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组织变革逐渐成为常态。不论压力源自内部还是外部,企业的存活和发展都与自我革新密不可分,然而组织变革并非易事。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显示,只有26%的企业最终能够转型成功。面对大量的失败案例,即便华为、海尔等国内各行业中的标杆企业已经对组织变革做出了成功探索,其风险与损失仍然使一些有意开展重大转型工作的企业望而却步。
在2020年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压力与威胁之下,北森展开的组织管理实践不仅让企业在疫情中得以存活,在提升人效与业绩方面也卓有成效。
北森是一家人力资源科技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一体化HR SaaS和人才管理平台,主要为企业提供云端HR软件、人才管理技术和平台的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从员工招募、入职、管理到离职的全面数字化管理。该公司自2019年9月开始启动组织变革,至2020年4月第一阶段基本结束。与此同时, 2020年第一季度收入增长130%,第二季度疫情严峻考验之下业绩目标完成99%,新一代人力资源软件业务增长超过70%。组织变革成果初现,这在大多数企业饱受冲击的2020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中国企业在组织变革中的痛点是什么?在组织变革过程中领导者需要关注哪些盲区?为此《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与北森总裁贺佳波进行了深度对话,以下为对话摘要。
明确评估变革价值
HBR中文版:你们为什么要发起这次组织变革?
贺佳波:发起变革是基于成长之痛,生存之忧。这些年来,北森从一家专业人才测评服务公司转型为基于云计算的HR软件公司,成为行业领先者。公司规模也从300人左右发展为1500人以上。因为自身HR专业背景,我们比较擅长“工具视角”的组织建设,类似OKRs这样的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我们都实践过。这些努力客观上推动了公司体系化和业务发展,却并没有打通成长的“任督二脉”,组织没有真正跨过“千人门槛”,人效瓶颈犹在。因此,求活是我们发起这次组织变革的原因。
HBR中文版:此前组织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贺佳波: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客户不满意、员工不满意、组织人效低、战略导向性不足。一是北森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千人以上的大公司,业务复杂,服务要求很高,难以快速响应。再者北森产品线涵盖企业HR管理的所有软件和工具,一体化一站式的确是客户想要的,但客户每一个要求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怎么做,做哪些?内部分歧严重。三是协作张力大,部门墙越来越厚,形成了推行战略的层层阻碍。四是战略制订模糊,目标不明确,战略执行粗放且衰减严重。
HBR中文版:此次组织变革最终要达成怎样的目标?
贺佳波:首先是自己活下来,让变革措施落地来提升人效。同时,帮助我们的客户活好。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者都在考虑后疫情时代的应对策略:怎样活下来?如何快速、低成本地实现数字化转型以支撑战略?如何提高人效?这对北森而言既是责任,也是巨大的商业机会,当然也面临着与国际顶尖厂商的激烈竞争。北森的使命与愿景是科技成就人才,让中国企业拥有世界领先的人才管理能力。这牵引着我们持续变革,最终要让客户满意,成为中国企业客户认知中的最佳选择,HR管理软件领域里的中国顶尖企业。
HBR中文版:这次组织变革有没有先例可循?
贺佳波:为了成为中国企业客户最佳选择和HR管理软件领域里的中国顶尖企业,我们决定“向成功者学习”。所以华为长达20余年的持续变革也就成了我们学习的对象。华为推行的动态战略管理,正是强调聚焦压强原则和战略流程化,找准战略机会点后立即聚焦,全力饱和攻击,同时在战略级市场和产品上尽可能地投入所有资源,通过流程确保战略目标端到端地落地执行。换句话说,华为恰恰是以客户为中心部署战略并构建组织,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学习的。
部署变革所需资源
HBR中文版:你们在向华为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重要体会?
贺佳波: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构建组织,端到端地执行战略目标,这是我们掌握的最关键理念。由于时代背景、行业背景和内部发展阶段的不同,我们辩证地学习了华为战略管理体系,深入了解华为成功背后的逻辑,围绕客户需求对组织的价值链条重新展开规划。先是梳理流程,随后在每个流程的关键节点上设定职能,如销售职能、服务职能和研发职能。然后在职能之上排兵布将,组成部门——这是我们连接客户需求和价值创造的最基本逻辑,也是我们整个变革的最基本逻辑——先流程后部门,与科层制恰好相反。
HBR中文版:在此次组织变革当中,作为领导者,需要对自己的领导力做哪些调整?
