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层提出中国经济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的战略以来,内循环受到了高度关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9月6日的演讲中对中国经济内循环为主、双循环战略形成的原因、背景及影响做了深刻剖析。
对于内循环战略,黄奇帆认为,这个战略对中国影响深远。“中国可以这么说,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是经过了近30年的外循环为主的战略,然后到了2010年以后逐渐开始往内循环为主的方向转。”
黄奇帆认为,中国提出的内循环具有战略意义,对中国经济有很大好处。(视觉中国)
黄奇帆提到,这次在疫情下,在美国脱钩的压力下,推出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格局,是个顺理成章的事。
它不仅仅是因为脱钩倒逼的,也不仅仅是疫情下支离破碎的产业链倒逼的,而是中国的强国战略,是中国更深层次改革、更高层次开放的必然路径。“当今发达国家没有一个靠外向型经济成为强国的,而是把内需作为一个磁铁,吸引天下的各个国家和他发生关系,由此奠定强国基础。”
谈到内循环对中国经济的好处。黄奇帆认为至少有五条。
第一,内循环下经济效益质量会提高。黄奇帆举例称,如果有1,000亿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美元)的产值出口的话,产生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只有12%左右,因为80%的零部件从国外进来,赚的就是零部件进来以后的组装费劳务费,只占10%。但是,这1,000亿带动的是外国的80%,800亿外国的零部件企业的产值,这带动了外国的就业和外国的利润税收,但自己的效益质量并不怎么高。
内循环下至少产值GDP会占到30%至33%,这就是内外循环的差距。
第二,国民经济更安全,这也不言而喻。如果两头在外、大量依靠外国的进口,一旦有经济危机、有地质灾害或者社会灾难,总之一个企业停了,哪怕其他100个企业都是好的,少了这1%,产品也做不出来。
第三就是企业的技术进步,核心器件、自主开发这方面会加强。外循环的情况下会认为世界是平的,一切都可以交换的,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东西都可以通过买买买来的,资源优化配置没有任何干扰,这样去想的时候,就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什么都可以买卖。
第四,内循环基础上要素市场就会充分地发育。要素市场不复杂,最多一个国家就那么十来个品种,什么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石油天然气能源市场。
这些市场非常重要,因为这些要素是支撑一切企业、一切商品流转的基础,这种要素市场可以有一二级市场,有期货市场,有常规的交易市场,这样的市场如果充分发育,就会支撑整个社会的商品市场发育。
第五,一旦内循环为主,国内的市场潜力充分发掘了以后,进口对中国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大量进口代表中国国内的老百姓相对富裕,有消化世界产品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大量进口你的国际市场的地位就更高,贸易摩擦就更少,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就更强,因为你是世界最大的买主。”
“还有一点,进口多的国家有定价权,买东西多就可以打折,对手看到你买的多也容易迁就你。再有一方面,进口多的国家有货币支付的决定权。最近几年中国这种决定权逐渐增加,大家看到跨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2019年是七万亿人民币,规模也不小,相当于一万亿美元。”
黄奇帆强调,内循环很有战略意义,是强国之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