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渊(1937.08.14-2020.08.12)
雨夜惊闻任洪渊先生逝世的消息,心中钝痛。虽然一个月前去医院探望时,已经感觉到了失去这位诗人、老师、长者、亲人的危险,但真接到实实在在的讣告,还是难以承受。几代北师大诗人精神上的领袖,我们诗歌宇宙里的那个闪耀的中心,此时此刻已飞翔到他更深邃无限的国域里去了。任洪渊先生,为诗为人为师,一生清洁,纯净坚韧,光芒远播。他的离去,是我们所有晚辈后学的损失和痛点,是我们时代的憾事。
任洪渊老师的诗作和诗学诗论,是罕见的硬碰硬的知识分子式自我拷问,是涉及民族重大历史和民族文明卑污之处的重要审视。不取巧,不玩概念和主义,不巧言令色,不大言欺世!惟靠心之至诚,思之至深,诗之至强硬,正面强攻,绝无回避。此诗之大者也。
特做此篇纪念特辑,分享任洪渊先生的佳作,并集北师大诗人和众诗友学者述写任洪渊先生的文、评、诗于此。
深念,不舍。
——磨铁读诗会:沈浩波、里所
任 洪 渊 的 诗
1967:我悲怆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
我悲怆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
虽然没有一个人转身回望我的悲怆
我走过弯下腰的长街,屈膝跪地的校园
走过一个个低垂着头颅的广场
我逃避,不再有逃遁的角落
斗人的惊怵,被人斗的惶怵
观斗者,斗人与被人斗的惊怵与惶怵
不给我第四种选择,第四个角色
跪下了,昆仑已经低矮
黄河,在屈折的腰膝曲折流过
为太阳做一份阳光的证明
我们生来有罪了,因为天赐
自诩的才思,灵慧,
自炫的美丽
不是被废的残暴就是自残的残忍
残酷,却从来没有主语
谁也不曾有等待枪杀的期许
庄严走尽辞世的一步,高贵赴死
不被流徙的自我放逐
不被监禁的自我囚徒
不被行刑的自我掩埋
在阳光下,跪倒成一代人的葬仪
掩埋尽自己的天性,天赋和天姿
无坟,无陵,无碑铭无墓志
没有留下未来的遗嘱
也没有留下过去的遗址
去王,依旧是跪在王庭丹墀的膝
去神依旧是,去圣依旧是
顶礼神圣的头,躬行神圣词语的身体
100年,这就是我们
完成了历史内容的生命姿势?
不能在地狱门前,思想的头颅
重压着双肩,不惜压成脚下的土地
踯躅在人的门口,那就自塑
这一座低首、折腰、跪膝的遗像
耻辱年代最后的自赎
也不能继续英雄断头了
尽管我仍然无力在他们落地的头上
站立,那不再低下的尊严
从第一次用脚到第二次用头
站起,我的19世纪没有走完
但是我的头没有站立就偏侧倾斜
20世纪,枪外炮外一个人的战场
头对心的征服与心对头的叛乱
两千年的思想,没有照亮黑暗的身体
重新照亮思想的却是身体的黑暗
第三次了,假如在我的身上
19世纪的头和20世纪的心
假如一天,我同时走出两个世纪
用头站立——在历史上
用心站立——在今天
1967
2007
1972:黄昏未名湖
红卫兵甚至改变了太阳的名字
只剩下这一湖未名的水,未名的涟漪
我来守候湖上一个无人称的黄昏
直到暮色,从湖心沉落塔影和我的面影
在看不见面容的时候,面对自己
一个逃离不出自己的人
不敢失踪不敢隐形不敢匿名
尤其不敢拒绝和放弃
我侧身走过同代人的身边
半遮蔽自己的面貌和身姿
畏惧自己嘴角的轻蔑,眉间的怀疑
畏惧哪怕一瞬即逝高傲的眼神
守候在湖上,一双映出我的眼睛
一双眸子的颜色改变天色的眼睛
那是红卫兵不能改变的眼色
那是两湖未名的夜光,未名的晨曦
是爱的绝对命令,她
以身体的语法和身体的词法
给我的名词第一次命名
动词第一推动,形容词第一形容
在禁地外,禁锢外,禁忌外
她是不容许被改写的天传文本
红卫兵的名词无名,动词不动
形容词失去形容,失尽形容
湖上,洞庭波远潇湘水长
娥皇,女英,是神
巫山云,雾,雨的瑶姬
和洛水流韵的宓妃,是半神
隐舟在五湖烟波,西施
多一半是个体之上的家和国
一切从她的眼睛,波去,雨去,烟去
她第一个是人间的,个人的
自己给出自己生命意义的
我又多么愿意长映在她清滢的眼里
从我天骄的风姿,风华,风仪
到天成的人格,天纵锋芒的词语
红卫兵以红太阳的名义
却走不近一泓照人的湖水
我守住一湖未名的涟漪,和她
等待我命名的眼波,守住自己
1972

2012
很少有哪一个少女的身姿
不被乐善桥曲线无情结构 
6岁走过,10岁走过
他在桥上停步,回步,重温什么
那是偎在桥栏臂弯的感觉?
那是依在桥栏怀抱的感觉?
一条温暖在石头上的线
偎依,母腹内的记忆
婴儿期的第一个姿势
他偎依着、呼吸着、吮吸着的曲线
动脉一样流动在自己身上
没有臂弯里的童年,怀抱里的童年
在石头的桥栏,他寻找回自己
第一个姿势,生命展开的第一条线
他在成长,桥线在延长
同一条偎依拥抱的线在成长与延长
正像偎依与拥抱是一个姿势的两面
从偎依到拥抱不过是一次转身
也就是面向与背向的不断转向
在转身、半转身、转身与半转身之间
从第一个主动姿势,偎依
到第二个主动姿势,拥抱
似乎看不出多少形体的差异,动作的难度
——祝福偎依中拥抱中的人
偎依吧,拥抱吧,偎依拥抱与拥抱偎依吧
浮动在白沫江上的桥线,水线
他的第一个美学符号
江水流多远,桥线就有多长
不论从近旁从远方,在他的视域
如果站在桥上,很少有哪一个少女的
身姿,不被乐善桥曲线无情地解构
无论多少S都同样危险
美丽的,敢不敢接受白沫江邀请
走过他的桥上,或者桥畔?
也许白沫江桥在等你,你走来
桥线,水线,又一次因你改变
邛崃山中的落照反照在江间
2010
远眺卡拉瓦乔20岁的脸
那些几乎石化的欧洲人,曾经从希腊石头青铜
的残躯断肢上找回他们的生命意识。
如果重回佛罗伦萨,我们还能不能够在
大理石的嘴边呼吸、青铜的头上思想,壁画
油彩的眼睛里自认和自我肯定?
