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黎巴嫩大爆炸,再次掀开了中东苦难的面纱。本文解读中东难民问题的由来和黎巴嫩失序的过程,并探讨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最后赠送一个阅读彩蛋。
  先回顾一下历史。
  有人说,难民不是移民。
  从单词的定义来看,非常正确,难民当然不是移民,这是毫不相干的二个概念。但是,人类世界的复杂性在于,任何社会都不是按照理性的定义建立的。也就是说,从理性世界到真实世界隔着不知道多远的距离。难民问题也是如此。
  看一下黎巴嫩接纳巴勒斯坦难民的故事,会理解难民问题的复杂性。
  巴勒斯坦难民的由来
  二十多年前的新闻节目,差不多每天都有巴勒斯坦人民的英勇斗争事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深深地印在了很多国人的脑海里。
  世界上有巴勒斯坦人这个概念吗?
  其实是没有的,有巴勒斯坦的地名,但没有特定的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是迦南人,公元前1025年,希伯来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来王国,希伯来人,便是今天的犹太人。巴勒斯坦是罗马人在公元135年强加给犹太人,当时罗马皇帝哈德良咒诅犹太人,就用以色列仇敌Philistine的名字命名。Philistia 腓力斯,远古海上民族,那时是Israel以色列的敌人。圣经里面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在巴勒斯坦的一个山谷,机智、顽强、勇敢的大卫用石头打败了腓力斯巨人歌利亚。
  希伯来王国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等统治。而巴勒斯坦一直荒芜人烟,人丁稀少。马克吐温19世经末来此旅游,是这样评论的:“这是一片荒凉,贫瘠和没有希望的土地。耶路撒冷居民很少,除了贝都因人根据季节的变化在这片土地上迁徙往来之外,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小村落。”
  1827年,德国旅行家Karl Baedeker推出了全球首本旅行指南,其在业内的地位相当于美食界的米其林餐厅指南。1876Baedeker出版的一本巴勒斯坦旅游指南中,估计当时耶路撒冷的总人口大约是6万人左右——7千穆斯林人、13基督徒和4万犹太人。
  在20世纪初英国人到来之前,整个中东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下,阿拉伯人只有家族的概念,体现他们身份的,是宗教和语言——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犹太人也同样在中东地区四处散居。
  1920年之前,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巴勒斯坦人。不过,随着国家和民族概念的明晰,剧变已经开始。犹太移民在散居各地二千年之后,不断有犹太人返回故土,开始回归耶路撒冷并重建城市、振兴商业,并寻求复国。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如巨浪般涌入该地区寻找工作。
  到了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二战结束时,巴勒斯坦地区约有40万犹太居民,80万阿拉伯人。1947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45%的领土,犹太人分到了1.5万平方公里,和北京差不多大吧。阿拉伯人分到了1.1万平方公里。
  有人问,这样分配不够平均啊,这里面有二个影响因素。首先,谁努力谁受益。坚决立国的是犹太人,如果没有犹太人努力建立的以色列,也就不存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立国的想法那里早被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瓜分了。所谓的巴解组织,是以色列建国近二十年后的事情了。其次,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悲惨遭遇,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同情,支持他们在巴勒斯坦复国。
  对于联合国分治方案,犹太人同意,阿拉伯世界拒绝了。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第二天,阿拉伯人便发动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准备把犹太人赶进大海。以色列以弹丸之地对抗周围十多个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八十万的犹太人对决周围几千万阿拉伯人。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犹太人就象打不死的小强,经过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越打越强,越打越大。
  在以色列建国的过程中,大约有70多万阿拉伯穆斯林逃离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同时有85万名塞法迪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60万到了以色列。
  这些70多万阿拉伯人逃离了家园,成为今天人们所说的“巴勒斯坦难民”。接纳这些穆斯林难民的,是周边的阿拉伯国家。这批中东难民就此开始了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骇人旅程。
  他们先到了
  约旦
约旦离得最近,都是阿拉伯逊尼派,本是同根生,自然成为巴勒斯坦难民的首选。
  约旦国王侯赛因是圣裔后代,一直是巴勒斯坦人的保护者。巴解组织于1964年创始于约旦,侯赛因国王不仅出钱出粮,还在约旦境内为巴解组织提供训练基地。巴解组织以约旦为根据地,建立自治特区,不断向以色列发起进攻,导致以色列经常性的报复性袭击,约旦成为被殃及的池鱼。
  侯赛因看着苗头不对,这样搞下去,约旦就成了牺牲品,于是限制巴解的活动。巴解组织不干了,凡是不支持巴勒斯坦革命的,就是反革命。
  1967年,巴解组织策划了对侯赛因的刺杀,期望获得对约旦的统治权。侯赛因侥幸活命,彻底醒悟。老子好心收留你们支持你们,却得到这样的回报,于是双方产生严重冲突。
