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体验思维 X Thinking(ID:x--thinking)
作者:严煦
编者按:
本篇聚焦华为终端(后文简称华为)。希望“国产替代”浪潮中自主品牌,及广大价值创新者有所启发。昨天,华为举行了开发者大会2020和全场景新品发布会。这是被精准打击后,华为第一次“亮剑”。全球第一未来何去何从,是涅槃而生,还是急转直下?本篇案例以体验思维的核心维度:人、价值、可持续为框架,解析华为。
查阅公开资料、报告的同时,案例团队访谈了12位核心用户,TA们使用华为的时间跨度从2013年至2020年,城市涵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肇庆、无锡、德阳等。
01
步步维艰,全球第一
今年二季度,华为手机出货量首次成为全球第一。8月手机市场份额华为超过51%,相当于每卖两台手机就有一台华为。终端为华为创造了56%的营收。而倒回去十年,华为还只给运营商做贴牌机,毛利极低,自有品牌为0。
华为登上铁王座,但内忧外患,如坐针毡。美国举国之力封锁华为,从实体清单到芯片精准打击,孟晚舟至今归期未卜。台积电高端芯片、联科发、高通等中低端芯片断供,也断了合作。9月15号期限将至,华为已如困兽。
制裁之下,内部出货能力供应不上。余承东在8月信息化百人峰会上演讲:“因为美国制裁,华为少发6000万台手机,很遗憾华为没搞芯片制造。”芯片断供将影响华为手机高端线。华为可能收缩手机供应,国内竞品虎视眈眈。
海外对华为的封锁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2010年首次进入500强,华为一半以上营收来自海外To B业务,但遭遇欧盟反倾销调查,印度禁止进口华为,海外收购也接连失败。就像当下局势的雏形。
因为看到海外市场和To B业务的不确定性,华为提升手机业务的战略高度。2011年底,华为所有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合并为消费者业务部,与运营商和企业网并列,三足鼎立,通讯巨轮转舵。
当下与当年有一定的同构之处:存量市场创新,创造新价值点,树立品牌感知。那么我们首先复盘,十年前,华为如何在苹果、三星的重重包围下崛起?
02
十年崛起,一朝转折
初期,工程师基因的华为就像一个钢铁直男。言必谈大众听不懂的工业参数,切入高端市场绝非易事,品牌一度“迷航”。
华为手机品牌的从0到1,是品牌体验从割裂到互动的过程。华为后发进入手机市场,艰难爬坡到快速扩张的演进,正印证了品牌理想度模型:迷航态,互动态,共生态的三种状态。
2011-2013,进入:品牌迷航态
进入期,To B的思维惯性让华为陷入品牌迷航态。2009、10年是华为营收高峰,有本钱自己干。于是华为斥资高举高打,锚定高端市场。
产品端,2012年华为启动“最”字战略。当三星和苹果在拼设计和交互体验时,华为花了1年多的时间研究超薄技术,结果所谓“最薄”很快被OPPO赶超。“最快、最薄、最顶尖的器件”,成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的口头禅,而消费者不买账。
品牌沟通,自说自话。华为第一台高端手机广告,一个白发老人和一批狂奔的白马撞出了P1,广告语:“用智慧演绎至美”以及“华为,不仅仅是500强”。怎奈却有消费者评价:“神马广告”。那时华为只看到自己的定位,没有带入消费者视角,所以产品打动不了人、沟通也难以有效。
2012、13年华为阵痛迭代,营收承压。所幸余承东及时意识到了问题:
看到迷航的状态,就有了改变的转机。
华为进行了品牌沟通、产品研发、组织人才、文化等一系列调整:

(1)社交媒体沟通:余承东成为微博达人,大胆敢讲,人送外号“余大嘴”。
(2)从用户需求出发:员工要到店里去站店,听用户关注什么;荣耀专门设立首席聆听官。
(3)改变文化:手机团队开始改变埋头苦干的风格,吸纳消费者文化,研究消费者,引入其他手机品牌的空降兵,“混血”发展。
