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卢卡斯·克拉纳赫于1529年画的路德像
马丁·路德德语: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德意志神学家、哲学家,原为神圣罗马帝国教会司铎兼神学教授,于十六世纪初发动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终是全欧洲的宗教改革促成基督新教的兴起。

1517年,路德在维滕贝格诸圣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提出讨论教会腐败问题。路德分别于1520年和1521年,拒绝教宗良十世与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关文件的命令,此举最后导致路德被圣座判处破门律,也被神圣罗马帝国定罪。
路德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平民惯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浅白易明,此举对教会和德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德语版《圣经》也促进了标准德语的发展,为当时翻译学带来多项贡献,更影响了后来英语《詹姆士王圣经》的刊行。路德的诗歌著作亦影响了教会歌唱的发展。另外,他与卡塔琳娜·冯·博拉的婚姻为当时社会树立了榜样,重申教会牧者同样享有婚姻自由。
关于马丁路德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作者/威尔·葛雷汉(Will Graham)
编译/基督教论坛报  林辰欣
编辑排版随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
你对威登堡宗教改革推手──马丁路德了解有多少?本文揭晓你可能不知道,有关这位基督教信仰改革先驱的十项事迹。
1. 马丁路德曾向圣安妮祈祷
多数人都知道马丁路德是奥古斯丁修道院的修士,不过对其进入修道院的渊源不甚了解。其实在马丁路德研究神学以前,他曾遵循父意修读法律。
直到1505年某日,他身陷暴风雨险遭雷击,年轻的路德在急难中向圣安妮(Saint Anne)祈求,甚至发誓:若能平安脱困,愿作一位修士。而他果真脱离险境,于是马丁路德说到做到,舍弃法律、投身修道院。
马丁·路德的父母肖像
2.《九十五条论纲》本意不在抨击任何人
大众常把路德张贴在威登堡(Wittenberg)教会门口的《九十五条论纲》(95 theses)视为其谴责教宗并开启宗教改革的第一步,但真相并非如此。当时威登堡教会大门的功能就如同大学布告栏,所以马丁路德张贴论纲,本意只是征求各方学术的辩论。
以教义来说,马丁路德所列出的《九十五条论纲》写得相当保守,且仍对教皇充满敬意,可见路德当时仍视自己为一位信实、忠心的罗马天主教徒。
3. 马丁路德焚烧教皇的诏书
在1519年著名的莱比锡辩论中,马丁路德与捍卫罗马天主教义的约翰埃克(John Eck)激烈交锋中,路德公然质疑教皇权威,教宗利奥十世(Pope Leo X)听闻后火冒三丈,决意要谴责这位教士,于是写下诏书──《主起来吧》(Exsurge Domine),还将路德比喻为「擅闯上帝葡萄园的野猪」,要求路德六十天内改过自新,否则开除教籍。不过教宗利奥十世怎么也没料到,六个月后,马丁路德竟当众烧了诏书!1521年1月3日,教宗别无选择,只好将马丁路德自罗马天主教会除籍。
路德(中右)在沃木斯议会受审(Anton von Werner绘于1877年)
4. 萨克森选侯腓特烈三世救了马丁路德
沃木斯议会后,传言教宗的支持者准备暗杀马丁路德,于是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of Saxony)安排手下「绑架」马丁路德,保他一命。
腓特烈三世的地位相当崇高,即使教宗利奥十世也不敢与他树敌。马丁路德是其创办的威登堡大学镇校之宝,腓特烈三世不会袖手旁观,更幸好他出手相救,否则路德可能早已人头落地。
5. 马丁路德是位受人欢迎又幽默的学者
马丁路德虽精通拉丁文,许多著作仍以德文撰写,好让大众能理解他的理念。这位改革领袖擅长以人民的语言,将深奥的神学概念具体、有效地讲述出来。
他另一项迷人的特质,便是幽默感。马丁路德的著作丰富,当中的笑话与露骨批判都是吸引人阅读的因素。再加上路德擅用德语写作,以上种种,使他成为人民心中的英雄。
6. 马丁路德无法接受伊拉斯谟的论点
路德当时在哲学上有两个死敌:一位死了,一位还活着。死的那位是亚里斯多德,活着的是伊拉斯谟(Erasmus),著名的欧洲知识分子。路德无法认同伊拉斯谟的教导,认为其只想在天主教的范畴内重振道德,改革不够深入,只作表面功夫。相反的,路德直捣教义及神学,他要挖掘罗马教会分歧的源头,因此路德特别强调新约福音书中所说的「因信称义」。
7. 马丁路德是个爱家男人
马丁路德细查经文,发现无一处禁止教士结婚,便娶了一位娇妻──凯萨琳(Katharina von Bora),他暱称她为凯蒂夫人,两人相差15岁。
夫妻情投意合,婚姻幸福美满,闲暇时会一同钓鱼、散步,常邀请学生共进午餐,讨论内容更成为马丁路德《席间闲谈》(Table Talk)的素材。
路德的妻子卡塔琳娜·冯·博拉,由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所画,1528年。
8. 马丁路德受病痛所苦
马丁路德一生常有许多争战,在外不仅有政治上的强敌,例如教宗及皇帝,肉身也得对抗病魔。
除患有造成剧痛的肾结石,他还有严重的偏头痛,受感染的耳朵也经常耳鸣。不过就在这一切苦难中,他仍持续为主服事,才能体会保罗所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9. 马丁路德相信领圣餐时,基督真实临在
虽然马丁路德否认主最后晚餐里的饼与杯实为基督的身体与血,但他坚信圣餐中的饼与杯有救主真实的同在。
圣餐意义的解释是宗教改革初期的热门议题,马丁路德与慈运理(Zwingli)意见分歧,路德认为,圣餐的饼与杯有救主真实临在,但慈运理坚信最后的晚餐中,「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只是象征意义,故圣餐仅为记念基督。
之后新教徒倾向跟随慈运理或加尔文(Calvin)对圣餐的解释,加尔文的立场强调圣餐有基督灵性的同在,慈运理派则认为无论是实质或灵性上,皆无基督的临在。
10. 马丁路德也曾铸下大错
马丁路德并不完美,其一生最黑暗的时期,该说是参与了德国黑森亲王腓力(Protestant prince Philip of Hesse)的重婚罪。
腓力与元配育有七子,仍与其他女子有染,虽然他曾对自己淫乱之举感到羞愧,仍相信再娶就能治好他的欲望,于是征求比塞(Bucer)、梅兰希通(Melanchthon)和马丁路德的认同。
结果出人意外地三位竟都同意!基于马丁路德不认同离婚的立场,他引述圣经中一夫多妻的例子,建议腓力可以再娶,但不要张扬。婚礼当天,马丁路德甚至建议放出假消息,以假乱真。
但腓力重婚的丑闻传开后,天主教徒与新教徒都感到震惊,也让人质疑腓力支持宗教改革的原因。
我们为这位威登堡的教士感谢神,但也不轻忽他过去的黑暗面。甚愿马丁路德对福音的热情,再次点燃世界。
历史文章
今日经文
点击图片,可保存,可转发
随手传福音,始于2013年4月7日。
7年时间,总有一篇文章,给你带来爱与希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