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从来都是这么无力,在你真正想要留住的东西面前。 
——谢楼南《我的皇后》
那天,小十月在玩。
玩着玩着,他把桌子上的东西推到了地上。
我看了一下,并没特别在意。
一个3岁的小朋友,不犯错,不闹事,简直是不可能的。
如果事情过了分,就告诉他:宝贝,这不可以,这会让地上脏兮兮的。
然后问他:我们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负责哦,所以,你得自己捡起来,呐,你是愿意现在捡呢,还是过两分钟再捡?
他如果说两分钟,那就用数数的方式,等他两分钟。
数到了120秒,告诉他:“两分钟到喽,要收拾了!”
这种方式,不会让大人有澎湃的控制感和成就感。
也不会马上见效。
很可能你说1000句,他都依然如故。
但是,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成长本来就是一件缓慢的事情。
你要耐下性子,看着他在你的温柔与理智之中,一点一点地生出同理心,懂得尊重,明白孰可为,孰不可为。
但有些大人却太着急。
他们嚷着喊着:“孩子还是要打的,不打不听教,打了就好了。”
比如这一次,一个男人看了小十月扔东西,就以不容置疑的口吻狠狠说:“打一顿就好了!”
我说:“孩子不能打的。”
对方答:“你看,就是因为你们不打,所以你家崽崽变得这么调皮。”
大家站在不同的逻辑里,困在不同的观念里,想要说服对方,谈何容易。
我不想吃力不讨好。
只是反问:“如果你领导做得不好,你会打吗?”
他说:“我疯了我?!”
又问:“如果你老婆做得不好,你会打吗?”
他大概猜到了我要说什么,回答说:“孩子不比大人,是要教的,不教,就等着他变得越来越不像话吧。”
然而问题是,教≠打。
教=70%的以身作则+10%的观念+10%的教育方法+10%不做预设的等待。
还有一个前提:承认孩子不是天才。
承认孩子不是天才,你会少去许多妄念。
少了妄念,你会少去许多控制。
少了控制,你就会最大程度地,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我当然知道打骂见效快。
因为大人之于孩子,就是一座山,山呼海啸,就是末日降临,怎能不恐惧?!
出于恐惧,他可能会在短期之中,表现出某种乖顺的表相,或者如你盼望的“很怕”你,对你战战兢兢,一如惊弓之鸟。
可是,这真的得不偿失。
我认识不少暴戾的父母。
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愚昧,作恶而不自知。
一个远房的表姨,没有念过书,关于孩子的教育,她和大多数人一样,只知道两个字:打骂
不骂不成器。多打才争气。
可是,打骂出了什么呢?
她家第一个男孩,在她的“打骂教育”下,童年时对她言听计从。但长大了些,一身反骨,极其厌学,并且以她对待自己的方式,反过来对待她。
你打,我也捏起拳头。你骂,我也满口粗话。
初中未念完,他就辍了学,混社会。如今,走在犯罪边缘,一身戾气,一事无成。
表姨万念俱灰,哭诉说:“权当这个儿子死了。”
她在自己40多岁时,再次怀孕,生了第二个孩子。
也是男孩。
依然打。
我曾亲眼见过,因为孩子蹲在地上玩一个小玩具,她一巴掌扇过去,说是没做作业,“天天只知道玩,也不知道好好读书!”
孩子愣在那里,也不哭,也不动。
就像什么情绪也没有。
8岁的男孩,瘦骨嶙峋,脸上是僵木的。那种哀,比成人的苦,更加令人发冷。
后来,我曾多次听说,孩子郁郁寡欢,可怜兮兮,在学校被霸凌,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敢告诉她。
直到表姨看到他身上的新伤旧痕,问起来,才告知这一切。
她怨:为什么老天给了我两个这样的孩子?一个不像话,一个可怜到家,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啊?
什么孽呢?
你的孽,就是你对孩子们犯下的罪。
在暴力成长下的孩子,要么变成暴力本身,要么变成牺牲品。
不论哪一种,都是教育的失败,都会让孩子一生都深受其害。
但神奇的是,像表姨这种教育方式,在底层有着非常多的拥护者。
甚至,一些人以“教育之名”,不仅打,而且将孩子往死里打。
亲生的孩子!
从自己身体里滚出来的血肉啊!
生命还未绽放,就死在自己父母的“管教”之下。
2010年3月29日下午2点,浙江嘉善,一名贵州藉女子教女儿念唐诗。
5岁的女儿一直念不好。
这名母亲纠正了几次,没有纠正过来。
后来,孩子索性不肯念了。
这个1985年出生的年轻妈妈,为了“好好教孩子”,竟然用右手狠狠地拍打小香的后脑。
据她后来自己交代,
这样一共打了五六回,每回打三四下,我打了之后觉得重了,还看了一下的,没有发现流血什么的以为就没事的。
第二天早上,那个小小的、柔软的、喃喃地叫她“妈妈”的孩子,已没有了生命迹象。
2010年6月11日上午,西安,刘某送9岁的儿子上学,得知孩子有一门课考了70分。
当场便狠狠地扇了儿子几个耳光,还踹了他几脚。
刘某想:得好好管教一下孩子。
当天晚上,孩子遭到父亲的毒打。
不仅用拳头打,用脚狠命踢,还用木棍狂打孩子腰部和背部。
12日凌晨,孩子快不行了,抱去西安第四医院急诊的路上,孩子已停止了呼吸。
2016年6月24日,深圳龙岗,一个16岁的女孩因为长年被父母辱骂殴打,服药自杀。
死之前,她曾在网上搜索过安乐死的药物,还买过一把尖刀。
也曾给过父母信号,多次说过自己要去死。
但残忍的是,母亲当时的回应是:“你死了才好呢,你个该死的麻烦精。”
24日早上,她腹疼如绞,已经不太行了。
但父亲以为她偷懒,又痛骂一通,还扬言要打她,根本没在意。后来父母匆匆出门,下午回家时,发现孩子已经离开了人世。
母亲哭到快要昏厥,哀嚎着:“女儿,你快回来吧,我再也不骂你了!”