远眺卡拉瓦乔扬起大卫20岁的脸
在米开朗琪罗永远少年的大卫身边
非利士人连同无数个世纪溃退了
不到成年的生长抗拒着时间
他的四周,纷纷凋零的阳光
同样的萌动,卡拉瓦乔的大卫
预感到衰残,渐渐在脚,在身,在脸
渐渐迫近他的鬓边
衰败的头颅就是哥利亚的头颅
能够第二届青春吗?他自刎
衰老的头颅,在衰亡之前
再一次扬起大卫20岁的脸
剑锋,还斜横在胸前
乱发的断头,提着
停在落日掷地前沉重的静止
那是断绝衰朽的一剑
一个身躯的两个头颅,隔剑相觑
衰老与青春最后的对视
映着脚下血色中的暮色与曙色
卡拉瓦乔在两张对望的脸上
凝视自己
远眺卡拉瓦乔20岁的脸
像是破空,又像是扑面
波伏娃百年诞辰的巴黎,近在波伏娃
1952年转过身去的背面裸照后面
鄙弃的,她长久背对半个时代
没有萨特
是只有波伏娃的身体纪念波伏娃的思想,
还是天演的思想,也等待桃色身体的怀念?
而我,不转身爱脸也爱背面
再一次叫出:人
就在狮身人面,闻声倒毙
在俄狄浦斯脚前的地方
他那一幅扬起20岁的脸和她
那一帧妩媚着年化的背面,突然
重回元初的双性同体,同时
面对和背对我的今天
2008
2016
初雪
我开花了
水的花,洁白的缤纷
我沿河开着不败的花
我的花丛丛涌向岸
在浅滩已经凋落
我的花簇簇涌向船
在舷边已经溅落
连戏浪的水鸟也衔不去
我的一枝花朵
在羽翎上已经零落
我的花开成海
花的潮,潮平潮涨
那不过是开在也谢在
我心中的花
不能在土地上开葩,哪怕一束
靠近太阳,在长天在阳光里
变形,白色的花萼
也云过
也雨过
我最后纯粹的花暴,倾覆
我又开花了
纷纷的白火焰,烧毁了冬天
开了,我的花事在花里完成
再开,我的花时从花下开始
我倾洒平野,高山和深谷
一切已开未开的花薮
淹没
1981.11.17 
天鹅的歌声
传说天鹅是不唱歌的。只有临终绝唱。谁听到过天鹅的歌声?那万籁同悲的自葬曲?
明月圆展过你的白翎
留我在你无影的月下,听月无声
梨花,回舞你的羽痕
我满襟离枝的雪意,听雪也无声
听你,听你无边的静谧
暗暗鸣响我的天听
像听你语言前的语言
像听你声音前的声音
那也是你对自己的回应
谱完你的歌,听你一生一声
而当你的歌声隔世飘来
我也不能同歌——已是你声断的时辰
假如我最后的绝唱,回响
你自葬的长歌,从中天坠陨
自挽?完成的孤独
无形,无影,大寂寥中无音
1980
1988
冬天,冰的湖
我凝思。连浪
也停泊了我的静穆
喧哗成冰,不愿意
有一声独语遗失
我的波声远远没有说完
我却更爱这突然的沉默
沉默,不是等待回答
我倾听自己,回声四起的静寂
1981.12.4 
蝴蝶
飘落的春天没有死去
我在地下枕着它
飞起,飞着花瓣和芬芳
我是蝴蝶,要把花瓣都扇成翅膀
连落花我也追到地上
用更多更多的卵,蛹,蝶
把跌碎的色彩衔回枝上
再扇成飞翔
但我总是这样轻
我从庄子的梦里飞出
飞过李商隐的梦,像是一种光
翩飞不起一片雪花冷的重量
不愿在泥土里再重复一次了
我要飞进一颗更年轻的心灵孵化
蝴蝶是我,一个飞动所有季节
缤纷所有季节的狂想
1982.3.14 
永远的十八岁
她,永远的十八岁
十八年的周期
最美丽的圆
太阳下太阳外的轨迹都黯淡
如果这个圆再大一点爱情都老了
再小男子汉又还没有长大
准备为她打一场古典战争的
男子汉还没有长大
长大
性和诗
当这个圆满了的时候
二百一十六轮满月
同时升起
地平线弯曲火山海的潮汐
神秘的引力场十八年
历史都会有一次青春的冲动
红楼梦里的梦
还要迷乱一次
桃花扇上的桃花
还要缤纷一次
圆的十八年旋转
圆了泪滴眸子笑靥
圆到月月自圆
月月同圆
月圆着她她圆着月
一重圆弥散一重圆变形一重圆
圆内圆外的圆
阳光老去陈旧的天空塌陷
旋转在圆与圆之间
年岁上升到雪线上的智慧
因太高太冷而冻结
因不能融化为河流的热情而痛苦
等着雪崩
美丽的圆又满了
二百一十六轮满月
同时升起
1985
1988
吃尽胭脂词语红移的曹雪芹运动
红楼
一块石头的无数红吻  一场
词语青春的曹雪芹骚乱
墨色的汉字  吃尽少女红唇上的胭脂
追过银河外远飞的星群  红移*
曹雪芹温润的雪  起伏
雪潮雪浪高过了她冰冷的头顶
冬天禁锢不住的雪
沿着雪线暖暖伸展  严寒就是一种欲望
从雪峰雪谷的颤栗到雪崩的狂喜
雪  一个名词改变了原来的意义
白到了0度
如果不是为了融化自己  怎么会是雪
曹雪芹的雪变形变义  云霓 火焰
为了烧尽自己
不是撕碎一瓣瓣阳光  埋她
是她开放了  赤裸的无邪的
从内  把一片片芍药花向外尽情抛掷
炽烈地堆着夏
      堆起无边的缭乱
      堆出醉眠妍红的坟
红芍药 烧毁了阳光
                  季节
              一角太阳
连同自己一起红葬
红冢里  雪潮云潮暗转成红潮
谁不愿这样陪她葬红  哪怕只有一次
曹雪芹的雪与火  相反相融
泪  又一个名词诞生了
水里的火焰与燃烧中的寒冷
泪花在她的黑眼睛里开到最灿烂
百花外只为自己开谢的花朵  自挽的花
初放就是凋零  垂落
自己浇灌自己的生命  永远的泪循环
泪是能够偿还的吗  偿还给谁
有谁能承受别人一滴泪水的重量
又有谁能洒给他人一滴泪水  减轻自己
泪  雪 云霓
三个女孩  三个流转的水字
吃尽胭脂  碰击儒的头道的头佛的头
追着银河外群星远去的红字  石头的红字
词语的曹雪芹运动 红移
*红移:Red Shift  宇宙学的“红移现象”。
1988
1994
李 怡 评 任 洪 渊 老 师

当代诗歌中的禹禹独行者
——怀念任洪渊老师
文 | 李怡
2020年8月12日之夜,北京、成都两地暴雨如注,不知为什么,这夏日难得的清凉却让人辗转反侧、睡卧难安。13日上午近10点,沈浩波的微信圈里忽然挂出一条消息:我的老师、著名诗人任洪渊先生,昨夜去世……这莫名的不安似乎得到了冥冥中的解释。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我是1984级,当代文学课程由刘锡庆、蔡渝嘉老师授课,无缘如伊沙他们那样亲炙任老师的诗歌课。不过因为与蓝棣之老师请教很多,所以也知道任老师的大名,在1980年代的师大,他们是师大新诗的双子灯塔。1990年代,我已经在西南师范大学工作了,王富仁老师到那里主持研究生答辩,偶然间讲起任老师的故事:因为“成果”主要是诗歌创作,难以符合北京师范大学的正教授职称的种种“规定”,最后只能以副教授身份退休。当时王富仁老师是校学术委员,为此曾多番呼吁,激愤之中,甚至抗议说这就是北师大的羞耻。但是,好像在那个时候,我们的“体制”已经僵硬,很难在“规则”之外理解特殊的人和事了。任老师终于还是退休了,成了一名的大学体制时代的禹禹独行者。
直到那时,我其实还没有和任老师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但是,就是这一段故事却令我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我暗暗寻找着一个机会,请任老师到重庆讲学。不久,终于有了契机,记不得是吕进老师还是周晓风老师主持诗歌研讨会,任老师到了重庆。我立即前往拜访,虽然是第一次相见,却格外的亲切自然。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有了通讯联系,他的第一部诗歌与诗学合著《女娲的语言》曾经委托我帮忙推销,估计也是当时出版社派给他的任务吧,我几经努力终于推销了一些,当天见面,和他结算书账就理所当然成了第一要务,因为销量有限,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支支吾吾不知怎么表达,没想到任老师完全不以为意,对账目等更是毫无兴趣,几句话就转到了他对汉语诗学的思想新见之中,大段落的连续不断的陈述,如哲学,更如诗歌的即兴抒情,你只能聆听,并在聆听中为之震撼。
