有效期,很难超过 3 天。
感受的存活率,好像连 5% 都不到。
信息到记忆的转化率,好像都没有超过 10%。
说白了,今天想干的事儿我明天可能就忘了或者不再觉得有必要了。
这里先说件暴露年龄的事情。我小学时流行一首粤语歌,是《天龙八部》的主题曲《刀剑如梦》。那是我第一次觉得粤语歌好酷,于是我守着录音机反复听了上百遍,学会了这首歌,觉得自己走在了时尚前沿!那是我作为一个东北人,至今为止能唱准确的唯一一首粤语歌。
如今,哪怕我曾在广州上大学,在香港已经生活了近 7 年,也自觉有学粤语的必要,却再没有像当初那样学会过一首完整的粤语歌了,出租车司机一听我说粤语就头大。
我不禁问自己:我怎么越活越没样儿了呢?是什么让我没有了在一件事情上持续努力的决心和追求极致的行动力?怎么才能唤回小时候那个肯为了一件想做的事,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自己呢?
直到最近半年,几个片段连在了一起,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些许答案。所以今天很想跟大家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还尚浅显的思考,希望能够找回那个守在录音机前学唱粤语歌的小孩儿。
为什么目标总是停留在目标呢?
不知道是不是岁月让我的记忆力变差了,但这几年,每当我有一个想法或者一种感触,如果我未能马上把它写在本子里或者记在备忘录里,之后就有可能再也无法想起来了。新信息的大浪不断地涌进来,刷掉前浪们在沙滩上留下的浅浅的痕迹。
每次都在我还来不及做点什么的时候,就又带来了看似“更炫酷”的想法。即便我能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后续,那就只是躺在本子里的一行字。一个月后再回看,我都不觉得那是自己写下的文字。
▲ Photo by debby on Unsplash.
就算抛开这些还没有切实意义的感受和想法不谈,单说那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事情。按理说,如果我认为某件事情很重要,并把它订立为我的目标,我应该对它抱着莫大的决心,日日夜夜,朝思暮想。但我发现,事实是,我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向目标更进一步。
这个目标,我想很多人都有过。可能是一场执业资格考试,可能是一张年初列的今年必做清单,可能是一个想要追求的人,可能是一本想读的书,可能是一位想拜访的朋友,可能是一本想考的驾驶执照,可能是一个想去的地方,又可能是一项冷僻的技能。
可似乎我们越来越难以保持专注了,而世界上能让我们日日夜夜,朝思暮想地坚持下去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
我捋了捋背后的原因,大概如下:
1. 生活,通常已经占据了我大块的时间,我觉得我已经砍不出整块的时间再去做些什么了。
像是工作和照顾孩子,基本上已经耗费了我全部的时间,我已经没有更多大块的时间再去做额外的事情了。像是我一直想要恢复生娃之前的健身习惯,但是健身这件事情至少是一小时起步,这个时间对我来说太奢侈了。
2. 那些计划外的想法或者想要,通常也不是对我的生活能产生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的。
像是学粤语这件事,即便我学到了可以跟出租车司机交流的程度,也离可以作为我的工作语言差很远,没办法让我去一家粤语为工作语言的香港公司应聘。于是我觉得既然没有那么紧急,再等等也无妨。至于出租车司机听不懂,我可以用 Uber 呀。
3. 就算下了决心,往往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却因为中间受到了打击,便开启了自我怀疑模式。
像是我一直想要读完一本厚厚的专业书,打开书却发现,里面的单词我都认识,可放在一起却看不懂什么意思,感觉自己就是个 loser(失败者)。于是本来建立的决心也因此瞬间被击垮,觉得自己选错了书。
4.坚持是件苦差事,重复是特别无聊的,而放弃不但特别容易,还没有什么成本,甚至也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可能作为高考独木桥上挤过的孩子,总是在记忆的深处被印上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印记,所以我总觉得坚持达到成功这件事情,特别的苦。而放弃,就好比高三出国读语言之后就能直升大学一样,不但容易,而且看起来没有什么放弃成本。
5. 有些目标需要我突破自己的极限,在不擅长的领域中发挥,而我对自己可能的表现十分的恐惧和害怕,担心搞砸自己在别人心中既有的好印象。
像是我写公众号之前曾经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我的文章没有人看怎么办,如果有人觉得我写的很差怎么办,如果有人不喜欢怎么办。所以我犹豫了很久,迟迟不敢开始。
当然,我也不是一事无成的。只是,如果仔细想不难发现:长大之后,我人生中完成的很多事情,都是我的职责(Responsibilities)。比如做一个值得信赖的 HR,这是我的工作职责;完成学业,这是作为学生的职责。我先具有了一个角色,而后为了更好的完成我在这个角色里的扮演,我必须要完成自己的职责。这是先有“职”,后有“责”的过程。
而生活中那些除了职责之外我还能够完成的事情,往往是即便没有角色的约束,我也愿意主动去承担的那些责任(Accountabilities),比如我在小学时候喜欢过的那首《刀剑如梦》,初中时候一定要考过女班长的决心,高中时候一定要出国读书的愿望。没有任何人要求过我需要为此付出努力,但我就是想要为之付出我的全部。这是先有“责”,后有“任”的过程。
职责是因角色而产生,若我离开了那个角色,自有其他人可以承担;而责任是因我而产生,这世上只有我,愿意为此付如此这般的努力。
我为职责负责,是被动的;我为责任负责,是主动的。如果我只是在完成职责,我的人生就好比一个个任务的集合,每天都在不停地扮演各种角色,筋疲力尽。
我觉得好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能够把职责当作责任,而除了职责之外,我还有愿意为之付出的其他责任。
怎么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设立的目标呢?
