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商代,可不是戴副黑眼镜,举个布旗子就能做算命先生的。

单单准备占卜工具就要耗足功夫:找到合适的甲骨,然后再进行削、锯、切、错、刮、磨等多番工序的整治处理。
听占卜之人说明完卜问内容,便可将这甲骨烧灼,根据烧出的卜兆来判断事情吉凶,最后再刻兆、刻辞、涂饰,整个过程相当复杂。
等到占卜结束,便把甲骨收集于一处,再一同做掩埋处理。
经过了上千年,这些埋藏着的甲骨又出现在考古工作者面前,它们形态各异,带着神秘的古文字,向我们讲述着——《甲骨文的故事》
你知道这都是哪些文字吗?
其实,这些看似图画般的字符,就是目前所确知的汉字源头——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和崛起,背后有许多的机缘巧合,但更多是因为许多人持续不懈的发掘,才在这短短不到百年时间,开启了这把通往三千五百年前的历史的钥匙,并发展为一门显学。
而在发掘和解读甲骨文上,不能不提的一位,便是本书的作者——董作宾先生
董作宾先生摹写甲骨片/《甲骨文的故事》中插图

董作宾先生是“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中唯一接触过实地考古工作的大师,也正是因他一句“甲骨文挖掘之确犹未尽”推动了正式的挖掘工作,让大量甲骨文有了问世的机会。

除此之外,董作宾也是中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所提出的“贞人说”“甲骨断代方法”“分期分类”等,都是欲踏进甲骨殿堂的初学者必须认识的重大课题。
左一:出土:挖出灰土柱
右一:搬运:用绳索将箱子往上拉

本书从董作宾先生的手稿及论说开始,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

我们可以跟随考古队的脚步,重回历史现场,看到甲骨文如何重现在世人眼前,又是如何搬运、解读,成为一门专业学问的。

装箱:将灰土柱包上油布,套入木箱之后加固

能够从甲骨文卜辞中,推想甲骨文复杂的诞生和演进过程,一窥殷商先民生活的轨迹,探讨商代的历史和文化。

也可在六十个汉字里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品味背后隐藏的趣味文字小故事,感叹先人极强的观察力与创造力。
书中的叙述生动有趣,亲切自然,配有许多图示与照片,还穿插着科普板块,读来轻松愉悦,丝毫无枯燥乏味之感。

《甲骨文的故事》列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是为我们打开甲骨文世界的启蒙好书。
图书采用无线胶钉装帧,封面选用200克高阶细格特种纸,四色印刷搭配烫金工艺。

内文为70克进口轻型胶,平滑度高、柔软翻阅延展性好、吸墨性好。
__
甲骨的一生
就是一场传奇故事

在用于占卜前,甲骨就需要经过多番的磨练,从各种尖刀的处理,到烈火的燃烧,最后兆辞刻骨,深埋于地底。

三千多年后,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检查药包时,偶然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有着契刻上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重现在世人面前。

左一:刻在不同位置的卜辞
右一:第三次发掘的大龟四版
从此,甲骨的身价水涨船高,也指引着考古队来到小屯村,这片消失的殷商王朝。

起初的发掘并不顺利,多次挖掘无果让他们连连碰壁,所幸,考古队人员靠着一腔热血坚持下来,终迎来了柳暗花明,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成功搬运并保存了大量得以解读的甲骨。

董作宾先生为我们详细描述了甲骨文的“前世今生”,从过去的诞生演进过程、占卜内容和仪式,到现今的十五次发掘历程,甲骨学的建立和发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甲骨文的文化价值与魅力。

在他的文字里,甲骨并不是离我们十分遥远的文物,反而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它记录了占卜之日与卜人的名字,卜问的事情,视兆的人判断凶吉的话以及应验的情况,将千年前的某个生活画面永远地留存了下来。

书中从人体、方位、自然、动物、植物、数字和器物七种类别举例,通俗易懂地解读甲骨文被创造的基本动机和原始意义,梳理中国文字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

文字俏皮有趣、活泼亲切,把造字逻辑分析得简单易懂。
比如,在甲骨文中自己的“自”是一个鼻子的形状,为什么鼻子和自己会有关系呢?

仔细想想,我们称自己的时候,不是会把手指向自己的鼻子吗?

再看看彩虹的“虹”字,两端有类似“龙头”的形状,中间是由两笔形成的一道弯弧,恰似我们今天看到的彩虹。
曾经有一片卜辞,在占卜“虹”会不会到湖里喝水,由此可见,商代人可能把彩虹想象成了一种大雨后追着水喝的动物。

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文字原始、幼稚的阶段,而是发展了相当久远的产物。
它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闪耀着当代学者们不畏困苦、不懈坚持的精神光辉。

它蕴藏着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认识与探索一番。
 ▼  阅读原文, 购买《甲骨文的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