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和无知,
不是生存的障碍,
傲慢才是。
    ——《三体》
斯塔西
成名后,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进过一段往事:
大学毕业后,她曾应聘一所大学的助教职位,面试时,她没开口,面试官就知道她喜欢穿哪一款资产阶级牛仔裤,爱听谁的小资音乐,以及看过哪一本西德禁书。
她吓得花容失色,一脸黑人问号。面试结束,刚回到就读的莱比锡大学,她又被两名陌生男子拦在半道,要求她做“斯塔西”(Stasi)的线人。当然,她以“守不住秘密”为由回绝了。
默克尔讲的这段往事,没有人证物证,因此很多人不信。
“斯塔西”,即前东德秘密警察机构。这个机构给每一个可疑的人都制作了一份“作战性个人管制档案”,记录可疑之人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由他身边的同学、家人和同事秘密提供。
“斯塔西”正式雇员高达97000人,秘密线人超过173000人,遥控人数高达600万。按当时东德1700万人口算,每3人就有1人为它服务。如此规模,不仅超越苏联“克格勃”,连纳粹“盖世太保”也自叹不如。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为“克格勃”前成员的普京,上世纪80年代,也曾为兄弟单位“斯塔西”服务,2018年底,德媒找到了他的工作证。
东德垮台后,绝大部分“斯塔西”建立的档案都留了下来,并允许民众自由调阅。
超过100万人提出调阅申请,其中50万人看到了自己的档案。他们就像生活在“楚门的世界”,同事、同学、邻居、父母、爱人、孩子,都可能参与监视。
秘密档案公开后,大量道貌岸然的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等等,暴露出“真面目”,他们被质疑、攻击、丢工作、被迫移民、离婚、断绝父子关系……
有人因此反思公开档案的意义,因为在东德,每一个人都可能是间谍,只要被“斯塔西”盯上,出于恐惧和自保,几乎没有不为它工作的。人们甚至因没能为它工作而焦虑,反正不监视别人就是被人监视。
在监控犹如空气一样自然的社会,出卖和告密是一种美德,可超越父子、情人和朋友等人间一切世俗情感,也不会有负疚感。
默克尔自述的故事,被人怀疑真实性,原因就在这里。
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描述了那段阴森灰暗的历史,特工魏斯曼本着人性之善,突破制度藩篱,将枪口抬高了一寸。
但这真实吗?为拍摄这部电影,导演找了许多前东德人员帮忙。前东德博物馆馆长说:这个剧本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魏斯曼这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一个没有,对不起,是一个都没有。这位馆长是唯一拒绝帮助拍摄这电影的人。
默克尔成长于东德,后来顺利进入东德科学院物理所工作,大部分时间在学术象牙塔中度过,默默无闻12年。1986年,她顺利考取博士学位,毕业纪念照中,她笑得灿如暖阳,左右两边是她最亲密的男人,左边为科学院同事幸德赫尔姆,右边为第二任丈夫阿希姆·绍尔博士。
默克尔
“柏林墙”倒塌后,幸德赫尔姆放弃学术工作,在柏林经营着三家大剧院。2011年,他对外承认,曾帮助“斯塔西”监视默克尔,但保证没有报告朋友任何“劣迹”。
幸德赫尔姆留下的档案证明,他没有撒谎。其实他也不用撒谎,因为默克尔是东德制度下的乖孩子,本就没有任何“劣迹”。
去东德
1954年,默克尔父亲霍斯特·卡斯纳,决定带着全家,从联邦德国汉堡,移居到民主德国勃兰登堡。
周围人,都说他疯了。
二战结束后,为了惩罚德国,美英法苏把德国分成了四块。随着“冷战”升温,德国再被割裂成两个主权国家:苏联管制的东德(民主德国),以美法英三国为一方的西德(联邦德国)。
卡斯纳是一名牧师,以传教为业,可他偏偏要搬去视宗教为“精神鸦片”的东德。
何况,受制于苏联模式,加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东德经济一塌糊涂,最夸张的时期,连买个面包都要排长队,给子女买衣服需要父母亲自带着孩子,以确定子女确实存在。
和卡斯纳选择相反,大批东德公民都选择往西逃离。在1961年之前,1700万人口的东德,总计350万人逃离。这些逃离的人口中,50%属知识阶层,是优质的劳动力。
公民外逃,优质劳动力人口流失,老年化加剧,反过来恶化物资短缺,再次刺激外逃,恶性循环。
为阻止这一“用脚投票”的陷阱,东德政府逐步升级隔离措施,最终在1961年,建成一条长达167.8公里,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建成的边防城墙,也叫“反法西斯防卫墙”,俗称“柏林墙”。
