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教育史上,有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小学老师。


里根和老布什两任美国总统,都曾邀请她出任教育部长,但被她拒绝了。她说:“我的热情在教室里,教室更适合我。”


2004年小布什总统为她颁发“国家人文勋章”时,称赞她说:“你作为一名黑人女性,生长在种族主义最严重的时代,却变得如此明亮。”


玛瓦只是淡淡一笑:“总统先生,有一种东西叫书籍。


风靡全世界的《哈佛幸福课》的主讲人泰勒·本-沙哈尔,不只一次提到过,玛瓦是自己的榜样。


CBS还曾专门为她制作过节目,让她的事迹根植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从1960年到2008年,她只做了一件事,身份只有一个——教师。


她就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在美国教育史上创造奇迹的玛瓦·柯林斯



上世纪60年代,她在芝加哥一处黑人聚居区教书。当时那里是“毒品和犯罪的温床”,那里的孩子让大家觉得“毫无希望”。


老师们最大愿望,就是孩子能在教室里待一天,这样就能晚一点流落街头,加入各种帮派。


但玛瓦的学生不仅没有沾染毒品、犯罪,还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虽然她教的班级,聚集了全校公认最难搞定的孩子。


这些“问题孩子”,在二年级就能学习四五年级的知识;四五年级就能读狄更斯、莎士比亚的作品;后来还全都考上了大学,当上了政治家、商人、律师、医生、老师……


玛瓦究竟对这些孩子施了什么魔法?


她曾说:“我真希望全世界都能看见我在教室里的一幕: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成功者。他们需要的就是,有那么一个特别的人相信他们,激发出他们最好的一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玛瓦的故事,一起看一看她的教育秘籍到底是什么。


用爱和希望,照亮每个孩子


1936年,玛瓦·柯林斯出生在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上。她的父亲是非洲裔美国人,母亲是印第安人。


父亲聪明能干,有商业头脑,又为人正直,在当地备受尊敬。


当时的美国种族歧视非常严重,黑人女孩的处境更加糟糕。但父亲却把玛瓦保护得很好,让她很有安全感。



更可贵的是,父亲总是鼓励玛瓦:“你很聪明,你和其他人不一样,你的未来可以非常出色,你将会有所作为。


在父亲爱的包围中,玛瓦从小就自信、好学、独立。


当时,秘书是黑人女孩能找到的最好工作。父亲就对玛瓦说:“你能成为最好的秘书。”


长大后,她果然成了一名优秀的秘书。但在一次教学体验后,她觉得自己更想做老师。


于是,她去读夜校,考教师证,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在芝加哥一个公立学校找到了一份教师工作。



刚踏上教育之路时,她就说:“曾经,父亲的几句鼓励,就能改变我一生的命运,现在我带着父亲给予的力量,走上三尺讲台,一样能够改变更多人。”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也做到了。


在她的班上,有很多“不可教”的黑人学生,他们非常调皮,还会故意捣乱,试探老师的底线,挑战老师的权威。

但玛瓦毫不犹豫地接纳了这些被放弃的孩子,一遍一遍地对他们说:


“我相信你,你能成功。”


她教每个孩子这样想:


“我觉得我做得很好。”

“我真的很聪明,我是独一无二的。”


一些孩子因为自卑,说话声音很小,她会大声地鼓励他们:“大声点,亲爱的,不要让别人淹没你的力量,否则你一直都是小人物。”

因为,她认为,“声音构成了语言,而语言就是思想,是观念。你大脑中的思想和观念塑造了现在的你。”


面对特别捣蛋的孩子时,她也非常有耐心:“我们所有人的身体里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而且我知道,你有好的一面。你能帮我发现那个你吗?”



