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的《价值》,讲投资的理念,我这个对投资一窍不通的自媒体也很有触动。如果就事论事,那农民跟裁缝很难说到一块儿去,如果抽象出事情表象背后的哲学,那么360行都可以相互印证。我曾经看见野猫在丛中打架,那个咆哮、那个敏捷和那个凶残,我很惊讶,这些猫完全就是小版的老虎。管几千亿的大基金和挣饭钱的地摊个体户,也会有共通的理念,实在是一花一世界。
1、“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变化可能是唯一永恒的主题。究竟怎样才能在这样的世界里保持心灵的宁静?作为投资人,究竟怎样才能找到穿越周期和迷雾的指南针?作为创业者,究竟怎样才能持续不断的创造价值?而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闪耀在那里,那就是长期主义,遵循第一性原理,在无常中寻找有常。”
科技行业的记者也一样,究竟怎样才能在持续不断的技术的换代、模式的换代、创业者的换代中不掉队?究竟怎样才能找到穿越周期和迷雾的指南针?究竟怎样才能在变化不息的世界里保持心灵的宁静?我做记者的头几年就一直被这些忧虑折磨。最后的答案就是死死咬住“第一因”,去追问在一切现象背后的哪个终极的为什么。所以我对哲学和人性有莫大的兴趣,这是以简驭繁的那个简,是汪洋大海之中的救命稻草,是“无常中的有常”。
2、“我们是创业者,恰巧是投资人。”
我们是创业者,碰巧是自媒体。创业者就是从无到有生出一个新事物,就是自己去找钱买米下锅,而不是等着老板发工资,就是发挥创意随性挥洒,不被约束,自己对自己负责。就是做野狼,不做家狗。自媒体就是这样。虽然现在自媒体因其随心所欲的天然缺陷而名声太脏,但我没有一秒钟后悔过。
3、“要能做常青基金,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第一是要选择长期的出资人,否则需要关注短期回报,就会舍本逐末,无法形成长期思维。”
要想做一辈子的媒体,做自己喜欢的题目,第一是要选择长期的投资人,而最长期的投资人,只有自己,从生到死。这就是自媒体。
4、“投资这个游戏的第一条规则就是能够玩下去。The No.1 rule of the game is to stay in the game.”
我2012年从大厂辞职就是在下手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能够一直玩下去?做自媒体,只要有房住有饭吃,就可以一直做。所以我去一个三线小城用100万现款买了房,没有房贷,在小城里的生活开销一家几口人每月5千就足够了。所以只要每个月有5千,我就可以一直玩下去,没人能把我踢出局。这是最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5、“投资之道,万千法门。坚持何种投资理念,都不能以名门正派自居,更不能自认高手包打天下。武林之大,但凡修得暗镖神剑者,亦可独步江湖。所以门派无尊贵,只有适合不适合。”
这句话完美诠释了自媒体。自媒体的自,就是自己,自由,自在,自足,自得。做到了就能行走江湖。哪管它什么名门正派,武林正宗。活出自己,就不亏,言为心声,就有听者。有一句话可以成为所有自媒体的slogan:我干了,你随意。
6、“一种投资机构,多种投资形态,一种基因,多种表达,做全产业链投资。但反过来,我们不必做所有的事,只需要做有意义的事。本质上,价值投资就该这么做。”
自媒体是嫁接在社交网络和推荐引擎上的,所以不必每天填版面,不必“大事件必须发声”,不必维持读者的持续接触,而是只要有真东西,就可以被社交网络传播出去,被推荐引擎发射出去。所以就可以“不必做所有的事,只需要做被吸引的事。”而反过来,要做得出真东西,就得追随自己的兴趣,可以关注川普,也可以纪念梵高,不必拘泥什么行业什么主题,兴致所至,有感而发,什么都可以。因为人是鲜活的。
7、“只要坚持的基础原则相同,你就可以无所限制地表达,表达方式可以很丰富。所以,我们并不是以价值投资作为唯一的赚钱方法,而是把价值投资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让心灵获得安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可以依葫芦画瓢:只要坚持基本的道德,你就可以无所限制地表达,表达方式可以很丰富。我们并不是以价值写作作为唯一的赚钱方法,而是把价值写作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让心灵获得安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8、“关于理性的独立。贝佐斯说,如果你要创新,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能战胜竞争对手。”
自媒体是一个最能发现“正确的非共识”的环境,因为你天然独立,无人依靠。当一个想法浮现,既不需要去说服上面的主编首肯,也不需要推销给下面的记者理解,那样有太多的损耗。在一个集体里,你不得不去妥协以获得安全感,以及调动资源。
9、“现代医学的奠基人贝尔纳有句话: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不是未知的东西。”
所以我一直很认同一种观点,做记者就是做镜子。只有把自己搞得透明清澈,一丝不挂,才能把对象的真实面目照出来。每天在北上广深混迹于各种会议饭局,知道得很多,但可能也是一种麻烦。在一个偏远小镇上居住,知道的少,可能也有好处。
