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今秋允许新生住校园宿舍,大部分已安顿下来,近小部分在家远程学习。约76%新生回复了哈佛学生校报的电子邮件问卷调查,即1,420名2024届新生中,1,083名接受了民调。
在这份新生报告受访者中,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录取率6年来首次上升
去年共有40,248名申请哈佛大学,录取率从去年创纪录低的4.5%上涨半个百分点到4.92%,这也就意味着,这是哈佛新生录取率六年来的第一次上升。

但在录取率上升的背后,究其原因,是受疫情影响,哈佛大学的申请者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了7%。
亚裔比例创历史新高
这两年,“歧视亚裔”变成了哈佛大学绕不开的坎,虽然已被判无罪,但恶劣的影响已经造成。

或许是为了挽回形象,2020年新生中,亚裔学生的比例大幅上涨了6%,达到了创历史记录的29.1%,近三分之一的新生都是亚裔。
国际生减少3.7%
今年入学的哈佛新生来自美国以外的人数占比为10.8%,而同期这个数据是:14.5%。

不知是否是因为疫情和签证的原因,国际生源地学生数量明显下降了3.7%。
2024届生源地分布
2023届生源地分布
两成新生选择延迟入学
在接受offer的新生中,据统计有340多名新生将入学时间推迟到明年,这个人数约占所有新生的20%。而在往年,官网显示选择推迟入学的学生数量,一般介于80至110名学生之间。

但是,这些选择延迟入学的新生,并没有影响哈佛大学的入读率,今年哈佛的入读率为81%。

这数据与去年的82%基本保持一致,看来即使受疫情巨大影响,依然不会改变人们对世界顶校的强烈渴望。
哈佛新生都是学霸
成绩好不一定能考上哈佛,但成绩不好,一定考不上哈佛。

在新生报告中,有74.8%的新生表示,他们的成绩位列毕业班的前2%。报告还显示,学生平均GPA为3.95,这与去年的平均GPA相同。

而中国学生最关心的SAT成绩上,受访者在1600分制中的平均得分为1510,而去年为1523,比去年有所下降。
哈佛学生最爱这3个专业
在专业选择偏好上,哈佛2024届的新生最感兴趣的三大专业如下:

  • 经济学 14%
  • 政府学 10%
  • 计算机科学 10%
对这三个专业感兴趣的新生超过三分之一。而对人文艺术感兴趣的学生人数进一步下降,大约7%的学生计划学习艺术和人文学科,这是8年来最低的比例。
传承录取率下降4.8%
今年的大一新生中约有12%的人是传承录取,即有一个或多个家庭成员曾就读于哈佛大学的本科。这个数字比去年的16.8%有所下降。
哈佛难觅贫寒生
在愿意回答有关家庭收入的学生群体中,其中53.0%的人表示其家庭年收入为25万美元以上,其中32.6%的学生家庭收入在50万美元以上。

在这些受访者中,只有不到7%的父母总收入低于125,000美元。
近4成哈佛新生申请了耶鲁
最后再说一个有趣的数据:

虽然在接受调查的新生中,80.6%的学生说哈佛大学是他们心中的首选学校,但是38.3%的受访者也申请了耶鲁大学。而在这些学生中,耶鲁也录取了39.8%。

看来,哈佛耶鲁这两所顶尖名校,对于学生的喜好还是很相近的。
全球胜任力
解读完这份新生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除了分数之外,学术背景强,同时高度参与社区活动、体育运动等活动,不止是哈佛,也是其他名校所看重的。社区活动能够说明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关心,以及参与和改造能力;体育活动能说明学生有着良好的竞争心态,以及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品质——这些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

全球胜任力不仅是指参加社区活动、体育活动,它是指从多个角度批判地分析全球议题及跨文化议题的能力;理解差异如何影响观念、判断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在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开放、适宜、有效互动的能力。

