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是国内首家“Bean to Bar”的手工巧克力店的店主。这里的巧克力,从亲自烘烤、研磨可可豆开始,不仅有手作的巧克力,还有巧克力调味的咸食。
桑葚、青苹果、柑橘、花香,这些迷人的味道,其实都是巧克力豆本身自带的风味。
力求展现可可豆自己的特色、并融入中国特有的食材(如桂花、乌龙、杨梅),是巧克力职人Leo,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的事。
Leo和他的合作伙伴在比利时
在一次咖啡和可可豆研讨会上,作为咖啡师的Leo第一次接触到了“Bean to Bar”巧克力,当下便买了机票,带上自己的合作伙伴,毅然前往比利时,决定从零开始学习巧克力制作。
回国后开了国内第一家“Bean to Bar”的手工巧克力店,开始了他和巧克力的故事。
以下是Leo的自述。
自述 Leo(建筑师、咖啡师、巧克力师)
Leo专门请行业内顶尖高手创作Bean to Bar插画故事
“Bean to Bar”这个概念其实和精品咖啡豆很像,从“可可豆到巧克力”,为了保留可可豆本身独特的风味,我们亲自筛选世界各地的可可原豆,自己烘烤研磨,制成巧克力。
因为成本高昂,产量稀少,所以一块50克“Bean to Bar”的巧克力会根据产地的不同,价位在70-100元不等,价格是工业化巧克力产品的十多倍。
可可果实
对于大家来说,巧克力既熟悉又陌生,一颗巧克力的诞生,从种植可可树开始。
可可树的生长多适应于高温高湿、多阴少风的热带雨林气候。种树容易,但收成需要等待5-7年的时间。25年达到最高产量之后,并逐渐衰老退化。所以巧克力虽不难种,但收成不易,且吃且珍惜。
可可果实
不同地域的巧克力豆会有各自独特的风味,有冷冽的酸度,也有深沉多变的香气。
可可果实
比如你能从秘鲁马那农的可可豆尝出柑橘和淡淡的花香,而厄瓜多尔的可可豆自身就会有西梅、青苹果和榛子的复合香味。

这些可可原豆自己的味道,是寻常大厂巧克力里无法感知的风味。
新鲜的可可果肉,吃起来像山竹
大部分的商业巧克力工厂多是将质量参差不齐的可可豆混合,加入大量的糖,香精和稳定剂,制作出千篇一律的巧克力产品。
吃多了,便觉得唇齿干涩,甜腻难耐。除了激发多巴胺的片刻欢愉,剩的只有被腻到的无奈。
可可豆发酵
可可豆晾晒
“Bean to Bar”的巧克力,配料表只有可可原豆和糖。很多工业化的巧克力,为了增强丝滑感,会加入乳化剂和代可可脂。有时候,极致丝滑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添加剂。
烘烤好的可可豆
我自己以前也习惯于去买那些大厂的名牌巧克力,觉得奶香十足、丝滑柔顺就是好的巧克力,直到自己开始接触制作,才知道优秀的巧克力,可不是“尽享丝滑”那么简单。
精品巧克力,口感没有那么黏腻,在指尖不易融化,却能在入口的瞬间蔓延化开;外观光亮,有光泽;最主要的还是自带的独特芳香,层次感丰富,有明显的前中后味。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秘鲁的一款可可,相较于可可原豆常见的酸度,它有一种出乎意料的圆润口感,这款巧克力入口先是一阵扑鼻的坚果香,之后唇齿间便回荡着烤苹果的蜜香。
在巧克力职人这个身份之前,我是一名咖啡师。国内的咖啡文化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现在大众也逐渐习惯和认可了精品咖啡的消费,但对于精品巧克力的认知还是处于启蒙的阶段。
巧克力的发展空间比寻常人想象的更大,除了大众熟知的巧克力饮品、糖果类制品和糕点,我最近把巧克力放进咸食,这其实是墨西哥非常传统的饮食文化。

其实巧克力可不是只有甜腻,做成咸的,也一点不违和。
可可碎腌制的猪肋排
巧克力咸酱调味的刈包
可可碎腌制的猪肋排,巧克力咸酱调味的刈包,都是尝试了很久的产品,可可自身的酸度和果香给肉本身增添了复合的香气,让肉质更为酥香软嫩,也算是刷新了大家对巧克力的认知。

让大众真正接受“Bean to Bar”巧克力文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可可本身独特的风味,不被工业化产品带坏味蕾。

这件事,我应该会一直努力下去。
身兼数职的Leo,除了这家在上海愚园路的Bean to Bar巧克力店Slowww melt(地址:愚园路1206,1208号),他还是Cafe on air精品咖啡店(地址:淮海中路650弄634号)的老板,室内空间设计全由自己一手操办。
店铺藏于繁华的淮海路弄堂里,闹中取静,一整面的落地窗的前,是历史悠久的红砖洋房和郁郁葱葱的翠竹。室内还特意装了空气净化系统,旨在给闹市的人们一间隐蔽安静的去处。

今天下午6点,姜袅袅教你做东北鸡架
长按图片扫码进入直播间
解锁更多人物专辑,快来点赞点再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