山洪水泄般的人口外流,在铜墙铁壁前戛然而止,此后28年,仅有5043人成功翻墙,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但东德人民的想象力被这堵墙激发出来,创造了各种花样穿越“柏林墙”的方法,开坦克、架飞机、挖地道、乘坐大型热气球、自制潜水艇、利用下水道……充分证明“逃亡为发明之母”的真言。
大量逃亡,还催生出许多像边防士兵康拉德·舒曼“纵深一跃”那样的经典故事(进入西德后,他过得并不开心,只是一名普通的流水线工人,终生被忏悔折磨,1998年由于抑郁症自杀),以及“枪口抬高一厘米”这样的传说。
东西差距明显,卡斯纳逆潮流而动,另类而难以理解。
1954年7月17日,默克尔(原名安格拉·卡斯纳)出生于联邦德国汉堡,几个星期后,被父母放在大提筐,带到了东德勃兰登堡州一个叫凯威查的小村庄。
在凯威查,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苦。这儿人口稀少,生活穷困。默克尔的父亲,需要自己挤羊奶,母亲也要向附近的老人学做菜。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破旧怪异的简装摩托,外加一辆自行车。
直到三年后,一家人搬到瓦尔德夫,生活才慢慢好转。原因是,卡斯纳牧师完全接受了东德的领导,甚至愿意与“斯塔西”秘密合作。
他跟民主德国的良好合作,使他获得丰厚回报,社会地位节节升高,优渥的生活也随之而来,家里再不用骑破烂摩托车,拥有了两辆汽车,一辆公车,一辆私家车,一家人还获得出国特权。
既来之则安之,卡斯纳的务实态度,对默克尔的人生影响至深,不仅保障了她获得良好教育,也塑造她日后为人处事的哲学。
乖乖女
默克尔的性格,跟她“归顺”后的父亲极其相似,务实、理性、入世。
青少年时期,默克尔主动加入了共青团,几乎没有任何叛逆行为。唯一一次勉强算叛逆的经历,发生在1973年。
当时越战正酣,东德执政党要求各个学校出文艺节目,支持正在奋力抵抗美帝的越共。默克尔所在班级,有几个学生带节奏,决定公开朗诵一首“反诗”,其中有言:“人啊,好好看看你们现在的样子,哈巴狗一样,和墙头草没区别,谈何尊严。”
节目公演后,当地主管部门大发雷霆,默克尔差点失去上大学资格。后来他们的班主任被辞退,默克尔和同学侥幸躲过一劫,改成收警告信。其实默克尔并非组织者,更不是领头羊,只是随大流假装叛逆一把。
默克尔最喜欢英语和俄语,但受父亲牧师身份影响,被禁止从事教师职业。出于就业考虑,她选择了物理学专业。但即使一个不喜欢的专业,默克尔也学得有滋有味,后来进入柏林科学院物理所工作,还念了个物理学博士。
1977年,毕业前一年,默克尔突然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和乌尔里希·默克尔要结婚了,在1977年9月3日那一天,只想通知一下最亲爱的你们。”
为什么这么早结婚呢?原来当时东德执政党规定,如果两人毕业前结婚,就可以分一块工作,还能分一间房屋。默克尔夫妇,最终被分到柏林市中心玛丽恩大街的一间小屋。
这段为了分房过早结婚的爱情,没能持续太久。后来两个人和平分手,默克尔拿走家里唯一的洗衣机,作为回报,她让前夫的姓氏举世闻名,即使再嫁也没有更改。
科学院也并非桃花源,随着冷战日益紧张,政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同事受不了,都逃去了国外,但默克尔却从没想过逃。
直到1989年,东德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最后一任统一社会党领导人克伦茨上台,决定满足东德人民渴望自由旅行的需求,颁布改革建议:只要东德人办理一个护照,就可以省去繁琐的出入境检查,自由通行。
这个决议本预备在1989年11月10日发布,没想到克伦茨忘记了叮嘱新闻发言人沙博夫斯基,要在10日凌晨之前保密。
结果,在9日晚上19点7分,沙就向媒体公布了这一消息。因为匆忙宣布消息,他没来得及细看文件,错误地领会了克伦茨的意思,原本规定需要办理护照,到他嘴里,成了不需要任何手续。记者问他何时执行,他翻了翻手里的文件说,“应该就从今晚开始吧”。
当晚,整个东德瞬间沸腾了,人们拿起手边的锤子和榔头,愤怒地砸向柏林墙。15厘米厚的柏林墙被砸开一个大口子,西柏林大街通明透亮的灯光,流泻而入黑漆漆的东柏林。
自此,东德历史像踩下了一脚油门,八头牛都拉不住了。
当晚,默克尔正与一女性朋友一起蒸桑拿,后加入到街上沸腾的人群,小喝了点啤酒,不过很早就回家睡觉了。第二天一早,她早起梳洗,准点上班,就像什么都没发生。
一入政坛深似海
“柏林墙”倒塌后,默克尔一副波澜不惊、与己无关的样子。可当她的同事再也无心科研,热衷到大街上狂欢后,她清醒地意识到:东西两德统一势不可挡,大锅饭不能再吃了。
