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镜像
若有泪水
定向隅而泣
若有路使我们相依 
定不离不弃
说起非洲,你脑海里最先涌出的画面是三毛笔下那热辣如火的撒哈拉沙漠,还是那无尽草原上那如惊涛海浪般的西非动物大迁徙,抑或是那首风靡全球的《卡萨布兰卡》里被欧洲裹挟的地中海爱情?如果你是偏爱异域风情的小资,那你一定不要错过非洲,若你热切地关注地球人水深火热的生存困境,非洲也是当仁不让。
非洲相当于三个多一点的中国,约3020万平方公里。南北很长,不像欧亚大陆在同一纬度上展来,这造就了它地理与文化的多样性。按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说法,这甚至影响了非洲驯化农作物、驯化家畜,最终影响了非洲南北之间的沟通,以至整个非洲文明进程的缓慢。
像我们日常食用的水稻、麦子、红薯、玉米等,都不是非洲驯化的,而非洲南北狭长气候迥异,这些作物传播缓慢。马匹的步履也止于赤道以北的一些西非王国,羚羊与斑马等野生动物难以被驯化。没有马和骆驼,就好比没有汽车和手机,没有运输工具,没有信息交流工具,对此后文明进程影响很大。
非洲分布着54个国家和5个地区,人口约12亿。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存状态都不应被这个世界忽略。骨瘦如柴的老人和因为饥饿而倒地不起的孩童,裂如龟壳的土地、贫民窟以及糟糕的医疗状况,骇人听闻的艾滋病泛滥以及一剑封喉的埃博拉病毒,会让你的内心顿起波澜,而颠覆对整个世界的观感。
这块广袤土地,在撒哈拉以南生活的是土生土长的非洲黑人。而北部,如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等,是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努比亚人混血。而在马达加斯加,则是黄种人。
坦赞铁路。上世纪60年代,中国在自己尚且一穷二白的境况下,掷地有声地为坦桑尼亚、赞比亚修建了那条铁路,共计花费了1.5亿英镑,动用了当时中国所有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它是一个理想主义热诚的孩子,让人唏嘘不已。

如今,那条铁路早就已基本废弃。它似乎既超越了中国人的经济现实,也超脱了非洲人的经济格局。它的使用价值已经被公路运输(卡普里维公路以及到纳米比亚的沃尔维斯湾走廊)取代,而赞比亚更多地从南非运输铜矿石,既快又经济。
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进行投票表决,坦桑尼亚的代表穿着中山装参加投票,除极少数国家外,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投了赞成票,中国政府成功地在联合国恢复地位。赞比亚国父卡翁达总统说,“患难知真友,当我们面临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援助了我们”。
局外人会很难想象中国人自己饿着肚子,举全国之力援助遥远的非洲。或许就是因为上一辈人付出得太多才格外珍贵吧。那代人的青春甚至生命挥洒在那里,在理想主义的热情和现实主义的经济之间徘徊,评述是困难的。
7部电影为你讲述不一样的非洲故事
卢旺达饭店(2004)
豆瓣评分8.9

导演: 特瑞·乔治

主演: 唐·钱德尔 / 苏菲·奥康内多
荣获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第62届金球奖提名
影片取材于历史上真实的卢旺达大屠杀事件。1994年的这场种族灭绝大屠杀长达4个月,卢旺达700多万人口中将近100万人的生命被消失,400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200万人逃亡国外。大屠杀发生在卢旺达国内的两个种族:胡图族与图西族。最初这两个种族没有很大的区别,和平相处。但比利时殖民者打破了这种秩序,他们曾经测量所有人鼻子的宽度,人为区分了两个种族。比利时人利用图西族来统治国家,他们离开后,又把政权交给了胡图族,当然胡图族人被镇压多年,便对图西族的政界要人采取了报复行为。总统遇难直接导致大屠杀爆发。在广播的煽动下,失控的胡图族民兵拿着旧时代的冷兵器,锄头、砍刀、木棍与他们的同胞搏命。于是,人性的血腥难以想象,同一土地上的两个部族用最原始的武器血肉相搏,用几乎一天杀掉一万人的速度进行大屠杀。
血钻(2006)
豆瓣评分8.6

导演: 爱德华·兹威克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杰曼·翰苏
2007年包括奥斯卡金像奖以及美国金球奖在内的七项大奖的提名
影片以塞拉利昂1999年的内战为背景。非洲大陆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如果你想长命百岁,那么就别碰钻石”。在部分非洲国家,钻石是军队用来购买军备的资金来源,也是连年征战的原因。战争国家出产的每颗钻石都粘有非洲采矿工人,或者战争牺牲者的鲜血。因此这里的钻石被称为“血钻”,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来。在被由血钻引燃的战火中,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经历了十一年漫长煎熬。作为非洲主要的钻石出口国之一,塞拉利昂的钻石每年有两亿美元的收益,而在战争期间这些钱自然落在了叛军的口袋里,用于购买战争使用的武器。直到2002年内战结束,这种可悲的恶性循环才算停止。电影直接地向世界各个国家报道了一个最真实的非洲——贫穷的、看不到更多希望的非洲,这部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暴力血腥,充满了严肃的人文关怀。
远离人迹(2014)
豆瓣评分7.7