第二天下午,是任老师为西师中文系学生的讲座。中午,我们在家做了几个菜请他午餐,他对这几个简单的家常菜赞不绝口,十多年后我们重逢在师大校园,他还一再夸奖我爱人做的豆瓣鱼,为此还专门拉我们去师大北门外吃了一顿,作为十年前那顿午餐的回报!那一天,我印象最深的是出发讲座前,任老师特意表示,需要单独“准备”一会儿。他将自己关在卫生间里足足有半个小时,期间不时传来电动剃须刀的声音,他仔仔细细地修面,我想,也是在静静地整理自己的思想。他对自己诗学思想的传达如此的庄重!这才是他的精神所系。
以后,我和任老师的来往就越来越多了。2006年我回到母校工作后,更有过多次的交流、恳谈,一起参加某些诗歌活动,也通过我兼职的四川大学邀请他讲学。晚年,他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将自己的诗学心得置放在东西方思想交流的背景上系统展示,同时,也自我追溯,从故乡邛崃平乐古镇的生命记忆出发,梳理自己的诗歌历程。他甚至构想着如何借助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作出形象生动的传达。在师大工作的时候,他也多几次委托我寻找研究生作为助手,记录下他那些精彩的思想火花。我猜想,在他的内心深处,十分渴望自己的这些重要体验能够与年轻的一代对话、分享,获得更多的回应和理解。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任洪渊老师无疑是一个独具才华的诗人。所谓“才华”就是他几乎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将诗歌的体验融化进生命追求的人。现代人少有像古典诗人那样,能够即兴脱稿大段落完整背诵现代作品的,连诗人背诵自己长篇作品的也相当罕见,据说是因为现代诗歌太长,不如古典作品短小精悍,其实这不过是一些表面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诗歌体验能否融入生命感受的问题,当代诗界似乎都有过因任老师的即席朗诵而震撼经历,不仅数百行的诗句滔滔不绝地奔涌而来,准确地说,那已经不是词语的朗诵,而是生命的吟哦和奔腾了!诗人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仿佛都浓缩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太多的生命的信息,他的每一声吐字,都具有石破天惊般的“炸裂”效果,令人惊醒于深宵,动容于倦怠。
或者是对历史如此尖锐的凝视:“我悲怆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没有一个人转身回望我的悲怆”
或者是奇崛的想象传达着异乎寻常的力量:“从前面涌来 时间/冲倒了今天 冲倒了/我的二十岁 三十岁 四十岁”
或者是如此倔强的生命信念:“他 被阉割/成真正的男子汉 并且/美丽了每一个女人”
他的诗学文字也是诗,思想和情绪融化成滚滚钢水一般的流淌:“不是什么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击毁了人的宇宙中心位置,相反,正是在哥白尼的意大利天空下,人才第一次抬起了自己的头。”当然,反过来说,他的诗也是充满力量的思想的诗学:“在孔子的泰山下/我很难成为山/在李白的黄河苏轼的长江旁/我很难再成为水/晋代的那丛菊花一开/我的花朵/都将凋谢”在任洪渊这里,思想、激情、语言共同点燃生命爆发的完美的火焰,是他自由倾泻的“词语的任洪渊运动”,是当代中国奇异的诗歌,也是奇异的诗学。我知道,前文所述“才华”一词已经太过庸俗,完全不足以承载他作为当代诗家的精神风貌。
但我更想说的是他的“独异”性。其实,早在1950年代,任洪渊老师已经在这种个人化的“诗与思”结合中构建自己的诗歌世界了,在那个“颂歌”与“红歌”的合唱中,这是何等的稀罕,转眼到了1980,那些让他学生们惊骇的抒情却又远远地游离于“新诗潮”与“第三代”之外:“从地球上站起、并开始在宇宙中飞翔的人,绝不会第二次在地上跪倒。”这是什么样的艺术的旨趣?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好像我们发明的所有概念都还不能概括它的形态。行走在中国当代诗坛的任洪渊,就这样成了一位禹禹独行者,他高傲地前行着,引来旁观者无数的侧目,却难以被任何一种刚刚兴起的“文学史思潮”所收容,在一篇文章中,我曾经用“学院派”来归纳他的姿态,其实,我十分清楚,这也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说,任老师身居学院之中,也渴望借助学院的讲台与青年的一代深入沟通,希望在学院中传播他的诗学理念,但是,这个当代的学院制度却从来没有做好理解、接纳他的准备,因为,他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形式本来就不是学院体制能够生成的。也就是说,生活于学院之中的任洪渊老师又是孤独的。
在我们看来,任老师的孤独与寂寞也不仅仅来自学院。他的追求、理想和信念与我们今天的诸多环境都可能不无龃龉,从根本上看,一个活在纯粹诗歌理想中的人注定将长久地与孤独抗衡。家乡平乐的一位领导一度计划以他为基础打造“文学馆”、“诗歌基地”,激发了他的献身精神,他也一度将自己的诗学溯源从现代西方拉回到了卓文君的时代,幻想乐善桥美丽的曲线如何勾勒出现代中国的美丽的天空,甚至,他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为家乡撰写文化宣传的金言妙语,我有幸在第一时间拜读过这些文字,一位当代中国的诗歌大家不计报酬地为小镇经济开发撰写“文宣”,这是怎样的赤诚、怎样的天真!后来,领导更换,计划调整,任老师的文学奉献之梦也告破灭,不难想象,他曾经多么的失望。不过,我也想过,对于长久地独行于当代诗坛的他来说,这种破灭也许真的算不了什么,孤独固然是一种不良的心境,但任老师却总能将不良转化为一种倔强的力量。
有理想的人似乎注定要度过许多的孤独与寂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过,最终没有被那些环境所窒息的理想却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任洪渊老师来说,多少是不是一种宽慰呢?
