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混乱博物馆更新的是一期特别的公益科普节目。我们花了比较长时间制作,来讨论一个严肃的、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但每每被忽视的话题。


儿童溺水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它会无处不在,能迅速夺走人的生命?作为成年人,对它的预防与救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本不应当最终变成溺水新闻中的数字。「儿童第一杀手」这个耸动的称呼,面对生活中的真实,都会显得过分轻描淡写。希望你看完、看懂,并能转给更多的人。
-文字稿-
三分钟时间,你还没有看完本期视频,但可能已经有一名儿童溺水。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天有超过450起儿童溺水事故,相当于每三分钟就出现一起。而其中儿童溺水风险最高的地区,便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东南亚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所有1-14岁儿童伤害致死事故中,溺水占了50%,等于坠落、交通事故、中毒等其他所有事故的总和。但我们不想只把它当冰冷的统计数字来讨论,今天,我们来谈谈儿童溺水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防范应对。
首先,我们要了解溺水时,人体究竟经历了什么。人在溺水初期会主动闭气避免液体进入,但当溺水者体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便会不受控制的进行非自主吸气。此时如果溺水者的口鼻还在水面以下,吸入的便是水和杂物。水会刺激粘膜,导致暂时性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喉部会变得松弛,使更多水进入肺部。
最终,这些肺泡中的液体,破坏了氧在肺泡-毛细血管界面的自由扩散,人体各器官也进一步缺氧。如果4-6分钟内没有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那么就会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细胞损伤,乃至死亡。
所以,溺水过程中的要点是人的口鼻与水的位置关系,以及缺氧时长。这意味着溺水事件可能出现在一切水体中。并非只有大江大河才会淹死人,有水的地方就有危险。

幼儿溺亡事件最多发生在家中。2020年6月,一个温州孩子在家中自己玩耍,当监护人意识到孩子已经安静很久时,他已经溺亡在卫生间存水的水桶里。脸盆、水桶、鱼缸都可能成为阻断呼吸的盛水容器。
年龄稍长儿童的溺水事故则更多在开放水域:其中10岁以下儿童的溺水事故多发生于更靠近居住地的水渠、池塘、水井等地。2018年,一名河南10岁儿童落入灌溉用的机井中,最终溺亡。2020年8月,山西两名儿童在家附近水潭的围栏内侧玩耍,一人失足落水,另一人也在尝试施救时落水,所幸最后两人被邻居们成功救起。
而10岁以上儿童的溺水事故则更多发生在池塘和溪流湖泊中。2020年3月,广东一名中学生前往河边钓鱼时,失足滑入水中。尽管周围人尝试了对他救援,他最终还是溺水身亡。
一些自救技巧有可能在意外来临时救你一命。突然呛水,人很容易惊慌挣扎。但是恐慌挣扎的动作,既浪费体力,又让人加速呛水。人体密度与水相似,所以除非是在死海这样盐分很高的水体中,人最多只能在水面上露出一小部分。而挣扎时人又容易将上肢伸出水面,从而让头部更容易沉入水中。
冷静下来,用你最有效率的游泳姿势,努力保证口鼻浮出水面,才能更好呼吸。如果感到体力不支、可能溺水,可以尝试一种叫「水母漂」的休息姿势:在深吸一口气后,脸向下将身体尽量多的埋入水中,身体放松,让身体在水中呈现水母的形状,背部颈部贴近水面如同水母的伞面、四肢自然伸直如同水母的触手,需要时再用手压水抬头换气。人用这种姿势,可以在水中省力地漂浮很长时间。
如果在水中发生肌肉痉挛,也就是俗称的抽筋,最好就近立刻上岸。如果距离岸边较远,则应在保证呼吸的情况下处理抽筋,拉伸抽筋的肌肉,进而缓解症状。比如,手抽筋时可以握紧拳头,再用力张开,重复进行直到抽筋缓解;而小腿抽筋时,可以用水母漂的姿势漂在水中,握住抽筋腿的脚趾,将其向反方向牵拉,进而缓解抽筋。
而如果你看到有人正在溺水,想去救援也需要技巧。首先应该尽快向附近的专业人员求助。直接跳入水中救人固然勇气可嘉,但非常不明智。恐慌中的溺水者会本能地想要抓住任何救命稻草,一旦有人靠近就会死死抱住不放,尤其当救人者和落水者身高体重相差不大时,往往只会一起下沉。
每年都有很多救人者不幸溺亡。2020年6月,重庆有1名学生不慎落水,旁边7名学生上前施救却一并落水,最终8人全部溺亡。这八名学生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11岁。
更加合理的救援方法,是将能提供浮力的物品伸向或抛给溺水者。如果没有救生圈、救生杆这些标准救援设备,就地取材能找到的竹竿、绳索等;或者泡沫板、密闭容器;甚至是用塑料袋、书包等包好的瓶子、球类都能成为救人的工具。这些工具能给溺水者提供的浮力显然比一个和他密度相似的人大得多。
溺水者被营救上岸时,可能已经失去意识,呼吸停止,那么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让他恢复呼吸。控水救人的说法由来已久,这源于人们早期对溺水急救的探索,但是这样控出的水基本来自胃部而非肺部。就像前面所说,能够留给溺水者的时间只有4-6分钟,控水只会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才是救命的关键。
应当迅速给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方式是双手叠放在两乳连线中点处,用掌根用力按压(按压深度应达到5cm以上)。如果溺水者是儿童,也可以根据年龄换为单手用力按压(1岁以下幼儿可以使用双拇指按压)。按照2次人工呼吸,30次胸外按压的模式循环,坚持心肺复苏直到溺水者有自主呼吸或医护人员到达。
当然,如果你觉得上述这些技巧都太麻烦也记不住,事前预防其实是更简单的方案。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有能力的情况下,不在家中的水桶、浴缸这些大容器中储水,将储水容器放在儿童触碰不到的地方,使用封闭式鱼缸,都能有效避免幼儿溺水。
玩水或者靠近天然水域时,一定要携带救生设备,使用浮具能降低约50%的溺水风险。而更重要的预防措施是,尽量远离危险水域。
的确,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这些溺水事故发生在浴缸、水井、冰面、洪水等一切可能的水体中,但是有些水体更加危险。在中国至少76.7%的儿童溺亡事件都与天然水体有关。请成年人负起责任,尽量不要让儿童在没有家长监护和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到自然水域玩耍。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本不应当最终变成新闻中的数字。我们希望通过这支视频,引起更多家长、老师的重视。提醒所有人,危险可能随时就在身边。本视频,由混乱博物馆与平澜公益救援基金会联合呈现,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欢迎转发支持。
参考资料:
1.邓晓,等. 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溺水死亡疾病负担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2.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等. 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2018. 2018.
3.梁晓峰. 中国儿童伤害报告.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4.王一茸,等 ‘儿童溺水的流行现况及干预研究进展’.伤害医学(电子版), vol. 9, no. 01, 2020, pp. 61–67.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 2017.
6.WHO. 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概要. 2008.
7.Armstrong, Erica J., and Kevin L. Erskine. ‘Investigation of Drowning Deaths: A Practical Review’. Academic Forensic Pathology, vol. 8, no. 1, Mar. 2018, pp. 8–43.
8.Wang, Lijun, et al. ‘Unintentional Drowning Mortality in China, 2006–2013’. Injury Prevention, vol. 25, no. 1, Feb. 2019, pp. 47–51
素材来源:
1.河南都市频道《都市报道》                                              
2.深圳卫视《正午30分》
3.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女人帮》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混乱博物馆更多视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