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是我们采访金沙江创投投资人赵越臣的最后一期,他曾经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做过谷歌产品经理,也自己创过业,现在是一名风险投资人。
之前相关的采访记录可点击:
bigjoe: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其实我是很喜欢向投资人学习和请教的。因为我们很容易做的事情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可以有hands-on的经验。但是其实产品经理花时间去研究大事大趋势的时间比较少。所以我很喜欢向投资人来请教当下行业的趋势是什么,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向越臣来多多请教。
1
2020创投热门赛道有哪些?
bigjoe: 现在2020年,越臣作为一名投资人,你们做了一些什么样的研究?然后从创投来说,有哪些热点,以及很好的赛道在未来会很有发展潜力?
赵越臣:当然如果说起2020年,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一年。我们经历了许多大家都没有预想到的一些事件。所以在疫情的这种背景之下,其实很多之前大家看好的行业,可能都会有些改变。
包括有一些新的行业,大家可能之前没有太关注的,现在得到了关注。比如说在国内远程办公、团队协作,这些赛道其实过去的几年当然也有一部分投资人投资,但整体来讲在国内一直都是不温不火;而且确实从客户需求方面来讲,一直都没有抬起来,包括视频会议。
其实视频会议软件类别,大家一直都认为在国内应该有,而且应该受到用户的采纳,但其实一直在用户的需求量就不高。疫情发生之后,突然发现各种系统软件,各种视频软件,各种团队的效率管理软件,在国内火了起来。
而且从我们的观察来看,经过这段时间的用户习惯的教育后,可能之后在企业管理层面大家会更多的依赖于这类远程办公的软件和产品,所以它们可能在疫情过去之后也会有持续的发展。这就是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赛道了。


bigjoe: 你们为什么觉得这个事情会在一起后还会有发展?会不会说现在大家没办法,所以只好远程办公远程视频,以后如果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去办公室上班了,这些软件大家都不用了。为什么你不会这么想呢?
赵越臣:其实不会这么想。主要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到在疫情之前,在美国远程办公和团队效率、管理这样的软件已经开始普及开来了。而且在大部分公司的管理概念里面,其实已经涵盖了这些,而且大家也看到了这些软件和这些工作方式,确实是能给一家公司运作带来很多效率上的提升。
在中国这个方向其实一直都没有很多投资人的判断,主要是因为大家之前没有试过这样的工作方式。而且如果要去做尝试的话,有一定的工作和学习成本。这一次疫情让大家无论如何都学了一遍 —— 因为确实我觉得远程办公在某些层面上确实是可以提高很多工作上的效率的—— 所以既然大家看到了,也已经学好了,我相信疫情过去之后,大家还会在某种程度上继续采纳这些远程办公和远程协同的这些软件和概念
bigjoe:这个观点我蛮同意的。就好比你有一个新的软件,直接让别人用,这个东西有所谓的用户获客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现在获客成本白白变成0了,你不用获客了,疫情逼着人家必须用这个软件,作为创业者会很爽。
赵越臣:是的。其实在美国我们也能看到,虽然说美国的市场比中国要成熟很多,但在美国其实也是过去的2~3个月才开始远程办公,特别是视频聊天。这类软件突然间火热起来,谷歌、Facebook、微软都纷纷入局跟Zoom开始打拼。
能之前谷歌并没有说视频会议是我的主要着力方向,当然我觉得bigjoe这个地方你也可以分享一下Google最近在这些方面的一些研究。但大家看到了这个机会,也都纷纷的进入了这个行业,我觉得主要不光是看好了这几个月的发展,更多是看好了疫情过去之后,整个企业管理习惯的一个改变。
bigjoe:好,除了远程办公企业软件赛道之外,有没有别的赛道呢?
