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视频平台的“吃播”一度很火,又因其存在浪费现象而遭到广泛的批评。其实,在镜头前表演吃饭,并不是现代才兴起的潮流。早在晚清时期,摄影术刚刚传入中国,拍摄吃饭就成为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因此,在数量庞大的晚清老照片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吃东西的场景。
吃包子的男子
拍摄吃饭是怎么流行起来的?这要从浮海东来的西方摄影师说起。他们初来乍到,对中国百姓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饮食、服饰、建筑、出行等都是他们关注的内容。具体到饮食方面,他们对两个细节特别关注:一是共餐制,二是使用筷子。
吃饭的夫妻
喝酒猜拳
摄影师把这些照片冲印之后做成影集,在欧美社会公开发行,让更多西方人了解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后来,拍摄吃饭变成常态,有些人甚至会请摄影师来拍摄自己吃饭的情景。因其以摆拍为主,也可以被笼统地称为“吃播”。
吃碗米饭开心不已
和现在“吃播”大块朵颐相比,晚清“吃播”吃的东西可就简单寒酸多了。他们只有几道小菜,甚至只有一碗米饭。在那个食物匮乏的时代,普通人哪有机会吃到山珍海味啊?粗茶淡饭能吃饱,就已经不错了。
女子学堂里吃饭的学生
晚清时期,确实存在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少数富贵人家铺张挥霍,吃香喝辣,而广大百姓则为生存挣扎着。太平军、捻军等民间起义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吃不饱,贫者揭竿而起。
中秋宴
花天酒地
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也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仅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就造成华北大约1000万人饿死,另有2000多万人逃荒到外地。“不够吃”“没吃的”,是晚清民间高频出现的表达。这一点,在历史课本上也有所揭示。
卖小吃的流动摊子
一家人的午饭
1888年起就生活在北京的“外教”何德兰记述道,北京大学堂的学生们“每天至少吃一顿米饭,就咸萝卜,白菜或别的菜蔬”,这已经是很好的伙食了。
他家里仆人的主食则是“谷仓中的陈米”。广大农民更惨,白面、大米等细粮对他们而言是奢侈品,一年四季吃不了多少。
这些老照片展示了晚清饮食的一些片段,出镜的“吃播”呈现的是真实的历史。我们可以做一个纵向的对比。现在丰衣足食,但先辈们吃一顿饱饭何其困难。
虽然我们不会再有挨饿的时候,但了解过往的历史,铭记曾经的困苦,仍有现实意义,你觉得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