其实“柏林墙”倒塌前几个月,整个东德就已经山河变色、风雨欲来。
2月5日,东德边防士兵,枪杀了一名叫古夫诺伊年仅20岁的翻墙者,引发了强烈的抗议声浪,在位时间长达18年之久的统一社会党领导人昂纳克,被迫在4月宣布禁止边防士兵开枪。
5月,社会主义匈牙利,取消了和资本主义奥地利的边境隔离措施。8月,两国边境举办了名为“泛欧野餐会”和平示威,匈奥边境从当天下午3点—6点开放,超过600名东德人,借此漏洞涌入奥地利。此后数月,匈牙利成了逃亡天堂,成千上万的东德人经此前往资本主义世界。
另外,苏联此时也在谋动思变,戈尔巴乔夫频繁造访西德、英国和法国,一边达成裁军协议,一边谈经济合作,公开要求昂纳克实行改革,又说只要条件允许,柏林墙就可以消失。
10月,东德执政党迫于压力,解除了昂纳克的职务,致力于改革的克伦茨上台。但群情激愤下,人们根本不愿意给他时间,新一届政治局仅存在了26天。
柏林墙开放的第二天,曾经的铜墙铁壁被凿得千疮百孔。此后几天,西柏林人在过境通道口铺上红地毯,开着大轿车,免费迎送东柏林同胞。11月12日,仅一天时间,前往西柏林的东德公民多达50万。
东德执政党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昂纳克被开除出了党籍。克伦茨在12月6日辞去了所有职务,到了1990年1月21日,也被开除了党籍。
主张更深层次改革的汉斯·莫德罗走上前台,举行特别代表大会,忙得不亦乐乎。可这些猛如虎的操作,东德人根本不买账,人们并非反感改革,而是厌倦了这个党,抗议游行不断,整个国家乱成一锅粥。
于是,一个由不同党派构成的“圆桌会议”诞生了。他们与东德政府约定,于1990年3月18日举行人民议院大选,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一向沉稳的默克尔,终于坐不住了。她所在科学院,年轻人基本逃光了,再混下去前途难料。她和科学院领导克劳斯·乌尔布利希,决定一起出去找个政党组织加入。乌尔布利希相中了社民党,默克尔看中了一个自西德渗透进来的政党,叫民主觉醒党。
这个民主觉醒党,名不见经传,纲领模糊。但默克尔看中它吸纳了大批热血知识分子和见多识广之人,稀里糊涂也就入党了。入党的仪式简单到离谱,只要大喊一句“我决定加入民主觉醒党”,就算完事。
她在党内的第一份工作,是打开并包装了一些西德产的计算机。接着,她打印了几份宣传单,上街口散发。
尽管干的都是些琐事,1990年2月,默克尔还是辞去了科学院工作,专职于党务。由此可见,当时的科学院基本已经歇菜,整个东德,除去搞政治,没有更好的出路。
东德风雨飘摇,赫尔穆特·科尔领导的西德联邦政府,则像守着一只病羊的狮子,正拿着刀叉等待下嘴时机。
两德统一已经定局,但以什么样的方式统一,却相当复杂。最简单粗暴,也是西德政府最喜欢的方式:东德由姓社改姓资,以新州的身份加入西德。不过,苏联未必同意。当时的苏联也就一瘦死的骆驼,但处理不当,这只骆驼光倒下来也足以压死人。
3月18日,东德人民议院选举开始,一共400个议席,由24个政党和组织争抢。
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原执政党统一社会党(参选时更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其次还有社会民主党、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以及社会联盟等。
其中,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属于西德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分支,与社会联盟和默克尔所在的民主觉醒党,观点类似,都赞成那种简单粗暴的统一方式。
因此,三个党派组成了选举联盟,共同参选。根据选举前的民调,选举联盟并不占优势,社会民主党最受欢迎、最有可能获胜。
但是,时任西德总理的科尔,不是一般人,为了西德的利益,他决定给选举联盟拉票。
他拉票的方式乏味枯燥,就是发钱,公开向选民许诺:如果选举联盟获胜,东德公民私人存款可以1:1兑换成西德马克。这等于将东德人手里不值钱的货币升值,给每一个人发红包。
结果,原本处于劣势的选举联盟,支持率扶摇直上,最终赢得了大选,获得48.15%的选票,400议席中占192席。
此时,默克尔的个人运气,也突然爆棚了。
民主觉醒党主席叫施奴尔,此人属一棒槌,好大喜功,不愿躬身细务,工作缺乏规划。
某日,民主觉醒党背后财团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来访,施奴尔竟忙得没时间接待,随手指派身旁的默克尔接待。默克尔怯懦地说:“我?我的身份不合适吧?”没想到施奴尔漫不经心地回答,“你以后就是民主觉醒党的发言人,这下身份合适了”。