总的来说,全球胜任力包含了学生所具备的:学术卓越、学术应用、第二外语、辩论能力、公开演讲、批判思维等等。
附读:

颜宁赴美三年又获大奖,我们真的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2017年,颜宁辞去清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到美国仅仅三年,今年8月,女科学家组织公布了2020年度的荣誉会员奖(共包括三个奖项)。
其中的佛罗伦斯.萨a宾杰出研究奖,授予了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颜宁,以表彰她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2019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其中包括100位美国本土院士,以及25位外籍院士。
在125人的名单中,华人科学家占了4位。
他们分别是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锁志刚(Zhigang Suo);
洛克菲勒大学教授、HHMI研究员陈珏(Jue Chen);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教授高福;
以及普林斯顿大学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颜宁。
名单公布后,为人讨论最多的就是颜宁,她的名字登上了当天的微博热搜。
颜宁本人的消息比大家都慢了半拍。
1日早上,刚睡醒的颜宁被祝贺信息轰炸了5分,却依然懵逼。
在终于知道发生了啥后,她在写道:“德高望重,做不来做不来”。

颜宁之所以被格外关注,是因为她身上有太多让人惊讶、羡慕、崇拜的标签。
“年轻”、“漂亮”、“女科学家”、“微博追星”......
她不仅和人们印象中的“德高望重”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去甚远。
通常,我们心中的“院士”都是三高人士:
年纪高,学历高,眼镜度数高。
台湾中研院院士合照
但颜宁年轻漂亮,绝对的集美貌与才华为一身。
从出生到现在,她的人生就是“开挂的女神在打怪”。
1977年,颜宁出生于山东莱芜,是十足的学霸。
小时候,她从来没有在家写过作业,因为在学校都写完了。
回到家就是听听广播,看看星星,想想宇宙。
“宇宙外面是什么样子?宇宙是无穷的,什么是无穷?”
而我们小时候想的是啥?
“哇,这蚂蚁窝好大,快去拿开水!”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颜宁生性浪漫,喜欢文学、电影、诗歌,目标是北大中文系,未来想做一名记者。
但不巧的是,在文理分科时,她被老师拉回了理科班。
不过是学霸,到哪里都是学霸。后来,她去了北大隔壁。
2000年,颜宁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毕业,并被授予“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
随后,她远赴大洋彼岸,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刚进实验室读博的第一年,颜宁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做实验也是屡做屡败,屡败屡做。
终于在一年半后,她迎来了导师的第一次肯定:“你终于会做试验了”。
从那以后,她做任何实验都没有再失败过。
她对自己那段时间的总结是:“第一你要不放弃,第二你要尽最大的努力,看最美的风景。”

