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并设为星标
离11月3号美国大选投票日还有3个月。在半世纪的接触之后中美关系大转折,这仅仅是美国的总统选战策略吗?是,但更不是。让我们首先简短地回顾一下历史。

01
“中国”议题的元年
1992年的夏天,我在号称硅谷首府的圣何塞,第一次面对面与还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克林顿握手,那也是我首次亲身感受美国的总统大选。在那次大选里,“中国”主题首次成为两位总统候选人激烈辩论的重要内容,在当时甚至令人忧虑可能改变中美合作的大趋势。辩论的中心是“经济高于人权,还是人权高于经济”。尽管1980年里根在竞选总统时也曾表示,一旦当选会改变对手卡特的决定,与刚刚断交的台湾恢复邦交,但真正是28年前的那场总统大选才开启了“中国”这个主题,与美国总统大选永远无法切断的密切关联。自此之后,“中国”成了美国大选无法逃避的议题。

在克林顿和老布什对垒时,他不仅批评老布什“娇惯独裁者”,无条件延长中国最惠国地位的决定,而且明确表示当选之后将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并将经济与人权问题挂钩。然而就在他任上,中国得以完成了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谈判,并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经济地位。

小布什在2000年竞选总统时似乎忘却了自己的父亲被民主党对手克林顿猛烈攻击的历史,讥讽对手戈尔担任副总统期间,克林顿的中国政策将中国看作“战略伙伴”。而他则视中国为“战略竞争者”,并攻击中国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构成潜在威胁。小布什几乎言出必行,在上任短短几个月里,就从台湾、人权等一系列议题上向中国叫板,并在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主导下准备开启预防性遏制中国的战略,只因911恐怖袭击而发生逆转。
2008年之后,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共和党的对手麦凯恩、罗姆尼都拿中国说事。讽刺的是,奥巴马在2008年曾宣称将在经济、人权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并且称中国为汇率操纵国。而到了2012年,却轮到他的对手罗姆尼,以同样的议题来攻击他。罗姆尼高调宣称,他上任后的“第一天”就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他批评奥巴马对北京“近乎乞求”,指责奥巴马让美国的就业机会流向中国,还指控中国盗取了美国的技术和知识产权。
在2016年,人们自然也听到了同样对中国的指控。无论是希拉里,还是特朗普都对中国发出了同样强硬的信号,这也是共和民主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在同一时间以同样强硬的言词针对中国。当无数人依旧以为这只不过和以往历次总统大选一样是竞选语言时,并没有太多的人估计到,2017年特朗普入主白宫之后,他将竞选纲领中有关中国的议题真正付诸行动了。
那时不少人以为,他比他的前任们提早享受了在北京故宫里帝王般的招待之后,也一定会被“糖衣炮弹”所迷惑。要知道克林顿等到竞选连任成功之后,才能享受在西安古都给予他类似的待遇。但特朗普这个商人出身的总统就是不一样,好处拿尽,甜头拿够,转过头去依旧动刀动枪,2018年就毫不犹疑地发动了贸易战,似乎完全不是按理出牌。

02
尼克松时代的结束
到了2020年,场景就完全不同了。美国总统大选的“中国”议题成为共和与民主两党几乎一致的话题,最大的特点是双方在比谁对中国更狠,并竭尽全力证明对方对中国过分软弱。而这场大选与1972年的那场大选一样,在中国问题上突显了美国政策的大转弯。近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总统大选,正是尼克松从北京访问归来,最终的结局是开启了与中国破冰的历史进程。而这次大选无论谁入主白宫,都意味着与中国结冰的开始。从破冰、融冰、再到结冰,历史在半个世纪之后又走回了原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7月23日特意选择在加州橙县的尼克松图书馆发表中国政策宣言,在这一被视为“新铁幕演讲”的政策宣示里,这位和尼克松都是橙县老乡的美国鹰派国务卿,向全球宣布美国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的对中国接触政策已完全失败。这是美国重量级官员一个月里一系列对华强硬演说的第四篇,也是终结篇。以蓬佩奥为首的华盛顿对华“四人帮”,从6月26日开始,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奥布莱恩首先出场;7月7日,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雷;7月16日,司法部长巴尔就中国议题都发表了冷战式的演讲。这意味着以往近半个世纪与中国接触政策的结束,而围绕着遏制中国还是接触中国的争论也划上了句号。