  约旦王国是弱政府,巴解组织并不理会侯赛因国王的打击,他们不仅在约旦以色列边界继续开展游击战还在国际上频繁制造恐怖主义活动,巴解分支“人阵”成为全世界恐怖组织的带头大哥。19709月初,巴解组织劫持了五架民航客机,其中有三架强行降落约旦的军用机场,恐怖分子最后把飞机炸毁。
  这次劫机事件令约旦政府在国际上声誉扫地,埋藏许久的矛盾终于激化。9月17日,被逼无态的侯赛因下令约旦军队向巴解游击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并在难民营里大开杀戒,在约旦历史上称为“黑色九月”。
  约旦军队冲到难民营打死了四千多巴解成员和几万巴勒斯坦难民。因为这是伊斯兰世界的内部冲突,不符合欧美媒体的政治正确标准,所以详细的报道不多。
  有爱心天使会问,你怎么能打无辜平民呢?这太不人道啦。岂不知,这些人都是革命派,放下枪就是平民,拿起枪就是游击队员。巴解组织已经是这个德性,后面撅起的哈马斯,比巴解组织还革命。作为同族兄弟的约旦人自然门清,才下的狠手。
  大批巴勒斯坦难民被逐出约旦,去哪里呢?旁边有好几个国家,先说
埃及
  被约旦驱逐的很多巴勒斯坦人跑到了埃及。
  这些人支持埃及与以色列开战,但并不考虑埃及人的想法。埃及总统萨达特准备与以色列和谈,境内的巴勒斯坦人和伊斯兰极端组织穆兄会联手,合伙反对和解。萨达特总统作为政治强人,毫不留情地驱逐了巴解组织的头领阿拉法特。
  这个萨达特总统可是阿拉伯世界的风云人物,在六天战争(1967年65-10日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人惨败后,埃及国内一直维持军事动员态势,经济活动萎缩,人民生活困难,社会秩序动荡。
  为摆脱困境,萨达特决定主动向以色列发动进攻,史称十月战争(1973年106-24日,第四次中东战争),战争的结果比较有趣,以色列人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胜利。
  这次战争,让阿拉伯人收获了最初的胜利,从前面的惨败情绪中走了出来,也让以色列人意识到寻求妥协的必要,为埃及-以色列关系的正常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萨达特总统知进退,能妥协,努力维护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利益,是一名阿拉伯世界的优秀政治家。但是,务实的萨达特却成了宗教极端分子的眼中钉。1981年105日,萨达特在阅兵式上被穆兄会成员刺杀。
  在广大埃及人陷入痛苦迷茫的时候,埃及境内的许多巴勒斯坦难民却上街欢天喜地庆祝。萨达特的继任者是穆巴拉克,他看到约旦国王和萨达特的遭遇,痛定思痛,出狠手对极端分子进行了清洗,并严格限制巴勒斯坦难民的活动。
  埃及也不好呆了,再跑
黎巴嫩
  约旦不欢迎,埃及不欢迎,黎巴嫩成了最终的接盘侠。
  黎巴嫩原来是法国殖民地,也是中东最富庶最安定的国家,首都贝鲁特号称“东方小巴黎”,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打了这么多年仗,黎巴嫩人均GDP还有8千美元,这对于中东的贫油国家,是相当不错的数字了,可见其底子之雄厚。
  黎巴嫩人口一半是基督徒,一半是穆斯林,基督徒人口略多,双方在宗主国的协调下,设计了彼此妥协、平衡权力的政治制度,基本照顾到了所有教派的利益,因此相当长时间之内各民族宗教虽有摩擦,总体还算和平共处。但是,这终究是个弱平衡。
  众所周知,穆斯林是宗教认同超越国家认同。黎巴嫩穆斯林群体自然欢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来壮大伊斯兰队伍的实力。当时黎巴嫩自身仅二百多万人口,却收留了四十多万巴勒斯坦难民,这些人在黎南部聚居,形成了和在约旦一样的、事实上的“国中之国”。巴勒斯坦难民的到来,马上打破了黎巴嫩脆弱的政治平衡。
  伊斯兰势力全面开火,黎巴嫩政府军分裂。各派武装经多次交战,基本形成了由叙利亚占领的北部地区、由基督教控制的海岸地区和由巴解武装控制的南部地区的割据局面。
  巴勒斯坦武装隔三岔五在黎巴嫩境内向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人当然不干,连累黎巴嫩当地人跟着遭秧。事情不止于此,1972年9月5日,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慕尼黑奥运血案,巴解组织激进派枪杀了参加奥运会的九名以色列运动员。
  对于这样的恐怖主义暴行,以色列必然以牙还牙,这是强敌环伺下的唯一生存之道。但是巴解得到了多方支持,比如沙特的美元、苏联的武器,不止弹药充足,还组建了坦克部队,双方冲突持续多年。
  转折点在1982年6月,借着驻英大使被刺事件,以色列派兵进攻黎巴嫩的巴解组织,以及在黎巴嫩东部的叙利亚军队,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军事史上著名的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空军以820的悬殊战果彻底打垮了叙利亚空军和防空部队,最后把巴解总部赶到了突尼斯,然后撤兵。但大家知道,巴解组织自然有大量人员潜伏在黎巴嫩。
  1982年8月,黎巴嫩人选举长枪党领袖贝希尔·杰马耶勒杰为总统,和平曙光初现,但这位年仅34岁的黎巴嫩总统,很快在长枪党总部被炸弹炸死,据说这次谋杀与巴解组织有关,后来证实是叙利亚特工所为。长枪党民兵武装对巴解组织藏身的萨布拉—夏蒂拉难民营搜查,约杀死了一千人,史称“贝鲁特大屠杀”。
  后面的黎巴嫩,一直混乱至今。
小结
于巴勒斯坦(中东)难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跑哪里,哪里就乱。对待难民问题,必须慎重。对待中东难民,更要慎重。
  巴勒斯坦难民,就是从中东战争后从以色列逃离的穆斯林群体。
  这些难民主要分散到了周围的阿拉伯国家,约旦、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等。他们是如此生猛,即使在同文同种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都无法遵守接纳国的法律和秩序,更谈不上尊重接纳国国民的利益。
  巴勒斯坦难民的到来,引发了各国普遍的社会动荡,自然也引起了当地的限制和打击。最惨重的打击,不是来自于以色列,而是来自于约旦和叙利亚。
对于大批量难民,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国际组织在冲突地区的附近划出安全区域,就近安置。这样既能够大幅度减少了人员安置的成本,也符合人们难离故土的心理,更有利于冲突地区日后的重建。
  下面谈下黎巴嫩可能的出路。
  为交流方便,设立一个门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