2020年8月13日早上,一夜狂风暴雨之后,雨过天晴。北京的朋友们纷纷在微信里晒出了久违的“西山倩影”,成都的朋友也不断贴出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靓照,这是人间劫难之后的补偿?我想象,任洪渊老师也能穿过这风雨之后彩虹,到达他诗歌的天堂吧!
2020.8.23 于成都
伊 沙 评 任 洪 渊 老 师
伊沙点评《1967 :我悲怆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
在老诗典推荐语中,我将任洪渊与昌耀称作红色年代的两条“白色走廊”——与昌耀并称,有人觉得我高抬了自己的老师,我倒觉得贬低了自己的老师(在诗的现代性上);在老诗典中,我将任老师的写作称作“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写作”,本诗便是最有力的后证,“过来人”具有智慧的反思,此前我没见过。
伊沙点评《1972 :黄昏未名湖》
我曾经问过自己,如果当年上的不是北师大,我现在还会不会是个诗人,回答是:会的,不论上哪所学校哪个专业,我现在都一定是诗人。但我如果上的不是1985-1989年的北师大中文系,我就不会受到中国大陆最好的教育,任洪渊老师比另外一个日后获得诺奖者还要重要,他的存在让我成为真正的诗歌的科班。
伊沙点评《远眺卡拉瓦乔20岁的脸》
我所了解的真相是这样的:在任洪渊先生于北师大中文系执教的16年间,他所带过的学生,届届都有写诗的,只不过被外界所知,是从我开始,从中文系1985级开始——也就是说,他是20世纪最能够感召学生投身诗业的大学教师,是强大的“北师大诗群”的灵魂。除了诗人、理论家这些头衔,他还应被称作“诗歌教育家”。
伊沙点评《很少有哪一个少女的身姿不被乐善桥曲线无情解构》
诗人任洪渊的第二春是这两年中国诗坛最叫人眼前为之一亮的风景之一,真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冷酷策划:引而不发三十载,等到同代人都不写了甚至不在了,突然站出来发出他们不曾发出过的强音,身为嫡亲弟子我自然感到无限惊喜、欣慰与振奋,能够动用自己手上有限的一点权力——将《新世纪诗典》第六届李白诗歌奖成就奖亲授与老师,是我的命运与福气!
沈 浩 波 评 任 洪 渊 老 师
任洪渊:我悲怆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
文| 沈浩波
我在写这篇文章前,不相信似的连续做了好几次同一道简单的数学题:2016减去1937等于多少?因为我竟不敢相信,我的老师任洪渊先生已经快80岁了!
在我心中,他分明还是那么年轻。每次和他见面或通电话,我们畅谈诗歌,谈到高兴时,哈哈大笑。任老师一直都和我读大学时一样,敏锐而热烈,灵动而跳跃!每每聊一两个小时,都觉得不能尽兴。他前两年为我的长诗《蝴蝶》写了长达6000字的评论,亦是写得敏捷深刻,机杼独发,鞭辟入里!所以我常常觉得他依然是个正值大好年华的诗人,几乎很少想到过他的年龄。
一个诗人,其雀跃的生命力竟能让人很少想到他的年龄,可见诗性的生命真的能够永葆青春。
我写诗20年,唯一被我发自内心,言必称老师的,唯任洪渊先生一人而已。不仅仅是读大学时,我屡屡就教于任先生,还因为他一直就是,北京师范大学这座诗歌名校活着的,一直在跳跃着的诗歌之魂!铁狮子坟若无任洪渊先生大半生的驻扎守望,在我看来,就不过是一所普通的高校所在地而已。我读书的时候,任洪渊先生就是诗歌精神的象征,他的不甘、不屈、不服、不羁、自由、傲慢、冷峻、热烈……在我心中构成了一副完美的诗人图像!诗人就该如此,如此才是诗人。
即便轻狂如我,偶然念及北师大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亦有庄严肃穆之感。而对于诗人而言,任先生用他的写作与雀跃至今的生命力,为我制定了另一种训诫:才高为师,心正为范!
前不久,任先生发给我他写作于新世纪的一系列诗歌。其中《第三个眼神》是一首精神容量极大的灵魂之诗,既有青铜之沉厚,又如金玉相振般清脆,更有如屈原《天问》之问般的慷慨、热烈和深邃。他竟是欲向太阳借取一个能洞穿历史,透向未来之人类的眼神。对这首诗,我将另有文章评述。而另外两首诗:《1967 我悲怆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和《1972 黄昏未名湖》则是两首带有史诗性质的心灵悲歌,但任先生当然是不愿意将其笔力仅仅停留在悲歌这一层面,而是试图进入更深邃的沉思、追问与求索。
这首《1967 我悲怆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写作于1967年和2007年,我并不想将这两个写作的时间简单地理解成1967年初稿,2007年修改。我觉得不是这样。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是1967年的年轻诗人任洪渊和40年后2007年的诗人任洪渊共同创作,碰撞交汇而成!或者说是21世纪的任洪渊重新遭遇了20世纪的任洪渊,他需要给20世纪的未完成的任洪渊一个解释,一个答案,一个未来!
20世纪的,30岁的任洪渊,面临的是浩劫、动乱、黑暗和屈辱。无法找到自己的角色,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挣扎着的人们,仿佛只配拥有三个角色:斗人者,被斗者,观斗者!诗人无法成为第四种角色,但又不甘心成为前三种角色。在真实的历史中,他确实不是斗人者,也不是被斗者,但又怎能允许自己成为“观斗者”?但不成为这三种角色,自己又能是谁?又将何为?不想被裹挟进那狂暴之荒诞,不敢被裹挟进那荒诞之狂暴,除了破帽遮颜,侧身走过,又能如何?但侧身走过,却又依旧是:
“不被流徙的自我放逐
不被监禁的自我囚徒
不被行刑的自我掩埋”
而这依旧是跪倒的!黑压压一片跪倒的姿势,正是一代人的葬仪!又何止是从那个时代才开始跪下,是一代一代的跪下,从有王的历史,一直跪倒“去王”的20世纪!19世纪没有走完的路,20世纪依然没有走完,19世纪没能抬起的头颅,20世纪依然不能抬起!从19世纪到20世纪,这个土地上的人们用最大的蛮力“去王”、“去神”、“去世”,仿佛把遮盖在头顶的一切都撕去了,但结果却是更深的匍匐!
