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这两天跟我视频的时候,眼神都特别慈爱,太慈爱了,甚至带着一种感恩的神情,以至于如果不问清楚为什么,我会觉得前方正有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在等着我。

原来她的老姐妹正在经历人生中的艰难时刻——老姐妹已届中年的独生子,多年来得过且过的沪漂日子将就不下去了。他们公司大裁员,一直没能升上去、年过35岁的他成为首当其冲的第一批。以今年的市场行情,这位哥们儿一直又很少爷脾气,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新工作,在即将断供的时候,他决定卖掉两年前爹妈掏空全家、外加举债买来的房子,离开上海去云南。
最后,当初首付付了400万、总价720万的房子,如今只折价卖了650万,抛去房贷和各种外债,勉强收回了200多万。坦白说,这笔钱其实是完全属于他父母的,他上班这些年几乎一分钱都没存下来。为了凑钱给他买房,老两口已经很久没有旅游、买衣服、下馆子了,连一块钱的麻将都不敢打。现在儿子要用这笔钱去云南小城买房子过“慢生活”,老两口不但不敢责怪儿子,还要小心翼翼照顾他的心情,怕他不开心。
他的母亲最近时常对我妈长吁短叹,说:早就不指望儿子出人头地了。但如果真的在大城市混不下去,哪怕回老家呢?起码还能共同生活、相互照顾,父母也算老有所靠。但儿子现在拿着父母的毕生积蓄继续去别的地方潇洒过自己的日子,她越来越觉得灰心。
我妈听完,也觉得唏嘘不已,当然她也下意识地把我当成了对照组。她想起我大学毕业后、就没管家里要过一分钱,这些年我在外打拼安身立命全靠自己,现在还有余力照顾全家人,我妈对我的各种不满都暂时忘记了,所以最近看我格外顺眼。
这件事讲真,这位儿子也没什么错,他只是一个在大城市奋斗的普通人,碰到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蒙受损失,于是退居到压力小一些的地方。
但对于他的母亲来说,经济的损失是一方面,真正要去接受的反而是:倾尽所有去培养、寄予厚望、曾经作为全家人希望的儿子,到头来只是一个不太顺遂的普通人,连维持普通的生活也会感到力有未逮,可能还没有她本人职业成功——退休前她至少是受到尊敬的街道干部,整条街的人都得喊她一声某主任。
我感慨这件事给我身边的妈妈朋友们听,令我惊讶的是,她们的反应基本上按年龄段分成两种:
小宝宝的妈妈们虽然也会感叹两句,但并不觉得这件事情跟自己有关。也是哦,自家孩子每年光是兴趣班就要花掉十来万、暑假海外游学、寒假日本滑雪,小小年纪英文说得大人都跟不上,个个看上去又聪明又漂亮——总之小宝宝的妈妈们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容易,却发自内心觉得自己的小孩十分与众不同,将来绝逼会是个了不起的精英。
而高年级以上的妈妈们大部分却心有戚戚——一掷万金拼命报班、语数英奥艺体美一个不落,觉得自己小孩的水平甩自己小时候十条街,小孩就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吗?不是啊!大部分家长这么做,只能保证自家小孩不被大部队落下而已。因为,如今所有孩子的家长都在这么干!
更别提,太多时候当妈的痴心一片,想要推娃鸡娃送娃一程,娃自己却佛系得要命,学也可以学,但学不好,娃双手一摊,很无辜地对你说“我也没办法呀”~
人生最悲情迷思莫过于此——你以为你拼尽全力,让娃可以站在你的肩膀上乘风破浪开辟更大天地;谁知道拼完之后发现,要是爹妈本身已经挺优秀,那重金养出的小孩大概率还不如你。
我的一个女生朋友,北京本地人,从小到大读的都是最好的大学附小、附中,她的中小学同学们,家庭背景分成两类:一类父母就是这些大学的教授、专家、老师,总之基本都是顶尖学霸,中间无数的高考状元;另一类则非富即贵,有能力把小孩送进这些出名难进的中小学。
她当年考上人大,还在同学里抬不起头。毕竟他们大多数都出了国、清华北大也不在少数。如今毕业多年,她扒拉了一下同学们的发展现状,给我们说:她当年的中小学同学,无论是出国的、上了清北的、上了其他高校的,如今看起来,大部分都还在靠着父母。各人的职业、住房、生活水平高低,依然取决于自己父母的能力高低。至于本人的成就,照他们父母的成就也就差出四五十条街吧……
而她的大学闺蜜,听完这番话简直感叹不已,当年她考上人大,是考进了全省的文科前20名,才录取得上。绝对是全家乃至全校骄傲!如今她那上小学的儿子,早早就显现出了不善学习的种种迹象,闺蜜说,别说人大,以后她儿子只要能考上一本,她就知足了。