与华盛顿决策圈中对抗中国的气氛相类似,民间对华的好感度也节节下沉。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过去15年来一直跟踪美国民众对中国态度变化的晴雨表,最新出炉的民调显示,73%的美国人对中国反感,这是这项民调开展以来,受访者对中国的负面评价达到最高的一次。美国人对华反感度,自3月份来急升7%,比两年前上涨了26%。同时,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需为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负责。26%的美国人把中国定义为敌人,57%的人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只有16%的人形容中国为伙伴。
众多人从这些民意测验中还做出更多的演绎,即美国人对中国的反感度一直根深蒂固,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媒体报忧不报喜,有关外国的报道大多是天灾人祸,而中国总是可以不停地提供这样的内容。不过我90年代在美国的生活恰恰得出了与这一解释完全不同的结论。从我刚刚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与新闻研究生院学生的互动,到“圣何塞信使报”工作访问时记者和编辑们对我的款待和关照,他们当中的一对夫妇甚至邀请我到他们家中免费短期居住,再到中部印第安纳大学求学时结交的当地普通民众,再到后来在纽约、华盛顿工作时认识的朋友,包括今日被视为对华鹰派的博明,他们在那个时候对中国其实都充满着友善和好奇,并没有太多刻板和固定的印象。
而1996年我首次全程跟踪采访美国总统大选,就是从艾奥瓦州首府党团会议开始。在短短的几天里,在首府得梅因,除了采访到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多尔,还有参选的福布斯杂志的出版人福布斯,保守的共和党专栏作家布坎南等,这些角逐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办公室对我们都非常热情。那时在这个白人为主的美国心脏地带感受不到普通民众对中国的敌意,其实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很少,那时正是现在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担任艾奥瓦州州长的时期。那次大选,中国的议题并没有引发太过激烈的讨论,那时主张自由贸易的共和党人并没有对克林顿的中国政策做出激烈的反应。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在1992年之后又重新开始了改革的新路向,正朝着中美双方加强信任的方向发展。
所以中国内部的变化对中美关系的正面发展尤关重要!
不能不承认,30年过后,美国的民意对中国的好感度确实发生了巨大的负面变化!而苦心经营20年的孔子学院,以推广中华文化为宗旨,也竟然一个接一个地被迫关闭!

因此,从美国政府高官到普通民众,美国与中国针锋相对的时代似乎已经没有回头路,美国毫无节制地让中美两国关系不断地滑向越来越危险的境地,这到底是特朗普为11月大选而选择的短期选举战略,还是特朗普的白宫对华鹰派一次全新的世界战略大调整。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03
特朗普恐怕难逃老布什的命运
回答这个问题简单而又复杂。这绝对不是个别因素主导的变局,尽管特朗普对这个战略的首肯是出自自己的个人目的和需要,但隐藏在这背后的战略布局调整则是美国对中国的重新认识和对重塑世界格局的一次重大企图。这是对中国过去几年意图在全球范围内努力增强影响力的一次全面的反击,因此即便特朗普出局,拜登入局,中美关系的基本趋势已经难以逆转,而如今特朗普比任何时候都有更大的可能重蹈老布什的命运,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后,老布什的支持率如日中天,最后却败于来自阿肯色名气不大的克林顿。
无疑这是特朗普和他的竞选团队以及白宫内部鹰派一同精心策划的为美国总统大选做准备的选战策略。2020年美国大选是过去几十年里最难以预测的一次大选,当年无论是奥巴马还是特朗普入主白宫,我都大胆预测成真,但这次特朗普则面对在任总统无法重新当选的极大可能性。2008年,奥巴马以“变革”为口号打动了无数美国人,特别是美国年轻人,在美国面对反恐两场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的失落,奥巴马的竞选口号让美国民众看到了变革的希望,而且给了希望创造历史的美国人创造历史的机会。