对于打杂的默克尔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不过更大的馅饼还在后头。
稀里糊涂当上发言人后,默克尔一开始磕磕巴巴,但次数多了,也就慢慢适应这份工作。就在此时,一条爆炸性新闻迎面砸了过来。
《图片报》记者彼得·布林克曼,花了10万马克,从一个前“斯塔西”工作人员手里买来一条证据确凿的消息:民主觉醒党主席施奴尔,曾经是秘密警察的线人。
消息甫一公布,施奴尔人设崩塌,立马退出了政坛,不知所踪。
媒体找不到当事人,聚光灯只能聚焦在发言人默克尔身上。如此一来,名不见经传的默克尔,反倒因祸得福,一炮而红。沉稳的应对,为她赢得了赞誉和关注。
选举结果出来后,获胜的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着手组建新内阁。该党主席为洛塔尔·德梅齐埃,这人通晓音律、擅长拉小提琴,性格偏艺术家,并非成熟政客。
洛塔尔·德梅齐埃
他在组建政府内阁时,有点像摊大饼,许多重要的职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随意分了出去。像竞争对手社会民主党,也分到了外交部长、财政部长等极其重要的职位。后来社会民主党闹脾气,退出内阁,弄得他不得不自己兼任外交部长。
不成熟的德梅齐埃,对执政党并非福气,但对默克尔这种政治小白,却是一件好事。
果不其然,她由于女性身份,加上在民主觉醒党担任新闻发言人的短暂经历,竟然被任命为新政府的新闻副发言人。
偏心的幸运女神
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之时,默克尔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但仅仅半年时间,她就从一个打杂的小姑娘,成为东德最后一任政府的新闻副发言人,年仅35岁。
但默克尔的运气并没有因此耗尽,实际上,她后来的人生,更加犹如幸运女神附体。
话说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主政东德后,决定将民主德国于1990年10月3日纳入联邦德国。东西两德政府,甚至商定好了新国家的国歌、国旗,以及国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美国完全赞同两德商定的方案,不过建议召开“4+2”会议,由苏美法英组成的四国和东西两德,共同签下一份纸面条约,以确保一次性排除所有国际纷争。
1990年5月5日,“4+2”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不出所料,苏联果真提出了反对意见,不同意东德放弃一切加入西德。
脚踩七彩云的科尔,再次帅气出场了。
前面我们提到过,科尔利用金钱攻势,助东德基民盟党赢得大选,使得东西两德统一,按照西德期望的路线往前迈进。
科尔这人,与许多德国“冯”字辈的贵族官员不同,出身草根,父亲原是巴伐利亚州财政部的小税务官,6岁时就要下河钓鱼捞虾,换取零钱补贴家用。
他靠自己努力,登顶西德总理,因为无一门精通的外语,也没有任何高雅爱好,却有浓重的莱茵河西部“乡下”口音,因此常被人嘲笑。但就是这名草根总理,搞定了德国统一最大的障碍——苏联。
1990年7月15-16日,科尔高调访苏,希望消除苏联的反对意见。这次访问,大多数人不抱希望。因为在他们眼中,苏联素来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科尔和戈尔巴乔夫会谈异常顺利,仅仅用了两天时间,苏联就基本同意了两德商讨好的统一方案。
戈尔巴乔夫和科尔
科尔这次访问,被誉为“莫斯科奇迹”,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他因此彪炳史册,成为德国“统一之父”。
很多人好奇,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说起来也不复杂,所用手段,跟帮助基民盟赢得选票的路子是一样的:砸钱。
当时的苏联,陷入了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处于瘫痪状态,一半以上的外汇靠石油出口,但1987年以来,世界石油价格暴跌,1990年首次出现负增长,GDP下降2%,国民收入下降4%,财政赤字高达1000亿卢布以上,比五年前高了7倍,通货膨胀率上升了19%。
科尔抓住苏联软肋,允诺150亿马克经济援助。德国统一趋势不可逆,苏联即使阻扰,也无非阻挠个三五年,科尔提供的真金白银却近在眼前,穷得叮当响的苏联没有理由拒绝。
1990年10月3日,所有障碍都已排除,德国宣布正式统一。随后,科尔当选首任总理。