不断迭代,使B端的思维惯性逐步改变。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和品牌沟通在不断踩坑和修正后,2013年P6大卖,和2014年Mate 7成为华为的上升点。
2014-2017,爬坡:品牌互动态
手机战场硝烟四起,华为没有跟风,而发挥后发优势。瞄准各个品牌的不同定位,形成一套“竞争策略”的打法。同时开始采用营销STP(segment,target,position),研究消费者需求,形成高端人群基本盘,即商务政企人群。对标小米的独立互联网品牌荣耀,也在2014年迎来首个爆款。
互动态的阶段,华为动作更为成熟,品牌体验跟人走得更近:
(1)产品:跟徕卡的战略合作,和保时捷出定制款,借势高举高打,高端定位逐步趋稳。
(2)渠道:2014年起将运营商渠道的占比缩减至20%,社会和电商渠道占比达到80%。
(3)沟通:2015年“Dream it Possible”火遍全球,华为自身的价值文化也找到了合适载体,与人心共振。
(4)运营:2016年“花粉俱乐部”APP突破1亿注册用户,同时,进入不同城市和高校开展活动。
告别自说自话,更多人接受了“科技硬核”的标签和国产高端的定位。2015、16年成为华为增长高峰,分别为37%和32%。2017年,华为国内营收占比超过总营收的一半,占50.5%。
2018至今,扩张:品牌共生态
在共生态,品牌与人的重合度更高,相互依赖。品牌对人更深的洞察和认知,甚至用户加入了品牌共建中。在2018年后,华为的动作,逐渐往重合度更高的共生态迈进,产品也进入扩张期。
(1)用户运营更成熟:华为线上论坛花粉俱乐部注册人超2亿,成为庞大的用户社群,直接对话,粉丝间线上线下社交,也是新产品研发时,用户信息来源阵地。
(2)零售空间与生活方式更融合:全球旗舰店在深圳和上海落成,融合更多的活动和交流。
(3)沟通体验更多惊喜:方言版、动画版广告屡屡刷屏,发布会创新不断,明星代言人也圈住不少粉丝。下图为P系列机型的演变。
华为手机进入快速扩张期。2018年上半年超越苹果,出货量全球第2;2020年全球第1,智能手表、平板、PC持续上升,笔记本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冲到第2。
这一波国产替代,不仅是要“中国制造”,更是品牌替代。
第1名的华为就像学霸,用超人的勤奋和毅力瞄准对手、击败对手。但成为第1,迈入无人之境,需要在品牌、体验、技术上,捅破行业天花板。华为能不能突围,成为5G时代的苹果?

内外交困,华为未来3年,将从前10年的“竞争策略”向“价值创造策略”转折,从瞄准对手到超越自身。昨天华为的开发者大会和全场景新品发布会,正是重要的一步。
(1)理解人:提升产品体验与创造生态体验,帮助国人高效美好地享受办公娱乐生活
(2)运营人:持续发展华为与人们的关系,紧抓核心人群,盘活存量带动增量
03
人 | 关注存量,聚焦先锋人群
从人的维度,我们将分析“价值创造策略”需要关注些人,聚焦哪类人?如何一改以往,动态地理解人?
谁是华为的存量核心? 
华为已拥有巨大的用户存量盘。在2020年上半年手机市场中华为占比26%,超过苹果成为存量市场品牌第1。保守以2019年6月移动手机网民规模8.47亿人估算,华为存量用户约2.2亿人。
芯片断供继续扩张有风险,且获取增量需要更大投入。故华为重点应是盘活存量,为基本盘创造价值。经过研究、调查和访谈后,我们梳理出下面8类核心人群,即最具代表性的top 8华为用户,以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划分。
华为从市场跟随者变为开拓者,需要更快地发现新需求,引领需求,存量需重点把握先锋人群:
其一,释放其购买力和影响力,在芯片突围期重点满足他们,稳住手机大盘和品牌资产,持续辐射大众。
其二,先锋人群的需求先于市场,是创新的风向标,能帮助华为新品线扩张,引领创新。
谁是华为的先锋人群?
