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天晚上混了个饭局。
目的不明确,主题不清晰,大概就是朋友聚会,然后一起吃吃饭、吹吹牛。
要知道,但凡能在一起吃吃饭的,大多关系还过得去,虽然这个行业大体中谁都看不上谁,但总归也还是有三两个人能一起偶尔酒肉一下的。
只是前天晚上的饭局确实索然无味,因为一个女孩子。
01 正经人家 谁会随便嘘寒问暖
我对“好女孩”的定义比较明确:
知书达礼、落落大方,有些小娇羞,还有一些才气,又或是有些原则,起码在陌生男人的饭局上,尤其是第一次相识的一群中年男人的饭局上既待人得体,又不至于太过招摇。
所以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位“朋友”在我刚来的时候就跟我说临时通知了一个“美女”过来,我问是有什么事情吗?他语焉不详,大体意思是刚认的“妹妹”,正好一起见面聚一下,认识一下。
于是我们一边吃着饭,一边坐等美人驾到,千呼万唤后人终于来了,确实,长得过得去……起码人还没进门胸先进门了。
我那天大概是刚从某地电影节回来修整,所以没什么太好的兴致,只是坐在那里听主座的一个影视公司的老总闲话,席间我观察到小美女似乎一直在“扫描”在座的几个老男人,好像认定了话最多的那位老总是“大佬”,于是一边象征性地吃着饭一边各种提问。
大概对一个人的印象好坏往往初识的半个小时就注定了吧,总觉得一个已经艺术类院校毕业好几年,又在公司里工作了几年的人,无论男女,不至于什么都不懂,也不至于“哥哥”说什么都一脸崇拜的样子,“真的吗?哇!好厉害哦!”……在我看来,矫揉造作地有些过了。
只是期间半听半不听地了解到这个女孩表演系毕业后一直找不到戏拍,想签一家北京的公司做演员,今晚恰好遇到了这位影视公司的朋友,于是人就显得“格外”热情了些。
这时我见她还拿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很热情地问刚认识的“哥哥”要微信号,方便以后多请教,此时叫这位美女来的朋友忽然说一句:“你怎么不加一下谭老师?他公司在北京,那位(她一直热情询问的朋友)大哥是外地的呀……”
我瞬间捕捉到了她脸上的尴尬,只是我故作淡然、她故作恍然地互相加了微信。
离开时他们还在聊着,比较热闹,我略翻了下她朋友圈,几乎全都是自己的自拍,还有配上一杯红酒或一个窗外之类的景象,写上几句感恩感动之类的话,包括这一晚,明明这么几个大活人都在,唯独放了张饮料杯的特写,写了句“晚上很开心”……
根据我多年的识人经验,一个人的朋友圈如果几乎全是自拍或说不清楚这个人到底在哪里的话,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人有些小问题。起码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自然坦诚。
再加上席间的表现,于是我出了门就将她删了。
第二天那位影视公司的朋友因为业务跑来跟我聊天,说起昨晚的事情,他也觉得那女孩太“假”了,他说:“大概后来知道我公司在外地,加完微信后也没什么话讲了吧。”
我说这样的饭局,几个相熟的人在一起聊一聊就可以了,老男人要想获得什么认可,没必要特意找一个小女孩过来。
02 圈子是生态链 总有杂鱼混迹
我不认为“混圈子”有什么不好,对于刚出来做事的人来说,交际是必要的,应酬也是必要的,因为谁都不能臆想自己是一匹“千里马”,主动等着“伯乐”来收买。
只要一个人确实有才华有能力,又恰逢其时地遇到了另一个人或一个平台,扎实地去做事情,总能散发出应有的光芒。
所以目的都是一个目的,区别只是手段
影视行业跟其他行业并没有什么不同,在一个行业内同样有高有低,有认真钻研的,也有浑水摸鱼的。有期待一步一个脚印的,自然也就有想一步登天的。
两种想法都没有错,这是每个人的选择,只要吃相不是太难看就可以了。
毕竟现在这个社会做什么事情竞争都很激烈。
就拿一个角色来说,十几年前我去一个剧组探访朋友时就看见五分钟之内,进来十几个演员或经纪人抱着个人资料来竞争一个角色,还有许多演员专门泡剧组的,无非就是为了混个脸熟,多几个朋友,好将来有戏拍时能想到自己。
这是每个从业者差不多都要经历的经历,僧多粥少,需要别人的认同,首先就要跟“别人”混熟了。
这其中久了,必然就产生一些是非恩怨,或是男女之事,这大概也是行业为外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但,任何行业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事情,只不过影视行业因为其特殊性,很多事情被放大了而已。
就像前文所说的那个女孩一样,我敢说她不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饭局了,也不是第一次表现出对已经略有小成的老男人的崇拜了,只是终究年纪太浅,见识太浅,一些事情表现得太过明显,这就是我所说的“吃相太难看”
要知道,想上位的男女往往忽略了一点:
你想“傍”的对象,必然也是经历过许多人和事的,所以对方之所以能容忍,要么是你也有让对方有所“图”的事情,要么是才华,要么是姿色。
比如我,我就曾跟别人说,能让我容忍的,除非是你特别有才华,能为我所用,否则我为什么要容忍你?
