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半佛仙人的第353篇原创
1
有一天中午,我在玩《三国志14》,操纵着关羽张飞到处跑,忙着给地图上色,匡扶汉室。
身后的一个从来不玩游戏的朋友拿着水杯站在我背后看了一会,问:“三国啊?”
我答应了一声:“嗯,三国志。”
他接着问:“他们怎么都说日语?”
我被噎了一下,回头看着他回答:“因为这是日本做的游戏啊,就都说日语。”
他瞪着眼睛,大声喊道:“《三国志》为什么是个日本游戏?!”
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一统三国的霸业不香了。
是啊,《三国志》怎么是个日本游戏?
2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三国”一定是中国的。
但是对游戏玩家来说,三国游戏不一定是中国的,甚至顶级的三国游戏一定不是中国的。
早些年还有一些《三国群英传》、《傲世三国》之类的优秀国产三国题材作品,现在,国内的三国题材游戏大多停留在页游和手游之中,停留在各种除了名字完全看不出和三国有什么联系的氪金通道里。
游戏设计者的核心想法已经是如何把三国美女们的衣服设计的更加简约了。
几年前,对国内历史游戏爱好者来说特别黑色幽默的一个笑话是:如果没有日本,这个世界上将不会有三国游戏。
现在,这个笑话有了一个进阶版本:如果没有日本,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三国游戏将是英国人做的。
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英国的《全面战争:三国》上线,瞬间卖爆,全世界都知道了刘关张和曹老板的恩怨情仇。
但这是英文世界的。
好在《全面战争:三国》有中文语音,被人围观的时候,应该不会暴露这游戏来源于一群英国佬。
唯一的问题是,这个大标题旁边的中文小字,有时会让人想到:为什么三国两个字不能是大的那一边。
我看着真的不爽。
3
歪果仁对中国有很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歧视。
这些印象经常反映在文艺作品中,在欧美就是傅满洲一样的辫子头、八字胡、清朝官帽,细眼睛,在日本就是包子头、旗袍、八极拳、麻婆豆腐。
有时候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些外来文艺作品中的奇怪印象,并把这些偏见付之一笑。
像是街霸中的春丽,就是日式刻板印象的集合体,顶着包子头在九龙城寨穿旗袍打架,要素实在过多,好看,但确实过于赛博。 
几年前美国电影乱蹭中国热度,搞出来的类似《功夫之王》、《长城》这样完全就是在耍人玩的大拼盘,更是让人想去祖安做个培训。
早些年国外游戏里出现的中国字根本就是鬼画符,最常见的中国场景是香港的夜市和挂着布幡的青山绿水。
后来中国影响力变大,美国人认为自己需要弄一点真正的中国字,于是就弄出了:
《生化危机6》把舞台放到中国“兰祥”市,谐音蓝翔,结果整个游戏看不到一个中国人。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都开挖掘机跑了。
现在,中国的地位变高了,美国资本也开始学习讨好国内市场。
《高堡奇人》的结局,中国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后希望,黑人军人的武器是中国产的写着汉字的“九乘十九毫米 斯捷齐金手枪”。
《守望先锋》也推出了小美这样大眼睛、高智商的科研型中国角色,《全面战争》系列也出了三国,还要做八王之乱这个中国人自己都几乎没碰过的历史题材。
文化地位的提高应该是好事,但看着老外越来越了解中国文化,却更令人嘴里发苦。
老外开始在做中国文化,在抢占中国市场。
中国的文化创作者在干什么呢?