任洪渊先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诗人。他因此才会为自己,也为一代人在诗中留下了这么一幅悲怆的自画像:一座低首、折腰、跪膝的遗像!唯有将这低首、折腰、跪膝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心中,并以此为永恒之罪,才能构成救赎之光。亦唯有将此像变成遗像,将那无陵、无碑的一代人(首先是自己)的被掩埋宣布为死亡,才这对这耻辱做出救赎之回应!这是2007年的任洪渊在为1967年的任洪渊画像,这是70岁的任洪渊在宣布30岁的任洪渊的死亡。这是一场跋涉,用时40年!任洪渊说,“我的19世纪没有走完”,唯有继续走下去,才能站立!
英雄用头颅反抗,但没有站起的人又何来高昂的头颅?所以英雄末路,头颅滚落,却依然没有走出19世纪,这仿佛是一段走不出的黑暗!用头颅换不来,那就用整个身心,在身体最深的黑暗中,一心如灯!这是70岁的任洪渊为30岁的任洪渊给出的答案和未来吗?他想同时走出19世纪和20世纪,同时走出黑暗、屈辱和下跪的身体,以心为灯,让头颅重举?
这是一个人的心灵救赎之诗。是1967年那个逃避,却又无处逃遁的任洪渊在与2007年的任洪渊之间发生的告解!我并不能确知,2007年的任洪渊是否真的为自己,为一代人,为走不出的19世纪和20世纪找到了真正的答案。或许诗人永远不能给出答案。或许这依然只是一条通往黑暗身体的羊肠小道,依然只是用来托举头颅的精神雕塑。但这是一首硬碰硬的诗,罕见的硬碰硬!诗人不再侧身,而是同时迎向历史和未来,迎面撞去,鲜血直流。这是我们时代罕见的诗歌,来自一颗不屈的诗魂!如此之魂灵,才配被命名为知识分子诗人,而不是那些在词语中蝇营狗苟地操弄雕虫小技者!
这是一首用40年时间写成的诗歌,40年,一棵树都已能长得又高又粗了!而此诗,正像一颗树,有黑黢黢的树干和如铁钩银划般的虬曲之枝。
赵 思 运 评 任 洪 渊 先 生

任洪渊汉语文化诗学的本土性反思
——兼及任洪渊的诗歌创作(节选)
文 赵思运
任洪渊似乎从来都不是大红大紫的学者和诗人,正如他特别偏爱的一句话,他是“侧身走过同代人的身边”的人。他总是在别人顺流而下的时刻,上下溯源,侧身旁观,唯此,方可洞悉历史真相与文化真相。他的三部曲《女娲的语言——诗与诗学合集》、《墨写的黄河汉语文化诗学导论》、《汉语红移——多文体书写的汉语文化哲学》,将汉语置于法语、德语、英语、俄语的视野之内,通过对古代汉语的再解读,让东西方语言、文化、诗学、哲学等层面互相发现、互相体认,互相激活,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汉语文化诗学的个案,为汉语诗学的发展勾勒出一幅醒目的剪影。同时,任洪渊以形质兼美的诗作,充分践行了他的文化诗学理想。其论其诗,形成精妙的互文关系,相得益彰。
任洪渊汉语文化诗学的发生
任洪渊的汉语文化诗学,指的是以汉语为载体、以诗性智慧为核心的文化哲学,具有属人的性质,而不是语言的工具哲学。其逻辑起点是人与语言同在,倡导“词语的器官化和器官化的词语”。[]正如卡西尔所言:“心智把词语和意象都用作自己的器官,从而认识出它们真实的面目:心智自己的自我显现形式。”[]任洪渊的汉语诗性文化哲学建立在对于工具理性进行反思的前提之上。他质疑“所有的历史都是工具史”的历史观对于人和工具关系的荒谬倒置,指出我们的生命不能仅由工具和工具理性来界定,“完整的生命还有头脑,心灵,上半身,以及,下半身。”[]工具具有可复制性,但是,那不可重生性、遗传性和移植性的,才是生命的第一要义。在最初的意义上,“物”应该趋向于“物的人化”,使“物”具有属人的性质。然而,在历史的进展中,物已不再是从第二自然返回到第一自然,因而造成的悲剧境遇是——人既迷失了自我主体,又迷失了对象。
任洪渊的汉语文化诗学的诞生,也根植于他个人的精神人格的发生,根植于任洪渊独特的人生命运的体悟。任洪渊1937年阴历814日生于四川邛崃白沫江乐善桥上游的一个民居里。“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在国民党的成都监狱。不满周岁,父亲已经远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他的童年父亲不在场。”任洪渊被指认命里“上克父母”,“6岁,就面对母亲青春自祭的悲剧”,“一个生来没有母亲情结没有父亲仇结的男孩,怎样非弗洛伊德地长大?”[]在任洪渊的人性基因里,有两大特点:第一,正如他的名字的构成一样,他对水、雪等意象十分敏感,此乃自恋式审视的表现;第二,他强烈的自卑情结与天才情结交织。自卑情结导致他的内敛性格。而天才情结的郁结带来强烈的自恋倾向。无论是在蜀才小学还是在平落小学,无论是在敬亭中学还是武昌实验中学,他的成绩总是最出类拔萃的,这就养成了任洪渊的天才情结,“不管是自我肯定中的群体认同,还是群体认同中的自我肯定,他开始在数学中寻找自己的角色,位置,名义,身份甚至身世的谱系。”[]对于一个与父母无法沟通的孤独的孩子来说,他就特别注重孤独空间里的内倾性体验,他特别注重在幻想世界里重构自己的精神空间,以文字作为自我精神载体。在平落小学,任洪渊开始了他的“有声书写”,“也就是说,即使在他日的文本上,他的词语不仅是写给眼睛看的,也同时是说给耳朵听的,是笔下的,也同时是上口的——他的词语继续响在动在书页间,也可以随时从书卷回到唇齿中,因为那是始终带着他的呼吸、心跳、体温的词语。”[]他的带有自叙传色彩的诗歌《1972  黄昏未名湖》(一稿写于1972年,二稿写于2012年)即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具有天才情结的任洪渊写下这样的句子:“从我天骄的风姿,风华,风仪/到天成的人格,天纵锋芒的词语”。这个天才的孤高自恋的诗人面对未名湖的时候,就像在水边自恋的少年那喀索斯,未名湖就是一个纯美象征。未名湖也跟任洪渊的名字一样“含水”,未名湖是烟波的西施,“多一半是个体之上的家和国”。这高度人格化、象征化的未名湖,以“爱的绝对命令”“以身体的语法和身体的词法/给我的名词第一次命名/动词第一推动,形容词第一形容”,使得成为任洪渊确证自我精神人格的唯一载体,“我守住满湖未名的涟漪,和她/等待我命名的眼波,守住自己”。诗中隐含的天才情结借助那喀索斯原型,展开了个体主体性反思与确证。
任洪渊把“语言文字”视作自己的生命载体和生命器官。在他看来,词语是身体的、器官的、生命的。他的汉语文化诗学萌芽的发生实乃基于个体的生命发育。也正因此,他才做出如此精彩的判断:“那种仅仅是哲学的概念分娩概念,诗学的意象孕育意象,都不过是名词命名名词、动词推动动词、形容词形容形容词的逻辑生殖与想象生殖,一种语言衰退的单性繁殖。”[]“无性的写作和文本是生命残败的写作和文本。”[]任洪渊的汉语诗性文化哲学,凸显了语言的“主体性”,他说“人在语言的复写/改写中。一个主语诞生的时刻,也就是所有经典和神圣著作中的语言世界颠覆的时刻。回答‘我’的召唤,从一切以往文献的瓦解里,自由的词语环绕着‘我’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结构,运行的轨道和空间。‘我’召回了属于自己的全部名词、动词、形容词,在语言中改变语言,并且在改变语言中改变人和世界。”[]
……
[任洪渊:《汉语红移——多文体书写的汉语文化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1页。
[][]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语言与神话·隐喻的力量》,于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15页。