导演: 达维德·厄洛芬
主演: 维果·莫腾森 / 勒达·卡代布
第71届威尼斯金狮奖最佳影片提名
该片改编自1957年加缪的小说集《流放与王国》中的短篇小说《来客》,讲述了1954年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故事。法国所属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爆发了独立战争,法国军队对阿尔及利亚游击队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和围剿。 “突尼斯,摩洛哥,我们可以让他们独立。但是阿尔及利亚是另一回事,这里本来就是法国的地方。”一位法国军官曾如此坚持。而这场屠杀的下令者杜瓦尔将军,在年老后毫无羞愧地汇报工作:“我的决定将独立运动推迟了10年。”本片是一个一个颇具西部片气质的逃亡双雄故事。一个在阿尔及利亚的法语教师要押送一个犯人,带我们亲见了阿尔及利亚独立军和法军之间的战火。它的原生态味道又是如此迷人,足以让喜欢西部类型片的影迷欲罢不能。反映同一背景的电影还有《阿尔及尔之战》。
廷巴克图(2014)
豆瓣评分7.0
导演: 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
主演: 易卜拉欣·阿迈德 / 阿贝尔·贾夫里
制片:法国
荣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第6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第40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一部非洲现代生活和宗教悲剧的简史。没有说教,只有悲怆诗意的画面和普通人的生活,展示的却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很难了解或者逃避了解的另一个世界。廷巴克图(Timbuktu),是位于西非大国马里中部、座落于尼日尔河上游的的历史名城。廷巴克图地区被圣战分子占领,他们强迫居民遵从他们的法律,不能唱歌、吸烟,要求女性围头巾,戴手套。甚至还还展示了伊斯兰教古老的教法“石刑”的实施过程。电影淡化了故事主体的脉络,零碎化的剪辑让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一些片段的组合,渗透着城中居民无以排遣的绝望。正面的冲突,婉转的拒绝,甚至是偷偷摸摸地僭越,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走出非洲(1985)
豆瓣评分8.6

导演: 西德尼·波拉克
主演: 梅丽尔·斯特里普 / 罗伯特·雷德福
第58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第43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
《走出非洲》是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文艺爱情片之一。该片以风景迤逦、人文独特的非洲大草原作为背景,再现了肯尼亚原野广阔壮丽的异国风光。出色的配乐和摄影,男女主角深情的演出,都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面面俱到的好片。它以一种含蓄的怀旧情调,表现了20世纪初人们面对现代文明的畸形发展而产生的反思与自省。影片通过故事情节、大量富有诗意的画面和主人公的自白,反映了以凯伦为代表的生活在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对于回归自然的向往,以及他们对于土著民族古扑民风的眷顾。影片音乐在取材方面,也表现出了对于非洲民间音乐的尊重。
埃及王子(1998)
豆瓣评分8.0

导演: 布兰达∙查普曼 / 西蒙·威尔斯
荣获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提名
这是一部以基督教视角讲述“出埃及记”的影片。类似题材还有《出埃及记》、《十诫》、《法老与众神》等电影。2000多年前,古以色列的希伯来人被罗马帝国占领,备受欺凌。许多希伯来人逃往埃及,又经受压迫400年,尤以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当政的年代最甚。尼罗河畔的卡纳克神庙、孟菲斯的巨大雕像以及埃及的荣耀,均由希伯来人苦役所建。苦难中,他们等待神的启示。一个男婴被母亲装进篮子顺河漂流,被法老的公主收留,奴隶之子变成埃及王子,取名摩西。长大后的摩西被拉美西斯二世将其放逐沙漠荒野。最终摩西率领40万名希伯来奴隶,劈开红海、出走埃及。埃及古老宗教的光芒逝去,基督教也如昙花一现,今日的埃及人主要信奉的是伊斯兰教。
碰撞(2016)
豆瓣评分7.0

导演: 穆罕默德·迪亚卜
主演: 内莉·卡里姆 / 哈尼·阿德尔
荣获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提名
穆巴拉克曾经在埃及执政30年,奠定了埃及的独裁政治传统。2011埃及人只用了18天,就扳倒了穆巴拉克。2012年穆斯林兄弟会领导人穆西尔成为埃及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政府,其竞选口号清除腐败、发放高福利、实施自由经济曾一度点燃埃及人民的希望,埃及的春天来了。然而,穆西尔总统宝座还没坐稳,便向军方力量开战,全力去世俗化,欲将伊斯兰教法入宪,要仿效伊朗建立伊斯兰教神权国家。1700万民众涌上街头怒吼,引爆埃及史上最严重流血抗议,8月14日,失去耐心的军方暴力清场,导致至少600人在冲突中死亡。电影《碰撞》反映的就是这一乱局,是埃及“阿拉伯之春”民主运动过程的剪影。
卢旺达饭店
血钻
远离人迹
廷巴克图
走出非洲
埃及王子
碰撞
投屏器

投屏器
投屏器
如何让分享会的电影

投射大屏幕?
安卓、苹果用户投屏器 ↓
苹果用户专享同屏线 ↓
观看无线投屏器使用演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