4
日本人做三国并不是最让人无奈的,毕竟《三国演义》在日本也是流行读物,日本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些贵族把《三国演义》当兵书来看。
但是当你发现日本游戏对三国的理解比中国自己还要深的时候,事情就变得微妙起来。
当在最近流行的国产的影视剧里,刘备被评价为假仁假义,诸葛亮被视为权臣,司马懿被洗的白白净净,甄宓和小她十岁的曹植必有一腿,你可能会渐渐意识到,中国的“三国”已经失去了神魂,最好的三国故事,也许在日本,在光荣公司。
这个公司连名字都那么三国,淦。
最能体现光荣对三国理解的作品是《真三国无双6》。
在这个游戏中,故事被分为魏、蜀、吴、晋四个剧本,每个剧本都体现出自己对三国的另类诠释:
魏传中的曹操反对世家门阀,想要建立一个寒门也能出头的新时代,他认为刘备的仁德只会让世界重复封建的循环,孙权空谈团结却只是抱残守缺。
蜀传中的刘备则认为用暴力席卷天下只会带来痛苦,他必须复兴汉室,建立一个仁德的世界。
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姜维又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三代北伐,不曾断绝。
吴传中的孙权则一直在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如何追上太优秀的父亲和大哥,后来渐渐明白,自己不强不要紧,他可以团结身边的人,用众人的力量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看起来确实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根本就是把日漫的叙事方法套在了三国人物的头上,但是深入研究后却会发现,这些看起来脑洞大开的诠释和历史上几个人的底色竟然一脉相承。
反对封建,要打破士族垄断的设计,是截取了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重用寒门士子的历史事实。
仁德之志的三代继承,是对刘备宽仁形象的肯定和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提炼。
孙权的团结众人,则是对吴国内部世家大族林立,互相妥协联合状况的隐喻。
这些形象看起来夸张,但都是合理的扩展。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如果对比一下国内的三国题材电视剧,就会明显感觉到“扩展”和“扯蛋”之间的区别。
《大装逼犯司马懿》,直接把“历史”变成了“装逼”的舞台,用全世界来捧一个角色,硬是降低所有人的智商和道德指数来捧主角。
内部的常识错误同样令人无语,像两个当官的坐一起聊黄巾“起义”,在三国搞“移送大理寺”,这种错误让人怀疑整个剧组有没有一个历史及格的人。
至于《武神赵子龙》之流打着历史旗号的言情剧,则根本不值一提。
改编历史不是不行,文化创作当然允许突破。
但你的诠释要精彩,要让人感觉到血肉,要抓住文化中最精粹的那个点,最起码,要让人觉得你是用了心的。
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打磨,需要对历史的理解。
光荣公司一帮日本人,能够抓住三国的感觉,在一种极度夸张的漫画式表达方式里诠释出令人信服的三国英雄味道,是因为他们已经把三国的相关史料翻烂了,《三国志》出了14代,《三国无双》出了8代,还有《三国志英杰传》、《三国志孔明传》,《三国志曹操传》,《三国志战记系列》,可以说,光荣已经做了30年三国,三国时代只要是有个姓的角色,在他们的游戏中都能漏把脸。
像鲍三娘、步练师这样的角色,大部分人根本闻所未闻,《三国杀》能够引入,大概也是因为光荣先翻烂了相关史料。
他们做游戏是为了赚钱,我们也是为了赚钱,但怎么就这么大的差距。
中国创作者做出的诠释不但没有抓住自己文化的精髓,反而走向了反面,对人物的理解脸谱化,片面化,庸俗化,像《新三国》中的铁憨憨曹操、怎么看都是李逵的张飞,《赤壁》里的窝囊废刘备,《大军师司马懿》里兵谏的诸葛亮,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喜好,就是为了造剧情而强行阴谋论。
赚钱没问题,走点心好不好。
5
实事求是地说,光荣对三国的诠释并不符合历史,甚至有很多自由发挥的地方。但当对某件事太过了解的时候,自由发挥也能发挥出一些精彩的故事。
《无双6》作为无双系列的剧情巅峰,最为点睛之笔的就是晋传的结局。
大部分三国爱好者都不喜欢三家归晋的历史,以诸葛亮的死为分界点,后三国时代,英雄凋落,理想凋零,但就连这样的时代,光荣也诠释出了独特的味道。
晋传中司马懿和司马师是天命论、精英主义者,他们认为世界应该由他们这样有才能的人来带领,所以他们有责任掌控天下,而司马昭却并不喜欢这种论调,他更想做一条咸鱼。
然而他老爹老哥相继死去,把一统天下的责任丢到了司马昭的身上,他不得不背负着死去人的意志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最后的结局动画,是著名的“乐不思蜀”,司马昭在宴会上播放蜀地音乐,在场蜀臣无不流泪,刘禅却咯咯的笑起来,司马昭问:“你不难过吗?”
刘禅回答:“有什么好难过的呢?这里不会有人来逼我做各种各样的事了……是那些已经逝去的人啊。
他接着站起身,大喊了一声:“此间乐,不思蜀啊!”
在所有的三国作品中,司马昭和刘禅的形象都是对立的,但在光荣的笔下,刘禅却成为了司马昭的开解者。
过去的事,太重,理想,太空,世界不完美,但我们就该这样不完美的,作为自己活下去。
这一段剧情的发挥和对三国的理解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国内作品。
《三国演义》就是一个理想凋零的故事,不管是曾经热血刺董的曹操,还是百折不挠的刘备,为知己者死的诸葛亮,都敌不过天命,敌不过时代洪流。
光荣的历史观贯彻了英雄主义,认为英雄创造历史,英雄改变时代。
但他们在用了三个剧本塑造了理想化的三国英雄后,最后却告诉你,世界是现实的,理想化的时代总会过去,英雄璀璨,但最后都是时代里的一粒尘土。
你说他三国,过去从没有人这样看待“乐不思蜀”。
你说他不三国,一部《三国演义》最悲剧的内核已经被点到即止。
我都不知道该夸还是该尴尬。
6
还原从来不是评判一个文艺作品的第一要素。
对大部分人来说,重要的是看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是《军师联盟》开头的时候备受好评的原因。
我们能接受改编,能接受戏说,能接受合理的诠释。
但可怕的地方就在这里:你诠释的东西没有内核,甚至歪了,而隔壁却诠释了一个好故事。
那这个故事还是你的吗?