[任洪渊:《汉语红移——多文体书写的汉语文化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任洪渊:《他从几代人的身旁走过:任洪渊小传》,《传记文学》2017年第10-11期。
[任洪渊:《他从几代人的身旁走过:任洪渊小传》,《传记文学》2017年第10-11期。
[任洪渊:《他从几代人的身旁走过:任洪渊小传》,《传记文学》2017年第10-11期。
[任洪渊:《汉语红移——多文体书写的汉语文化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7页。
[任洪渊:《汉语红移——多文体书写的汉语文化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7页。
[任洪渊:《汉语红移——多文体书写的汉语文化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6-247页。
桑 克 忆 任 洪 渊 老 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氛围,与现在传说的理想描述并不一样,也是什么都有的。虽然写诗读诗在不少人那里受到了尊重,但是在更多人那里还是会受到讽刺甚至打击的,否则就不会有流产的诗歌朗诵会以及种种打压的事了。
在学校和中文系,写诗其实是不怎么受到鼓励的。不过写诗的人并不在乎这个。考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我很快就和写诗的同学走到了一起,主要人物就是伊沙和徐江。侯马虽然是后来才写诗的,但是也经常和我们在一起谈诗。到了一九八八年的时候,写诗的同学还组织过一个感悟诗派,其中宣言的语言部分是我执笔的。
任洪渊先生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诗人。这是我一辈子的幸运。
任先生是直接给我授课的老师,用东北话说就是亲老师。在见到他之前,我就从蓝棣之先生的课上知道了他的名字。蓝先生把任先生的诗打印成一本十六开本的大册子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本大册子我至今保留着。任先生的诗让我大开眼界,无论写作技术还是写作意识乃至诗歌美感,都让人向往流连。
后来轮到任先生给我们上课了,那是更让人开心的事了。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读诗、谈诗,而不必顾及一些人的冷眼。任先生性情率真,经常谈论他在诗中描述的妻子FF,以至于八五级的同学们相聚的时候说起任先生,都会想起他满怀爱意谈论妻子的场景。这对一个人的心灵是有滋养的,何况是一个年轻诗人呢?
有这么多喜欢写诗又喜欢任先生的同学,任先生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美学观念强硬地灌输给我们,但是事实却是我们每个人写的都不一样。这和任先生的宽容胸襟有关。他的放养方式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独立的自己。我是很多年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我在内心里非常感激任先生给了我自由选择的机会。这个事当时我还和伊沙交流过,他也有同感。
有一次上课,任先生把诗人顾城请来给我们谈诗,当时顾城好像没工作,穿的风衣也是脏勒吧唧的,但是说话很美,像做梦一样,这让我们了解到诗人也是有不同类型的。还有一次上课,任先生干脆把课堂让给当时还没有出名的歌手张楚,让他一首一首地唱歌。如果说八十年代还有不错的东西,那么这些肯定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开放性,它的包容性,现在既让人怀念,也让人感伤。
任先生境界宽广。有一阵子我和侯马还讨论过,还动过写任先生诗学思想的文章的念头,结果是越读越觉得任先生的广阔,宇宙万象哲学百科文理科技……很难把握。我发现任先生是昌耀先生之后最难描述的诗人。有的诗人是因为无话可说而令人失语,而任先生却是因为他的内涵过于丰厚而令人觉得怎么说都难以企及他的本相之万一。
当年,洛夫先生主编的《创世纪》刊登我的作品,并且给了我不低的评价,可能也是看在我是任先生学生的面子上。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
有一年筹备一个诗歌活动,准备请邵燕祥先生和任先生参加。我打电话给任先生,问他的身体状况如何,能不能参加需要体力的活动,他在电话里高兴地说他的身体非常好,完全没问题。活动后来没搞成,弄得我心里也不是滋味。
这么多年,我见任先生的次数并不算多,但是每次见到,都会抓住机会请益,谈诗谈政治,谈各种人与事。在许多事情上,我们都会达成一致,而没有任何年龄的隔膜。
毕业那年夏天,我和几个同学被任先生临时收留在家里,外面是雨声似的恐怖声音。任先生管我们吃,管我们住。任先生的家当时非常小,大概只有十几平方米吧。他的妻子带着女儿在厨房里睡觉,我们几个男的就横在床上睡,一有风吹草动就紧张得不行。粮食也比较紧张,有几顿我们都是吃切面。有一天江枫先生来访,我们几个还一起谈了谈局势。
还有些事情现在不方便说,等机会合适的时候再说吧。不管怎么样,任先生的真与直,都是让人非常钦佩的,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无论是从诗艺还是从做人。我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位诗人老师而感到骄傲。
2020.7.22
南 人 评 任 洪 渊 老 师

南人评任洪渊《很少有哪一个少女的身姿不被乐善桥曲线无情解构》
任洪渊先生是伊沙、徐江、侯马、朵渔、沈浩波和我等北师大诗人共同的老师。
任老师的诗,有自己的美学符号,理解他的诗,这些美学符号是开启的钥匙。
《很少有哪一个少女的身姿不被乐善桥曲线无情解构》这首诗的美学符号,就是曲线。有一次聊天时我问任老师:“如果极简,人类是否用两种符号就可以标明,男性为直线,女性为曲线?”任老师点头。
知道了这条曲线,再品读这首诗,你只须关注这条曲线在诗中的变化和延伸,即可发现生命的顿挫与飞升。
童年时,“他”即遭遇与母亲的分离(6岁),对母亲的记忆只剩下几条曲线:母腹中的记忆,是子宫那条曲线——生命中的第一条曲线;婴儿期的哺育,是乳房那条曲线;个体成长中,动脉成为母体曲线的连接和延伸;离开母亲后,数不尽的思念和回忆,是年轻漂亮的母亲伫立乐善桥头的身影被时光刻进桥栏的那条曲线——“他”生命中的第一条曲线此刻被永久定格。
儿童与少年总会被时间拉扯着长大,长成男人的“他”第一次发现了曲线里隐藏的秘密:男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不就是从第一条曲线(母爱)的偎依中长大、出发,去找到又一条曲线(爱人),然后紧紧拥抱、长相厮守吗?诗人在这里像魔术师一般,通过偎依与拥抱两个动作,瞬间完成了依恋母亲到追求爱情的切换,一次背向、面向的转换,偎依母亲的男孩突然长成了拥抱爱人的男人。这次转换,男人像接力棒一样,在一条曲线和另一条曲线之间迅速完成了传递与交接。
在两条曲线的交接中,接力棒一样的男人由弱到强、由细到粗、由软到硬,终于长成一个真正的男人。如果此刻你恰好在人生赛场的看台上看到这完美的交接,那就鼓掌吧,欢呼吧!如果身边恰好有属于自己的曲线,那就偎依吧,拥抱吧,祝福吧!