首先,一二线的实用进取主导派、热忱国潮拥护者和科技前沿尝鲜派。
实用进取主导派、科技前沿尝鲜派都是手机重度使用者,一方面手机是效率工具,性能、信号、续航、摄影都需要稳定性和高品质;另一方面手机也是人设和个性表达,充当社交货币,在新旧圈子中成为谈资。
热忱国潮拥护者是近两年不断扩大的一个群体,Ta们的自信来源于中国经济文化的复兴,也在时代大潮中或理性或感性地表达情绪,影响更多人。Ta们广泛存在于全国。
其次,三四线的积极两栖青年派和小镇酷炫潮势力。
两栖青年特别值得关注,Ta们是中国社会中影响力被忽视的人群。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流动人口总量为2.44亿人,占全国人口近20%,其中新生代流动人口(1980年以后出生)所占比重为65.1%,流动性仍旧很大。
如果以相对静态的眼光看待“人物画像”,就会忽视人口流动带来的两栖性和两面性。出省读书或务工者有节律地往返于小镇和大城市,两栖面对截然不同的生活圈子而具有了两幅面孔,也拥有对品牌的强辐射力。
比如,我们访谈到的周晨阳,从南方小城考到北京重点大学念书。在北京时,他是效率享受满足派,经常受科技前沿尝鲜派孔华云的影响,购买和使用3C产品。同时亲戚朋友的圈子中,他是积极两栖青年派,是潮流的风向标。
另一类本地的小镇酷炫潮势力。由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即时性,Ta们刷微博、刷小红书,拥有最快的信息来源,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进行网购,并向身边朋友推荐。
这四类人群,对于华为来说具有先购、辐射影响力、捕捉新需求的意义。
为什么选华为?
最近两年,苹果忠诚度下降,华为上升。对于持续选择华为的先锋用户,华为满足了他们的哪些共性需求?创造了哪些价值?
(1) 人设符号:投射价值观,形成标签
高频使用的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人设符号。华为高端机型xs和保时捷定制机,就像奢侈品或豪车,天然形成鲜明的人设。对于人设的塑造,实用进取主导派是自觉有意识的,消费上倾向实用主义。
华为帮助用户获得了标签:极客、摄影达人、企业家圈、力挺国货…… 人设就是有标签,有排异、有态度,这也成为他们持续选择品牌的原因,但呈现一二线和三四线的差异。
对于一线的用户,苹果司空见惯,华为反而相对稀缺。被访的一线用户对苹果机有点审美疲劳了。
对于三四线用户,华为拥有更高的品牌势能,加持人设。像周晨阳会在朋友圈分享照片时,会打上华为P40 Pro的水印,成为小镇的输入型影响力。这种人设带有积极生活、摄影达人的标签;同时带有炫耀和满足感。
(2)社交货币:打入圈层,拥有谈资
华为在不同的圈层成为社交货币。因其创新、先锋、摄影和定价,包括企业本身的话题性。尤其是在政企商务人群,华为就是一种谈资,能激起共同话题。就比如商学院一定会聊到政治经济话题。
华为的话题热度和创新在升高,苹果作为社交货币的属性在减弱。这些年苹果一直走标准化路线,也推平价机,流失了部分传统果粉、精英人群。在创造超前体验和先锋体验上,苹果明显没有华为、三星等的激进创新。
(3)个性表达:缤纷选择,抢夺新机会
华为取代三星,走了高端机的时尚路线,苹果似乎还停留在十年前的精英范儿,预设精英就喜欢极简,只有小年轻、没钱才喜欢缤纷多彩。
大众已经变了,多彩不再是俗气。人群在趋异,而不是趋同。你不需要理解别人的喜好,但只要有多种选择,人们就会有多样性的表达。国人越来越岛屿化与个性化,人人都“喜新厌旧”,变化速度日新月异。
04
价值| 超越自我,提升价值感知
价值的维度,我们将分析核心人群对华为的价值感知现状是什么?如何衡量Ta们的体验和反馈?未来要在哪些方面升级或创新?
NPS+XPI,如何衡量体验?
华为消费者业务CMO朱永刚表示,“比起KPI我们更看重用户净推荐值NPS”。华为也常提及Windows笔记本中它的中国顾客推荐度第一。NPS(Net Promoter Score,顾客净推荐值),是一个用户调研,看客户是否满意,及向朋友推荐的意愿,反映了用户对品牌的体验。
但NPS具有局限性。NPS通常是第三方公司调研不同用户,在问询中很难保证真实性,每个人对分数的感知不同,而且不能反映体验的复杂多面性。对于品牌或者战略部门,需要在NPS的基础上,看到更整体、更真实的用户体验:人们所感知到的、每天讨论的品牌是什么?还有什么槽点痛点?
