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12
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一则消息引起高度关注。
登录该局官方网站,在业务频道的收购数据栏目中,该局最新发布的消息称:
截至8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其中:河北收购355.9万吨,同比减少93.5万吨;江苏收购1083.5万吨,同比减少10.8万吨;安徽收购592.9万吨,同比减少222.4万吨;山东收购661.4万吨,同比减少54.4万吨;河南收购912.4万吨,同比减少538.8万吨;湖北收购139.0万吨,同比增加6.8万吨。
主产区油菜籽累计收购70.6万吨,同比减少5.1万吨。主产区早籼稻累计收购264.1万吨,同比增加12.6万吨。
从几个产量大省的夏粮收购数据看,小麦的收购量同比都在减少。
69日开始,该局陆续发布了13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数据,最早一次是69日发布的,当时的数据显示同比都有增长,第二次发布数据,安徽就开始同比减少了。
此后的数据,同比减少的产粮区越来越多,同比减少得越来越多。8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河南小麦的收购量同比减少最多,多达538.8万吨。
但是,大家都清楚地记得,6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夏粮丰收已成定局》的文章说,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实地调查分析,今年夏粮面积稳定、单产提高、丰收已成定局。
大家都知道,夏粮的主体是小麦。农村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今年的小麦收成好,单产、品质和专用麦比例都提高了,预计亩产平均可以提高4公斤。
这下把国人都弄懵了,6月份你们说丰收已成定局,小麦亩产平均可以提高4公斤,而且夏粮的面积稳定,那为什么今年收购的小麦同比减少了938.3万吨呢?
吃午饭的时候,我一边看新闻一遍找数据,想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最担心的是,粮食总产量是不是大幅度减少了,会不会出现没有粮食吃或者粮食紧缺的问题。
813日早上6:30,也就是今天天刚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发布了题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为何还强调要有危机意识》的文章。
文章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文章还称:在前有新冠肺炎疫情、后遇洪灾旱灾的情况下,今年我国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相较去年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再次增强了端牢“中国饭碗”的信心和底气。
我随后又去农业农村部的官方网站看了看,发现87日该部部长韩长赋在《人民日报》上曾发表题为《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署名文章。
韩长赋的文章称:特别是今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2亿斤;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470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态势。
韩长赋的文章还称:目前,全国小麦、稻谷库存量大体相当于全国居民一年的消费量,谷物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安全水平。
韩长赋的文章是87日发表的,中纪委的文章是813日发表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收购粮同比减少的数据是85日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即便收购量减少,上述两篇文章在明知这个结果的情况下依然得出了我们不会缺粮食的结论呢?
我反复读了这两篇文章,判断两文应该就是这个意思:目前中国粮食的库存量并不少,够全国人一年吃。随着夏粮的收购,库存会更多。而且,下半年还会有秋粮。韩长赋的文章还披露,今年秋粮播种面积稳定在12.8亿亩,目前长势良好,再夺丰收有基础,但还要过洪涝灾害、夏伏旱、“寒露风”、早霜、病虫害等多个关口。
如果上述两篇文章没有撒谎,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够吃、粮食不缺。
那么,为什么最近在号召节约粮食呢?
任何时候号召节约粮食都没错,不管是丰年还是饥年,都不该浪费粮食。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课题组2015年撰文《我国粮食供求及“十三五”时期趋势预测》指出,据估算,在消费环节,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养约3.5亿人一年的需要。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确实是极不应该的。
如今农村青壮年都出门打工去了,种地的基本都是留守人群,老弱病残妇幼,他们的体力有限,精力有限,掌握的科学技术有限,种点粮食不容易。此外,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农村抛荒的地越来也多,粮食的产量可能也会减少。
吃饱了饭,也不能忘记饿肚子的时候,没有饿过肚子,也时刻该有将来我们可能会饿肚子的危机意识。
最近几年,我偶尔写点关于早年的回忆文章,有些与吃有关,我将这些文章称为舌尖上的贫穷记忆
比如,小时候家里吃得很咸,是因为物资匮乏、经常没有菜,只好把菜做咸一点下饭;比如,吃饭对于我这种人来说,过去就是为了饱肚子,不存在品尝美食这样的感受,所以评价一个菜好不好往往是看其是否下饭。
很多人看了后不信,认为我这个年龄的人不应该有饿肚子的经历,但我真的经历了。即便是现在,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地区,恐怕也有极个别家庭吃饭还存在问题。
写这些文章,一方面是记录个人经历的某一段历史,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珍惜粮食,不要浪费,你可能吃饱了,但同时还有人饿着肚子。当然,吃不饱饭的情况现在应该是极少数了。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会出现丰收了收购的粮食同比还减少了近千万吨的情况呢?