东西基民盟,也合二为一,原东德基民盟主席德梅齐埃,居科尔之后,任该党副主席。默克尔所在的民主觉醒党,由于实力有限,在这一波合并大潮中,一同并入了西德基民盟。
两德统一后,许多原东德政府人员失去了工作,默克尔比较幸运,后期,因参与了原东德总理府秘书京特·克劳泽和原西德财长朔伊布勒的统一谈判,赢得克劳泽赏识,为其在新政府联邦新闻局获得一个副处级职位,算是侥幸保住了饭碗。
但对于辞了职一心扑在政治上的默克尔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1990年6月,她决定参选统一后的德国联邦议会议员。迈出这一步,着实不易,因为从1990年2月正式从科学院辞职算起,默克尔涉足政治,总共也就4个月。
她主动找到曾赏识过她的克劳泽帮忙。克劳泽此时正当年,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属于前东德二号人物,除了德梅齐埃就数他了。
克劳泽,与默克尔同为前东德人,也希望在未来的联邦议会中有更多的老同事出现,加上默克尔这等小角色,不可能成为自己日后的竞争对手,因此决定顺手拉一把。
克劳泽建议默克尔选择一个叫施特拉尔松-吕根-格利门的选区,与银行家策姆克竞争。
默克尔登记为候选人那会儿,实际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给她做准备工作。克劳泽利用自己东德基民盟前州主席的身份,在选举审查手续上故意拖延,为默克尔赢得了宝贵的十几天准备时间。
选举前期的竞选辩论和演讲,异常的激烈和艰苦,匆匆上阵的默克尔,主要的武器,就是攻击对手的西德身份。
当时包括东德总理德梅齐埃在内,因为担心未来东西德议员失衡,因此持续呼吁,希望更多东德人进入联邦议会。
不过这个攻击相对苍白,伤害不到对手,毕竟当时西德人进入东德地区参选,已经非常普遍。相反,默克尔的主要竞争对手策姆克,表现得非常出色,口若悬河、仪表堂堂,远比不修边幅、相貌普通的默克尔更加魅力十足。
第一轮选票,策姆克获得了140张,默克尔仅获得96张。由于策姆克得票未占绝大多数,因此需要进行第二轮投票。
就在这个当口,幸运女神为默克尔发功了。
第二轮投票一直拖到晚上11点,策姆克依赖的吕根地区选民,至少有超过30人回家睡觉了。远道而来支持默克尔的格利门选民,坚持到最后,一个都没走。
第二轮投票结果出炉,默克尔获得了48.6%的支持,反超策姆克,顺利进入了德国联邦议会。不过更加神奇的事还在后头。
大选结束后,默克尔前往波恩,拜访了她仰慕已久的德国总理科尔。
科尔对这个小姑娘的印象不错,两人虽然相差了24岁,却在总理府深聊了许久。
由于此前分别得过东德一号人物德梅齐埃和二号人物克劳泽的器重,加上她女性和东德的双重身份,默克尔因此非常自信地预言:与科尔这番深聊后,一定会得到提拔。
果不其然,一向老谋深算的科尔,将联邦妇女和青年部部长一职授予了默克尔。
老实说,这个部长是内阁中最轻量级的。科尔将默克尔提拔起来,有他自己的算计。反正也是一个不重要的职位,但默克尔的年轻、女性和东德背景,却能彰显他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执政形象,何乐不为。
1991年1月18日,默克尔宣誓就职,年仅36岁,从政仅一年时间,作为基民联党员也不过3个月。她打破了纪录,成为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联邦议员,最年轻的联邦部长。
只能说,幸运女神太偏心了。
科尔的小姑娘
当了部长后,非议随之而来。默克尔木讷、笨拙的演讲,永远的锅盖头、不修边幅的外表,还有资历浅,都让人怀疑她是否能够胜任部长一职。
有人给她取了一个绰号,“科尔的小姑娘”,意思是她上位主要依靠科尔的私人关系。默克尔尽管委屈,但传言也不能说完全失真,所以忍气吞声不好辩驳,有一次跟同事去以色列访问,被人晾在一边,委屈地当众掉眼泪。
默克尔也清楚,冷遇、嘲笑,都是自己实力不够,怨不得任何人。但她这种边缘化的地位,倒也给了她一层保护色,躲过了德国统一初期复杂的政治斗争。
刚刚统一的德国,外部环境初步稳定,内部斗争却迅速多了起来。
前面我们提到过,德国统一后,原东德秘密警察建立的个人档案公开了,许多为他们工作的线人遭曝光。谁要被证实为“线人”,无论现有地位如何,前途基本也就毁了。
不过很少人会料到,在这一波政治清算潮中,最先遭殃的,竟然会是前东德最后一任总理、基民盟副主席、勃兰登堡基民盟主席德梅齐埃。1991年9月9日,他因为被人曝光曾与“斯塔西”合作,无奈辞去所有职务,离开了政坛。
算起来,德梅齐埃也是默克尔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贵人之一。
但他下台后,默克尔首先想的,并不是怎么安慰这位前领导,而是如何继承他留下的空缺。
最终,默克尔在得到科尔的同意和推荐后,以“东德最耀眼的女政治家”的形象,获选德梅齐埃留下的基民盟副主席一职。
