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前,经典文学作品不但革新了时代,也深深影响了那些改变世界的人。

拿破仑特别喜欢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即使行军打仗也要带着它。甚至有传言拿破仑和歌德还一起畅谈和探讨过这本书的文学性;
《少年维特的烦恼》剧照
简·奥斯汀
一扫维多利亚时代的庸俗风气,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传统,被誉为地位“
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
”的作家。连摄政王乔治四世都痴迷于她的作品,甚至不惜以高昂的价格购买她的所有小说;

《傲慢与偏见》剧照
而英国作家
查尔斯·狄更斯
的著作更是畅销上亿册。他的书不只局限在某个地方或阶层,而是受到全世界人的推崇。弗洛伊德、卡尔维诺、托尔斯泰等人都是他的书迷。托尔斯泰还曾惬意地说:“
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
经典的魅力,当然不只是其文学性,更多在于阅读时,所传递的永不落幕的巨大感染力和关照当下的现实意义。
就像狄更斯《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至今读起来依然振聋发聩:
“那是最好的年月,也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我们将拥有一切,也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也会直接下地狱。总之,那个时代跟现代非常相似。”
查尔斯·狄更斯

即使距今100多年的维多利亚时代早已过去,即使我们读到的是他所描写的两个世纪前的英国,
更斯对社会现实的探索和敏锐的感知,却通过文字跨越了时间和空间
,在岁月的洗礼中依然鲜活,并引起巨大共鸣。

英国皇家邮政发行的纪念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系列邮票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阅读这些小说对许多人来说确实存在门槛。比如很多人因为看不懂歌德的《浮士德》就将它拒之门外。而有些我们自认为读过或者早已知道的事,其实也存在着一些偏差。
世界十大歌剧之一《浮士德》

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就提到,巴尔扎克最早吸引的是女读者。但特别可惜的是,在中国很少听说巴尔扎克的读者有女性化的一面。
正是我们对这些作家僵化、刻板的印象,把我们挡在了经典之门外。
为此,继两季文学课之后,三联精心策划了一门围绕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精品课——《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世界名著复习计划》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这些名著,都来自身为西方文学时代巅峰之一的19世纪,这是一个文学佳作不断涌现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别样气质的时代。
在这里,我们将进一步读懂经典,透过文字和文学家本人,进行一场深度理解人类、理解生命力量的旅程。
读懂19世纪的名著,就读懂了人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薄伽丘,也还只能“简单地叙述一些行动与冒险经历”;直到18世纪中叶,小说才被“推上了探究人的内心生活之路”;
而19世纪的小说,在这些不世出的文豪手中,一下子就来了个大飞跃,文学的厚度也一下子增加了百倍——
巴尔扎克以“文学界的拿破仑”的身份横空出世,今天的人也还无法想象,他究竟是如何把一部小说写成厚厚的社会史的;
托尔斯泰则是公认的西方长篇小说集大成者,他在书里思考生与死的话题,影响度之广,以至于世界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托尔斯泰主义者”;
图源:getty images
司汤达一手开创了后世“心理小说”的先河,我们现在读的后现代小说、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都发源于此。
英国人最爱的大文学家之一狄更斯、悬疑小说鼻祖爱伦·坡、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散文的莎士比亚”简·奥斯丁······这一系列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一座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奥斯卡·王尔德