赵越臣:如果要看其他赛道的话,在上一期其实你也提到了,我们之前其实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很多风投基金投资的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消费端的各种科技平台。所以像我们滴滴、小红书、饿了么、ofo、去哪儿、这些其实都是这种面对消费者的科技平台。
其实中国和美国最近几年的这种科技平台的投资并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不是说科技平台的机会不存在了,而是说没有像之前互联网平台这么大的一个蓝海,所以大部分的基金的目标转移到刚才我们提到的企业服务。
因为除了做这种消费类平台之外,大家看到了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的经济还是存在于线下的经济,还没有被互联网被科技所推翻、更新以及迭代,所以现在大家更多是看这样的机会,包括我在内认为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这种做企业软件,帮助更多非科技企业去进行一个数字上的革新。
bigjoe: 这个话题我想多问一下。因为我自己观察到美国的企业软件还蛮成熟的,比如说大家知道有Salesforce这种很牛的企业公司,但是中国我好像很少听说这样的,不管是办公还是CRM还是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它的门槛在什么地方?
赵越臣:其实如果说起来企业服务软件这个话题,中国一直的问题是在于中国的整个经济发展阶段其实没有到达美国的成熟度,如果看美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了,每年的这种增速其实已经开始放缓了。
所以大家特别是企业在寻找新的成长点的时候,它不光是需要从市场的成长和它怎么去做前端的获客这个方面去考虑,同时它也要考虑我从后端怎么去做好更多的效率的提升,我从后端怎么去做管理。所以特别是在后端管理这个方面,企业服务软件是可以给他们很多帮助的。
但如果看中国的,其实中国的经济一直都存在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所以当企业在寻找增长点,或者当企业去尝试去提高他们的收入和利润的时候,我觉得更多的重心是放在前端的,是放在我怎么去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我怎么去提高我的销售效率。
在这个方面其实在企业服务,在软件能够做的事情就没有那么多了。软件能够做的事情更多是人员上的效率,更多是流程上面的效率,所以这个是中国的企业服务软件,一直都没有特别的特别快的增长的其中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说中国的软件工程师的成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所以中国的各种软件公司大多还都处在于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其实美国在最开始做软件的时候也是一样,做很多定制开发,做很多当地部署,所以中国的软件公司也有很多,但也都是为了每一个企业的具体需求去进行具体的开发,去给他们做当地部署,没有像美国最近10年到20年的这种SaaS的软件的普及。
但我们也看到了在中国现在软件,工程师的薪水也在慢慢的上升,软件开发的成本也在慢慢的上升,所以我相信在未来的十年,SaaS软件或者是这种标准性的软件,在国内企业的普及率肯定会迅速的增加。
bigjoe: 我稍微的总结一下,简单总结两点,第一个就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原因,就是以前中国的发展主要是比较粗放,所以说可以很多的从消费者端获得增长,但是现在可能已经到了一个节点,就这个节点以后会有很多的需求,去做效率优化;
另外一个就是从人员成本角度来说如果工程师便宜,每家公司都可以做自己定制的软件,但现在这种做法越来越贵,所以应该会有些软件公司会做些像SaaS的这种平台型的大家都可以用的一样的软件来做这个东西。
2
企业软件如何平衡定制化和规模?
bigjoe: 关于这个企业软件其实一直有一个很大的悖论,到底是你要把这个软件做的多么定制化,你如果去企业去卖别人肯定说你最好做一个跟我企业量身定制的,但是你也不可能因为你的成本上规模上上不去;你要说我就做一个云端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那说明人家企业不会买,因为会觉得你这个不完全符合我的要求。
越臣,你们现在看的企业,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比较好的是什么样的一些方法呢?
