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上方 “创业财经汇 ”  → 点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为创业财经汇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友情提示: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参与是一种美德,表达就是进步,如果写得好,请分享转发,并在文末点赞
,以示鼓励!

文 | 叶前 孙飞 詹奕嘉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2020年第34期
▲高新企业云集的深圳南山区(3月27日摄)梁旭摄
1
深圳为什么能?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个南大门。”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在《向深圳学习》的序言中如此写道。
  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1300多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从GDP不到2亿元到成为超过新加坡、香港的经济中心城市,从“三来一补”重镇到“创新之都”……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深圳为什么能?深圳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一手缔造的现代化城市。回望40年,“深圳奇迹”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点石成金”的创造力。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圳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以坚定的政治定力为社会主义探路、为改革开放排雷,成为中国道路“守正创新”的精彩样本。
  正如国外学者评价:深圳“展示了中国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一个本土化的、在创立初期饱受争议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试验田,变成一个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发展样板”。
深圳为什么能?深圳的创业者、奋斗者感慨,深圳是一个“规则说了算的城市”。务实平等、市场导向,法治化、市场化发挥“看不见的手”作用,营商环境成为这座城市突出的优势。
  作为中国最彻底、规模最大的移民城市,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后孕育开花,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的新文化景观——移民文化。在“来了就是深圳人”形成的新兴城市里,“规则说了算”“让市场说话”,恪守秩序成为共识,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融入汇聚形成深圳改革创新的突出优势。
深圳为什么能?这座面向未来发展的“全球标杆城市”,正挥洒自己独特魅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是中国主动拥抱世界、主动融入世界,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先行者。依托毗邻港澳的地理区位,依靠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深圳敢于竞争、善于合作,成为开放式创新的发源地、竞争中成长的受益者。

  一个个全球创新企业在这里成长。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4540亿元,同比增长13.1%。面对疫情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科技巨头们依然迸发出澎湃的创新能量。
  一个个源头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播撒。从有望成为创新利器的大科学装备,到“一飞冲天”的大疆无人机,再到争做人工智能3D传感赛道领跑者的奥比中光,“创客”们在这里挥洒汗水,打破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一个个跨界融合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微信+”连接地铁、电影院、医院等线下场景,“机械臂+”畅想咖啡店、餐馆、客厅等消费级应用,“无人机+”布局美景航拍、农业植保、快递投送等功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无中生有,蓬勃生长。
40年来,深圳是一面镜子,映照中国改革开放的筚路蓝缕和巨大成就。40年来,深圳是一把标尺,为世界标注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力度、速度、高度。
  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正从过去的“单项冠军”向“多项全能”发起冲锋。今天的深圳,征衣未解,改革创新再出发。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鞭策深圳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
不惑之年再出发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叶前 孙飞 詹奕嘉
  走进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首先传来的是一阵隆隆炮声,它来自于改革开放之初蛇口工业区“开山炮”的一段历史视频。
▲ 建港填海的“开山炮”在深圳蛇口炸响(资料照片)
40年来,深圳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城崛起成为一座13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2015年出版的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曾这样评价:全世界现有大约4300个经济特区,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香港附近的那一个,它建立于1980年、被称为“深圳奇迹”。
不解放思想不能准确认识时代,不实事求是不能及时赶上时代,不埋头苦干不能冲刺引领时代。深圳经济特区的昨天如此,今天也是如此。时下,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时代大潮中积极应变、主动求变。
  诸多受访干部、企业家和学者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惑之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应当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践行高质量发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驱动”重要机遇,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城市范例,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奇迹。
惊涛中破浪前行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深圳经济特区的40年历程并非一路坦途,而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爬坡过坎,呈现波浪式前行的跃升特征。
1980年代“姓资姓社”之争,1990年代“特区不特”的政策之忧,2000年代“被谁抛弃”的瓶颈之惑,2010年代“难以为继”的资源之虑等,一次次把深圳卷入舆论漩涡。
  在一系列波折、争议和挑战中,深圳特区知重负重,勇毅前行,实现了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创造”的转身,创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经济特区诞生伊始,关于深圳的争论就如影随形。“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其他一切都是‘黄’的”“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变成解放前”……70多岁的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部原总经理梁宪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特区遭到的非议时说,当时有人甚至骂深圳已经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试验场”。
