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篇文章收录在专辑“解答一个营销问题”。怡叔针对读者常见营销困扰给出的针对性回复。如果你也有困扰已久的问题,欢迎在菜单栏的「值乎」向我提问,说不定我也会分享到这里。

9.8日,怡叔将参加第十届DMSM中国数字营销与社交媒体峰会(看这名字的确很有历史了)的圆桌分享。
几天前,DMSM的朋友发给我确定下来的主题:
私域流量
如何成为增长新引擎?
我一看,作为策略人,我也是苦“私域流量”概念久矣。
那干脆把打算分享的部分想法写在这里,提前公布立场。
「私域流量」的百度指数
说起来,私域流量是一个存在仅有在2-3年的新概念,但现在已经被各类行业人士科普的包罗万象了。
看待这种概念/理论,我会用「概念光谱」简单梳理。
不论是诞生百年的老概念,还是2-3年的新概念:
我们都可以看它的“概念原型”,找到它最初出现时的朴素本质,然后看看它是如何“大众化”(在营销圈层内),甚至被“妖魔化”的。
私域流量的概念原型是什么
「私域」这词我第一次听,是2017年6月,在从事淘内业务的朋友讲淘系流量的分享中听到。
那时这个概念很简单,对应的就是平台方对应的公域,仅仅为了表示这是品牌方自己“可控”的,可直接触达用户的渠道,而非平台、媒介把控的。(实质上,是平台出让的)
我认为,其朴素本质是:
品牌方自己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不错失直接触达用户、提高LTV的机会。
可以说,私域流量的运营,也就是CRM思想的一个具体实现。包括social CRM概念,实际上与此也相差无几,都是一个思维在不同平台的体现。
私域流量的大众化
18年以来,私域流量概念开始被大众化。大众化的具体表现就是:更多人在更多语言环境使用,其代表的含义边界被无限放大。
私域流量可以是数字时代的所有品牌可自有的媒体平台:微信、微博、抖音、淘系、小红书的账号/店铺;
可以是入侵消费者私人通讯端的:
微信、QQ社群,个人微信/企业微信,账号私信;
可以是品牌进行DTC的领域:自建APP、小程序、官网、会员系统,也包括线下门店和销售人员的自有媒体 ;以至于是个销售员都要说一声:“哥,加个微信呗。”
当然还可以是:一切传统的CRM的触达手段(邮件、短信、电话、积分)等;
私域流量大众化后,更倾向于强调的是:
万物数字化的时代,企业可拓展的自营渠道+手段暴增,这些统称为私域,从而和高营销成本的“公域”区分开来。过去你叫他们顾客,现在你叫他们“私域流量”。企业主开始问:从哪些私域、如何从私域获得更多低成本的增长?
这里很重要的一个转变是,私域开始从正常情况下的
1vN
进化到了
1v1
,甚至
Nv1

  • 1 V N:品牌自有媒体账号的大面积推送;
  • 1 V 1:品牌自媒体的定制化推送、人员营销的线上化、微商化;
  • N V 1:品牌人海战术,一个群里70%是机器人/拖,这就是NV1;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除了品牌基于第一方数据资源下的有效定制化外,这种进化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术” —— 没有技术含量,只有的是对更靠近转化的渴望。

这就导致了下面的情况。

私域流量的妖魔化:
在大众化的同时,作为营销预算风向标,私域流量的概念也开始被妖魔化。
最极端的体现就是,私域被很多消费品牌看做几乎 = 线下拉人、线上建群、社群+朋友圈卖货
所以做私域,往往就变成了要不要让市场部的同学开始运营社群。
更麻烦的是,妖魔化概念的“私域布道者”宣称:
你的私域可以反复利用、随时触达、无需付费,适用各种品类;
私域带来的老客购买是推动品牌增长的核心;
私域能够引发强力裂变,甚至替代了reach的要求;
当然,妖魔化的背景必然与大环境下行、每个企业的生存环境开始恶化相关。
但妖魔化的结果就是:许多中小品牌入坑,2-3个人一个私域团队,结果群是死的、销售也没有盘活。
妖魔化后的私域流量有何BUG?
我们来重点讲一下妖魔化后,私域流量观点的两个问题:
1.私域建好了以后,品牌就可以:
反复利用、随时触达、无需付费....
这点看似符合常理,但恰恰就是最典型不把顾客当人,只当“财务增长”的工具。
私域流量运营最要不得的是“圈地”思想 —— 仿佛消费者都是一只只会下蛋的鹅,你把野生的鹅抓回来关在笼子里,他们就都会无限为你下金蛋了。
前面已经提到,私域流量的朴素本质,其实是要求所有企业进行线上化、数字化和精细的全流程管理。
这套思路可以用到品牌信息的触达、CRM体系的构建、短期销售的提升、长期品牌的提升上。(参考所有大型零售、餐饮、B2B企业的信息系统构建)
你看,真正的私域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成本。
退一万步说,即使你是一个“微信群”规模的私域,你也需要时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才有可能让用户加入、参与,直至最后的购买。无论是人力成本、财务成本,这其实都有不小的要求。