光荣的三国系列在中国的影响力其实超乎一般人的预料,百家讲坛讲三国的时候,会大量使用《三国志》系列的人物立绘,《三国杀》之类和三国擦边的页游、手游,大量参照光荣的人物形象,甚至对很多人来说,魏蜀吴的默认颜色、刘、关、张的形象都已经“光荣化”。
一百个人都在讲自己心中的三国,但讲得好的都是日本人,那这里面会夹带多少异样的价值观?
想想看朋友,我并没有胡扯。

日本式思考模式,随着这些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化、极端化的塑造悄无声息的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输出到欧美的排头兵,甚至反过来影响了中国这个三国故事的发源地。
而中国的文化创作呢?
正午阳光作为中国历史剧最顶尖的团队,在历史观上依然存在缺陷。
《知否知否》和《清平乐》两次打入宋朝这个中国历史剧的荒漠,以服化道考究、还原历史著称,但仔细探究,《清平乐》中看起来严谨的礼仪,其中大部分其实来自于日本。
一般的武侠电视剧更是放飞自我,不知道服化道是不是集体喝了假酒。
尤其是诛仙的发型师,这个造型像是用了太多优惠券,导致创意总监被白嫖一怒之下做出来的。
这个让我看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的奇妙发型设计,想必有一套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路吧。
影视剧放飞自我,游戏也好不到哪里去。
至于市面上大部分的武侠网游、仙侠网游,除了新手村有两件长袍布衣,越往后越像到了古希腊,进了十二宫,除了氪金就是金光闪闪的大宝剑,搞不好还要弄出究极朋克审美的黄金圣衣配五色大翅膀。
肯德基看了两眼冒光。
反而《魔兽世界》的“熊猫人之谜”版本,以中国为原型虚构了一个熊猫人的国家,这么一帮美国佬,在一个西式奇幻背景下塑造的东方,却比很多国产网游中塑造的仙侠世界更有东方味道。
虽然他们就是忘不掉包子头。
7
被老外带着刻板印象看待,看起来是一件小事,被日本人拿走中国题材自由发挥看起来也无伤大雅,但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种文化话语权的丧失。
当美国人在电影中,对全世界宣告,中国人就该是眯缝眼、雀斑、高颧骨、戴眼镜、呆滞的学霸,那么全世界都会以为中国人就是这样的,除非有更多的中国作品,告诉他们我们不是这样。
当日本人在作品里告诉世界,张颌是一个伪娘,那么世界就会以为,三国的大将里有这么一个跳舞的娘娘腔。
文化被外国抢先发挥了是小事,拍出来先入为主了,就是很大的事。
地球上第一版《西游记》电视剧是日本拍的,这一版电视剧非常魔性,里面的三藏是个妹子,还和孙悟空有感情戏,在我们看来可能很荒诞,但这直接导致日本后续的几乎所有西游题材,三藏都默认是个妹子。
现在再看看鸟山明老师的《七龙珠》开头的小队是不是感觉有点怪?
没错,布玛真的就是女版唐僧,唐僧是女的,这就是日本人脑子里的基本常识。
这个日本《西游记》引入中国后直接惊呆了朴素的中国群众,反而促使我们下定决心要拍中国自己的四大名著电视剧。
但是,即使后来六老师已经是文体两开花的国际巨星,在世界范围内,提到孙悟空,更多人想到的也首先是那个超级赛亚人了。
舆论的阵地,你不抢,就会有别人去抢。
文化的形象,你不占住,就会有别人来定义你的文化。
当我们重新回到这个世界的舞台上的时候,我们还会是春丽吗?我们还会是被别人定义的“东”方人吗?
近年来,我国也出了一些比较优秀的文化作品,比如影视剧的《长安十二时辰》,比如游戏界的《古剑奇谭》、《太吾绘卷》,他们不但质量过硬,还能抓住中国文化的一些内核。
这些文艺作品守住了国内的文化阵地,但都不具备将文化传播向海外的能力。
当年李小龙在国外拍电影,试图用功夫教导美国人什么是太极,什么是阴阳,什么是中国哲学。
他最后留下了布鲁斯李的大名,也抢下了“功夫”的最终解释权,让中国动作片获得了先天优势。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文化上输出能力,中国依然处于一个弱势地位。
影视剧出海,游戏出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多人,更长时间的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
想向世界宣告我们是谁,恐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但在这之前,我们或许可以先守住自己的三国,让别人不能定义我们的文化。
我认可做文化也要赚钱。
但赚钱的同时,该做的事情,起码要做好吧。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你将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9月24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1888元,666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