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没觉睡的小戴
上周鸽了一次文章,公众号后台全是咯咯咯的表情
。。。于是这周打算写点干货,恳求爸爸们的原谅。。
mock了150多场,经常看到partners为用不用framework而感到困惑
。为啥有的公司就喜欢candidate用framework,有的就不喜欢?为什么有的问题用framework面试官会觉得你答题全面,有的就会觉得你生搬硬套?如果每个candidate都用framework,怎样才能差异化竞争?
好巧好巧,去年小戴在准备咨询公司的面试的时候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产品面试中,framework到底怎么用。
01 framework是啥?能吃么?
Product Design用的最多的framework大概就是Lewis Lin的CIRCLES。其他资深产品们也提过其他的framework但是基本上对于这类问题都很大同小异。尤其对于已经存在的产品,例如Improve Facebook Newsfeed之类,这个framework还是非常好用的。
这个framework之所以好用,就是因为这个framework将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几个重要的点都触及到了。首先,明确我们的目标,公司为什么要做这个;然后知道我们这个产品涉及了哪些stakeholders,去看我们的每一种stakeholder都有哪些痛点没有解决;再进一步看我们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做trade-off;再到后面我们的action plan,如何设定优先级,如何衡量我们的产品等等。总体来说,我们就要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从公司战略角度的思维,到我们负责的产品线如何解决我们用户的问题,再到调动资源做取舍的执行问题。
Strategy Questions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比较general的话可以聊聊5c framework,一般如果是在Product Design Questions中,在开始明确goal的时候被可爱的面试官反问了一句”What do you think”的时候
(这里没有点名FB
),那我们就可以用5c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包括对行业的update、competitors的动作、用户的需求、我司的competitive advantage、以及我司的生态系统collaborators的简要概述。
而一些着重问strategy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
Porter’s 5 forces分析行业,注意这里是行业,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跨行业的产品线,要分开讨论。
Value Proposition Canvas明确待解决问题及产品定位。这应该是贯穿产品经理工作始终的一件事,也应该是作为产品经理一直与组员们强调的核心(尤其在产品early stage)。
3 Horizons分析我司的战略布局及投资是否合理。三个horizons的投资budget最好能达到7:2:1,这样比较健康。
Competitive Radar:分析竞品,这时候切记竞品不一定是有相似功能的东西叫竞品,需要把眼光放在整个行业当中,例如:Netflix的竞品不仅有Amazon Prime, Disney+等streaming services或负责production的公司,还有YouTube, TikTok甚至Facebook, Instagram,因为大家都是在抢占用户的娱乐时间
SWOT分析优劣势,这个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不再赘述。
Value Migration:可以用在面试中有理有据地夸一下贵司
。。。我这个小白还不能给贵司提建议
。来讲一下我们目前是处在哪个阶段,是不是要有新的solution来将目前的outflow处境改变一下。
Crossing the Chasm:这个framework太过复杂。建议大家去读这本书《Crossing the Chasm》。里面涉及的知识包括,如何鉴别不同种类的customers,如何理解不同segments的心理,如何鉴别一个公司是否cross the chasm,如何制造bowling alley,如何develop whole product。这本书是我2019年读的最好的商科书籍。不仅仅造福做产品设计的pm们,而且做市场和战略的同学们也很需要理解这些东西
Business Model Canvas:面向startup或是业务线比较简单的公司,或你的interview就是一个presentation的时候可以使用
。因为每一个板块涉及的考虑很多,所以大概率是之前有所准备和research。。。为什么我对strategy framework如此熟悉倒背如流?
Prof. Hopper欣慰一笑。。。
Execution Questions或是Design中的Metrics问题,Decode and Conquer中给的AARM framework(Acquisition, Activation, Retention, Monetization)没有太大问题。但是首先,这几个维度是基于不同的stakeholders之下的,如果讨论的产品是一个平台,里面各类stakeholders比较多,那么混在一起说会比较乱
。其次,这个framework没有很好滴契合company mission,例如Facebook marketplace可能老板们最在意的不是成交量,而是有多少用户因为marketplace上挂着的item而安全地connected,并且有下一步的communication。第三,有很多metrics不被涵盖在这四项中,同样是根据不同产品性质,有的时候,也可以自己develop a framework。
Estimation Questions如果我说有Top down和Bottom up两种方法这句话相当于没说
。但是这种题看2个方面:1.能否自圆其说,有逻辑性,并将看似荒唐(实际也很荒唐)的问题拆解成可以估算的步骤;2.数字是否合理,每一步的数字虽然面试官不会苛求,但是也可以看出一个对market的基本sense。
举个🌰,我们估算market size的题,很多都是从人口出发来一步步排除,最终得到一个数值,这就是Top-down。而当我们估算storage,很多都是从一个文件的大小开始估算,再一点点扩大,这就是Bottom-up。
Go-to-market Strategy的相关问题,一般会看几种情况:(以下全是我的个人想法,有可能不全,只是mock中的一些想法总结)
1. 是否为新兴科技。如果是新兴科技可能会有technology adoption的问题,也就是解决pragmatic的顾虑问题。那么这就回到了Crossing the Chasm里的bowling alley的问题上。我们每一个target segment都是对应的哪一部分用户,而这一部分的用户我们通过怎样的渠道可以触达。有渠道了以后,我们再通过思考用户行为和情景,思考以怎样的信息呈现(广告形式)可以增大转化。
2. 是否为大平台的小分支。如果是大平台的一个小feature,那我们需要考虑目标人群,用户使用频率和行为习惯,思考放在哪个vertical比较合适,入口埋多深合适,如何靠信息露出或一些指引增大转化。
3. 是否为toB产品。是否需要考虑economic buyer的考虑,project一些数字。是否需要一个完善的solution,让toB的金三角(sales, solution, delivery)活起来。
4. 其他产品。其他产品的话,一般就会以典型的marketing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就回归到Marketing Funnel,以目标人群和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为中心,考虑如何触达用户,增大每一步的转化。(这里说的话不是来源于我在特斯拉市场部工作的想法
,这里只是老板教我的东西的冰山一角!
02 到底用不用framework
其实framework的意义在于,让还没有那么多实操经验的同学们可以更快地把问题想全面
。当我们的framework用熟了以后,面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线,不同的问题,我们可能会modify以上的framework,甚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但是在此之前,需要深入理解每一个framework的思维方式,先把这些大佬们的经验之谈吃透,这是一次次mock interview中的磨练。
而我自己的感觉,当使用framework答题次数多了以后,反而不会死板地按照framework来答题,因为分析行业/产品的次数多了以后,就知道哪些行业应该考虑什么问题,哪些公司在乎什么东西。
在对行业和公司有更多理解以后,结合我们平时测试一些竞品软件的想法,就可以有更多make sense的思考方式以及更creative的product solutions,这就是我们可以差异化竞争的地方了
那么这个时候面试官也会更在意你的方案,而并不那么在意你是否用了framework去辅助你思考。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非常怀念自己当初准备咨询公司的时候做的那些case interviews和自己在Competitive Strategy这门课上一次次A的报告,以及在这门课上和同学们为了公司战略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
作为小白,要一步步理解商界,这些恐怕都是需要经历的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