即使在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她也不会让孩子失去尊严,因为她“对事不对人,把人和事分开了”。


如果课堂上有孩子嚼口香糖,她可能会对那个孩子说:“你的行为很愚蠢。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可不是一个愚蠢的人。”


她还会向孩子们强调:她希望他们改变的是“行为”,这丝毫不影响她对他们的爱,她的爱一直都在,永远不会变。

 

在课堂上,玛瓦会一直走动,摸摸这个学生的头,拍拍那个学生的肩膀,拥抱和赞扬他们每一个人。


她设法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老师始终在关注你,你在老师心中非常重要。


在她班上的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有多么爱他,就像妈妈对自己的爱一样。


她的关心和鼓励,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心和未来,让他们的人生焕然一新。

 

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后来,因为不满意学校封闭、教条的环境,以及其他教师的排挤,玛瓦干脆自己办了一所小学——西区预备学校。


起初这所学校就设在玛瓦的厨房里,最初只有4个学生,其中还有1个是玛瓦的孩子。慢慢地,才有更多的孩子加入进来。


他们都是从公立学校退学的孩子,被大家贴上了“白痴”“情绪紊乱”等标签。他们的眼中没有光芒,眼睛里也没有希望。


于是,玛瓦就不断让孩子把关注点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上。



在她看来,在每个学生内在,都深藏着一颗闪闪发光的赤子之心。老师和家长不应该紧盯着缺点不放,惩罚孩子,而是要转换视角,赞扬他们做得对的事。


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早上你自己穿戴好衣物,我喜欢你这种配合他人的做法。”或者,“今晚你帮助我洗了碗,做得非常好。”


玛瓦每天都告诉孩子们,她喜欢他们什么,并问他们喜欢自己什么。这样,他们就能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她想让孩子们知道,你有能力做出改变。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弥补缺陷上,不如从现在开始,持之以恒地努力,发展自己的优势。



如果有人犯错误,她的惩罚方式也非常特别。她会让孩子写100个原因,说明为什么他们棒到要做那样的事。而且要按照字母顺序写:


“I am adorable.I am beautiful.I am courageous.”(我很可爱,我很漂亮,我很勇敢),


“I am delightful.I am effervescent.I am fabulous.”(我令人快乐,我很兴奋,我很厉害)


……


如果再犯,就要换掉这些词汇,重新找100个原因,还是按字母顺序写。


所以后来,玛瓦的学生会对新生说:“我知道你们不想再犯错误了,因为已经厌倦了告诉老师,自己有多么优秀。”


玛瓦的做法,让我想起了教育专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木桶理论说”。


木桶理论害了我们好多年,总是认为短板决定能盛多少水。


但这个世界,短板是可以连接的,我需要装水时,我接一块板插上去就行了,李四有个短板拿张三的插上去好了。你让我攒齐这所有板,对不起,我一辈子都攒不起来。


当我们的孩子有一短处的时候,我们的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急着做一件事,就是去补短。其实,更重要的是,尽快去发现长处,他一定有自己的长处。


美国一家咨询公司做过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全世界大部分人认为,了解个体的缺点更重要。但事实上,发挥优势让人更能取得成功。


所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光芒、挖掘自己的优势,就变得更重要,这样他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引导孩子立志,做世界公民


当时,很多黑人都满腹牢骚,每天都在自怨自艾中度过。


他们也不与外界接触,而是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强调着“黑人意识”“黑人尊严”。


但在课堂上,玛瓦却坚定地告诉孩子们:


你自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所以,停止抱怨吧,不要再抱怨社会,不要再抱怨老师,不要再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于你自己。



在新生第一课上,玛瓦通常会用爱默生的《论自立》节选,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爱默生还不到8岁,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他和兄弟不得不换穿同一件冬大衣。但爱默生和他的三个兄弟都刻苦学习,长大后去了哈佛大学读书。


这是玛瓦带孩子们从书中找到的第一个榜样。日后,她还会带孩子去找到更多书里、生活里的榜样。她相信榜样的力量。


爱默生一直在质疑生活,他并不总是赞同其他人的观点。


玛瓦对孩子们说:“每次你们说‘这不公平’时,就是在质疑生活,就像爱默生一样。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能够选择让生活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关于黑人受到的歧视、贫民区的犯罪和吸毒等现实问题,玛瓦会毫不顾忌地在课堂上讨论,因为这是真实世界里的事,她希望孩子们早点学会面对,并有自己的判断力。


玛瓦引导孩子们,不要向很多身边人那样作茧自缚,和外界筑起一堵墙,要多关注外面的世界和生活。


“你们不能当自己仅仅是黑人孩子或贫民窟的小孩,你们必须成为世界公民。没有谁的命运是注定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她说的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心上,并不断鞭策着他们向前走。