德梅齐埃离职后,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这家律所就在默克尔居住的大楼附近,但她一次也没去,甚至受邀了也避而不见。这让德梅齐埃非常伤心。
默克尔表面温顺、低调的背后,是一颗务实到冷酷的心,但凡有污点的前同事,无论是否对己有恩,她都会尽量切割干净。
两德统一后,东德留在德联邦的政治家,除了德梅齐埃,就数此前东德的二号人物京特·克劳泽最为风光,在科尔的提拔下,担任交通部长一职。
联邦德国为了重振东德经济,修桥铺路,交通部被视为重中之重,触及面极广,动用资金也相当庞大。
克劳泽有心一展抱负,四面出击,提拔和培养了不少羽翼。但就在他风光无限、权倾朝野之时,一则爆炸性的消息,一夜间断送了他的前途。
这条消息比当秘密警察线人还劲爆:克劳泽勾结德国军火商,捞取政治好处。
德国军火商曾向伊拉克售卖武器,曾引发德以矛盾,老百姓对此事深恶痛绝,如今交通部长克劳泽,竟然与这帮人勾勾搭搭,从中渔利。后随着调查深入,又发现他涉嫌其他的腐败。
克劳泽顶不住丑闻压力,在媒体狂轰乱炸后,不得不在1993年5月辞去党政职务,像德梅齐埃一样,迅速隐退江湖,从此离开政坛。
克劳泽辞职后,留下梅前州基民盟主席一职。默克尔故技重施,先取得该州州长支持,又一次神不知鬼不觉地成功猎取了前上司留下的空缺。
默克尔火速收并自己的大本营,这让克劳泽心有不甘。他过去根本看不上这个小姑娘,如今却被她取而代之,因此两个人关系迅速恶化。离任前,克劳泽说了一堆默克尔的坏话,捅出她曾参加青年团的旧事。好在这类小事对默克尔影响甚微。
至此,默克尔成为留在联邦德国唯一的前东德重量级官员。
登顶
时间来到1998年,德国大选年,科尔领导的基民盟,终于耗尽了两德统一带来的好感,输给了社民党,沦为在野党。
党内反思,大多数人将责任归咎于科尔本人专横跋扈的作风,作为德国“统一之父”,他居功至伟,但也越发像个皇帝,让人受不了。所以在党内的选举中,科尔也输得一塌糊涂,主席之位被朔伊布勒取而代之。
朔伊布勒,堪称德国政坛常青树。柏林墙倒塌后,他以西德财长身份,与东德代表德梅齐埃谈判,曾为两德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由于被人指控暗中给东德输送利益,他因此遭遇暗杀,导致半身不遂、终生与轮椅为伴。
朔伊布勒
默克尔当政后,将朔伊布勒返聘回来,继续担任德国财长,一直到2017年,因为基民盟大选票数未过半,被迫让出财长一职,转任联邦议长。任财长期间,他推行紧缩政策,迫使欧债危机中的“欧猪五国”减少福利、过紧日子,被视为终结欧债危机的主要设计者,也因此被“欧猪五国”痛恨。
应该说,朔伊布勒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官员,当然也工于心计。
1998年9月,朔伊布勒担任基民盟主席后,先把主要竞争对手科尔踩死,公开宣称与科尔不再是朋友(其实他们俩曾被人形容为“父与子”),然后又提拔了一个威胁性极小的人担任党领导人,这就是默克尔。
默克尔自己也没想到,会被朔伊布勒相中,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朔不过是想找个不会威胁他地位的木偶而已。默克尔并不介意,能升职是好事。
何况,在基民盟的低潮期,屈居人后未必是坏事。实际上,就在默克尔上任一年后,基民盟就爆发了著名的“献金丑闻”,她的两位贵人,朔伊布勒和科尔,双双名誉扫地,甚至互相撕咬。结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起眼的默克尔反倒成了最大赢家。
“献金丑闻”的导火索,是一个叫施莱伯的军火商。早在1995年,他就被德国税务机关盯上,后被怀疑向基民盟输送非法献金。
案子查了4年,第一个落马的官员,是基民盟前司库基普。此人跟科尔过从甚密。当时科尔已经离职,担任基民盟名誉主席。为了撇清嫌疑,科尔立马发表了公开声明,表示对此一无所知。
但任谁也想不到,原来这个基普,就像那臭水沟里先拉出来的一团头发,后面带出一包更大更肮脏的垃圾。
随着调查深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科尔涉身其中。1999年11月30日,科尔终于承认,自己在党内设有秘密账户,而且挪用了东德难民抚恤金,但坚决不承认私贪,仅用于公务。
到了2000年1月,更多的黑料给挖了出来:
1986年基民盟地方政党总共收到275万马克非法捐款;
基民盟黑森州党部从1989年-1996年共收到从瑞士汇入的不明来历金钱1300万马克;
军火商施莱伯给了基民盟100万政治献金;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也涉嫌通过2600万英镑佣金贿赂科尔、基民盟,非法参与埃尔夫公司,收购了一家前东德炼油厂……