母亲的曲线,刻入桥栏的曲线,随白沫江上的桥线、白沫江的水线不断在延长,江水流多远,桥线就有多长。而在时间的长河里,有多少美,能美过这历史中频繁走来的记忆深处的美,能美过这河水中不断翻新的不同样貌的美,再美的曲线、S线,最多不就是白沫江水线中的一段,乐善桥桥线中的一条?
读到这里,时间似乎把一切都解构成了齑粉,刀刻的生命会如此落寞收场?一生中攒下的曲线会像一闪即逝的烟花般凋零?
回到标题,“很少有哪一个少女的身姿不被乐善桥曲线无情解构”,哈哈,是“很少”,不是“绝对没有”,任老师诗中的“他”真可谓人老心不老,如今80多岁高龄的“他”,是不是还在盼着一位少女、一条S线再次伫立桥头,将10岁和7080岁的“他”同时照亮,或是让记忆中暗淡失色的曲线重新勾勒,焕发完美,让桥线、水线又一次因“她”灿烂地盛开一次,连邛崃山的落照(诗人自比)都把持不住了,成了老不正经,一气冲到这江畔、桥畔,展开又一次的吸吮和拥抱?
这哪里是一轮落日呀,这分明是又一轮随时准备冲向又一条新曲线的朝阳!
这个“她”,被任老师和乐善桥共同等到了吗?
韩 敬 源 评 任 洪 渊 老 师
韩敬源评《1972:黄昏未名湖》(节选)
任老本诗属于非常罕见的稀缺之诗,在诗中写出了不正常的时代带给那个时代人民的惊恐和不安、生命的收缩和卑微、以及无所适从和凋零,写出空气窒息般的疼痛,写出诗人坚硬的风骨。这诗歌气度大得让人敬仰!女神,半神,人,指向个体存在的坚韧和个体独立精神。“自己给出自己生命意义的”——我们读来轻松的话语背后有千钧之力,有多少人迷失,又有多少人为此抗争和死去,一个醒着的民族必是构成他整体的以个体存在的人都醒着的民族。个体的高贵,风姿,风华,风仪是这祖先留下的大地天然长成的,不容丢在沟渠里践踏,天纵锋芒的词语由自由灵魂长成。“我守住一湖未名的涟漪,和她,等待我命名的眼波,守住自己”,当机器开动碾过大地之时,任老一个人静静地在未名湖边徘徊的情景让人心惊肉跳,他守住了自己,也守住了文明的火种。
写 给 任 洪 渊 先 生 的 诗
恩师来电
伊沙
上午课间
任洪渊老师来电
没有时间多谈
便说中午再打
午饭后
回到家
刚想打
忽然想起
也许老人家要午睡
便一直等到下午
才打
没有别的事
稍作寒暄
直奔主题
大谈《乌托邦》
为一部作品
而打电话的事
真的是
久违了
一直到打完
我还没有
完全适应
2019
选择
伊沙
中学时代某一天
同学里第一个
发表诗的姜雁飞
借给我一本
上海文艺版的
《百家诗选》
在整整一百个诗人中
我选出了最好的五家
那时才读高一的我
在一堆传统抒情诗
和伪现实主义诗作中
选出的
除了朦胧诗
就是任洪渊
哦,当时我不知道
我己经提前三年
选出了我大学时代
惟一写诗的老师
所以今天
作为大学教师的我
坚定地认为
选择即天赋
选择即才华
选择即高度
选择即命运
你选择什么样的老师
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2019
记挂
伊沙
给恩师任洪渊致电
看看他平安抵蓉否
给家父吴家炎致电
问问他最近还好吗
一个出生于1966的
小老头记挂着
两个出生于1937的
老老头
文革之子问候
抗日之子
2019
即时诗:噩耗
伊沙
译布大师
《有时候你是如此孤独
只会让你产生感觉》
是在中国正式出版的
其第三部诗集的主题诗
(我家译版)
当我译完最后一句:
"准备好给丫另外一枪在这
黑暗里"
竟热泪盈眶
这时任老师的噩耗传来
任老师死了
我无力再译布大师
今天收工
2020.08.13

真正的诗人
侯马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
痛苦的化疗之后
您做出了一个
真正的诗人的决定
放弃治疗
集中精力
完成最后的书稿
我内心赞同
并且钦佩
那段时间
最怕看到微信圈
有人发您的作品
每次都是心里一沉
我以为已经做好了
与您告别的准备
谁知噩耗突至
仍然失声恸哭
2020.8.13
呵斥
侯马
当年在黄亭子酒吧
忽听在台上朗诵的
诗人南人
痛斥母校
没有给您评上教授
南胖
好像都给气哭了
呵呵
对于一个伟大的诗人
确实没有任何一顶帽子
值得去争
2020.8.13
十二橡树酒吧
侯马
在脑海里翻捡了一下
之前有没有写给您的诗
能记起来的就那么一句
退休后的某一天
您在十二橡树酒吧
向我们炫耀
您的晨勃
2020.8.13
小腐败
侯马
那些年风气不好
逢年过节总能收到
一堆礼品
有一些我送到了单位食堂
有一些就送到母校
让您也沾沾腐败的福利
2020.8.13
诗歌父亲
侯马
毕业三十多年
见面屈指可数
电话也越来越少
有事情您总是
让沈浩波告诉我
他仿佛是
生活在您身边的幼子
不多的电话里
您总是要解释
打算给我写的长篇评论
什么时候动笔
我觉得您跟我爸爸一模一样
这代知识分子善良
2020.8.13
杂事诗•挽师
徐江
一楼暗室窗边
打开手机
看稿前
先回复一些公务
忽然看到大学时老师
诗人任洪渊先生
去世的消息
刚评转了两篇纪念文字
忽感有水滴落在头顶
怀疑是墙上的空调
回头看
没问题
怀疑是屋顶
抬头看
也没问题
看窗外
刚才的雨
早已住了
再回到手机
屏幕上多了滴
细小的水珠
杂事诗•八一三
徐江
大日子
七十多年前
外公家被战火
焚烧殆尽
从此开始绵延的
逃难……
北迁之旅
……
此刻
我失去了
大学时代
几乎是唯一的一个
纯粹的文学老师
只有一个真的
沈浩波
我在北师大读大学那会儿
任洪渊先生已经退休了
但我知道他是真正的诗人
经常把他请出来给做讲座
即使这个学校直到任先生退休也不肯给他评教授
我依然觉得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座有光芒的大学
它居然奇迹般地拥有一位真正的诗人
那时除了任洪渊
北师大没有别的跟当代诗歌有关的老师
没有诗评家也没有别的写诗的家伙
只有任洪渊
太棒了
只有一个真的