2016年,美国选民并没有在奥巴马八年的白宫岁月里感受到华盛顿的“改变”,而面对美国在全球化中日渐衰落的趋势,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以及“让美国再次伟大”,便打动了众多蓝领和右翼白人,以及为数不少的亚裔人士。如果这次大选特朗普的对手有如1992年的克林顿,他重复老布什结局而失去连任的机会是铁板钉钉的事了。问题是民主党的另一个老人拜登,虽然在民调上大幅领先,但是在目前并不能排除特朗普的支持者中有众多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新冠疫情而没有在民调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因此在面对四百多万美国人染病的情况之下,美国的经济复苏在短时间内已不可能。一方面特朗普的连任计划系于新冠肺炎在未来3个月内的控制情况,另一方面他的竞选战略则必须回到过去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的一个主题:中国。在这一背景之下,特朗普对抖音等中国企业几近毫无法律基础和疯狂的封杀,就是一个证明,因此中美的角力在美国总统选举之前将会进一步恶化,则也是无需预测的事实。但外交问题其实从来不是美国总统大选的关键议题。
问题在于中美两国在已经失去互信,甚至失去官方接触的这一时刻,还有没有任何措施阻止这一列车冲向悬崖峭壁?任何事物的纠正都有其规律,物极必反!在中美关系还没有走到最为极端的另一边时,自由落体的中美关系是否依旧无法停止相互间的摧残?!

那我们将有可能看到什么样的结局?如今任何对中美关系的预测,早已超越了我们原有的想象力和最坏的可能性。
因此,目前中美关系的大格局绝非选战造成的。给出这个答案绝对容易和简单,但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是艰难的。
04
中美“终极之战”的化解之道
2018年我的一篇中美关系“困局”的演说曾引起不少关注,让不少听众和读者理解了中美关系走向恶化的“中国因素”。当时我忧心忡忡并对中美陷入困局的缘由做出了不同的梳理和解读,但更多的人觉得我是杞人忧天。其实今天中美关系的发展比我当时估计的还要艰险得多!
美国已从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加足马力开启了与中国的对抗,华盛顿圈中人已经将这次美中间的对抗视为遏制中国崛起并对世界秩序构成威胁的“终极之战”。在他们令人惊恐的评估中,如果美国失去了这次机会,美国的霸主地位将从此一蹶不振。在这样巨大的心理恐慌下,美国鹰派主导的好斗与好战的言行会否引发双方擦枪走火?中美会否在南海、台海开战?美国首次宣布不承认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中美会否在11月美国大选前在南海开战,解放军会否选择在这一刻跨过台湾海峡,中美全面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有多大?
迄今为止,北京一直理性应对华盛顿所发出的挑战,并设法阻止中美完全脱钩。这不仅在于避免中美走向完全的对抗,更为重要的是不希望中美的冲突会上升到战略上冲击中国的复兴之路,并引发全球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如脱缰野马失去控制。相反,美国目前在一种极为恐惧的气氛中,铤而走险,甚至失去了理性,逼迫中国出手。

台海擦枪走火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美国和台湾民进党最终一而再再而三跨过了台独的红线,逼迫北京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期望台湾岛内应该会有足够理性的声音,最坏的结果不至于发生。在中国大陆,其实也只有少数义和团式的人物喊打喊杀。台湾的民进党切不可做出错误的判断,火上浇油,需要为台湾的未来和台湾的人民思考如何避免最差的结局,特别是避免将亚太拖入热战。
在中美的对峙中,中国显然居于防御态势,因此更愿意避免双方的直接对抗。美国围剿中国的统一战线从五眼联盟开始,向欧盟和日本施压,步步为营,并已取得了进展。而英语国家的五眼联盟将日本囊括进来的日子不再遥远。英国、法国相继放弃华为是另一个例子,而德国最终在压力之下失守的概率也相当高。英国因怕得罪美国赶走了华为,也迫不及待地建议组成D10联盟,成员包括七大工业国(G7)的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及日本,另加澳大利亚、韩国及印度。
美国过去两年对中国企业的封杀,已经构成了对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巨大压力。中国是否可能在被限制的市场范围内继续保持创新和领先地位,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巨大挑战。内循环的市场是否足够大到可以抵消外循环以欧美为主体的世界市场,依旧是一个相当大的问号。这也就是为何华为在美国一再打压之下一直忍辱负重的原因,而抖音国际版一直坚持直到最后一刻才被迫放弃国际市场也是迫不得已的举措。但在美国的“霸凌”面前,国际上并没有多少政府和企业对中国企业予以同情。除了不愿得罪美国,也在于他们对中国市场无法向国际企业提供同样平等的竞争感到气馁。

