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昨天在港交所发了公告,把公司的名字“美团点评”简化成了“美团”。好吧,终于改了,虽然姗姗来迟。
老话讲,“人类不可能发明规则,只能发现规则。”名字就是这回事,美团今天很难发明一个名字,只能发现一个名字。在群众的日常中,99%的几率是叫“美团”,而不会叫“美团点评”,不是吗?所以这只是顺从了公众习惯。
但为什么我们习惯叫“美团”而不是“美团点评”?
第一,懒。一家公司或一个产品,名字最好是两个字,好读也好记。大部分四个字的名字,叫着叫着也慢慢简化成两个字。阿里巴巴成了阿里、字节跳动成了字节、今日头条成了头条、滴滴出行成了滴滴、58同城成了58,就算英文OFO念出来也是两个字,“欧否”,等等。无论把这个看成懒,还是求便利和效率,谁能抗拒呢。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简化成“美团”而不是“点评”?
于是有第二,美团相对于大众点评,成了强势业务。美团点评这个名字是2015年两家合并时候起的,那时候两家半斤八两。但后来美团外卖异军突起,美团这个品牌的力量甩了大众点评几条街。再参考一个很硬的事实,美团外卖是2013年起家,而大众点评没有做外卖而只是投资了饿了么。所以,这两家的视野和布局,一开始就决定了后来的品牌力量的悬殊。
还有不那么重要但值得一提的第三,大众点评这个名字天生有问题。大众点评四个字,迟早会被群众简化成两个字,也就是有具体而实际意义的“点评”,而不会是一个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的“大众”,比如大众汽车。
但“点评”的问题在于它是一个功能,而不是一个独特的品牌。比如美团或者apple就是一个独特的品牌的名字,而不是一个功能。如果你有实力垄断市场,比如,新浪微博在垄断后就把名字简化成了“微博”,这很强大,把功能本身做成了品牌。可如果没有垄断市场的能力,就不要用功能作名字了。今天大众点评并不能垄断对餐厅的点评,比如外卖同样积累起了庞大的餐厅点评,更何况,还有太多其他行业的点评内容,比如酒店,商品。
接下来,美团为什么在现在改名字。 看起来,这是美团“品牌统一、流量统一”的一系列动作中的一个相对靠后的水到渠成的动作。
那先要问,为什么美团要统一品牌?分开不好吗?当初不是还把美团电影改成了猫眼电影吗?现在却要反向操作。
统一品牌的一大好处是省钱,尤其是美团这样的泛平台。段永平曾经说,就算一个名字里多一个字,就要多费一千万的广告费,那就更不用说两个、三个名字了。马占凯有一个简化测算,一个广告想达到人尽皆知,大概需要花十个亿,如果把这十个亿分成3份打3个品牌,很可能3个都挂掉了。就像烧水,要把所有的火力集中到烧开为止,能量越集中越好。
美团志在“生活”,进入的垂直行业太多,不可能每个行业一个名字,用美团来涵盖、来统一、来带动,几乎是华山一条路。并且由于美团已经证明了其执行力,也有力量用一个名字来承担所有业务在品质上出偏的风险。当然,反过来,这对美团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极大的压力,不能发生个别业务砸了“美团”这锅汤的事。
所以摩拜单车改成了美团单车,榛果民宿改成了美团民宿,“美团点评”必须要成为“美团”。
一个关键点是去年用“美团黄”这种颜色去统一所有美团业务,车和app的颜色,骑手的衣服,logo的颜色,让人一见美团黄就想起美团。通过独家占领一种大自然的颜色,与美团品牌强绑定,实现在人的本能这个级别的,潜意识中的品牌曝光和品牌统一。
循着这个思路,作为一个外人,不负责任的斗胆提个问题。至今大众点评app没有体现“美团”品牌,也没有展现美团黄,这跟美团要统一品牌显然是违和的。美团官方说大众点评“保持独立发展”,这仅仅是因为,大众点评是一个比美团更早诞生的品牌而不应舍弃吗?
本质上这是个历史问题,美团和大众点评刚合并那会儿,尤其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还做过一段时间联席CEO,那会儿还有两家公司彼此没有打通的障碍。可如今5年过去,大众点评就是美团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另一家实体。它的定位就是内容,要融入美团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
组织架构上,大众点评是美团的一级部门,且由王慧文负责,据说老王和点评团队每周开会。老王是一手带大美团外卖的联合创始人,他更有能量把点评跟美团生态协同起来,这不是一个随意的人事安排。点评也一直在自然延展,比如推出必吃榜和黑珍珠,加大与MCN内容机构的合作,要做内容平台,吸引新用户及用户时长。
2015年的时候美团和大众点评还是两口子,并购之初互相磨合,小夫妻还在意各自的独立性。如今5年了,力量消长了,习性磨顺了,真正一家人,一家人自然有一家之主,自然要“一盘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