当下人们更愿意在网上发声,更自然和真实。社交媒体上消费者就是品牌的共建者。互联网上UGC的内容,可以反映更全面的品牌体验。
只有可感知的价值,才是价值。XPI体验感知指数(eXperience Perception Indicator)是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指数。覆盖全网现阶段能抓到的所有大众自然生成的内容(UGC),选定特定关键词语料库,排除水军内容的噪音,提取对用户全局维度真实体验反馈,用大数据进行洞悉和诊断。
XPI和NPS正好对应IWOM(网络口碑,internet word of mouth)和WOM(口碑,word of mouth)线上线下结合,能反映更完整的用户感知,诊断品牌体验的问题。
每类体验触点都粉尘化了。如上图所示,XPI分为产品服务、沟通、行为、环境4个维度,基本涵盖了环绕消费者的品牌触点。
综合来看,华为跑分高于苹果。对比华为和苹果的具体跑分,并结合用户调研,来看华为在不同触点上的价值创造和不足。
1. 产品体验:整体领先,快马加鞭
手机是强产品体验的品牌,华为是存量市场的赢家。从产品的分项XPI跑分来看,华为在外观颜值、摄影自拍上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电池、信号的稳定性给人安全感。苹果在不同环节的体验上多有槽点,但系统体验仍旧领先,人狠话不多。
性能、信号、电池、性价比,华为纷纷领跑苹果,是苹果换机华为的重要原因。信号上华为优势更明显,以86分碾压苹果62分。有出国、山区等特殊经历的人,对华为的信号体验更深刻,甚至拥有情感联系。
拍照摄影,华为以89分大比分领先苹果的72分。国内用户并没有感知到苹果摄像的优势,而华为强调相机突破性的技术,如变焦、专业版和黑科技功能,本地化默认设置,给不同需求用户更好的摄影体验。
操作系统上,华为66分落后于苹果73分,正向比分差值相比其他方面,差距已不大。但鸿蒙系统没有正式上线华为手机,国内开发者生态、用户体验度尚不明晰。
华为目前产品体验感知较强,当下需要稳住不出错,依托供应链在存量市场创新:
(1)针对先锋人群继续保持摄影、电池、信号的亮点,不出差错。我们都记得“电池门”是三星在中国收缩的转折点。在受制裁的环境下,平衡性能和产量,不出错就是成功。
(2)依托鸿蒙打通底层生态创新,让价值更可感。目前华为手表、笔记本和手机等的链接有很多创新黑科技,要让这些新价值点更突显,结合环境、行为、沟通体验去提升感知度。
2. 服务&行为体验:谷底体验,行业痛点
售后维修客服相关全行业低分,谁能先解决通病,就能把握住这个机会点。2017、2019年华为服务端体系的分层分级进行了两次升级,但体验旅程上还有提升空间。
华为的体量大,升级需要系统化、标准化赋能。对于先锋人群、成熟用户,要求会不断提升。那么门店的分层分级和功能上需要细化。苹果在2.0店阶段就整合了线上线下、演示、支付等,优化体验旅程。
销售人员上,苹果以92分遥遥领先于华为的61,跟苹果对导购的重视和投入的高成本有关。苹果店招聘上对学历、服务意识、品牌认同上的卡位,加上薪资,都在确保苹果销售的体验感。华为下阶段,需要提升运营意识和相关投资。
华为产品线趋于复杂,要全面出击,就需要用系统的方式赋能经销商合作伙伴。华为目前全国超7800家店,采用一城(镇)一店的模式,其中市级体验店有1800家,县级和乡镇级分别都增至3000多家,涉及销售、售后行为巨大。
(1)程序赋能店员:面对大量的经销商授权店,和更新极快的产品线,赋能可以有效提升体验。复原真实的体验旅程,如在样机里预置向导程序,消费者可以快速自行上手。 
(2)培训升级服务:华为2019年运营体系启动特训营和“华为学堂”,持续用线上带线下的方式升级服务。
3. 环境&空间体验:感知弱、联系浅、转化低
苹果风格延续,缺乏惊喜得分为75,华为以80分稍稍领先。华为虽覆盖面广,分层分级和功能性加强,但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还有待加强。
华为技术、产品更新快,但门店体验和运营滞后。