在这里,中国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确保多极世界的出现,而非“一极”和“两极”的世界,这是确保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而德国和法国的影响力就尤为重要。法国人从戴高乐时代就不想唯美国马首是瞻,如今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和特朗普之间毫无好感,几乎恶语相向。因此中国需要支持欧盟成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支独立的力量,成为可以合作和竞争的朋友和对手。
实现这一目标不仅在于中国从经济领域要加强和欧盟的合作,而且在中国市场上要为欧盟企业的投资和发展提供平等的地位。欧盟和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签署投资协定,双方在协议的名字上甚至都无法达成一致。欧盟因此在市场准入问题上对中国的不满不会低过美国,人家觉得欧洲的市场是对你开放的,而你中国的市场不仅不开放,而且竞争并不公平。几年前,我们到德国了解德国工业4.0,有机会参访被中国企业收购的库卡,这是世界上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现在这样的机会已越来越少,欧盟也开始对中国企业关上大门。
我们也不要忘记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曾经是北京的座上客,但恰恰是捷克无法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看到他们所期待的“果实”,也影响了他本人对中捷关系未来的看法。我们的“一带一路”环球游学,曾到过前南斯拉夫那些独立出来的国家,他们觉得中国财大气粗,有经济实力,如果到时又是美好的愿望落空,他们又会将所有的怨气一股脑地发泄在中国人身上。我们走在中亚乌兹别克的古老城市布哈拉的大街上,竟然听到当地导游告诉西方游客,中国人到乌兹别克只想赚钱,但日本和韩国人会怎么想着帮助他们。

尤其重要的是,在与欧洲寻找共同的利益之外,中国需要思考如何减低与欧洲各国,甚至美国在价值上的冲突,以防止所有不同议题的关注者,可以在“中国”这个事务上成为对抗中国的盟友。从台湾到香港,过去二十多年来,北京输送的利益并不算少,但并没有因此拉近两地百姓对“中国”的情意结。当中尽管有种种复杂的原因,但无法寻找价值上的认同也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如果说香港国安法是确保香港稳定与安全的基础,那香港在实施国安法之后,如何确保原有的自由不受到任何的侵蚀,则是扭转香港民心的关键。中国必须尽量寻找大家可以接受的共同价值,这也就自然减低了欧美在这一问题上的敌意和对抗。
同样在新疆,过去几年因恐怖活动而引发的恐惧,曾经过度防范、过度教育、过度培训,但也有必要向世人客观地呈现今日新疆的真实面貌,取信于外界,解除别人的忧虑和消除别人的恶感。在这里,“话术”就极为重要。如果可以清晰地提出新疆再培训是比美国反恐的种种措施更为人道,和减低对社会伤害更为有效的方法,外界需要的是事实和真相!新疆没有也不需要关塔那摩拘留中心!
05
以平常心和耐心看待中美竞争
中美关系走到今天,如果双方都是采用特朗普“甩锅”的方式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对方,不仅对两国走出险境毫无帮助,而且对自己也毫无益处,因此这里绝对少不了“反思”。
在新冠肺炎蔓延中国时,就有人恶语相向,对别人的恐惧和忧虑不理解。当疫情受控时,又对别人的防疫措施尽情嘲笑。当时我第一时间就警告,这在国际上会给中国和华人带来灾难性后果。话音刚落,全球的反华情绪就蔓延开来了。但到了今天,这个习惯依旧。面对香港一些市民对内地医务人员来港救援依旧存有偏见,然而我竟然看到了这样的“宣传”标题,“内地7名抗疫先遣队员今抵港!市民热泪盈眶:香港有救了!”
而“反思”的起点就是以平常心看待一切。