  自诩为“拓荒牛”的特区创始者们在争议和谩骂中笃定前行。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逐步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1981~1984年深圳每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维持50%以上的超高增速。
  关于特区“姓社姓资”的争论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才逐渐平息。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力度的逐步加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特区优惠政策时代逐渐落幕。面对“特区不特”的冲击,深圳在上世纪90年代紧跟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浪潮,主动转移“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1991年的22.86亿元增长到1998年的655.1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60%,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多元。
  2002年11月16日,长达1.8万字的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如一枚“深水炸弹”,引爆了中国互联网,其影响迅速从网上波及民间。随后的深圳又面临更多“成长的烦恼”,遭遇了土地空间、生态环境、能源资源、人口等“四个难以为继”,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深圳GDP增速(11%)跌至接近个位数。
  面对内忧外患,深圳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推动形成由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军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五大未来产业构成的新兴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三个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3%左右;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70%以上。
“对深圳经济特区而言,应变求变和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常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这种持续不断的调整和应变体现了深圳独有的活力和前进的动能,也说明“深圳奇迹”是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出来的。
  经过40年奋斗,深圳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69万亿元,增长了近1.4万倍;常住人口从建市时的31.4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343.9万人;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深投控8家世界500强企业;人均GDP从1979年的606元增长到2019年的20.3万元……
  “回头看这一切,整个人类经济发展史没有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国家有过这么辉煌的成就,经历过这么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我们国家因为特区破冰、改革开放而迎来非常辉煌的前途。”梁宪说。
追梦时创新实干
  有人说,深圳的腾飞得益于“天时”,撞上了改革开放的窗口契机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有人说,深圳的腾飞得益于“地利”,拥有毗邻香港的独特地缘优势以及市场、空间和成本优势……然而,这些曾经的优势随着改革开放浪潮卷席全国而逐渐消逝,深圳如何在“有形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答案或许隐藏在以下几个关键词中。
  ——求新的风气。
  40年来,千万心怀梦想、渴望美好生活的人来到特区,让深圳成为极富创造力的新兴城市。
  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的一批批知名创新企业是这种风气最好的证明。从早期任正非、侯为贵、王石、马蔚华、马明哲、王传福到中生代马化腾、汪滔、王卫,再到新生代刘若鹏、刘自鸿、刘培超等,几乎都书写过“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的创新创业故事。
  “深圳没有矿产、没有特权经营,每个企业都是平等的,大家平起平坐,要比别人发展快,就要有好的点子、好的产品,就要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深圳企业家多有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倒逼企业变革创新、打造团队,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
  深圳市委市政府也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不断破除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上世纪90年代深圳开始搞高科技,一开始有人觉得是笑话,但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要素市场和投融资制度等相关方面的改革,激发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链,“笑话成了神话”。
 ——苦干的精神。
  2019年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实现注册企业增加值2566.35亿元,相当于用不到十年时间超过了深圳特区最早20年的经济总量,而仅有18平方公里的前海还不到深圳总面积的百分之一。在这块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土地上,前海人节约苦干,前海管理局综合办公楼就是用333个退役集装箱就地搭配组装而成的。
  到深圳调研的不少专家感慨,之前只知道深圳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但事实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为重要。“有的地方讲究‘叹世界’,也就是享受生活,但深圳似乎总在不停‘干干干’,特区奇迹不是喊出来而是干出来的。”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说。
  ——宽容的氛围。
  人才是第一资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向失败取经”“向失败致敬”……“容错”“容异”使得基础薄弱、人才稀缺的深圳,拥有吸附人才的强劲“磁场”。
  深圳经济特区1980年建立之时,全市只有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共两名技术员。40年后,深圳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1.6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超过14万人,全职院士46人。
  深圳市人才研修院院长陈明告诉记者,“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因你而精彩”“深爱人才圳等你来”这三句不同时期的口号,背后折射出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对外来者的包容与厚待。
  ——公平的环境。
  2020年,海口市政协委员袁慧鹰关于深圳营商环境的故事一度刷屏。上午刚注册完一个公司,下午就接到了深圳招商局的电话,提醒有政府补贴可以申请;公司要选办公场地,政府工作人员带着她考察写字楼、介绍优惠政策;得知公司想要上市,招商部门马上邀请去深交所的创业板上市……这让袁慧鹰感叹:“深圳政府服务企业的意识深入骨髓。”
  不少受访企业家认为,平等、高效的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是深圳的突出优势。与很多地方相比,深圳较少有“人情社会”“圈子文化”的羁绊,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拥有较强的契约意识、规则意识和服务意识,说是中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丝毫不为过。