博士毕业后,她被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当时颜宁只有30岁,已经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14年,她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引起全球科学家的瞩目。
次年,她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并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6年,又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颜宁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2017年是颜宁至关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她离开清华,接受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成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很多人把颜宁的离开称为“负气出走”,但她却将其解释为自己想换一个环境,或许会激发不同的灵感。
在科研这条寂寞的道路上,颜宁的脚步已经让很多人望尘莫及。
颜宁在《开讲啦》中提到,每次和父亲在谈及自己的研究转运蛋白时,父亲都只会想到“转运气”。
而很多人也对科学家、科研抱着望而却步的心态,觉得那些深奥的知识离我太遥远,也太难明白。
但颜宁认为,科学就是把生活中的“想当然”不断的升入挖掘下去,而科学家所做的就是“试图张开人类观测分子世界的眼睛”。
就是因为我们对世界有太多的不明白,科学家们才有存在的意义。
颜教授在微博上有63.2万的粉丝、共发了4686条微博,绝对的高产。
搞笑的微博头像,以及“自由自在 这是各种急救电话 83447/999/120”的备注,真是不疯魔、不成活。
有人说颜宁不像科学家,她自己在接受中国妇女报采访时说:
“我心目中没有科学家的样子,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我周围有自组乐队的科学家;
有沉迷天文摄影的生物学家;
有整天紧张的科学家;
有很放松的科学家;
有长得比艺术家还像艺术家的科学家;
有不修边幅的;也有非常时尚可以做模特的……
我觉得大家对科学家不应该有一个刻板认识。”
科学世界无门槛,科学世界无性别,这是颜宁信封的真理。
她十分抗拒别人叫她“女科学家”,也不想给自己贴上任何标签。
曾经在一次学院面试博士生时,一名面试官问应试女生,“你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
颜宁马上对面试的女生说道:“你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颜宁只相信实力。这份实力无关年龄,无关性别,更无关家庭。
但是我们又不可否认,颜宁被大家关注和“女科学家”的身份分不开。
从15年开始,颜宁对“女科学家”的title有了不一样的看法,甚至她开始主动谈及这个话题。
颜宁曾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的主席。
她发现很多女生在面试环节无论是知识,还是台风都非常出色,但是到了博士、博士后、以及独立研究室阶段,女科研工作者就“消失了”。
她们去哪了?
后来她发现,当一个女生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时,也正是她准备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阶段。
于是,很多女生迫于社会的压力、父母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在科研和家庭之间,选择了后者。
如今颜宁也已经40多岁,曾有人在知乎上追问她,为什么不结婚。
但她很少正面回答这个问题。选择过怎样的生活,是她自己的事,并不欠任何人一个解释。
“如果你选择去做全职妈妈,或者你选择去做文职人员,都没有问题。最重要的是,这是你经过思考,你独立的选择。你不是屈服于家庭的压力,不是屈服于社会的压力,要勇敢,要遵从你的内心,认真去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么。”
1911年初,居里夫人参选当院士。结果一些老院士坚决反对女性当院士,最终以几票之差落选。
与一辈子没被法兰西科学院选为院士的居里夫人相比,颜宁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我们真的失去了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她就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第一:天才都是百年不遇的,也是改变世界的人。

很多人常常说,中国人多,唯一不缺的就是人才,但颜宁这样的科学家是普通的人才吗?人家是天才,天才有几个,放眼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说白了,天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天才的研究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改变人类命运的。也许未来某一天颜宁的成就会非常的高,获得诺贝尔奖也不过分。我们真的不会感到可惜吗?
通过华为被制裁,我们该清醒了,中国在很多领域远远没有什么高科技,我们距离发达国家还远得很,像颜宁这样的人才如果能为我国所用,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颜宁的科研团队

第二:我们要深刻反思并改进,为什么颜宁会出走?

很多人一说起颜宁,就是不爱国,或者拿钱学森举例,以证明颜宁更没有家国情怀。
实际说这些都没什么用?人家就不回来你能怎么样?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与美国比,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为什么人才都往美国跑呢?
我们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追究出走人的责任,更不是要道德绑架出走的人。
如果不反思不改进,那么未来会有更多的“颜宁”出走,那时真的就迟了。

第三:颜宁的采访也许会告诉我们答案。

因为又获大奖,颜宁接受了一家杂志的深度采访,我们来看一下颜宁的部分回答,也许会从中找到答案:
问:你认为你的职业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颜宁:自由。我可以自由地安排工作、自由地选择项目、自由地选择合作者和工作团队。
问:是什么激发了你对科研的兴趣?
颜宁:我享受灵活的工作时间,喜欢自由的选择课题,更何况还有“全世界第一个发现的巨大诱惑。”
问:你职业生涯最有价值的成就是什么?
颜宁: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最大成就是迄今为止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不少人已经能够独挑大梁,开始自己的独立研究项目了。
颜宁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天才科学家,颜宁的出走绝对是我国的巨大损失。
希望网上少一些恶毒的攻击,少一些道德绑架,多一些对科学家的尊重,只有如此,才可能吸引这些人才的回归。
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