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锁定责任,并把责任量化成目标并完成它,我一直在留意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更加笃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自己,进而通过我的职业帮助更多的人。所以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反思一:继续相信座右铭的力量
前不久在 MBA 毕业晚宴上,一位很受大家喜欢的教授送了我们一席话,翻译过来的话,大概意思是:
如果你真的真的想要做成某件事情,你必须找到方法克服种种阻碍,而且必须保持一种礼貌和善的态度,否则别人会离你而去。
我看上去有着非常成功的事业,但每年 150 个项目中,只有不到 50 个能够成功,这其实意味着我大多数时候都在失败。
不要因为自己的失败就感到气馁,而是要从中反思下一次如何可以做得更好。记住:Polite persistence wins the day!(我觉得可以翻译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Polite persistence wins the day!这句看似简单又朴素的话,不知道为何,让我浑身汗毛竖立,瞬间又回到了中学时代。那个时候我为了激励自己,把自己最喜欢的青春小说《十七岁不哭》中的台词当作座右铭写在了各种练习册的扉页。
“就算再兵荒马乱,我也要从容”,“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试试才能行,争争就能赢”。每翻开练习册前,我都会看看扉页上的台词,然后就会很有动力挑灯夜战。最后中考的时候,我从入学时候的中等生变成了全校第二。
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相信座右铭的力量了。上了大学之后,有时候会被一些问卷问到座右铭是什么,我居然大脑一片空白,得需要打开 Google 搜索一下才行。
直到那一天,听到这句简单的话,再结合自己过往的经历,我又有种被座右铭电到了的感觉。这难道不就是我应该做的么?
要走的路,总是会有很多阻碍,但是我要做的也只不过就是怀揣着尊重及平和,向前走,就好了。不需要急,也不需要跑,更不需要起飞,只是需要一步接一步的向前走就好了。
我终于知道,即便我长大了,变老了,但是我依旧需要我的座右铭。不但需要,而且还应该尽可能地把它视觉化呈现在我的生活里,因为它其实是影响自己信念,甚至是潜在信念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前几天是我的生日,我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回看自己的朋友圈,看看自己之前的几年时光里在想些什么。人年纪长几岁再回看自己之前的一些言行,难免觉得年轻时候很“矫情”,于是我们渐渐在朋友圈里,在别人面前,甚至在自己心里去掉了这种“矫情”。如今我觉得这种“矫情”应该被永远的留在我们心里,不要忘记那个愿意把座右铭写在书本扉页的中学生。
▲ 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反思二:如果真的不能专注,那就不专注地坚持吧
前阵子无意间听到 Stephen Duneier 在 Ted talks 中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个 C- 学生变成一个全 A 学生,最后完成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
他是个无法专注超过 5 或 10 分钟的人,从小到大都被老师要求更加专注一些。努力无果之后,他放弃了将自己的变成一个专注的人,而是采取了不专注地坚持。每学习或工作 5-10 分钟就离开去休息或者游戏,然后再回来继续其他的任务,这样靠着把任务分解成为一个个自己能够承受的小部分,完成每个小部分,做对每一个在沙发上的决定,最后才能够有资格做出在山顶上的决定。
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从小就被评价为一个三分钟热度的孩子,能让我全情投入的事情不多:中考算一件,准备出国读研算一件,如今自己创业算一件。所以从小我就痛恨自己不能专心且坚持这件事情。我一直觉得只有“入定”了,达到心无旁骛的状态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听了 Stephen Duneier 的这段演讲之后,我开始审视自己需要大块时间才能做好一件事情的想法,发现其实坚持跟每次投入的时间长短原来可以没有关系,坚持就是坚持,而专注是专注。如果不能专注地坚持,那就不专注地坚持吧。
前阵子,一年级的老大和幼儿园的老二由于香港疫情反复开始在家里开始上网课,我瞬间变成了全职陪读,恨不得一身二用,白天陪上课的时候根本无法专注于做自己正常要完成的工作,而一天陪读下来筋疲力尽,这种状态着实让我抓狂。
后来我调整了心态,打开电脑,有空闲的时候就进行一点儿,哪怕写上半句话。我发现,几天下来我也是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的。甚至我经常打开三个文档,一会儿写文章,一会儿写给客户的反馈,一会儿给老大写英文例句,依旧能够高质量完成一部分内容。
我惊喜的发现:谁说坚持一定要专注了?