  “深圳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服务意识强、专业素养高、创新力度大。”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安全总监刘大海告诉记者,公司此前也遭遇过侵权事件,当地检察机关为企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在证据收集、法律评估方面有很多创新探索,这对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很有帮助。
▲ 上图:深圳特区华利电子有限公司从日本引进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1984年6月19日建成正式投产(李长永摄)
下图:柔宇科技首条类六代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投产,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检设备状态(2018年6月13日摄,毛思倩摄)
新征程勇当尖兵
  继2019年2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在当年8月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有专家认为,这两个文件出台的战略意义,不亚于1979年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试办特区的“中央50号文件”,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特区未来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1979年中央50号文件给广东和深圳带来了40年的快速发展,那么2019年出台的这两个文件,将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经济特区今后40年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坚告诉记者,前者是要从面上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最高端,而后者则是要从点上把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最高端。
 四十不惑。在外部环境风险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深圳经济特区如何才能不辱使命?
  受访者普遍认为,深圳未来的路能走多远,取决于自身的短板能补多好、长板能锻多强。
  一是提高原创水平。
  知识、文化和高素质人才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主要资源和主要支撑。2020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深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解决“卡脖子”问题更加迫切。为此,深圳正着力从各方面加强原始创新与产业应用,支持高效构建新型学科体系。如2012年创建的南科大已设置7个学院、25个系(院)、31个本科专业,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
  “40年前,没什么人能想象到深圳今天会如此辉煌;40年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很可能会矗立在深圳。”钟坚说,只有加快教育、科学、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才能吸收更多高层次人才,才能进一步增强深圳发展的后劲,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创新型城市和全球标杆城市才有重要支撑。
 二是提高市场化水平。
  深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也是国内市场经济建设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以“全球标杆城市”来衡量,深圳营商环境还有差距,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还需加强。专家建议,深圳未来可在产权保护地方立法、制定“最短负面清单”、探索建设“自贸港”、打破行业垄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着力。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说,真正的国际化城市需要实现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的全面融合,要成为在全球层面上配置资源的一流城市,深圳需要坚持全面扩大开放,积极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继续“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加快提高管理水平。
  深圳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在今年深圳两会期间坦言,深圳“大城市病”治理还面临不少难题,城市管理还不够精细,违建整治任务较重,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部分受访专家也提出,与纽约、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同行”对标,深圳在城市管理水平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东京湾高铁城际的无缝衔接管理方式就值得深圳借鉴。
  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文说,深圳需要继续向世界先进城市学习,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城市依法治理水平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要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做到放得开、管得住,争做中国现代城市示范和城市文明典范。
 四是提高民生水平。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城市,深圳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基础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普通高中学位仍有缺口,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社会办学、办医的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看病难”“入学难”“住房难”等问题的压力会越发突出。
  受访专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味着深圳不能仅是“单项冠军”,而必须是“多项全能”。深圳未来需着力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社会福利等民生问题,让市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力争做民生幸福城市标杆。
  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深圳正朝着建设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的目标,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迈步前行。LW
3
西前海与东深汕两翼齐飞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叶前 孙飞 詹奕嘉
  西前海、东深汕,深圳经济特区正呈现出两翼齐飞新态势。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两地调研发现,深圳的这两个新支点正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
荒滩变新城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造型独特。它由八栋黑白建筑组成,从空中俯瞰,八栋建筑构成了繁体字“梦”。这里不时有背着双肩包,说着普通话、粤语或英语的青年人出入。
▲ 深圳中国前海梦工场(2019年2月22日摄)李钢摄