10、“投资不存在万能定律,不能机械的学习格雷厄姆,也不能机械的学习巴菲特,他们也在不断的打破自己。方法论本质上无高低之分,只是天性的自知、自省与自洽……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我刚入行的2003年,那时候有IT界四大名记,各人的风格完全不一样,不做记者后的道路也不一样。那时李学凌教我他的方法:一定要质疑。他小时候放学回家,父亲就问,你今天上课有没有提什么问题。很像犹太人。可这不是我的本能,我的潜意识是去理解,领会,融入,而不是反过来想的质疑。后来又遇到同时期的记者,像李岷、雷晓宇、张亮、李黎,也是风格和出路全然不同。认识自己,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实在太好:方法论本质上无高低之分,只是天性的自知、自省与自洽。自媒体无牵无挂,更能勇于不同,勇于亮剑。“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11、“选择投资方式就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出发点是自己的内心,选择的是能够让你有幸福感的东西。”
为什么坚定做媒体,因为幸福。媒体本质上是两件事:求真,分享。求真不一定是求发生在新闻现场的事实,也可以是对事实的切身观感,脑和心也是一种事发现场。求真逼近智慧,分享源自无私,如果求的不是真,那么分享也就变成了欺骗。这是“无冕之王”的两根翅膀。
12、“一笔投资,多笔回报,在不同的维度上获得动态的长期的收益。”
哲学是最能体现“一笔投资,多笔回报,不同维度,长期收益”的东西。哲学的本质就是大道至简,以简御繁。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相通的,既然相通,那万事万物之间就有联系,就是乔布斯的connecting dots,万事万物之间都能两两关联,那是宇宙间最大的网络效应,掌握了这个,就进入自由世界,必然世界。
13、“任何时候,不要让处境、金钱、教育背景以及其他东西成为你的负担,让你与现实和他人产生隔阂。”
投资人有钱有势,他们要与其他人消除隔阂,是自上而下的,需要把有钱势的心理暗示去掉。而记者这个群体,显然相对是没钱势的,他们要与所采访报道的商业巨子消除隔阂,是自下而上的,需要把没钱势的心理暗示去掉。我以为不是想去就去得掉的,这是一个能力而不是一个选择,必须构建自己的强大势能,不亚于其他任何人的地方,才可能不必有自卑。记者尤其需要锻造自己的责任感,有真实的信仰孜孜以求,坚定修身,敢做“无冕之王”。否则就只有一条路,仰望别人的生活和他们的三观。
14、“德国ALDI是一个零售业的新物种,它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没有品牌,因为品牌会飙升广告费,最终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有些媒体或者记者会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标题里,我一直不认同这种做法。把名字亮出来,无非是因为自己有名,有品牌,告诉读者,冲着这个名字就值得点击进去看。这其实是在假设,第一,作者一定会创造出高价值,但这点完全不靠谱,我从来没见过一直正确高明的作者或者媒体,都是俗人,不用装。假设第二,读者无法鉴别优劣,所以需要用作者的品牌去保证一下。但既然读者无法鉴别优劣,只知道认名字,那你如何保证自己永远正确呢?不就是明晃晃的割韭菜吗?所以,不需要亮品牌,用内容说话,这是最诚恳的。
15、“弱水三千,但取一瓢。一定要克制住不愿意错失任何好事的强烈愿望,同时又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机构媒体比较容易陷入“不能错过重大新闻、关键事件必须发声”的执念。自媒体在体制上避免了这种倾向,一个人的媒体不可能做到关键事件必须发声。既然如此,逻辑就走向了反面,只就有感而发的事件发声,那就倒逼自媒体修炼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弥补短板。
16、“投资最好的分析方法未必是使用估值理论、资产定价模型、投资组合策略,而是坚持第一性原理,即追本溯源,这个源包括基本的公理、处世的哲学、人类的本性、万物的规律。”
我入行在2003年,那时的大报大刊都有一个“管理版”,用商学院和咨询公司的那一套分析企业,诸如4P理论、5S理论、SWOT分析、定位理论等等。有一次周鸿祎去参加一个这种性质的论坛,上来就提问:你们说QQ为什么能不受定位理论的束缚?它什么都在做。据说当时会场一下子就沉默了。各种所谓理论在互联网业尤其不好使。后来iPhone出世,其颠覆性在于,人类的本能不是通过鼠标键盘输入,而是看到屏幕,就直接用手去戳。乔布斯并没有用到什么商业理论,而是洞察人性本源。
17、“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真正的理性的好奇心出发,不是战胜别人或者战胜市场,不能被表象迷惑。人多的地方你别去。价值投资不是投资者之间的零和游戏,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正和游戏。”
抢独家新闻、争取专访时间、比速度,就是零和游戏,在机构媒体里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去争取这种机会的kpi,可自媒体就不用了。如果自媒体也只能靠独家消息和专访活,那一定会死掉90%。自媒体只能玩正和游戏,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百家争鸣。所以这倒逼每个人活出自己来,在僻静处独钓寒江雪。