重视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


玛瓦的教学模式很特别,她没有专门分出年级,在同一个课堂上,有六七岁的小孩,也有十几岁的大孩子。


也不分学科,语文、数学、物理……这些科目都是从阅读导入。


她认为,不管将来孩子做什么,都必须学会阅读和表达,这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有阅读习惯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出色。


在她的要求下,孩子们每天都要阅读,即使在节假日也不例外。



为了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内容,她会关注各大报刊、出版商的书目,拿给孩子们的都是经典之作。


七八岁的孩子,要读《华尔街日报》《理想国》《动物庄园》,高年级的孩子,要读《安东·契诃夫喜剧全集》《实验中的物理学》《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精选》等。

每个孩子都要循序渐进地读名著,课堂上也鼓励讨论和表达。读完一本书,孩子可以给作者写信,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她的课堂总是从名著引入,从这些作品中,玛瓦讲文字拼读、语法,数学、物理、化学等各科目知识,以及为人智慧和社会规则。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学科间的联系和应用,要比考试更重要。

用不了多久,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就会热烈讨论起自己学过的内容,还会有自己的思考。

曾有一个孩子说:“耶稣曾在布道时说‘我是来充实你们心灵的,不是来伤害你们的’,我敢打赌,莎士比亚的‘我是来埋葬凯撒的,不是来赞美他的’是受了这个启发。”

还有一个孩子在读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后,给鲁滨逊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亲爱的克鲁索先生,如果你拥有勇气、力量和耐心,就会感觉好多了。你需要坚韧的斗志。”

玛瓦曾说:“教的实质,是努力使学习的热情蔓延,并使彼此之间的灵感持续不断地相互激发。”

她相信,知识有限,没有老师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孩子,更重要的工作是,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帮孩子爱上阅读,养成终身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严格律己,以身作则


玛瓦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情,也会要求自己做到。


比如,她告诉孩子们衣着整洁,自己每天都做到了衣着得体,还会用简单的配饰装扮自己;她要求孩子们每天读书,自己就酷爱阅读,每年都会读两百多本书……


她认为老师更应该学习——一个只读过课本的人,是无法教孩子的。她也从来都不给学生安排自己没有读过的书。


很多人会认为,她强调爱、尊重,强调关注长处和优点,那么她的课堂是不讲规则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有学生咬铅笔,她会说:“我们只吃食物,不吃铅笔。”


如果有学生拿衣服擦鼻涕,她会说:“不要用衣服擦鼻涕,拿一张纸巾。”


……


玛瓦的课堂上有严格的规则,她会纠正孩子们每个不当的举动。

每个孩子都知道,在这里,不能穿低胸的衣服,不可以衣服不扣扣子,不可以把衬衣下摆松散在外面,走路不可以摇摇摆摆……


玛瓦不是随意妄为的,她要求孩子们的,都是社会公认的规范和准则。



只有这样严格要求,孩子们才能为以后的生活,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2015年,玛瓦与世长辞,离开了她一生钟爱的讲台,离开了无时无刻都在挂念的孩子们。


但我相信,她用毕生精力创造的奇迹,会一直流传下去,而她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将持续地传递下去。


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句玛瓦说过的话:


只是喜欢孩子,也比大多数人更努力一些,你也可以做到这些。”



参考资料: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通往卓越教育的路径》,马文·柯林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川妈说说



柯林斯女士的故事,我很早就读到。今天才分享,是因为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不知不觉就聊到了现在的教育、做父母的焦虑,大家越说越激动,又越压抑。我们好像被无形的力量牵扯着,倾其所有买学区房,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不甘心如此又无可奈何,只剩抱怨。


偶然间,又看到柯林斯女士玛瓦说给孩子的话:你自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所以,停止抱怨吧,不要再抱怨社会,不要再抱怨老师,不要再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于你自己...每次你们说‘这不公平’时,就是在质疑生活,就像爱默生一样。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能够选择让生活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孩子应当如此,我们更应当如此。社会发展很快、变化很多,我们只能带着孩子奔跑。但即使如此,我们依然有机会在大洪流中寻找一条独特之路,保全孩子的“自我”;争取一份淡定和平静,并把它传递给孩子。



推荐阅读 


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她的任性,让我重新思考名牌大学的意义

“妈妈,老师不喜欢我”,我的回答让孩子自信走进学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