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想清楚老去时的样子,就能更加清醒的做出今天的决策。

让我们一起活到100岁吧!
作者:周岭
来源:清脑(ID:QingNao_)
让我们一起活到了100岁吧!
当然,我说的肯定不是那种坐在轮椅上,口齿不清,双手颤抖的100岁,而是头脑清晰、手脚灵活,生活自由且有幸福感的100岁。
我知道你听了这个提议之后会很怀疑,甚至会很鄙夷,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
活到100岁不仅不现实,而且现在考虑垂暮之年的事也为时过早,就算真能活到100岁,那时的生活质量也必定大打折扣,与其低质量地活到100岁,还不如活得短一点……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我要郑重地告诉你三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一是活到100岁已经不再是梦想,而是已经近在眼前的现实。
科学研究证实:在过去 200年中,人类的预期寿命以每10年增加2岁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这意味着:
  • 如果你现在(以2018年为准)20岁,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以上;
  • 如果你现在40岁,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95岁;
  • 如果你现在6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0岁或者90岁以上。❶
在现今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保障下,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有可能步入长寿人群之列,这点不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是现在考虑「百岁生活」不仅不早,而且正当时。
因为我们的大脑通常都要经历两个阶段的自然衰老,第一个阶段发生在50岁左右,大脑开始失去一些创新连接的能力;第二个阶段发生在70岁左右,大脑会在唤起记忆方面出现问题。❷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脑从50岁才开始衰老的,因为此时的衰老是表现出来结果,真正的衰老其实发生在更早之前。
所以我们要早做准备,让大脑在源头上避开老化的影响,否则,等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就已经为时已晚,没有机会重来了。
三是年老时的生活质量未必会低下,甚至可以很好。
因为我们总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到了八九十岁,依然思维敏捷、言语生风,而有些人到了80岁,智力却退化到了8岁❸,二者天壤之别。
而一个智力只有8岁的人自然是无法保障自己生活质量的,所以想办法成为前者才是我们全程掌控人生幸福的更好选择。
除此之外,对于终身成长者来说,活得足够长还有另外一个大好处,那就是我们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成就。
很多人在三四十岁时一事无成,到五六十岁时仍默默无闻,但如果你知道自己能够活得更长,那就可以摆脱「成名需趁早」的执念或「人生无望、破罐破摔」的焦虑,因为很多大家都是大器晚成的。
比如齐百石真正开始成名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而在他生活的年代,人均寿命只有35-40岁。
如果他活得不够长,那就没了成就自我的机会,幸运的是他最终活到了94岁,而且很多经典作品都是在他90岁后留下的。
可见,在成长的路上,人们比拼的不仅仅是认知,某种程度上更是在比拼身体。
当然,对于一个没有追求的人来说,过长的寿命可能是一种煎熬,而对一个有追求的人来说,长寿带来的时间可是人世间再好不过的礼物了。
在一个大概率要接受长寿礼物的时代,我们万不可成为前面那种人!
01
真正的衰老是停止学习
对于衰老,人们的普遍观点是:
人过了一定的岁数,就会不可避免地在生理上出现退化,这个过程不可阻挡,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延缓。
比如通过持续运动触发脑神经新生,通过适度断食激活基因修复,通过长期冥想改善血液质量等等。
这样的观点确实没错,但在延缓衰老的路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往往会被人们忽略,那就是:学习。
「学习」这个因素不仅关键还很隐蔽,但只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观察,就很容易发现它:
比如在童年,我们都有一段密集学习的时期,每天都会学到新的东西;在我们刚就业的时候,我们也会密集地学习新的技术和能力以胜任全新的工作;但当我们步入中年后,由于一切都已经驾轻就熟,我们就会逐渐习惯使用已经熟练的技术和能力,对新技术和能力的需求开始锐减,不知不觉间就停止了学习。❹
当然,在心理我们上并不这样认为,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还是和以前一样在学习,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错觉。
因为真正的学习都是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地投入注意力,并感到有些吃力的。
比如学习新的乐器、练习新的舞蹈、阅读新的书籍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我们全神贯注,调动足够多的脑力资源才能做好。
而我们平时上班、看新闻、说母语都是在用我们已经熟练的技能,这些活动只是在调用我们原来的习惯和记忆,算不上真正的学习。
所以,当我们到50岁的时候,我们大概已经有二三十年没有系统化地去运用调节可塑性的脑神经系统了。❻
这个过程发生得如此自然,以致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停止学习了多年。
一个人的衰老,尤其是大脑的衰老正是从停止学习的时候开始的。
因为从本质上看,大脑就是一张由众多脑神经元「编织」而成的巨网,其生命力的强弱就是由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数量与牢固程度决定的。
一个人只要持续学习,不断接触新事物、掌握新技能,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数量与牢固程度就会不断增多、加强,即使遭遇生理退化,也能保持相对强盛的状态。
据研究者证实,一个持续学习的人即使到了六七十岁,他们也能和20岁的人一样有生产力。❼
而一个人若是长期不学习新事物、新技能,每天只是重复已经很熟练的事情,那大脑这张网络就会不断萎缩,神经元之间的通路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加上生理退化影响的叠加,这张网络最终会变得破旧不堪。
所以他们的大脑到了50岁左右会失去一些创新连接的能力,到70岁左右又会在唤起记忆方面出现问题。
到了这个阶段,部分人就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
严重的时候他们会连自己的亲人也记不起来,因为大脑中有关亲人信息的脑神经通路已经断掉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的心智表现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和其他人看起来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到了七八十岁,一些人就会成为年老的智者,而另一些人则会沦为「8岁的小孩」。
而成为「8岁小孩」的那些人,由于大脑神经系统的萎缩,他们的身体机能和社交表现也会受到极大制约。
因此他们更容易摔跤受伤或缺乏社交,只能宅在家中或在小范围内活动。
而大脑最怕的就是人留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动,因为这样会使大脑萎缩得更快❽。
相比之下,那些年老智者的境况则会完全不同,他们不仅视野开阔、社交丰富,而且身体更健康,生活也更自由、更幸福。
可见,「终身学习」不是一句自我安慰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质量。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在人生的下半场依然充实幸福,那就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建立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念,并且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
02
终身学习的绝佳方式
「终身学习」这个词听起来还是让人有些生畏,毕竟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一件事让人有单调感和包袱感。
而且,这种笼统抽象的说法也很难给出具体清晰的行动指导。
好在漫画师David Saracino给我们送来了锦囊妙计。
他在2012年创作的一副连环漫画《11 Lifetimes》❾给了很多人启示,大意是说:
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所以如果以7年为周期计算的话,我们这一生其实是可以活很多辈子的……
这个理念深深地触动并改变了我!