再简单些说,交人这种事,无论是谁,要么走心,要么走肾。
两者都没有,还妄想混圈子,只能是徒增笑谈。
任何一个行业都像一个生态链,或是一个水族箱,有浮在水面上的五彩斑斓,自然也就有这种带着小心思混迹在各类圈子里的“混圈婊”,要是按以前的老话比喻,类似“打秋风”,打着了算赚了,打不着也没什么损失。
其实挺可悲的,倒真不如踏实一点,诚心一些,说不准有好事临头。
一个有实力有内涵的人,无论男女,圈子都不会太大太杂。
03 大神开局第一句 我是谁家那小谁
以前我听过一个笑话,说来了北京后可以见识到能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换成自家相片的人。
确实,作为一个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北京同样也是一个龙蛇混杂的地方。
最有名的大概是北京的“的哥”了,坐一趟出租车有幸能遇到一位奇葩的话,基本上你能判定这位爷只是把开出租当成一种爱好,真实的身份很可能是庙堂之上某位大人物的“发小”,只是厌倦了江湖恩怨便大隐隐于市。
如果你坐这趟车坐得久一些,那么从开国到现在,从国际纷争到民生大计,这位朋友都了如指掌,仿佛都是亲身经历参与过的。
不知道是不是被这座城市的“侃”文化熏陶,饭局中,也总能遇到类似这样的人,只不过名头更光鲜,打扮得更令人信服。
有位在杭州做影视公司的朋友与我说过刚来北京,总觉得这地方卧虎藏龙,什么样的精英都有,恰好他有个电影项目想找一笔钱,跟我说起还未与我认识时经人介绍上当“吃药”的故事,可以作为参考案例:
席间他结识了一位身份不详的男子,出场时相当有气派,谈笑间总是一副眯着双眼看破一切的样子,言辞间也是“那谁我认识,也是谁家那小谁”、“我与那谁昨天才吃过饭”……小地方来的人没见识,自然也被“大佬”的风度气派折服,于是当即交换了联系方式,打算认真结交这位“高端人士”,后来的路数基本上跟北平城里的寻常悲喜一样,无非是要办事,要打点,这事有眉目了,这事难办……钱没了。
朋友与我说时我笑他,你怕不是没做过北京的出租车,否则这类人物你一天能见三四个。
大抵是我已经见识过了,所以不幸遇到此类人的话是绕着走的,而前两年经常有些外地来的朋友为了项目筹措,然后托我办事,实话实说后也没有怨怼,只是隔段时间告诉我认识了“某某”,“某某本事通天”,“这事可以办,但需要打点一下”,再然后……同样没有下文了。
相对于“混圈婊”,我管这种同样也是混圈子的人叫“大神”,只是“大神”们的外表更高级一些、手段更隐蔽一些、表面“爱答不理”一些,哪怕心里都憋着劲从一次饭局里找几个“该死不听劝”的出来,一笔赚下来也够好一阵生活了。
我自然也是“吃过药”的人,所以没资格嘲笑别人,只是表示,作为“过来人”,能看出一个饭局是良是劣。
陌生人社会里,没有谁会主动献殷勤的,除非你能让对方确有所图。
就拿交换微信这种事,如果不是业务需要,或觉得性情相投,我现在也不会在饭局里随便交换一个我都觉得不会再联系的人。
04 能看穿的不看穿 除了蠢没有其他解释
说了饭局里的两类人,前者尚可怜悯,后者实属可恨。
但终究,受骗上当的如果不是因为有所图,想骗你也确实难。
这么多年下来,我总结在任何一次交往或饭局中,几种表现大抵上都脱不开上述两种:
1.动辄吹嘘自己很忙的,但又能愿意为你留足时间的,不是爱人就是歹人;
2.聚会中自顾自说着自己最近的“好项目”,在座的也大多头一次见的,要么就是这人性格外放,要么就是明显钓鱼;
3.“不经意”间说自己“才”跟,或是“现在在”跟“某某”吃饭(这“某某”往往是位高权重的人)的,必然暗示自家身价不凡;
4.三不搭七、九不搭八的人,忽然跟你献殷勤换微信的,如果不是有意合作,或彼此来电,自然是图谋不轨;
5.时常嘘寒问暖却总没有交心的,你随便说一件事对方就无比崇拜的,倘若不是闲得无聊,自然要的除了人,就是钱了;
6.任何饭局上说话夸夸其谈,甚至哗众取宠的,都不是狠角色;
7.上述行为有包括但不限于。
所以有些套路之所以能进行下去,除了当事人实在是阅历尚浅之外,就只剩下“蠢”来解释。
结语
三年前有位朋友从山东回来重新在北京发展,把酒言欢之时,他与我说:“北京这个地方我感觉越来越务实了,以前那种一张嘴吃一年的事情少了。”我笑他还是见得少了。
疫情大概缓解了许多,影视行业似乎也在逐渐复苏,很多人又开始了摩拳擦掌,希望每个人此生都能踏实地做一些务实的事情,外地的朋友要是来了北京,但愿也不要遇到一些不良人。
嘴炮时代并没有过去,只要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人想着不劳而获或一步登天,未来,依然会看到许多混迹在各种圈里的各种“婊”和各路“神”。
欢迎你在文章下留言
也可以打开“靠你了谭胖”
直接给我发微信。
除了这里,
还有以上方式可以找到谭胖
欢迎搜索并关注,
都可以给我留言。

在你能看到的任何地方,
我都愿意成为你
靠得住的谭胖。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