18、“从事投资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投资一方面是对真理的探寻,探索外部世界,另一方面是谋求内心的宁静,观照内心世界。外不能胜人,内不能克己,投资恐怕难以成功,就像许多人“懂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一生”。所以价值投资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修行。”
作为记者又一次被命中。内不能克制情绪和偏见,不可能像镜子一样照出所写对象的真相。周鸿祎曾对我说,“你写的周鸿祎,看不出我有什么毛病,倒能看出你有什么毛病。”太狠了,当时我实在羞愧难当。
19、“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核心是让听到炮声的人做决策,而不是打电话给连长、连长打电话给营长……以终为始。”
嫁接在社交网络和推荐引擎上的自媒体,无疑是去中心化的极致了,这里没有编辑、高级编辑、主编、总监,只有我自己。当然机构媒体有其协同发力的优势,但我猜社交网络将可能进化出一种相当弹性的创作方式,让自媒体在特定的时间和题目上协同起来。
20、“保持进化最大的价值在于,竞争对手会消失……不断进化,就天然没有边界。”
可能老读者知道,我写作的东西在不断变化,因为感兴趣的点在变化,维度也在变化。如果我还是10年前的那个人,主要对企业运营和产品迭代有兴趣,那就不得不每天跟人撞题,比稿,肉搏。但今天很少有人有跟我一样的兴趣点和切入角度。比如我对马斯克从很崇拜变成非常负面和担忧,当然,我的看法会一直变化,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我并不想一定要跟以前不一样,跟别人不一样,但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这是一件挺有趣的事。
21、“一个商业物种的产生起源于它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其积累的各种能力是对那个时代最完美的诠释,堪称经典,而经典的价值不可能瞬间土崩瓦解,也不会凭空消失。”
公众号会消失吗?嫁接在社交网络和推荐引擎上的自媒体这种东西会消失吗?足够长远看,是难免的。但自媒体的灵魂不会消失,积累起来的自由创作的经验和内核会换一种形态遗传。
22、“有的投资人是猎手,出去到处跑,抢deal能力很强。我们表面上看可能相对懒一点,人聚合在一起,做事的风格有点像农民,我们抢deal的能力不够强,但是农耕文明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静下来深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用这种方式把好的企业家吸引过来,这样我们能够主动进行一定的筛选。”
媒体人也分两种,到处跑新闻的猎人,和躲进小楼自磨刀的农民。我天生是农民。刚入行时,李学凌几次来办公室看见我总坐在那里,就说,一周七天,每天一个人吃饭,铁定完蛋。我也很努力试过,可总是进不去江湖的饭局,然后就认命了,自己吃饭,自己思考,也不会完蛋。跑出来硬新闻我做不到,但可以为这些事件赋予独特的意义。日子久了,就有新闻找上门来。
23、“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混乱的市场,许多股票的价格常常低于账面价值,通过关注财务报表加以计算就可以发现好的股票。这就是所谓的“捡烟蒂”。但到七十年代以后,芒格告诉巴菲特,这种显而易见的便宜公司已经没有了。然后巴菲特从一个“捡烟蒂”投资者转变为寻找护城河的价值投资者,开始聚焦于有隐含成长惯性的公司。”
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能做财报分析的、做Excel图表的极少,能做的就是翘楚,能上英文网站看消息然后翻译成中文发博客的也极少,能做的就是大拿。可现在不一样了,跟踪财报、获取一手英文信息,都有专人在做,成了不可少的基本功。原创性的东西才能有差异化,原创的事实还不够,还得有理念。
24、“如果说价值投资的出发点是发现价值的话,其落脚点应该是创造价值。”
商业和科技记者,几乎无法创造价值,只能发现和传递价值。因为这些CEO和技术大拿,其商业和技术境界远远高于记者,记者几乎无法避免被洗脑的结局。即使记者可以用竞争对手爆的料去撬开一方的嘴,但也是在发现价值,不属于创造记者。这是商业和科技记者的困境。所以记者需要掌握非商业视角,反商业视角,非科技视角,反科技视角,这样才可能创造价值。不是说为了反商业而反商业,为了反科技而反科技,而是需要一个逆向的思维去监督制衡这个行业。商业和科技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是人的工具,从整体看局部,是记者的价值所在。
25、“冲浪能带来类似入定的体验。”
我从来没冲浪过,也没有那个胆量去尝试。但从张磊的描述,想象那个情境,我能有所领会。人在浪中,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浪太大而人太小,人必须去融合,把自己变成一滴水,融于浪中,人浪合一,才能平衡。这种融入的体验,无我的体验,可能接近入定了吧。这是我得到的最大的启发,因为我一直习惯于掌控自己,而不愿或者不敢把自己交付出去,所以没有体验过失重、失控、融入情境的忘我随缘的状态。这是一个深刻的缺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