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仍在恶化:印度超越英国成为死亡人数第四,德国新增创季度新高,新西兰集中隔离者报告社区传播,中国再现“复阳”案例。与此同时,疫苗研发竞赛速度不减,制药企业都在争分夺秒。中国首个新冠mRNA疫苗近日已获批开展临床实验。英国最大药企阿斯利康正与牛津大学合作,开发生产一种可能有效的疫苗。世卫组织也计划于明年年底前提供20亿剂疫苗。那么,疫苗研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一本关于制药公司的新书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经济学人·商论》六月刊
《科学家大战病毒》(Boffins v the bug)
熊彼特
科学家大战病毒
寻找疫苗如何能重振人们对大药厂的信心
史无前例是个被用滥了的词。但是,如果要为当前制药业应对新冠疫情的努力找出一个前例,就要一直回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当时世界各国也在不顾一切地寻找灵丹妙药。那个时代的大型制药公司,尤其是美国的药厂,也像今天一样无所作为、不受待见。人们对违规销售成瘾性麻醉药品感到震惊,正如在阿片类药物危机期间一样。而在战前的英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能有神奇作用的抗生素——青霉素,但他们即便在美国也找不到一家公司愿意冒险来量产这种药。


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一切都变了。正如杰拉尔德·波斯纳(Gerald Posner)在新书《药厂:贪婪、谎言与毒害美国》(Pharma: Greed, Lies, and the Poisoning of America)中所写的,战事促使默克、施贵宝和辉瑞等美国公司联合起来研发青霉素。大规模生产青霉素成了和制造原子弹一样的国家安全要务。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之前,青霉素的储量已经足够治疗四万名士兵。这是一个转折点。制药产业从战争中崛起,陶醉在“战时青霉素合作计划的光芒之中”。

从书名可知,波斯纳对于75年后这个行业的现状并无好感。不过,当一些世界最知名药企的老板5月28日聚集在一起(尽管是通过Zoom)讨论共同研发新冠疫苗时,即使是波斯纳也可能会注意到神圣光芒的重现。会议的内容谈及“与病毒赛跑,而非彼此竞赛”、利他主义、以及对一项拯救生命和生计的重大任务的自豪感。其中一位大人物是英国和瑞典合资企业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首席执行官、61岁的法国人帕斯卡·索西欧(Pascal Soriot)。他的到场很能说明问题。在疫情爆发前,这家公司几乎没有涉足过每年600亿美元的疫苗业务。而现在他不仅牵头共同研发疫苗,还要带领大药厂从寒冬中重振旗鼓。
… …
… …
↑扫码下载《经济学人》中英双语App↑
订阅解锁完整书评

《制药公司:贪婪、谎言与毒害美国》
Pharma: Greed, Lies, and the Poisoning of America
杰拉尔德·波斯纳 著
By Gerald Posner
下方扫码直接订阅即可阅读完整文章《经济学人·商论》六月刊《科学家大战病毒》(Boffins v the bug),订阅更可同步解锁发刊至今的2000余篇往期双语文章、视频及1000多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并免费加入官方学习社区。

中英双语对照阅读功能已上线!
请前往tegbr.com下载最新版本
《经济学人·商论》App即刻试用
请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访问官方订阅网站。选择订阅《经济学人·商论》年度或季度均可加入学习社区(一年或3个月)。现支持支付宝付款(进入页面后点右上角在浏览器中打开)。
安装最新版《经济学人·商论》App,体验双语对照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