赵越臣:我觉得这个要看具体的应用,而且要看市场趋势,我觉得主要还是要看市场趋势。比如说我觉得如果看美国的企业,在他们去采购软件的时候,他们其实不会过度的去问这个问题,他们不会过度的去问你的软件到底是不是定制化,或者是特别具体的说要变成我的企业特别需要的某一类。
因为毕竟美国企业它有足够深的理解就是说我要是不买你的软件,我可能我不买A软件,我就买B的软件,我就买C的软件。如果我这三家软件我都不买的话,我就得自己去开发,我自己开发的成本太高了,我不可能去做这件事情。在国内其实我觉得现在正在往这个方向去走,但还没有到。
所以你在国内作为特别是一家大企业,他在去做选择的时候,我可以选择ABC,或者是我确实可以选择自己开发。所以在很多这些场景里面,如果你的软件没有那么的复杂,或者是开发成本并不是特别的高,你可能就非常深的需要去考虑你怎么为每一家企业去做量身定制,这样的话可能才能真正卖到这家企业里面去。
另外的一些实用场景可能对科技和对技术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一些,比如说我们有一家被投公司叫做DataVisor,它专门做的是给企业做反欺诈的业务。
反欺诈的业务是一个技术性特别强,对数据对数据分析能力要求特别高的这样的一个领域。如果你不使用DataVisor的平台,不跟DataVisor签合同,不让DataVisor去给你提供服务,你确实可以选择自己去做,用你自己的团队或者是找其他的团队来做,但他们做的效果可能远远不如我们这个外资团队。
所以在这种的一个选择的框架之下,中国的企业就需要去考虑 ROI了,可能使用DataVisor的服务的ROI,比自己去开发的这种这种ROI要大很多。所以DataVisor就可以卖进去,虽然说它的服务可能并不是特别的定制化。
bigjoe: 我觉得讲得很有道理,很有哲理,就是说为了让一个东西能够规模化,scalable,你肯定不能跟大家做定制,那么大家在使用这个时候,因为每家公司不一样,它一定有一个学习成本,之所以学习成本能够被抵消,是因为你提供了别人提供不了价值。
比如说你这个软件做得特别牛,就像你们说这个软件一样,由于它必须得使用这个技能,所以他愿意去学习怎么用这个软件,而不是让你定制化给他。我想这是一个我觉得如果我们有做企业软件或者做企业创业的朋友,你可以思考的一个角度就是如何能够让你的软件做得很独特,独特到从功能角度来说,别人必须要去依赖你,这样你就可以不需要做的太定制化,这样你比较scalable一点。
赵越臣:其实不光是从功能的角度,我觉得当然美国的市场要比中国的市场要要成熟很多,但如果我们看美国的市场很多这种企业服务软件,它都是从一个平台化,从一个生态化的角度去给自己建立了很多壁垒。
比如说我最喜欢的例子就是美国的Shopify,它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其本身建立网站的技术壁垒并不高,我觉得有很多公司都能够提供类似的软件。但是因为它本身做的就是最好的,是行业的顶尖,是最好用的,得到了很多企业的合作机会。当很多企业都开始用Shopify发展之后,Shopify逐步发展自己建立了一个生态,在生态里面更多其他的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之上开发更多功能,更多软件。
所以当我如果我是一个电子商务的老板,我要去选择一个平台去开发我的电商网站时,你是愿意去选择Shopify,还是你是愿意去选择一个其他的一家公司?Shopify能够提供给你的,既有一些基础的功能,又能够给你提供无限的选择,你可以通过它的shop platform market place去寻找各种各样的solution,帮你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另外一家公司的给你的solution可能没有这么多选择没有没有这么多样化,那作为一家电商的老板,我肯定会去选择Shopify。
bigjoe: 其实我觉得这又是一个很有哲理的地方,就是说如果你把你自己当做单向平台的话,比如你跟A公司签、跟B公司签、跟C公司签,你最终还会有一个是有定制的问题;
但如果你把自己当做一个双向平台,你有一些类似于这种plug in或者add on这种东西。你做一个双向平台的时候,你只要做 scalable的solution,有一个很高的扩展思路,是让很多的企业开始用你,这样这些做add on的人最后选你来做,这样最后双方就都开始获益了。
赵越臣:其实你就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平台。其实就像我们之前投资的消费端的平台的逻辑就非常像了,所以你看美国的很多特别大的这些软件公司,这些SaaS企业都是这样的逻辑,微软可能是第一个,我的Windows软件特别好用,所以大家都开始用Windows,所有的软件开发者都开始在Windows基础之上去开发软件。
从Windows就到Salesforce的逻辑是一样的,从Salesforce到Shopify,从Shopify来到Square,可能从Square再往后会有更多的这种企业会去使用这样的一个竞争逻辑。
3
基金投资成功的案例
bigjoe: 不错,而且今天这个对话我自己学到不少。能不能够点评一下你们最近投资的一些成功的案例呀?