首先我们要考虑是不是农民丰收后把粮食囤积在家里不卖?
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中国农民近三四十年来基本不会在家里囤积大量的粮食,如果不是收购粮食的价格过低,一般都会及时卖出去。粮食若囤积在家里,容易受潮变质,即便保存得当,新粮也会变成陈粮,将来也更难卖出去或者更难卖出好价钱。
所以,我们要考虑是不是丰收后收购粮食的价格今年比往年要低,导致一些农民还在观望,还在等候他们觉得合适的时机才出手卖粮。
我们老家过去是棉区,近些年改种蔬菜的很多,但蔬菜价格农民很难把握。好几年,毛豆价格很低,农民收获的人工费接近销售价格,很多农民只好把成熟的毛豆碾压在地里,造成巨大的浪费。舍不得的农民让豆子长在地里,希望价格回升一点再卖,或者继续成长以后当黄豆卖。
另外,我查找了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丰收是农业概念,相对于歉收而言,只要能达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产量线,就可以认为是较好收成。以全年粮食产量来说,如果农业部门把1.2万亿斤作为一条目标线,等于或高于该数值就可以认为是丰收。比如,去年如果粮食产量是1.25万亿斤,今年是1.21万亿斤,也属于丰收,但实际上比去年减产了0.04万亿斤。
有些地方粮食的种植面积,也可能实际上局部有所减少。
即便是粮价高,农民愿意种粮卖粮,但个别地方基层政府未必支持。去年,我写过河南漯河市召陵区毁麦的事情。
2019412日上午,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政府副镇长赵振奎等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率领着几个穿着城管制服的手下指挥着铲车驶进了一片麦田。当地农民称,毁麦一百多亩。
这类事情,近些年河南频繁发生。
因为毁麦事件频繁,2012年,河南省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发过文。根据河南日报题为《省政府办公厅紧急通知:坚决防止发生毁麦事件》的消息,"近期,我省个别地方发生毁坏麦田的事情,此举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损害了农业生产,损害了河南形象,已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对此,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做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决不允许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可是,省府的禁令屡屡被践踏,河南各地继续频发毁麦事件。2015年5月,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关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发生毁麦事件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监管,严格保护耕地,防止出现毁麦占地、侵害群众权益的情况发生。
召陵毁麦事件发生后,我连续写了五六篇文章追问。2019831日,河南省纪委监委官网才通报了漯河市召陵区政府、召陵镇政府在土地征收工作中漠视群众利益,未批先征、强行毁坏麦田问题。
通报称:20179月,漯河市召陵区规划修建一城区道路,但该项目一直未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召陵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丁晓永在主持区政府日常工作期间,在未对道路建设受阻问题深入了解研判的情况下,于今年48日召开讲评会,要求加快道路建设进度;412日,召陵镇党委书记李震、副书记李玉良、副镇长赵振奎组织机关人员、镇聘城管人员,在明知项目征地手续不全、少数群众工作未做通、现场有部分群众阻挠的情况下,不顾小麦已经抽穗扬花、收获在望的实际,强行清推林庄村52.16亩土地地面附着物,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今年7月,丁晓永受到诫勉谈话处理;李震、李玉良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赵振奎受到政务记过处分、免职处理。
如此严重违反省府禁令、破坏粮食生产、侵害农民权益的情况,最后只不过是副区长诫勉谈话、镇委书记副书记党内严重警告和副镇长被免职而已。
这个案例说明,有些地方的粮食种植面积可能实际上是在减少。
疫情发生的时候,正值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人不能出门、农民不能下地,或许对小麦的产量也会有影响。
粮食问题不是小事,十三亿人如果没有饭吃,那后果不堪设想,这个问题谁也不能儿戏,更不能说大话、说假话。当中纪委都出来对粮食问题表态的时候,我们或许都该重视,要么是有些信息、数据引起了社会层面的误解,要么是某些领域真的出了问题。
褚朝新
2020813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