要做到价值创造上,跟随模仿永远是邯郸学步,深度理解用户,才能升级整体触点。具体问题有二:
(1)装修极简,但产品线复杂,消费者无法区格。华为机型更复杂多样,但陈列上单纯用大块木桌,消费者分辨不出旗舰机和普通机型。
陈列需要设置差异和记忆点,形成产品线区格。比如三星门店会在高端机型专柜用皮革装饰,留下记忆点。
(2)扩展IoT场景,但产品感知弱,转化力不强。华为的全球旗舰店在拔高品牌。虽然尝试打造沉浸式办公、家居、商务等场景,但与实际应用场景落差较大,难以转化。
比如,在南京东路逛街的小姐姐是不会上跑步机的,VR智能家居的应用场景,也没有展示实质的连接、响应速度,后者才是需要的体验。 
太重的场景难以在数千家店铺开。除了审美上的设计,其实需要回归真实的用户场景,从最基本的陈列、导购、试用的场景去传递有效信息。 
华为优势在于建立了深入各级城市的网点,体验模块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优化样板门店设计,结合空间大小、销售和服务的功能比例,结构模块化,让成本可控、体验可控,在全国经销商中铺开。
4. 沟通体验:内容创新,方式老化
华为深谙目标人群的心理选取代言,而苹果不用广告代言、也没有本地化沟通,失分严重。延续科技创意风,没有过多的形式创新,所以在消费端的体验感趋弱。
华为从迷航、互动到共生态不断演进。当下,华为发布会的形式、创意和明星效应,紧跟年轻人群的语境,让华为以90分大比分领先苹果69分。
风格不同,给人不同的品牌形象。虽然华为创意越来越有趣,但在社交媒体端还是风格比较官方端庄,没有OV小米会玩。因为被动捆绑“爱国营销”,或在社交媒体上被动陷入口水仗,花粉都为华为打抱不平。
粉丝运营上华为延续了第一代的论坛风,但已经不适于年轻用户习惯了。虽然华为号称有2亿花粉,但花粉俱乐部APP用户活跃度并不高,也没有信息流、视频流的新形式。
被访谈到的用户中,除了花粉俱乐部的组织者,20岁左右用户只在刚接触时会用,而30岁左右用户没有用这个APP的。
05
可持续| 关系+生态,共建共生
价值创造并非一劳永逸,长期主义的“关系”和“生态”对于可持续极为重要。5G时代的华为,要讲一个类似苹果的故事。只是4G迈入5G,iOS变成鸿蒙,移动互联网跨入物联网。这意味着,华为需要用户、开发者、工程师、软硬件上下游企业、产业投资人、专业人才、政策制定者等等共建新生态。
1. 关系运营:激活共建者
前文中的先锋人群,其中存在一部分拥护华为、主动维护品牌的人,关系模型将其定义为“家人”。
如上图,品牌与人的关系按远近关系分为四种类别,就像一个社会人的基础关系。品牌发展的商业问题,决定了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然后看转化方式。
对于华为,从竞争转向价值创造,家人和友人是关键人群。
熟人:华为的品牌认知度高,陌生人少,基本是熟人。
友人:不仅购买和使用,而且建立起认可度和信任度;从友人开始更有可能尝试新产品线。
家人:购买过华为且时常使用线上“花粉俱乐部”APP,或参加过线下城市或高校的花粉活动的人群,积极参与和主动维护。
Ta们的反馈帮助华为进一步优化算法,迭代系统和软件。Ta们也是城市和高校花粉俱乐部里的活跃者或组织者,扩散影响力。
(1)花粉俱乐部:用更年轻的方式,撬动粉丝
华为目前的粉丝运营是线上加线下,但方式偏陈旧。虽然有花粉俱乐部app,但现在年轻人都不用论坛,相较2亿用户池子活跃度很低。年轻用户的变化极快,所以他们会快速在苹果、华为、小米、OV中转移,没有手机厂商很好地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用户生态。
用户需求永远是模糊的,需要企业有耐心激发、倾听用户。老化的运营方式必然导致用户“失联”。激活年轻人,洞察真实的需求,才能辅助软件生态,塑造产品。
对于线下,“花粉俱乐部”2016年进入高校和不同城市,形成较广泛的品牌触点。华为粉丝进行运营,不同城市、高校里的俱乐部约每月会有活动,包括官方或俱乐部自发组织的。
(2)本地社群:链接先锋家人,盘活“失联”人群