社群运营催生一大批课程、软件、服务
然后他们再以社群运营的方式卖给你
此外,大多数品牌私域社群想要有活跃度都是妄想。
这不是犹豫什么微信流量消失造成的....早晚,小红书、微博、抖音、B站的红利也会消失,但不变的是人对品牌的感知。
大多数用户,都不是所谓的“死忠粉丝”。
用户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喜欢被你当做流量,当做卖货工具;不喜欢每天看你发广告;需要你的时候,会看你的信息,不需要你的时候就不会理你;是人就会选择性失明、是人就会对各种品牌雨露均沾....这才符合人性;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各位扫描一下自己“非职业原因”所关注的品牌账号、社群都有哪些。它们还活着么?
2.认为私域能够影响复购
而老客复购是品牌增长的核心
如果不强调这个认知,许多私域运营的说法就不成立。这点算是命根子。
个体的复购是一个复杂归因,但群体的复购就很简单:现有理论认为决定复购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品类特征和产品特性;
大白话:产品提供的价值高不高。

第二点,复购率也取决于品牌触达面、渗透率增长所带来的马太效应。
用户数量越多的品牌,复购也越高,这点品牌增长书目《HBG》已经有许多实证研究,我们就不展开说了。
可能有人会问,那完美日记的私域神话是怎么炼成的呢?

我想这点很复杂,建议大家不止要看《我们潜伏了XX群,学到了XX日记的私域真谛》类文章,也要看《我们卧底了XX日记2个月,戳破私域流量神话》这篇几乎全网被删除干净的文章。
我只想说一点:
完美日记的私域本质上 = 
IP化的人员推销 + 线上化的个护零售
完美日记的私域社群运营,实际上是线上零售店。它把原本线下零售的流量,截流到线上去,以低定倍率+疯狂的上新(其他品牌)去保持忠诚度。
这个完全没问题,因为是低毛利抢生意。
甚至你可以说,是低毛利换品牌心智。早期换“完美日记”,后期换的是“完子心选”,把因完美日记入坑的粉丝,原样洗一遍,换成一个新的零售品牌粉丝。
你看到的是私域复购,实际上完美日记是在做零售和渗透率。
面对私域概念,企业应该有哪些基本思考
1.不要被妖魔化的概念带偏,单纯的产生:我们要搞私域!那这么大一个私域的概念,你到底要搞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企业主,千万不要骗自己。问问自己搞清楚没有?很多时候,能避坑就是增长了。
2.即使是需要私域非常重要的品类,也不应该喧宾夺主。
思维层面上接受“贴近用户”,但实际操作中,还是依赖在公域触达用户最为重要。
3.考虑要做的所谓“私域”,到底有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
  • 阶段到的大企业可以做真·社区化、数据化的私域。例如Nike+等构成的一个庞大闭环。
  • 品类增长迅速且需要教育的品牌可以做私域,尤其是内容。例如glossier这类美妆彩妆品牌;
  • 提供复杂品项的大型零售、餐饮早几十年就在经营“私域”。例如沃尔玛、盒马、KFC的各类体系。
它们做的私域具体运营也千差万别,但一定都是服务于消费者所必要的。
4.考虑企业的规模阶段
对于规模达到的企业来说,做真·私域运营的的确确是能够锁定部分财务增长、提高在行业内的竞争壁垒。
对于大多数初创品牌而言,即使做私域,则应该量力而行。
我建议,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把一个基本的、可能人数不超过100的核心用户社群给维护好、利用好,就是私域思维的最大的产出了。
回到本文的标题,私域是未来的增长引擎?
我认为:这个问题得看对象。
在跟一个纯线下的消费品牌主分享“线上是不是你未来的增长引擎”一样,那么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把“构建品牌力”也囊括到私域运营里去,我想,这个答案也是肯定的。
说到底,营销人们理解的私域概念不一样、做的也不一样,所以全部是鸡同鸭讲。
在这里提供一个简陋的私域概念的对照表,希望能帮企业方内部更快达成共识:
END.
最后帮忙宣传一下DMSM峰会。
各位百闻不如怡见的“私域流量”们,有机会现场交流!


写作者:李怡,系统二营销咨询策略负责人
百闻不如
  探索「商业营销规律」
怡叔未来会建专门读者群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文末留言
准备妥当后会私信你方式

其他深度思考文章:
怡叔策略研究:
行业案例研究:
个人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