2000年1月14日,连朔伊布勒也承认,曾接受施莱伯10万马克献金。
种种丑闻,令德国人民不忍直视,基民盟声誉跌到了谷底,成了过街老鼠。
1月18日,科尔扛不住了,自动辞去名誉主席。1月20日,基民盟财务主管留下遗书,悬梁自尽。
自科尔承认非法收受“政治献金”开始,全德国的人都希望他能够交出捐款人员名单,但科尔拒绝了。
结果,基民盟有将近1100万马克捐款说不清来源,若是科尔不交出捐款人名单,那该党将为此缴纳巨额罚款。
案子查到2000年7月,又发生了一件怪事。调查人员发现,联邦总理府中的许多重要文件全部遗失,大量电子文件遭人删除。
至此,科尔依然拒绝交出捐款名单。案件调查最终在2001年2月结束,科尔承认了错误,不过不认个人贪污,由于证据丢失,检察官也考虑他积极改正错误,裁决他缴纳30万马克罚款了事。
因为此案,基民盟遭逢重挫,作为老二的默克尔倒置身事外,简直堪称出淤泥而不染。但就在案件白热化时,1999年12月,一向低调看起来不咬人的默克尔,主动联系《法兰克福汇报》主编,将一篇措辞谨慎、批评科尔的文章发了过去。
她在文章中写道:科尔的确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已是过去式,因循守旧没有出路,新一代要创造出新一代的东西,基民盟必须尽快走出科尔的阴影……
这篇文章,瞬间将“献金丑闻”推向了高潮。德国人惊讶地发现,“科尔的小姑娘”再也不需要科尔了,反而希望尽快与这位前导师切割干净。这让人想起她对待德梅齐埃的态度。
这一幕,谁见了,恐怕都得唏嘘感慨。但默克尔的文章措辞克制谨慎,处处站在基民盟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就算她看起来无情决绝,任谁又说不出她的不是。
接下来的局势明朗了:
朔伊布勒和科尔,在这个世纪大案中名誉扫地,双双辞职。更要命的是,这两老头,因为腐败案而交恶,还各自写了一本书揭对方的老底。
在所有厉害人物一个个下台滚蛋后,千年老二、低调隐忍的默克尔,终于登上了基民盟主席的位置,得票超过96%。
此后,默克尔就像避而不见德梅齐埃一样,也尽量躲着科尔。有一次记者问她,是不是该感谢科尔对她个人仕途的帮助?
默克尔答:“我确实从他那学到了不少,也确实抱有感激之情,但‘感谢’二字不能乱用,没有任何成绩不是靠自己付出得来的,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给你任何东西”。
2002年,默克尔带着基民盟主席头衔,参加了总理竞选,输给了施罗德,仅当选议会党团主席。
2005年,她再次冲顶,终于成功当选德国总理。
花了8年时间,默克尔最终洗净了基民盟“献金丑闻”的污点,再次从在野党变成执政党。
默克尔一路走来,犹如神助。用“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形容她的仕途,似乎也不为过。她的每一次升迁,基本都是踩着前辈的尸体得来的。那些提拔过她的前辈,德梅齐埃、克劳泽、科尔、朔伊布勒,无一不是她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而且,她似乎还有一种“用过即弃”的本领,从不拖泥带水,也绝不感情用事。除了已经瘫痪的朔伊布勒(无法参选总理),那些名声臭掉的前辈,无论对她的恩情有多大,她都敬而远之。
但如果说默克尔的升迁之路有诸多运气成分,那她执政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靠此成就,四次连任德国总理,靠的就是她的个人实力了。
2005年,刚刚登台的默克尔,接手的实是一个烂摊子。当时的德国经济低迷,增长率不过0.9%,全欧盟倒数第一,失业率稳定在11%以上,财政赤字连续4年超过欧盟规定的赤字标准。
默克尔上台后,一方面大力增税、收补助,另一面降低福利,提高市场经济效率。
结果,她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将德国的财政赤字降到了2%,低于欧盟规定的3%标准。失业率也在大幅下降,2006年,就业人数近4000万,比前一年增加了20多万,这是21世纪德国取得的最好成绩。2007年,德国经济增长率达到2.5%,就业人数更是比前一年增加了近60万。
耀眼的经济成就,让默克尔的支持率,一直稳定在80%以上。2009年,2013年,2017年,她连续3次当选总理。基民盟,也在她的领导下,执政长达15年之久。
2017年的选举,基民盟虽然赢得了大选,但票数未过半,不得不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议会中也首次出现了极右翼政党。基民盟的未来面临着重大挑战,默克尔个人也一样遇到了执政以来的最大瓶颈。
但是无论德国2021年大选结果如何,默克尔和她领导的基民盟都已经打破了纪录,创造了历史。
尾声:默克尔力挺中国?