难怪我的一个老大哥一直苦口婆心地劝我不要生孩子——他50多岁,财务高管,收入颇丰。两个孩子,一个已经送出了国,一个还在读国际学校。他每次喝完酒,就对我掏心掏肺,说:你千万别生孩子,你现在要是不生孩子,以你的收入,分分钟可以开始享受人生。你看我,两个孩子一年学费和生活费至少干掉我小一百万,花这么多钱,他们以后大概率也就是成为普通白领,工作要我帮忙找,房子要我帮忙买。你别误会,我很爱我的孩子,我们关系很好,但就是为了他们,我根本不敢退休,得一直上班上到死。

还记得林真理子写的《平民之宴》,女主就是焦虑的中产妈妈,精打细算让小孩去读名校,学习艺术提升审美品位,带他们国外旅行开拓眼界,一心想培养出比自己更好的孩子——结果儿子翔成绩平庸,到了高中终于崩盘,拒绝上学也拒绝任何看上去上进的指引,辍学跑去打零工,就连外婆想用自己的养老金送他出国留学寻找人生新方向也不愿意,“只要跟努力上进的人在一起我就会感到窒息”,翔说,他在20岁就已经选择完全放弃人生。女儿倒是乖乖听话上学,23岁就奉子成婚嫁给年轻有为的金融精英。结果丈夫罹患抑郁症失业,夫妻感情崩盘,女儿又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
当孩子还是小小一只的时候,伊犯的错误、耍的脾气,父母总能兜住,但伊总会长大,长大到父母兜不住——一个成年小孩的崩盘,也许就是拖垮一个普通家庭的开始。
谁家没有几个亲戚小孩?从毕业开始就没有一份工作能踏实干满半年,靠着啃老结婚、买房子、再养自己的小孩,也竟然开开心心活到三四十岁,然后等着父母的遗产,一边抱怨着亲戚们的势利眼和无情,一边勉为其难地应付着剩下的人生。
从满怀希望地付出、到死心的绝望、到只要不犯事就好的卑微、到再也负担不起的疲惫,是许多痴心父母活到老也没想明白的困局。
谁不想一脸佛系地轻轻松松说一句只要孩子开心健康就好,但一个长大之后不能撑起自己人生的小孩,真的是所有父母午夜梦回会直接吓醒的噩梦。
也许就像古早的痴情女子,因为期待一份完美的爱情,所以可以无限牺牲。当到了无路可退时才最后发现,并没有人能回报得起自己的这种牺牲。那份失望与绝望,足以摧毁一个人全部的希望和生命。
所以我想,父母们也许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痴心,接受这些现实——
首先,无论你怎么付出,教育可以帮你的小孩开拓眼界、增长技能、提高修养,但是无法保证让孩子成功——不要让小孩教育完全挤占掉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人生,也只有这一次。那种抛弃一切、自己吃糠咽菜,日日夜夜只陪小孩读书、练琴的父母,不仅让自己无路可退,也常常让孩子不堪重负,整个家庭都不知不觉走向极端。
不要在一开始就把教育投入顶到自己的财务上限,哪怕需要在一开始、或者过程中忍受小孩的落后,也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自己的学习习惯,保护和发掘孩子对某项事物的热情,并想法设法地放大它。自己想跑和被父母强迫跑的小孩,到了后半程差别巨大。
最重要的是,当代父母也许早已接受了孩子健康成长就好、养孩子绝对不是为了防老、绝不干涉孩子自己的人生等等先进的亲子观念,但当代父母还需要接受的是:并不是对孩子无限度付出,才是好父母。
什么事情一旦扯到牺牲,最终都会变成某个人的承重负担。
有能力,当然可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一路托举、将来把资源和积蓄统统给他;能力不济,让孩子上正常分配的学校、凭他自己造化走之后的人生,他无论活成什么样也都不是你的错。
接受吧,即使你本人十分优秀,但是小孩长大之后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也仍然是小概率事件,天赋、性格、努力、机会、幸运,缺一不可。爱我们的孩子,鼓励他们自立、为自己负责、努力争取更好的未来,但也要接受他们也许只能做个普通人,拿一份平庸的薪水,过着平常的人生。
就像《平民之宴》里,洋子妈妈告诉女儿的那样,“人总会有一些怎么努力也干不成的事情。有梦想是好事,但是中途如果发现还是不行,那就尽早说出来,没有人会责怪你,笑话你。”
接受自己是个普通的父母,接受孩子是个普通的孩子,但我们彼此相爱,支持彼此担负起自己的人生,已经是成为一家人的最理想状态。
插图来自艺术家John Holcroft
你来评评理
像这样花钱该不该骂?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