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百多年来,人们都推崇赛先生。但赛先生是谁,他长什么样,似乎一直笼罩在云雾里。下面的讨论,可能会引起不适,请先清空自己的脑子。
问题:世界从哪里来?
  这是每个人从有意识起就面临的终极问题,也是对社会认知的起点。常见有几种解释:
  ~物理学说~
世界从一次大爆炸而来。大约140亿年前,一个超牛的G点,啪!啪!啪!爆炸啦。在巨小的时间10-43秒内,在巨高的温度1032℃下,宇宙出现了......
  ~佛教说~
世界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任何事物和任何生命的存在,是一个新旧物质和新旧生命的因果链,是前后相续的一个逻辑过程。
  ~基督教说~
世界由上帝创造。万物初始之前,宇宙是无边无际混沌的黑暗。上帝对这无边的黑暗不满,就挥手说:“要有光”,于是世间就有了光。
  前面的是现代物理学的解释,第二种是哲学式的解释,后面是一神论的解释。在比较之前,先来看看宇宙有多大,下面是欧洲航天局拍摄的宇宙全景图
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
  • 宇宙中有上千亿个银河系,银河系中有上千亿个太阳(恒星),地球在太阳系的所占比重大约是0.005%,地球上有70亿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 宇宙的年龄约138亿年,人类真正上场时间七千年。
  • 目前人类可视宇宙的直径达920亿光年,有无穷无穷的信息正在以光速向我们飞来。

  • 在920亿光年可视宇宙之外,还有不可视宇宙。外面还有什么?
  于是,我们有了共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相比浩瀚宇宙是如此渺小。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类似蚂蚁对银河系的认知,终究是沧海一粟。可以肯定,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世界有多大,边界在哪里。
  回到最初的问题:世界从哪里来?

  物理学的答案,是人类在现阶段的初步认知,是一种假说,将来会被更深度的认知更替。现在不能证实,将来必然证伪。

  佛教的答案,是一种终极的宗教判断。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
  基督教的答案,是一种终极的宗教认知。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
  世上所有的观念,每个人的观念,都是建立在某种预设之上,而这样的预设是无法被证明的,是认知的源头。那么,上面哪一种预设(解释),能够作为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石呢?大家各自判断。
  这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什么是科学?

科学的基本概念
  搜了一下百度,对科学是这样定义的。
  科学(Science)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根据科学反映对象的领域,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形式科学和交叉学科。
  科学是基于可检验的解释,这就是定义了科学的方法和边界。那于那些永远无法检验的问题,比如“世界从哪里来”,科学能够提供的解释----“宇宙大爆炸理论”,注定是一种假说。这样的一种假说,其适用范畴是什么?
  科学是对客观事物的系统化的知识,这是明确了科学的研究对象。那么问题来了,人是有观念的生物,每个人的幸福/快乐/痛苦/郁闷,以谁的标准为准?哪来的客观性呢?
  看来,这样定义的赛先生,问题不少。从这样定义搞出来的社会科学,会是什么东东呢?
  让我们把科学的范畴缩小
自然科学的范畴
  上面关于世界源头的终极问题,第一种回答,就是自然科学的答案。简单列一下,自然科学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子等科目。这些科目的共同特点,就是研究物质。  
  用自然科学的解读,来作为认知人和社会的基础,会导致什么结果?不难推理,从物质出发的结果,就是精神被物化,人被物化,社会被物化,一切都被物化。
  这样的认知预设,我们称为科学主义,或者叫做理性主义。缺乏宗教传统的社会,拥抱科学主义,这是一种必然。
  很多人坚信自己在反对什么,其实他们自身的思维底色,正好走向自己反对的那些观念。这里就不展开了。
科学家
  有很多被拨高的职业,原来有教师和医生,现在一马当先的是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XX家,是很牛的称呼。搞科学能够成为科学家,光环加持。但归根到底,科学家,就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人,这是一个职业。
  很多人脑子充斥一些句子,“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搞卫星的不如卖水的”,很无知的话。开放的社会是分工的合作的,从事不同的职业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搞科研是出售自己的脑力,卖茶叶蛋卖水是出售食品,都是由市场决定。有人卖茶叶蛋卖水挣大钱,是因为他付出了脑力、投资、时间和承担风险的结果。
  再说了,科学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会有较深的认知,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建设社会有认知。典型的例子,就是最牛的科学大咖--爱因斯坦,他的人文观念不咋地。还有霍金,更是到处指导人类生活,完全搞错了自己的角色。如果核物理学家为拉登们服务,那水平越高,对人类危害越大。
  也就是说,科学家可以从专业角度给人们提供一些建议,但不能以科学之名来决定我们的幸福。
  最近的例子,就是本月初8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2020大选中联名给拜登站台。他们的理由是:“领导人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在拜登长期的公共服务生涯中,一直表现出他愿意倾听专家的意见,他理解国际研究合作的价值,他尊重移民对我们国家的知识生活所做的贡献。”
  这些化学奖、物理学奖、医学奖获得者,他们的理由看上去很堂皇,可是,我看他们很可疑。一是科学家不代表“科学”,也不代表“正确”,他们只是有一些对各自专业领域的部分认知,事实上专家意见本身就是有分歧的;其次,技术专家的意见,和公共决策完全是二码事。
  在今年对抗COVID19疫情中,关于氢氯喹的争议,表现出来科学家的群体堕落。这么一个用了65年的、全世界几亿人吃过、连孕妇儿童都能吃的普通药物,在明确了千万例确症感染的情况下,对COVID19病毒是否有效,竟然到现在还没有公认的靠谱的结论,给公众一个说法。
  从我目前获得的各方信息,氢氯喹并非治疗COVID19病毒感染的特效药,但确实是无症状预防和感染前期治疗的有效药物。法国意大利的比对数据显示,可以降低30%的感染死亡率。
  那么多的专家们,对于这么一个明明可以挽救很多人的普通药品,挣眼说瞎话。甚至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急着发表完全是编造数据的虚假论文,否定氢氯喹的效果,夸大氢氯喹的危险,这波骚操作令人叹为观止。
  看来科学家,未必真正理解
什么是科学?
  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词汇,“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这无形中,说出了科学的本质。
  百度中的科学,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论,获得对外部世界的一些认知,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物理教科书、化学教科书、生物教科书......上的那些内容。这些书本上的信息,只是知识层面。
  就算你把这些东西背得滚瓜烂熟,不过是一个知道分子(硬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深化和改善我们的认知?这就引出了哈耶克说的观念之争,用正确的观念战胜错误的观念,用深刻的观念战胜肤浅的观念。
  那么,科学的本质就呼之欲出,核心就一个词----自由。自由度越高的地方,科学的突破就会如泉水喷涌,人们的认知就会走向深刻,反之亦然。
  回到那句很有名的话: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支持你表达的权利。那些令你恼怒的观点,很可能到了你的认知盲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