我甚至开始鼓励孩子们也这样做。老大最近迷上在电脑上打字,那天她自己打出自己和妹妹的名字,并打出“Book 1”,像模像样的。我看到之后就鼓励她,问她:你是不是要自己写一本书呀?如果每天都能用两分钟时间写上一句,那么一年下来,就能完成一本书了!她对每天写一句这个建议十分有兴趣,真的每天都会自己想起来要去写上一句。我甚至开始期待这个不到 6 岁的小家伙的第一本英文“著作”了!
反思三:练习无用,刻意练习才行
MBA 有一节课是专门讲如何进行变革管理的(Managing Change),是选修课之一,很多商学院都会开设。为什么商学院都在学变革管理?因为种种案例告诉我们,人的天性多多少少都在抗拒改变,一是因为身体惰性;二是因为思维惯性;三是因为需要保护既得利益。而完成一个目标经常就是一种改变。
可是,我当时对待这门课的表现就充分显示了我的以上三性。
这门课正值去年 11 月的香港。上课第一天,专门从澳大利亚飞来的老师带领我们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体验,不同于以往坐在教室里上课,我们需要进行很多游戏和互动,我感觉收获良多。
可是,第一天之后,校园被暴力席卷,所有课程全部转成线上 zoom。而面对这样一个需要大量互动和面对面交流的课程,虽然我很想继续上完,但是:身体的惰性告诉我,坐在电脑前一整天我会废掉;思维惯性告诉我线上这种形式根本不适合这种互动很多的课程;保护既得利益的我觉得需要捍卫我在教室上课的权利,得用退课表示我的心痛!
于是,我申请退出了这门课。后来,据说老师很快的修改了授课方式,让它变得更加适合线上互动,效果还是可以的。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是想学 Managing Change(变革管理),结果被 Change(变革)给 Manage(管理)了的典型案例么!
所以并不是学习了,上课了,就能够进步或者提高的。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上了那么多网课,看了那么多书,为知识做了那么多投资,到头来也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
可以说,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或者是漫无目的地练习,真的收效甚微。我们需要的是刻意练习。
▲ Photo by mohamed_hassan on Pixabay.
练习是不断地重复,数量上的累积;但是刻意练习 = 刻意行动 + 刻意思考 + 刻意学习,包括了:
  • 设定谨慎且可持续的目标;
  • 及时跟踪并反馈;
  • 关注并练习如何学习;
  • 关注短期和长期的成果;
  • 突破原有技能而刻意练习新技能;
  • 持续关注底层思维。
刻意练习的底层逻辑是成长型思维和积极反馈,我们需要时刻对自己看这个世界的方式提出疑问,并且思考如何改进。就像小时候,没有固定思维的局限和刻板的套路,保持沉浸式的学习状态。
最后我想说,成年人想要完成一件事,会给自己找到很多支持,运用各种资源来帮助自己达到目标,但同时成年人也有很多固定的思维模式限制了自己去达到目标。这些资源或思维模式有些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法宝,有些则是束缚我们的枷锁。
对座右铭怀有敬畏就是鼓励大家抱紧各自的法宝,让自己有信念上的安全感;不专注的坚持就是鼓励大家打破那些枷锁,让自己像孩子一样去随意;刻意的练习则是希望大家保持成年人的成熟和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关注如何更有效的成长。
没有人生来就是永动机,但每个人都应该有能力去挖掘自己在各个阶段的成长动力,没有什么速成大法能让人一夜之间变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但学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办法就是最有用的速成大法。
-  END  -
推荐阅读
你做你的太阳,我做我的月亮
一诺:那些需要勇气才问得出的问题
樊锦诗:遇上了老彭这样的好人,是我一生的幸运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