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看望一个已婚朋友,恰逢她女儿生日,于是亲眼目睹了一场小学生之间的宫心计。攻守双方是几个国际学校的小学生,和另一个来自公立学校的小姑娘。

初次见面的公校小姑娘毫不认生,三言两语就成功拉拢一群,孤立了另外的一两个。几轮拉踩过后,一场生日会下来,凭她一己之力搅风搅雨,打流鼻血了一个,弄得蹲卫生间偷偷哭泣两个,还有另外几个浑然不觉自己给别人做了打手和炮灰。
散场之后,几位妈妈拼凑出了事件原委,不由面面相觑,相对无语。良久我朋友说了一句:“我怎么觉得我们花那么多钱送进国际学校的娃,其实个个都是傻白甜,将来进了社会,就是给别人送菜的啊!”
只有其中一个年长几岁、孩子不在现场的大姐,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知道我当初为什么宁可搬家,也要把小孩从国际学校转去读公立小学了吧?”
这个大姐家里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年收入千万不是问题。到学龄的大女儿从小就读顶尖国际幼儿园、回家有一对一外教陪玩陪户外陪生活、艺术运动都请了知名老师,升学时稳稳地考入最好的国际学校,当初突然从别墅区搬家,去海淀买了一间口碑不错但不算知名的公立小学学区房,把孩子转回去读公立,大家还诧异了很久,以为她家发生了变故。
如果她是把孩子转去北京最顶尖的、权贵子女云集的某几间公立牛小不稀奇,毕竟北京跟上海不同,最好的教育资源、最牛逼的生源都还留在最有优势的公立学校——学生餐吃大龙虾、科学课操场上飞来直升机、外事活动是被外国政要接见、上央视春晚、老师警告学生“你们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去隔壁(人民大学)”之类的段子,基本都发生在最传奇、最难进的某几家公立学校里。
但放弃北京最牛逼、无数人挥舞着一年几十万学费都挤不进去的国际学校,跑去一间并不大红大紫的公立小学;搬离花红草绿的别墅区、去挤市区老破小,到底图什么呢?
在这群养尊处优、砸大钱精心养育小孩的私校妈妈们稍稍目睹了一点孩子间相处的无情之后,大姐才说出真相:“学校的价值不只是学习知识,而是让孩子学会怎样跟人群相处。我希望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真实社会的运行法则是什么,而不是长大前被一直放在净化过的隔离罩里。
刚转入普通公立小学的时候,她的女儿震惊莫名——为什么教室这么挤?一格一格桌椅紧紧摆放!没有阅读区!没有软垫!也没有游戏区!没有钢琴教室和练琴房,没有软陶教室,连游泳池游泳课都没有!为什么中午吃饭不去食堂,而是用几个大铁桶送来,一人给一勺!!为什么老师完全不提醒喝水、收拾书包?!想当初国际园老师还天天给她梳不同花式的小辫呢!于是她经常一瓶水带去学校,放学又满满一瓶水带回来,一整天一口水都不喝——因为老师不提醒。
但是一个月过后,她的女儿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家吃饭再也不挑食了,自己收拾课业资料,自觉穿衣喝水、把自己照料得妥妥当当。
女儿一开始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两个满怀恶意的小孩。
一个会故意过来踢她打她。一开始小姑娘吓傻了,她之前读的国际学校所有小孩和家长都被严格面试过,凡是行为不好、家教欠缺的小孩和家庭都被过滤掉了,四五个老师盯十来个孩子,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毫无来由的攻击行为。她向妈妈求助,妈妈郑重对她说:“第一次你告诉她不能打你,否则你会告诉老师;第二次再打你,你就去告诉老师。如果告诉老师,她还是要打你,妈妈送去你学跆拳道学体能干什么?就是保护自己的。你尽管还手,就算老师让你找家长,妈妈也会支持你。”果然在一次大打出手、恶霸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两人都被请了家长之后,那个小孩再也不来招惹小姑娘了,两人都自觉保持了距离。
另一个小孩则是拉帮结伙不让其他小孩跟她玩,小姑娘一开始难过得直哭,但一个学期过后,她也渐渐度过了艰难时光,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并且明白:不必跟所有人做朋友,有些人就是得敬而远之。
在公立学校里,一个班上40个孩子,有的家境优越,一放学豪车接送去各种高端课外班;有的家里并无汽车,妈妈骑电动车接送;还有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变故,跟着收入微薄的爷爷奶奶生活,什么课外班都上不起,但是学习专心致志,什么事都自己默默做到最优,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几个孩子之一,小孩子不懂什么叫逆境,但已经会跟妈妈说:“我也可以像XX一样自己安排学习。”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享受优越生活、也能独立在社会生存,能在文明交往时游刃有余,也能保护自己、学会反击,这是比任何单纯的知识都更重要的能力”。大姐掷地有声地总结。