没有假的
2018.07.10
任洪渊老师
南人
任洪渊老师
参加完上午的磨铁诗会
就被安排送回师大
一路上任老师直流老泪
下午的活动浩波让我不再参加了
要把机会留给那些年轻的徒弟
浩波这话说得真的很不对呀
诗人只有老诗人新诗人
诗歌只有好诗坏诗
诗歌圈哪里来的师父和徒弟呀
这不跟我前段时间说过的
写诗也要讲他妈的逻辑
一样扯蛋吗
请不要误解
请浩波不必介意
以上内容只是我昨夜的一个梦
觉得很有意思
而且记得深切
所以记了下来
2017.12.01
任洪渊
南人
被阉割的时代
你给自己起名叫司马迁
在你自己的诗中
被禁言的岁月
你给自己起名叫庄子
在你自己的诗中
被折腰的时日
你给自己起名叫项羽
在你自己的诗中
在抹黑的夜晚
你给自己起名叫伍子胥
在你自己的诗中
任何时代
总有人破帽遮颜
总有人侧身走过
你挖出心
埋进诗中
是大山的矿
你剁碎肉体
藏进爱情
是水中的鱼虾
任洪渊
一个恣肆深邃的名字
一道河熟睡在另一道河中
任洪渊
一个不甘示弱的名字
如果你不是一座高高举起的雪山
那一定是一丛深埋进河床的峻岭
2020.08.13
底片——致任老师
里所
诗人已八十一岁
黄昏正透过茂密的树稍
影影绰绰落在他的书房
这是他独居于此
写作的房间
书架上放了一帧
他爱人年轻时的照片
光影交错在那张好看的脸上
让我想起他的一句诗
大意是
“我要反复用词语
绚烂并丰富她的十八岁”
当晚在一个川菜馆吃饭
那是他年华正茂刚到北京时
去过的第一家高级餐厅
席间他对我和同行的小姐妹说
去恋爱吧孩子们
去找到你见他第一眼
就必须说出
“我心中有你的底片”
的那个人
2018.07.08
你的腹稿,我打字——致任洪渊老师
里所
你从病房打来的电话
每分每秒都对应到
一个字或标点
五个晚上
我们写完了你的侧身十年: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
红色交织黑色的那场噩梦
批斗和大字报的经典景象中
忽然跳出一个十七岁少女
在禁忌中对你大声喊
“我爱你,我为什么不能爱你
爱是命令”
你说她就像双臂的维纳斯
让你双眼一片雪盲
那晚是你最近以来唯一一次
暂时摆脱了虚弱的病音
你青春的嗓音重现
在红卫兵散场的长街和她道别
你们都不知道那就是诀别
然后你对我说
看吧,这就是人的生和命啊
我希望你一直可以打来电话
没有衰老没有癌症
我们写完当天的内容
互道晚安
2020.07.30
很少有哪一个帅哥的眼神不被文革桥曲线无情解构
轩辕轼轲
在酒桌上
沈浩波提议
让女诗人
评哪位男诗人帅
82岁的任洪渊
也不甘示弱
他让大家
搜他年轻时的照片
57年的他
目光纯净
根本看不出
10年后
开始悲怆地望着
他们那一代人
2019.8.27
他失守的只是城府——悼任洪渊先生
轩辕轼轲
那年在周庄
见过他孩子般生气
去年在北京
见过他孩子般开心
和他灿烂的笑容相比
我们的平静
显得那么世故
多少年前
在那个疯狂年代
也是他
在簇拥新装的人群中
发出过孩子的惊呼
经过多少次
岁月的围攻
他失守的只是城府
而胸中的这座赤子之心
已经
愈加坚固
2020.8.13
给我颁奖——悼念任洪渊先生
盛兴
他走上台来
一个健步
但是慢动作
我们握手
我紧张到发抖
他的手很大
是温和的
他给我颁奖
然后站到我的右边
我紧张到发抖
搂住他的肩膀
那里有很硬的骨头
我紧张到发抖
挤出一丝笑容拍照
他走下台去
我紧张到发抖
准备好的受奖词
在脑海里空无一字
我看到他坐下来
看着我笑
我紧张到发抖
只为这人生中 
至高无上的荣幸
2020.8.13
忆任洪渊老师
梅花驿
在任洪渊老师的亲学生
伊沙、徐江面前
我一直自诩为任老师的
半个学生
这源于八十年代
我读大学时聆听过
任老师的诗歌讲座
任老师意气风发
在我心里种下了诗歌种子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2017年5月
又与任老师在江油重逢
任洪渊老师摘得
李白诗歌奖成就大奖
诗会结束任老师受邀
回故乡邛崃讲学
不便携带沉重奖杯
我自告奋勇
把奖杯背回了平顶山
待任老师返京之后
我再用快递寄给他
也许是沾了任老师的喜气
这一年我诗如泉涌
荣获了磨铁诗歌奖
2017年十佳诗人
2020.8.13
那个八十岁的小伙子——给任老师
胡超
我见过很多人
(我是纪录片导演)
见过很多老人
他们越来越衰老
越来越没劲儿
双目无神地坐在电视机前
坐在公园里
消耗完最后的生命
相反
仅有一面之缘的任老
却让我印象深刻
去年五月
成都花莲之夜分享会后
在饭桌上
他饱含激情的读诗
把八十岁
读出了
二十岁
十几岁
那种激情
一下子将我击中
在我认识的老人中
仅此一人
2020.8.13
阅读是一份真切的纪念

《任洪渊的诗》_任洪渊著_张清华主编_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声明
网上流传的任洪渊简介,有谬错,我们会尽快联系修正。任老师简介请以此为准:
任洪渊(1937-2020),1937年夏历8月14日生于四川邛崃。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1届毕业。1983年-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届研究员。著有诗与诗学合集《女娲的语言》、汉语文化诗学导论《墨写的黄河》、多文体书写的汉语文化哲学《汉语红移》、诗集《任洪渊的诗》。台湾出版《当代大陆诗选·任洪渊诗选》一辑。作品被选入国内外多种选集、年鉴、鉴赏词典。 部分诗作被译为德语、英语、法语、韩语。2020年8月12日于北京逝世。
任洪渊先生的全集
正由王少勇、任汀、里所等人
进行整理编辑
将由磨铁读诗会出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