美国今天的GDP占世界的25%,而中国占15%。今天中国的GDP总量是美国的65%,而40年前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10%。美国的霸道不可以接受,但美国的恐惧和担忧可以理解。不说别的,美国人到北京参加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到杭州参加G20会议,看那豪华的大排场,心理不酸才怪,但他之前不太知道中国有6亿人的月收入也就那么1千元。去过白宫记者会的人,一定会感慨白宫的“简陋”。美国如今在恐惧之下,正全力让中国在中等收入的陷阱里无法自拔。
以往美国人觉得你中国的市场是关闭的,他无所谓,就你那点GDP,他看不上眼,还居高临下。以往你将他的脸书、谷歌等等拒之于门外,他信心满满。如今他的信心也没了,说得好听点,他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抖音、对华为、对中兴下重手莫不如此。所以也不必过度反应!市场该开放就开放,平等待人。其实华盛顿的圈子不爽,美国的企业家也不开心。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不久前就说过,美国商界过去一直是防止中美两国关系出现重大下滑的重要力量,而中国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疏远了他们。克林顿当年要将人权和最惠国待遇挂钩,影响美国商界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但特朗普两年前决定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美国商界几乎沉默。
这一阵子,我的南开校友余茂春成了新闻人物,我到美国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曾与他再次相遇。一个外国人学历史的,在美国要谋得一个教职并不容易,其实他就是个教书匠,对美国的外交影响力没有外界说得那么大,把中美之间的对抗局面推到他的身上是夸大其词。实际上,他和白宫国安会副主管博明,与蓬佩奥那几个西点军校出来的鹰派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两人就算是鹰派,他们对中国的历史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对中国的感情也是不同的。中国在华盛顿现在需要盟友,但不需要敌人。
如今,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做法绝对是“霸凌”,特朗普威胁要关闭抖音国际版,但还是担心法律上会挑战其决定,就改为强买。一方面,这说明在美国做事还是有法律可循,即便总统也难以一锤定音;另一方面,他表示美国要在这桩买卖中收取“佣金”,这也充分说明美国在特朗普治下变得越来越无耻。美国也是想下手抓人就抓人,但毕竟人家也不敢越境抓人,还的央求北边的小老弟通过一道又一道的司法程序,华为和高通还在做生意。但双方的竞争,就真的离不开实力,所以华为过去两年来一直低调就是这个道理,不像不明事理的人喊打喊杀。
大家都很庆幸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冷战没有成为热战,这自然要归功于美苏的核武威慑力和平衡的军事力量,这就是中国需要踏踏实实地增强自己实力的原因。同样等到中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到中国的空军可以时不时也往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海外100公里飞一飞,他也会觉得再往上海、浙江、福建飞就没啥意思了。李光耀早就说过了,中国迟早将会将美国赶出12海里的领海至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中美两国争夺亚太地区主导权的竞争已经开始。
所以良性的竞争是维系世界平衡不可或缺的力量。以往美国很自信,中国的媒体宣传在美国也随处可见,没人理也没人管,中国的传媒有多少人派驻美国,他们一点也不关心。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道德高地,而且掌握话语权,这些中国媒体的力量微不足道,又何足挂齿。如今美国内部也是伤痕累累,且“谍影”重重,自然也不手软。换一个角度看,那是中国的实力增强了,如果人家也是平等原则,“礼尚往来”,也不必过度解释和愤怒。
蓬佩奥说,与中国盲目交往的旧模式已经失败。其实他是告诉世人,美国在与中国交往半个世纪后,觉得自己吃亏了。不讲原因,只讲观感,美国最大的贸易赤字来自中国;美国最大的意识形态对手是中国;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最大竞争者是中国;美国霸主地位的最大挑战者是中国……

所以美国要离婚,但中国不想离,因为中国知道中美关系依然重要。这桩婚姻已经保不住,现在就要看离婚之后大家是否可以公平竞争。不管是华盛顿眼中的美中关系是竞争关系,还是北京眼中的中美关系是竞合关系,最为重要的是大家需要继续按规则办事。如果中美双方都是用不同的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而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个世界只能越来越混乱。
1945年之后美国人带头定下的规矩还是有效,还得遵守,这话要挑明。这段时间以来,中国类似的话讲得不算少了,这说明北京不想随著华盛顿起舞,并不想取代美国,也不愿挑战现有的世界秩序,这不仅理性而且难得可贵。但人家已经不信,所以需要行动证明。美国人用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才从全球GDP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霸主,这样的耐心需要学习。因此未来的50年,“中国”的议题无法逃离美国总统大选,对全球而言,这并非坏事。世界不能总是一极,两极永远好过一极,三极比两极更加稳固。
(文内用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往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