赵越臣:我们最近其实有投资曲晓音,我记得曲晓音可能也是bigjoe节目之前的一位嘉宾,她是斯坦福的MBA,但是她上完了一年之后就决定drop out自己去创业了(详情可点击:Facebook前产品经理 曲晓音的人生心路历程)。我们投资晓音也是因为特别看好她现在做的软件类别,线上的视频活动的这样的一个平台叫做Run the World。
我们当时看到的趋势,我们认为未来的更多的线下活动,肯定会有一个线上的这样的一个component,不管是直播还是线下活动直接搬到线上,这样的话能够提高各种活动的效率,我们都认为这个是未来的趋势。
那疫情其实也大大的加速了整个的行业的改变,她在做的产品的时候钱就来了,其实她也是完全没有想到。包括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去年夏天的时候,当然也不会知道是2020年,一定会有一个疫情的这样的一个黑天鹅事件,但这样的事件真的是大大的加速了整个它的平台发展机会。
bigjoe: 你当时投晓音的项目,除了产品以外,你对她们团队当时是怎么判断呢?
赵越臣:当时判断晓音的团队,当时我们投资的时候选择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晓音,一个是蒋璇,这两个人都是非常强的女性创业者,而且两个人都是之前在Facebook做过一段时间。
所以我们接触她们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两个人非常的有野心,她们想要去做一家可以改变世界的一家公司,我们首先能够看到这一点;然后我们看到晓音的执行能力特别强,执行速度也特别的快,在早期做创业的时候执行能力和执行速度是非常关键的,这会决定到这家公司是死是活。
所以基于这两点,包括我们其实跟晓音关系也非常的熟,从刚刚入学到想各种各样的idea,到决定要做这个idea,到决定从斯坦福出来,其实我们都是一路互相陪伴的,所以作出投资决策也相对来说非常的简单。
bigjoe: 这个地方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我听说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好是认识的时间长一点比较好,而不是说萍水相逢找你给你一个商务计划书看一下,而是最好是人已经认识很久,已经了解了,是这样吗?
赵越臣:当然这个是最理想化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其实一个创业者和一个投资人相识的时间越久,互相的信任度就越高,所以大家一起合作起来的工作效率也会越高,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确实是比较好的,而且能够互相了解,当投资人选择创业者,当创业者选择投资人的时候,这个决定也相对来说更简单一些。
不要忘记其实在现在的市场里面,不光是投资人选择创业者,更多是创业者选择投资人,创业者希望能够找到跟他志同道合的投资人,能够帮助他的投资人,相对来说了解它的产品,了解它的市场的这样一个投资人,而不是一个比较单纯的金钱方面的一个投资人。
4
成功创业者的共同点
bigjoe: 那么你一定看过很多的创业的项目,已经看过很多创业者,你觉得成功的创业者有什么共同点?以及你如果现在有人要创业问你,你给他什么建议?