贺佳波:首先,最高层要勇于授权,积极通过流程委员会、项目组来实现权力下放,提升决策质量。这点对企业最高层来说真的很不容易,但最终成效显著。再者原有高层和中层领导者需要学习如何通过流程、机制、协作来管理团队。从之前的部门管理转向组织建设、赋能、人员发展和解决方案,从用内部协作的流程捍卫部门,转变为用部门捍卫客户价值创造的流程。最后,因为变革,管理人员少了40%,但领导者却多了上千名。每位一线员工要准备好在为客户服务以及组织建设的关键项目中,领导他人,同时参与决策流程。这使得基层员工、中层和高层干部都需要具备领导力,这是挑战所在。
调动人员配合及投入
HBR中文版:变革过程往往会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你如何说服所有人去接受这个转变?
贺佳波:变革不可能做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可以形成最广泛的同盟。全员参与,寻求共识是回顾过去的变革进程中,我们做出的最重要的正确决定。对我们的未来也影响深远。
我们意识到变革是一个全员参与的长期过程,而非顶层设计、下层机械化执行。我们有200多位员工直接参与了变革项目,变革进程向全员公开。
在变革之初我们开展了长时间的员工动员和团队学习,形成了广泛的变革共识和紧迫感。通过员工研讨的形式,将变革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都由一线员工组成的项目组来完成。全员参与的威力不仅在于员工更了解一线情况和流程优化方向,还在于这一举措在推动变革执行方面大有助益,因为这是所有团队成员共同设计所得,他们会捍卫自己的成果。
再者,力求以增量思维做变革,不动员工“奶酪”,设计回报机制要让大多数员工收入提升30%,推动组织效能增长50%。
最后,变革主导者要重视使命愿景的牵引,文化价值观建设的支撑作用,并要有“灰度”。形成变革共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将大多数的反对行为视为认知改变过程的个体差异,而非是人的“守旧、僵化、自私”,状况就会好很多。
HBR中文版:组织变革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大量资金和资源的调用,这方面你们做出了怎样的取舍?
贺佳波:我们相信组织变革能带来效能的提升,所以持续动员员工参与变革,并不断对变革进行投资。这场变革的前期准备时间长达8个月,动员范围很广,消耗资源的确巨大。但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公司部署变革的底线是不损伤员工利益,坚持在变革获得成效时能够马上回报员工,让大家及时地分享变革的成果。
比如:今年一季度我们业务增长比较理想,4月份我们就推翻了疫情期间的决定,恢复年度调薪。我们还围绕着员工在流程中的价值贡献,设计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敢于给“奋斗者”高回报,坚信通过集体奋斗,公司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HBR中文版:开展变革后组织在哪些方面有所增益?
贺佳波:首先是面对疫情影响有了定力,业绩达成结果理想。同时,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也大幅提高,从战略解码承接到产研和销售的整个流程运转顺畅许多,整体的人效提高了20%以上。
除此之外,在流程制下用大量项目连接员工,使员工在众多项目制合作中承担职责或者不同角色,获得更多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员工成长空间,避免埋没优秀员工。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回报机制大幅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对变革的拥护。可以看到,从短期效能到组织氛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去迎接流程性组织建设的长期艰苦行军。
HBR中文版:如果其他企业想进行组织变革,你希望对他们的管理层讲些什么?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贺佳波:第一,客户是公司存在的理由。一切工作都必须瞄准客户需求到价值实现 “端到端”;
第二,要动态管理组织战略。在多变的商业环境中,过去的匹配、计划、定位等静态战略管理的逻辑已经不适用。
第三,战略必须聚焦,选择战略级市场、战略级产品,饱和攻击。不因“可能性”而消耗战略级资源。
第四,战略的制订和执行都有赖于组织。广泛的共识和参与,既是变革成功的基础,也是战略落地的有力支撑。
第五,科层制没有罪,流程型组织也不“包治百病”。只要能解决问题,科层制下,践行一些流程性组织的管理思想也未尝不可。是否要由科层制转向流程性组织,还是要看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挑战是什么,是否有长期艰苦行军的决心。
第六,最高层要相信集体智慧,敢于放手给流程,让流程中的项目组做决定。
最后,一定要重视信息化在变革措施落地中的关键作用。要想快速、低成本、高效地实现,最好亲自抓。因为决策层关注主要矛盾,而执行层往往陷入细节中。其间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差异巨大。
目前,北森仍然处于变革初期,未来我们会继续摸索卓有成效的变革措施和战略。我们很愿意以自己的经验之谈为中国企业的人才管理发展提供参考,也希望这种实践和探索能够对中国高速成长中的一些企业有所贡献。
刘隽 | 文  时青靖 | 编辑
刘隽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编辑。
《哈佛商业评论》联系方式
投稿及内容合作 | [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 | [email protected]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