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术情报
扫码加入本站专家群

中国传媒大学(来源:官网)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传出消息,学校将从招生、培养体系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等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系列重大改革。

其中,针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改革引发舆论关注。
在招生方面,学校将改革硕士研究生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在培养方面,学校将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
这两项改革是符合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的方向的。一为打破“唯分数论”,扭转应试考研;一为打破“唯论文论”,让研究生教育更重视育人过程,但同时都面临挑战。如果学校能把这两项改革做好,提高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和培养质量,将为其他高校做出改革示范,而且,也为本科招生、培养改革积累经验。
达国家线的考生就可进入学校复试选拔流程,意味着进入复试选拔流程的考生大为增加,学校的自主权也进一步扩大。考生和社会舆论关注的问题是,学校如何保证复试的公平公正。此前,各校在划定研究生复试线时,是按1.5:1(招生计划扩大50%),或者1.2:1(招生计划扩大20%)的比例确定复试分数线,达到学校复试分数线的考生才进入复试环节,进入复试的考生有三分之一或者近20%左右不被录取。可就是对于1.5:1或者1.2:1确定复试分数线,还有不少考生有不同意见,认为就按分数从高低录取,简单直观,“公平可见”。
按考研分数从高低录取,必定会助长应试考研,而且也不利于学校选拔有学术兴趣、学术潜能的学生。事实上,按1.5:1或者1.2:1的比例确定复试线,学校的选择空间并不大,而把国家线就作为学校复试线,对于入围复试的学生采取材料评议+复试考核的方式,就拓宽了学校的选择空间,对于扭转应试考研有积极作用。据介绍,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
如果一名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围绕考研科目学习,不重视其他科目学习和参与科研活动、社团活动,那通过材料审核环节就比较困难。
而如此一来,就对大学用好自主权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公开透明地进行材料评议与复试考核,让复试流程的公信力得到考生认可。为此,每个院系(专业)要建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订材料评议与面试标准,防止人情、利益因素影响拥有更大自主权的复试流程。
如果这一改革能做好,其他高校也可采取这种方式,不再单独划线,而是以国家线为基础,形成国家线+材料评议+复试考核的新的招生模式,也就是统一考试成绩+综合学业表现+大学面试考察的方式。这种模式也同样适合本科招生,在本科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中,都可以采取这种评价方式。
取消发表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这一措施本身是没有争议的。争议在于,取消之后,怎么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把发表论文与申请学位答辩挂钩,被很多高校作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之一。这是因为有一些导师对研究生要求不严,加之研究生课程教学也有的“放水”,用发表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就成为了一个保障研究生质量的“硬指标”。虽然这引发一系列问题,诸如学生急于“炮制”论文,写不出论文花钱请他人代写,抄袭他人论文等等,但是,如果取消论文指标后,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不提高强度,研究生文凭就可能会变得更容易混了。
这就要求高校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导师制,明晰导师的权责,赋予导师更大的招生、培养自主权,引导教师重视投入教育教学,要求导师加强对研究生的过程指导、管理,以自己的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因此,这两项改革,都非单项改革,而是系统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能用好自主权的学校治理结构,以及让学校的教育事务管理、评价,坚持育人导向。这是深层次的学校管理改革。
作者 | 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
编辑/审核:Andy

——想留学?扫码关注——
微信号:国外硕博招生
急缺硕博生源!关注获取学校信息
更多重要优质信息,敬请关注:
本站分平台-人民网/人民号“中外学术情报”;新浪微博“学术与高校”。
送福利!关注本号,1、后台回高薪获得本平台为你监控发布的硕博高薪职业机会;2、回复公开课,获取中外名校读博/申博/访学教程,各学科研究方法、科研软件学习课程、英语学习和个人发展课程。3、回复交友,和来自中美欧澳日数百所名校单身硕士博士直接互动交流。
说明:本平台多数文章为原创或首发编译,或获授权转发。部分优选文章无法联系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商务合作、开通专栏、发布成果、申请兼职、提出建议等可以后台回复“”获取本站编辑联系方式。
想读博/发论文?点下面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