  “去年我们完成第二轮融资,项目估值达1亿元。今年初疫情对产品推广有影响,但我们加强线上推广力度,争取在疫情平稳后能抢占市场先机。”香港青年、前海随身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郭玮强说,今年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二期建成后,企业会拥有更好的软硬环境,他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十年前还是一片滩涂的前海,如今已有206栋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四纵十横”的道路骨干网基本成型,覆绿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初步呈现“绿色、低碳、森林、智慧、水城”的湾区城市新中心形象。
  “十年苦功让前海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作为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作用初步显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说。
2019年,前海实现注册企业增加值2566.35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46倍,税收贡献525.11亿元,增长了86倍。更值得关注的是前海发展的高品质,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经济活跃度高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距离前海约150公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今年3月举行中心区建设启动暨望鹏山公园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共10个,涵盖民生保障、文体惠民、高端教育、智慧城区等领域。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增长23.1%。10多年前,这里还是粤东的“经济洼地”。经历几番体制机制调整,广东省委省政府确认深汕特别合作区纳入深圳市“10+1”区管理体系,并于2018年12月16日正式挂牌。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了深圳的一个区。
  公安分局、检察院、供电局等机构挂牌成立,深汕法院获批复成立,海关、边检等驻合作区机构和编制配备工作有序推进……如今,这里“深圳味儿”越来越浓。
  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说,变临时性、援助性的合作体制为长效性、可持续的管理体制,是从过去的直接给钱给物到合作建立产业园区,再到合作建设一座城市,是为区域协调发展探新路的3.0版本,也为深圳带来更大产业腾挪空间,为创新城市坚守实体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新支撑。
改革在前列
  推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建设、人才管理改革、体制机制和基层党的建设……近十年来,前海坚持高标准改革,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6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50项,在全省复制推广69项,在全市复制推广165项。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7月发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法治环境等排名中,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均在三甲之列。
金融开放创新是前海改革举措的代表之一。王锦侠介绍,前海率先在全国推动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资产转让、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等“六个跨境”。2019年,前海金融业实现税收238.3亿元,增长13.6%,对前海税收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点数分别为42.8%和7.9个百分点。
  2014年在前海正式开业的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监事长万军说,微众银行积极探索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出“微粒贷”“微业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个人客户突破2亿人,小微企业法人客户达90万家。
  “高端定位、规划引领”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设原则。该区累计编制规划45项,已供地产业项目89个,其中82个来自深圳,道路交通、医疗、教育、住房等配套基础设施正加紧建设。
在产业生态布局上,深汕特别合作区一方面承接深圳溢出的产业资源,一方面坚持走产城融合、产城并进的发展之路。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做好企业服务,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腾讯云计算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万泽航空发动机特种材料生产基地……如今,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已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加速聚集。
  “深汕特别合作区所具备的‘深圳基因’‘创新种子’和交通区位优势,让我们对这里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机器人领域的三宝创新总经理林绿德说。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浩说,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在不改变深汕土地行政属地所有权的基础上解决了合作区发展面临的法制、体制等障碍。这一模式为区域协调合作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具有重大创新价值和推广意义。
高质赢未来
目前,前海已建立起“政府职能+前海法定机构+蛇口企业机构”的市场化政府治理新格局。通过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证照分离”改革,实现“一口受理、一网服务、一门审批,一颗印章对外”,前海已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政审批制度体系、政务服务体系和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新一代制度文明、新一代产业文明、新一代空间文明、新一代社会文明、新一代生态文明”——这是前海人在特区40周年节点上提出的新目标。
  “前海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主动对接香港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合作,积极支持香港中小企业发展,扩大香港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强青年领域交流合作,支持各层次青年到前海创业就业。”王锦侠表示,前海还将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深汕特别合作区南临1152平方公里的海湾,拥有天然的温泉、湿地,清澈的河流……这里山、水、林、田、海一应俱全,如何在绿水青山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地在规划设计时便全球引智,面向全球征集50平方公里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最终加拿大USI城市设计团队提交的“共生绿都”方案胜出。
  站在深圳市民中心附近的莲花山山顶广场远眺,高楼林立、市容繁华。在100多公里外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也有一座莲花山,那里将布局生态康养小镇。
  产耀东说,深汕要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生活环境,打造育才引才留才的温馨港湾和生活福地,不断增强市民群众有温度、可感受、可拥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另:大量读者还有没养成点赞
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分享、点赞、“在看”,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喜欢本文的亲们,
请在页尾留言,点在看,转发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