可是,女儿再也回不来了。
她含着恨,告别了这个残酷的世界。
她被你们的打骂逼到绝路,在委屈、愤怒、绝望之中,亲手结束了自己年幼的生命。
我想,这对父母余生都会活在深切的自责,和漫长的痛苦之中。
然而,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都是人,都是有感觉有情绪的啊,你如果被丈夫家暴,被恶人施虐,一定也痛苦不已,一定也悲愤莫名。

那么,孩子呢?
他在被你们打骂时,其痛苦与悲愤,和你是一样的啊。
你想和施暴者拼命,他也想,只不过他太弱小了,打不过你。
你想对施暴者报复,他也想,只不过他能力不足。
你想自杀,他也想,只不过他在等待时机。
等着吧!
等到他长大,等到他力量够了,报复就来了。
那时你以为,这是叛逆。
不。你错了。
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做过多年老师。
可以说,我从没见过有一个打骂成癖的家长,能养育出一个温和宽容,睿智乐观,对世界充满善意的孩子。
是的,没有一个。
真正优秀的孩子,其家庭大多和风细雨,知情讲理,从不以暴力为表达方式,也不以讥讽挖苦为能事。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打几下,骂几次,根本不要紧。
不。你们低估了暴力的伤害程度。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也就是说,你骂孩子窝囊废,他会真的以为自己很差劲。
你对孩子扬起拳头,“我要打死你这个死孩子”,他会以为自己不被爱,命如草芥,没人在乎,于是走向暴戾或抑郁。
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
在家里被“经常打骂”的孩子,其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
有 25.7%的孩子“自卑”;
有 22.1%的孩子“冷酷”;
有 56.5%的孩子“暴躁”。
而海淀法院也曾随机抽取100件未成年犯犯罪案件,分析发现,60%以上的未成年犯,来自关系不和谐的家庭。
这些少年犯抢劫,打架,斗殴,甚至杀人。
他们为什么如此残忍?原因众多。最重要的一条,是因为他们没在原生家庭里,学到积极的关系模式。
学到的,只有打。那么,他就打。
学到的,只有骂。那么,他就骂。
等到父母发觉孩子“变了”时,多数已经为时已晚。
你面前站着的,已是一个满眼凶光、浑身戾气的少年,听不进你任何教诲,也无视你做的一切牺牲。
你再想控制,再想打骂,人家会持刀相向,不管你怎么道德绑架,也无济于事了。
更可怕的是,当他长大之后,结了婚,生了子,又会以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你的孙儿。
暴力传承,无始无终。
所有多快好省的教育,都是有毒的。
你要知道:教育是缓慢的。
它一定不会立竿见影,也一定不会一蹴而就。
你要等。
像等待你做到“在任何圈子都是佼佼者”、“赚钱能力无人能及”、“相貌身材一级棒”、“运动能力远超常人”、“情商好得吓人,人见人爱,没有任何非议”一样等。
如果自己做不到,那就不要逼孩子变成一个完美儿童。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得反复提醒自己:你是什么人,比你说什么道理,用什么方法,设什么目标,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
前几天,在机场候机时,看了一个纪录片,叫《小人国》。
其中讲的,就是非暴力教育。
纪录片当中,有一个孩子,名叫池亦洋,这是一个非常调皮、也很令人不省心的孩子。
他会欺负同学,也会破坏规则。
无知急躁的教育者一定认为,“这孩子就是欠打。”
可是,老师们是怎么对待他的呢?
没有打。没有骂。
只有自始至终的温柔,和一如既往地坚持。
当池亦洋欺负其他小朋友时,老师把他抱起来,走进一个办公室,让他在一个椅子上,罚坐10分钟。
池亦洋扭来扭去。但没有关系,几分钟后,老师走过来,蹲在他面前,告诉他为什么错了,为什么不可以。
没有审判,没有讥讽。
只有接纳,以及接纳之后的引导。
从房间出去后,池亦洋当然继续犯错,继续欺负人,继续破坏。
没关系,老师继续把他抱起来,让他坐下,继续温柔地讲道理。
再错,再讲。
……
自始至终,没有打他,也没有羞辱他,更没说他是个“坏小孩”、“大家都很讨厌你”。
池亦洋的改变非常缓慢。
但是,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缓慢的改变,一直是朝着积极的方向的。
他会主动维持秩序。
他在其他小朋友发生纠纷时,站出来讲道理,说:“你不可以欺负他,因为……”
所言所行,与老师一模一样。
这就是教育。
教育不是你说什么,他听什么。
教育是你做什么,他学什么。
这个纪录片,虽然讲的是幼儿园,但是,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通用的。
那就是,暴力不可取,辱骂不可用。
做好自己,让孩子紧紧跟随。
我曾经说过: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就像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
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伤人伤己、暴戾抑郁的人,请继续打骂。
但如果,你希望他成为一个对世界的祝福,而不是一个诅咒,那么,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你们先行修炼,成为更好的人。
以温柔,以理智,以等待。
PS:
单篇稿费1000元征稿
大家在后台回复:
征稿
即可看到相关需求。
推荐阅读:
张靓颖自曝新恋情,她真的幸福吗?
戴安娜王妃悲情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