中美对峙下,中国人都渴望一些大国能跟我们站一块。但由于受制于美方威胁,还有传统的意识形态偏见,如今不少西方大国,尤其“五眼联盟”成员国,都对中国敬而远之,甚至恶言相向。
可能是由于“缺乏朋友”的焦虑,所以任何国外针对中国的“友好”言论,我们都特别在意,哪怕是基于利益考量说了一句“中立”的话,好多人都喜欢为它造一个夸张的标题:“某某力挺中国”、“某某拥抱中国”。
在世界诸多领导人中,德国总理默克尔大概是最经常被国人视为“某某力挺中国”的那个“某某”。
比如今年5月27日,一个简称KAS的德国基金会举行了一次座谈会,默克尔受邀请参加并发言。她花了十几分钟描述德国下半年的外交政策重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欧洲人要有决心承认中国在国际机构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些中文媒体,把她的讲话翻译成中文,还造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重磅!默克尔力挺中国:欧洲人需要承认中国的领先地位”。
但可惜,默克尔讲话中说的这句话,被中文媒体翻译错了,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以何种决心在国际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默克尔这篇讲话的中文版错误翻译,早被人指出来了,我这只是搬运过来,大家可以搜索看看。)
而且联系上下文语境,默克尔实际是说要“警惕中国”而不是“力挺中国”。
其实默克尔面对今天的中国,的确有时表现出相对务实和理性的姿态,甚至在某些场合肯定了我们的经济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点:从默克尔上任至今,德国在意识形态和安全政策方面,至今跟随美国,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也一直都存在。
从历史角度考虑,两德统一,实质是苏联代表的那一套价值观、经济政策和统治方式全面失败了。所以包括默克尔在内的大多数德国人,都在尽力远离跟原东德价值体系沾边的东西。
她有时候表现出怀念前东德的食物,还喜欢前东德生产的一款叫“Trabant”的小轿车,但你要让她说欣赏“斯塔西”那样的机构,认同前东德大集体经济,那是绝无可能的。
中国今天的麻烦,是经常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拿来当传统的意识形态靶子进行攻击,有意无意将我们等同于前苏联、前东德那样的国家。
这些政客中,有些是真误读了中国,有些纯粹只为捞取点愚民的选票,也就是吸点脑残粉——这在西方政治体制中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他们的政治游戏规则,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
相对而言,默克尔算是西方政客中比较灵活的那一类,但她也一样受制于西方的政治游戏规则。
她在2005年刚上台那会,外交政策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号称“价值观外交”,甚至出台了一个针对亚洲(中国)的文件,誓言将西方价值观推行到亚洲。
她的前任施罗德和科尔,都将经济发展作为德国与中国合作的基本原则,显得相对友好。但默克尔上台后,不止一次强调:经济发展合作也要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上。那些年,她偶尔还面见下达赖。
但是这么多年下来,她也在慢慢调整这种僵硬的外交姿态,不再意识形态挂帅,而是将经济上的合作共赢放在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2013年,英国《卫报》披露“棱镜计划”,后来证实默克尔的个人手机被美国监听,她抑制不住愤怒,直接打电话追问奥巴马。
特朗普上台后,又急着从德国撤军。
最近,美国还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弄得德法英不得不抱在一块,拒绝美国的做法。
美国人干的这些奇葩事,当然会让默克尔意识到,即使自以为同属一个价值观阵营,美国也未必能完全信任。
当然,我们也绝不可就此期望,默克尔会因此完全脱离美国。实际上,按照两德统一协议,德国至今缺乏强有力的武装力量、也不允许发展核武器,国家安全只能依赖美国。
另外一方面,默克尔执掌德国的15年,也正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15年,即使她认为和我们价值观不同,但对于中国这些年表现出来的友好和理性,她不可能视若无睹。
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国,2011年欧债危机,默克尔更是越发欣赏中国式经验,也渴望更多的中国投资。
默克尔自上任以来,几乎保持了一年一次访问中国的频率,而且每次都深入到中国的某个城市腹地,这说明,她想了解中国,想在中国找寻到共同的利益点。这种友好且理性的态度,中国人非常欢迎,这也是中国这么多年坚持善以待人换来的。
但还是那句话,我们千万别轻易用“朋友”二字去衡量国家间的关系。中国人需要真正的自信,那就必须明白一个常识:国际关系中拥有共同的利益点,那就足够了。
这一两年来,尽管贸易摩擦、脱钩、危机这些词不绝于耳,但中国基本盘却安稳如泰山,崛起的趋势也没有丝毫改变,中国人对于自己的生活会越来美好、国家会越来越强盛的信心,同样没有半点动摇。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善治,更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像印度、美国,违反经济规律、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关闭中资背景APP,中国境内可有同等非理性的抵制美货、抵制印货的报复?
美帝关我驻休斯敦使领馆,我们依据外交对等原则,关闭美帝驻成都使领馆,合理应对,恰到好处。
最可贵的是,大多数普通中国人也表示情绪稳定,不急不躁,放了一挂鞭炮而已,幽默提议将成都使领馆改成“川建国火锅店”。
其实这就是自信。坚持做对的事,中国该坚持全球化、改革开放的原则,还是会继续坚持,不会因为别人的非理性而改变。
所谓大国,蓬勃之民也,自信之民也。
郑重提醒
因最近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推送规则改了,很多小伙伴反馈没有及时看到更新的文章,根据最新规则,建议如下:多点击阅读经济学人壹周刊不同文章,成为“常读”用户;或看完文章常点右下角的“在看”。

打赏

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如今,碎片化的互联网世界,预言往往让人不以为然,除非这些预言正加速成为现实。2019年,大家说这是10年来最坏的一年,但也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谁曾想到,这一年的全球经济发展轨迹,居然被一篇2016年的文章,用2万字看透一切?
这篇文章逻辑严密,洞察深刻,只可惜,文章作者不知何故,至今深藏不露,难以知晓。由于文章内容细节诸多,且思维缜密,为了避免误导大家,这里就不对文章做一一概括。大家可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财富第一周刊(ID:cfdyzk888),回复高手,即可查看。
▼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