赵越臣:我觉得成功的创业者第一肯定是有一个非常看好的领域和机会,他找到了或者是他正在很努力的去寻找。因为我觉得其实创业的话方向真的是特别重要,不是说这个方向的成长机会特别大,或者这个是所谓的什么蓝海,我觉得更多是创业者特别看好,特别愿意去把接下来的3年、5年、10年、20年的人生都投到这个机会上。
因为创业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不是说我有一个团队我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产品我这个我这个就能够成功了;很多时候都需要在特别是在最开始的几年时间去做各种各样的探索,所以我觉得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热情才能够真正坚持下来,探索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这样的一个产品才能去做。
第二就是说我觉得创业者非常需要耐心,因为在创业的过程当中,它是会有各种起起伏伏的一个曲线。可能你做了一段时间,你会觉得自己做的不错,突然间某件事情发生了,或者是突然间这个市场变化了,你可能会突然间发现我需要从零开始了。
我如果从头开始的话,我下一步我怎么走,或者是觉得自己做的不错,忽然间资金链断了,之前所有做的工作都白费了,突然间需要重新开始。所以我觉得真的是一个那种非常大的波动的这样的一个人生选择。所以我觉得作为任何创业者来说,都必须要embrace这样的一个人生体验才可以。
第三我觉得作为创业者来说,你真的是需要去花很多时间,不光是从 execution的方面,从operation这个方面去思考事情,你还需要去花很多时间从战略方面去思考事情,你是要去花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然后通过收集信息来帮你去定这个公司战略,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创业者不光是能够去operate,更多是能够在战略层面去做很多的思考。
bigjoe:接下来那么说说看你有没有什么人生的心法跟大家分享?
赵越臣:我觉得我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心法,大家如果看到我的简历的话,也会看到其实我在过去的几年做了很多不一样的事情,其实我觉得每一次都是都是选择了一些觉得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我觉得其实是我这几年经历下来,学到的最重要的课程了,每次都要去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每次都要去挑战自己,去推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可能不太擅长,或者是之前没有太考虑过自己真正能够去做的。
比如说当时我去做创业,或者当时我之后决定去做投资,或者甚至我从谷歌出来去优步,去当产品经理,其实每一次都是特别的push自己,而且是把自己扔到一个自己非常不舒服的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去。
但我觉得往往是在这种环境里面,才会得到最多的个人成长,而且每次做决定不是说我想好一定是一个向上攀升的路径,有些人可能觉得我从Uber去一家中国很小的创业公司或者甚至自己再出来创业,这是一个在走人生下坡、薪水持续下降的这样的一条路。但是很多时候在做很难的事情的时候,你可能会看到身边其他的人,特别是之前的老朋友老同事,可能会看到他们的一些成功,觉得自己为什么不成功,但我觉得不要着急不要害怕,因为人生的轨道不是一个直线,它是有各种曲折的。
bigjoe: 我们也非常感谢赵越臣三期节目的分享,学到很多,有没有什么我们可以帮到你们的?这是我们给每个嘉宾的一个小福利。
赵越臣: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多可以帮助,大家如果对创业感兴趣或者认识身边的一些比较优秀的创业者,这个也欢迎直接联系我,然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你的创业方向,然后希望我也能够帮上你们。我的邮件是[email protected]

本文到这里结束了哦,希望越臣的分享对大家都有帮助!记得关注大舅的公众号,并点击
“在看”或分享
,让更多的朋友也可以共同学习成长!

大舅和他的小伙伴们
我是 Evan
目前在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读工程管理硕士
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金融/ 智能硬件
大四时和同学一起创业做在线教育
培养了我对互联网行业的热情

我曾担任了7个月的视频剪辑,现在主要负责用户增长和用户运营。首先是被大舅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想认识更多优秀的产品经理;其次觉得是一起共建这个频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学会了怎么剪辑长视频,认识了很多有梦想和能力的伙伴,让我不断去探索新鲜事物。
志愿者招募中,欢迎联系[email protected]
硅谷大舅 Big Joe
B站:硅谷大舅bigjoe
YouTube:硅谷大舅 BigJoe in Silicon Valley
硅谷文化 | 产品经理 | 企业管理 | 个人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