19世纪文学的经典魅力,尤其凸显在“人”身上,要想看一个人真实的内心、完整的成长轨迹,读这些书准没错。
它们展现人的神情举止,像镜头一样真实:
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契诃夫《万卡》
它们叙说人的心理,老辣得仿佛开了上帝视角,没有一丝内心活动能瞒过它们的眼睛:
当他的对手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谈判,自以为没有露出半点口风,而其实已经给他摸清底细,他却回答说:“这事我得跟内人商量商量,现在不能作出决定。”他的妻子早已给他压迫得成了百依百顺的奴隶,在生意上却是他最合适的挡箭牌。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它们传达人生活着的现实环境,更是让人分分钟身临其境:
维里埃算得弗朗什-孔泰最漂亮的小城之一。
一幢幢房子,白墙,红瓦,尖顶,展布在一座小山的斜坡上。茁壮的栗树密密匝匝,画出了小山最细微的凹凸。城墙下数百步外,有杜河流过。这城墙早年为西班牙人所建,如今已残破不堪。
——司汤达《红与黑》
论真实、论完整、论力度,后世的西方文学家,几乎没有能与他们相比的,以至于后来的小说家,为了在他们的影子之下,凸显自己的存在感,“干脆取消主题、情节、人物塑造、内心分析、情景描述及一切带感情色彩的语言”,甚至“绝望”到主动废除文中的标点和段落。
然而,读懂这些经典的人都知道,无论再过多少个一百年,这些书也不会为人所忽视。
时间不会冲刷、抹平它们的高度,反倒只会让它们愈显巍峨。
每一次读这些经典,都能让你有新的收获
三联带大家重读经典
——课程亮点
01
听得越多,共鸣越多:
邀请十一位老师,向听众打开内心,结合专业知识,分享最贴心的阅读感受。
课程精彩段落节选:
19世纪英国的小说家大都意识到了自己时代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但可能只有狄更斯能把这这种对比写到极致。
有人说狄更斯好走极端,夸大了社会弊端。但我觉得,狄更斯不是在写他看到的世界,而是在写他感受到的世界。他的感觉非常敏锐,能够在喧哗与骚动的世界中,听到松鼠的心跳,听到冰雪融化、草叶生长。
当他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时,世界显得格外有活力,以至于随着他的去世,那个时代仿佛也落下了帷幕。
——来自与你分享狄更斯文学的乔修峰老师
02
分享文豪们的真实生活,把名著变得立体:
我们以前读名著,对作家本人往往知之甚少,这门课会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从更深刻、更人文关怀的角度切入,分享文学家在名著背后的真实一面,有时还会联系书中的具体片段,让你对这本书的理解更为立体。
课程精彩段落节选:
向上滑动阅览课程精彩段落节选
1889年,已经成为一位著名作家的契诃夫在给朋友苏沃林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贵族作家们天生免费得到的东西,平民知识分子们却要以青春为代价去购买。
您写一个短篇小说吧,讲一个青年,农奴的后代,他当过小店员和唱诗班歌手,上过中学和大学,受的教育是要尊重长官,要亲吻神甫的手,要崇拜他人的思想,为每一片面包道谢,他经常挨打,外出做家教时连双套鞋也没有……
您写吧,写这个青年怎样从自己身上一点一滴地挤走奴性,怎样在一个美妙的早晨一觉醒来时感到,在他血管里流动的已不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
契诃夫建议苏沃林描写的这个“青年”,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契诃夫自己。艰难的成长环境往往会使人愤世嫉俗,敌视一切存在,但有的时候却相反,会使人养成低调、内敛和宽容的生活风格。在契诃夫身上发生的,当然是后一种情况。
——来自与你讨论契诃夫人生的刘文飞老师
03
片段拆解,读得深、读得透
课程中有大量的名著片段详细解读,让你理解文学家背后的深深用意,理解文学笔法的巧妙,挖掘你在当下的阅读心理,让你拥有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课程精彩段落节选:
向上滑动阅览课程精彩段落节选
在司汤达之前,小说家对战争场景的描述往往采取鸟瞰式的、回顾的全景描写,各个部分都非常清晰,组合成一个和谐、壮阔的画面。
司汤达一反以全知全能视角进行宏大战争叙事的常规,透过一个初出茅庐的士兵惊奇困惑、支离破碎的眼光来呈现这场欧洲史上最著名的战争。
主人公法布里斯怀着一腔热情奔赴战场,把战争想象成他在史诗中读到的英勇壮阔的样子,可是等到他身处其中,对于全局、事态毫无了解的时候,他只能捕捉到零星的、片面的画面,他看到远处冒出白烟,听到几声巨响,身边不时有士兵在混乱地奔跑;炮弹在身旁爆炸,他觉得是“奇怪的景象”,被轰炸过的土地看起来像是“奇怪地翻过”,这就是他对于战争的全部感知,这些主观印象的碎片拼凑成战争的拼图。
这个片段局限在主人公的感知之中,就不像传统小说那样因果分明,而是充满偶然事件,造成各种偶遇、冲突、惊奇。
法布里斯丝毫不懂战场规则,处处碰壁,狼狈不堪,就连碰见他的偶像拿破仑都不认识,错失良机。
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呈现法布里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灵魂所折射出的现实,同时也呈现他实际所遭遇的世界,两者的反差让这个片段奇妙地融合了英雄主义与笨拙、诗意与可笑。
——来自为你深度解读司汤达文笔风格的王斯秧老师
电影《拿破仑战争》
订阅福利

①、限时早鸟首发价:88

原价:129元
认真打卡还会获得30元RMB返现
作为真金白银的奖励!
(可在中读App该课程内阅读详细打卡规则)

②、现在购买即赠价值23元的精品专题课

③、现在购买即可加入三联中读经典共度计划

在这里我们为你提供了:
课程大纲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别走开!再来测测你的作家人格!
最后有惊喜哦:
作者:鞠欧、小莫
排版:陈士荘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世界名著复习计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