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想赚一点钱比登天还难。
但是相反的,手机里不多的余额却总是在不经意间被花掉。
今天,人们已经被层出不穷的“消费主义话术”包围。无论走到哪里,线上or线下,都能听到各种劝你花钱的声音。
2020年,全世界都在搞直播。
相比传统买卖的货比三家,直播销售更简单粗暴。主播们语速飞快,从不给观众思考的时间。
比如循环洗脑的“买它!买它!”,令人紧张的“3、2、1,上链接!什么,3000件秒光?”,以及最近被玩坏的砍价戏码“把嘴给我闭上”。
最常见的套路是商家与主播一唱一和。商家先表示:“这条裙子原价999元/条。现在给宝宝们优惠福利,599元/条...”主播立即打断:“把嘴给我闭上!我说一个数,199元三条!再送一顶帽子!”
商家会在直播间大喊血亏,而观众们眼见价格成断崖式下降,还附赠品,瞬间肾上腺素飙升,齐刷刷地无脑下单,仿佛再不下单就损失了一个亿。
事实上你也知道,天下哪有亏本的买卖。
此类消费话术采用攻心策略,往往在深夜最奏效。
想象一下,在末班地铁上精疲力尽的你忽然看到墙上的标语“你的包包是用来讨好自己的,你的人生也是”。于是,讨好了一整天老板的你突然被戳中痛点,很难不共情。
回家后又刷到短视频博主温柔地对你说:“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紧接着下一句就开始卖货,但你依然被戳中了。
继续冲浪,又有个卖家跳出来告诉你“其实钱没有真正的花出去,只是换一个方式陪在你身边”。完蛋了,彻底心动。
凌晨1点,躺在拥挤狭窄的出租屋里,谁也拦不住你讨好自己。你先后下单了包包、口红、鞋子、ins风装饰物。
但怎么说呢,这些烦恼睡一觉也能忘的差不多。
当代年轻人对与众不同的事物总是情有独钟。
对他们来说,能够买到稀缺产品,就好像获得了某种优越感。
人无我有就是牛。产品越小众越好,原产地越遥远越高贵,产量越少越吃香。你细品:“这是全球仅此一罐来自亚马逊热带雨林深处清晨6点的新鲜空气,欲购从速”,是不是突然有点心动?
当然这有些夸张了,但是随处可见的“欧洲小众品牌”、“全球限量版”、“绝对不会撞款的高级XXX”等产品标签,的确轻易地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
可耐人寻味的是,追求小众这件事本身就很大众。
有人爱小众,就有人爱从众。
“精致时尚的女孩都在用的口红?”那我也要涂。“贵妇圈人人都拎爱马仕?”那我怎么能没有。“年轻人都在排队打卡的网红店?”那我也得试试。
人类真奇怪,有时讨厌随大流,有时却害怕跟不上潮流。
好比你第一次看到脏脏包时无动于衷,然而打开朋友圈,大家都在晒图,打开某红书,网红们都在推荐,走进办公室,同事们也在谈论。它铺天盖地充斥着你的生活,哪哪都是。
于是你终于忍不住也买了一块来尝尝,哪怕——你并不爱吃面包。
在幸福感缺失的今天,这类消费话术确实很诱人。
看到“日常提升幸福感的小物件”,“增加幸福感的厨房好物”,“一定要囤的单品,幸福感爆棚”,“提升幸福感的情侣好物”这样的标题,很难不点开。
你告诉自己,我只是随便看看。然后看着看着就,晕了。“这些东西看起来好治愈啊,如果买回家岂不是幸福翻倍?”
真的吗?事实证明,许多幸福感好物只有在入手的第一周派上用场,之后的漫长岁月就是待在角落吃灰。不信你看看你家的早餐机、养生壶、冰淇淋机......
幸不幸福我不知道,但你下单的那一刻,卖家挺幸福的。
上进心越强的人,越容易掉进焦虑式消费话术的陷阱。
常见句式有:“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所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课程了解一下?”“连身材都管理不好的人,何以管理人生?所以办卡吗?”“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所以您来不来?”
听听,这说的都是人话吗??明摆着把人往焦虑的火坑里使劲踹。可惜,此时的你已经开始焦躁不安、反省自责了,似乎再不行动起来,未来将一片灰暗。
最终你败下阵来,哭着问:“所以,在哪里扫码付款?我要努力!!”
写在最后:
以上的消费主义话术还只是一部分。
精明的商家面对不同的人群,已经开发出不同的话术,他们相信总有一款能够打动你。
当然,我不是想劝大家不要花钱,而是如果你能够在看清消费主义话术的真面目之后依然选择消费,那至少是一根不冤的韭菜。
像鲍德里亚所说,消费主义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人们无法抵抗。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一定的清醒。
点个「在看」吧,我们一起清醒清醒。
创意 | 陈慢慢
编辑 | 陈慢慢
插画设计 | 峦峦、唧²  
合作请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