另一部分并非所有“家人”都会使用花粉俱乐部,主要差异在于年龄。30岁以下的90后用户多有使用论坛和社区的习惯,95后00后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更易接受基于兴趣的陌生人社交。
大量30岁以上用户于华为是“失联”的。Ta们是购买华为的中坚力量,广泛分散在全国尤其非一线。他们需要解决一些售后问题,如功能、操作、维修相关,但由于使用习惯,品牌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运营和沟通体系。
一部分先锋家人自发组织社群,多是热忱国潮拥护者,周围影响一些跟随者用户如理性排面务实者。Ta们渴望帮助华为用户解决手机问题,或形成社群。
譬如,热忱国潮拥护者李江超,建立围绕华为的售后群。从完全自发到逐渐扩大,形成了数百用户的线上社群。至今与华为官方有了联系:相关工程师、客服进入微信群,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社交黏性。
除了线上,李江超作为马拉松爱好者,效仿当地的“阿迪达斯签约跑团”,请华为官方用赞助的模式签约他们的马拉松专业跑者,自2018年开始进行商业+公益的合作。
这些家人形成发光发热的小宇宙,成为了 B端和C端之间非常好的粘合剂。他们主动拥护华为,帮华为主动解决问题。在李江超社群的这个例子上,跟当地花粉俱乐部的影响力旗鼓相当。 
如果运营得当,这个群体能起到杠杆作用。华为花较小的成本,去撬动其势能。我们在03价值提到,售后和服务板块是整个手机行业链条上的短板。所以,这些民间自发形成的群体是一个机会,能够保持长效的交流互动。 
(3)人才闭环:用价值吸引人,产学结合
2019年华为提出“天才少年计划”,开始以百万年薪招天才少年。高薪和企业价值观,同样吸引年轻人才。

相比美国,中国缺乏高科技人才专利生态。美国有拜杜法案,华为现在更加旗帜鲜明地跟国内顶尖高校合作,政策风向标也在往半导体、芯片等科技赛道倾斜。
从联想的“贸供技”到华为的“技供贸”,需要企业、高校、资本包括国家联手。这不是华为能独立决定的,但作为产业领头羊需要推动这种人才变革,调节资源分配。
3. 生态赋能:持续开放,链接万物
华为的“新星”产品线正在加速,随着昨天发布会的“亮剑”,1+8+N全场景生态通过HiLink拓展到所有家电厂商。手机为入口,加上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机、VR、车机等辅入口;“N”是泛IoT硬件,包括照明、安防、清扫等的全场景生态。
华为只需要做底层生态,站在5G的浪潮上,赋能从家电、汽车到安防或医疗。目前华为智慧生活APP装机量累计4亿,全场景设备交互请求日均10亿次。这是开发者的新时代。
可持续发展,就是把用户、开发者都纳入良性循环的生态中。据研究2025年,智能个人终端助理将覆盖全球90%的人口,全球将有61亿台智能手机和4.7亿台智能音箱。万物互联的时代,未来将至。
06. 绝境涅槃,满天星光

从以“竞争策略”为主导,到以“价值创造策略”为主导,是战略性的转折。表面是被封锁后的无奈应对,实则商业发展的必然。商业的重心,历史性地在转向人。尊重人、理解人、满足人的企业,更能够获得伟大而长期的成功。
当我们在谈论两栖青年、国潮簇拥、实用进取派的时候,事实上就在谈论当下的华为和当下的中国。或许有困顿,有彷徨,但也有突围,有希望。没人走过这条路,没人知道路在哪,但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竭尽全力。
我们必须面对新的长征和自力更生。除了上个阶段的埋头苦干,还需要面对新常态的勇气,需要充沛的想象力,需要创造新价值的决心和自信。
为保护用户隐私,周晨阳、李江超、孟哲、孔华云、王可蕴、郭信芳、刘易虹等均为化名。
- END -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点击“在看”,拥有相互成就的关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