诚然,这位大姐能做这个选择,是因为她的家庭有足够实力,随时可以在学校以外给小孩补足必备的知识——不管私立公立,反正都是三点放学,功夫都在校外,学习主要靠课外班拔高。那么在学校里,说白了主要就是学会社交,就看你选哪种社交方式给小孩儿历练了。她规划得明白,也承担得起损失。
高高在上的国际学校当然有它的优势,硬件必然是高大上的,对孩子必然是温柔的、某种程度上是有求必应的,五六个经过充分培训的老师围绕着十来个孩子服务,有的学校师生比能达到1:1。大家都轻声细语,没有一个老师胆敢严厉呵斥某个孩子。在我们小时候老师写评语、一五一十地写出你的优点和缺点这种事再也没有了,每次跟老师交谈,总能听到他们对你家小孩挖空心思的表扬,以至于如果没点儿情商,家长经常会迷惑于自家小孩到底是个学渣还是学霸——实际上许多没经验的家长经常在幼儿园、低年级的时候误以为自家娃是个学霸,然后到了拉开距离的高年级才为时已晚地发现。不,国际学校老师委婉夸奖的真实意思常常是:这小孩离优秀还差得远,已经在许多方面被大部分小孩甩在了身后。
但另一方面,国际学校对于孩子行为举止的考核又是极其严格的。北京某私校一个一年级小姑娘因为在校车上离开座位打闹,学校给家长发过两次邮件抗议,然后第二年她的弟弟申请该校就直接被拒了,学校认为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学校不符。总之,国际学校的学生们都会非常文明,他们也基本不会受到任何粗暴对待,很长一段时间不会说脏话,道德底线非常高,即使是最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也有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等着上。
这些都很完美,从小就把规矩吃到心底的孩子从表面上看都是非常优秀的:活泼、敏锐、富有同情心,英文说得像母语、每个人都背着各种各样国际竞赛的证书、懂得艺术、擅长运动、任何社交场合都不会失礼、游历广泛、像个小贵族。
但与此同时,这种完美也极之脆弱。简单地说,是对一切负面的东西毫无经验,也因此缺乏承受力。
每年都听到有认识人家一路读国际学校的小孩,明明申请了最顶尖的美高、数一数二的名校,却罹患抑郁症,别说学业,能简简单单活着父母已经感激涕零;身高一米八、各种运动课一路过来的大小伙子,在小区里打篮球,被外面混进来的坏孩子耍横欺负、不知所措到连求救都忘掉;大部分的私校孩子,因为被父母和学校保护得太好,一旦开始接触社会,就要先遭受一轮诈骗和诱惑。
没有哪个选择适合每一个孩子,也没有什么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因为每个小孩的需求都不一样,有的孩子敏感多思,本身就需要额外鼓励,有的孩子外向强健,可以适应不同环境。
重点也不在于私立或者公立,能够根据孩子的不同为伊做出不同选择,已经是为人父母的巨大能力——重点在于,我们需要保持清醒,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学到知识,拿到名校文凭只是进入社会的敲门砖,更在于能不能让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不容易被打倒的人,能好好独立生活。
真的,到了现在,教育已经是每一位家长的私人选择,再也没有一条所有人都必须走的通衢大道。父母诚然需要为小孩殚精竭虑规划,看自己有没有财力、有没有精力、有没有眼界、有没有资源为小孩匹配最适合伊的人生路径。但身为父母,也必须意识到:你的一切规划灵不灵,主要还得看你家小孩儿领不领你这个情。
有时我们费尽心力为小孩打造的伊甸园,反而让他们与真实世界拉开了距离,将来说不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让他们重新认识金钱、认识人性、学习保护自己、学习适应瞬息万变、天差地别的环境。
前不久我跟一个非常尊敬、颇有地位的长辈感叹,“今年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长辈默了一息,答我:“是未来很多年。”
富人有富人的资源,穷人有穷人的拼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社会,没人可以高枕无忧。与其错觉自己可以一辈子占有资源,倒不如一辈子都保有拼命的劲头和力气。
没有人能替任何人一辈子遮蔽风雨,即使是我们最亲爱、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小孩。
如果你自认是有能力创造的父母,就让你的小孩,学会如何像你一样自我激励、自食其力。
插图来自艺术家Jungho Lee
为了持续看到推送
请顺手点在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