为了向David Saracino致敬,我重绘了一遍漫画并将其转成中文版,希望更多中文世界里的读者也能够从中受益。
事实上,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漫画是因为李笑来的一本在线书《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他在书中建立了「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概念并亲自实践,而我也更喜欢这个说法,因为7这个数字似乎很神奇。
比如一周有7天,北斗有7星,人有7窍,地球有7大洲,肉眼可见的彩虹有7色等等。
还有一种不是很准确但基本可行的说法,即一个人身体的大多数细胞大约在7年间会被替换一遍。
从这个角度看,7年后我们相当于又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于是我也决定实践「七年就是一辈子」,而在第一个7年中,我选择了写作这个目标。
巧合的是,开始写作的那年我正好是36岁,粗略一算,此前刚好「浪费」了「5辈子」,所以我把36岁那年当作自己的「觉醒元年」。
「5辈子」不算短,但面对这些曾经「浪费」的时间,我并没有陷入惋惜和后悔的情绪,因为我知道后面还有「好几辈子」等着我去主动经历。
让人震惊的是,等我真的开始实践这个理念后,我发现「七年就是一辈子」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
细数起来,其力量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它能让人彻底告别焦虑,不再急于求成。
比如在此之前,我总以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半年,最多一年就可以练成一项技能,至少也能练得差不多。
但事实上,我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无论是养成一个习惯,还是培养一个技能。
在那些反复尝试、反复失败的日子里,我的心理标尺都很短,凡事急于求成,希望马上能看到效果,而一旦遭遇失败或看到别人都做成了之后,我又会感到极度焦虑。
这样的经历多了之后,自己就开始慢慢失去信心,总感觉自己很没用。
但是自从我把心理标尺拉长到7年之后,所有的焦虑、浮躁、欲望一下子都消失了,我突然觉得时间很充裕,一点都不着急了。
我开始能静下心阅读每一本书,不再追求数量,也不再追求速度,而是把「改变」作为衡量自己学习的标准,结果反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开始尝试输出,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地把所学知识重新解释出来,结果不经意间拥有了生产深度长文的能力。
在7年周期的影响下,我开始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告诉自己要能忍耐暂时的进步慢,告诉自己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盯着长期价值往前走。
因为从7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当下的沉寂必然是常态,但我相信只要盯着长久价值去持续地学习和产出 ,就一定能走到复利曲线的拐点。
所以在即使没人阅读、没人点赞、没人反馈的日子里,我的动机也不浮躁,不会因阅读流量或更新频率等外部因素而打乱自己的节奏。
反倒是以前,心里总有一种「成名须趁早」的执念,觉得不在自己最年轻的时候成功,人生就没有希望了,于是产生了焦虑急躁、破罐破摔的心态。
但这种心态反而会让我们造成战略误判,成为自己一事无成的「自证预言」。
事实上,只要把目光放长远,我们就会发现人生其实还有很多机会,即使错过了现在,还有「好几辈子」可以随时重来,根本无需慌张。
二是它能让人聚焦目标并拥有真正的成果。
除了急于求成之外,很多人无法主动做成事情另一个原因就是欲望太多,总想同时达成很多目标。
但如果在七年的时间里只专注于一个领域或只做一件事,那我们就可以变得非常从容。
比如在此之前,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同时掌握英语、编程和写作三件事,结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一件事情能够深入进去。
但当我暂时舍弃英语和编程这两个目标后,情况立马发生了变化。
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我竟然在不紧不慢的状态下产出了100多篇深度文章,并写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这就是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持续做一件事的力量——有成果且从容。
虽然在这个期间我也同时培养了早起、冥想、阅读、跑步等习惯或技能,但本质上它们都是围绕写作这一目标的,所以并不冲突。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主动彻底做成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所以千万不要觉得用7年时间去做成一件事的节奏太慢。
如果我们真能在每个7年里彻底做成一件事,那这一生的成就将会非常璀璨。
当然,很多人其实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他们就是缺少定力。
所以,一旦你真的把自己做事情的周期拉长到七年,你几乎可以大概率地胜出。
因为很多人在途中自己就放弃了,越往后,能和你竞争的人就会越少。
三是它能够让人持续学习,终身成长,永不停步。
「七年就是一辈子」犹如一个时钟,到点了它就会提醒我们更换赛道,走出舒适圈,去接受新的挑战。
这种机制不会让我们始终做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事,它会逼迫我们的大脑神经网络不断地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让这张网络保持生命力。
可以想见,当我们有了从容的心态,有了成果的保障,再拥有持续的自我挑战机制。
那我们的下半生绝对不会滑向「8岁的小孩」,而且还能大概率成为幸福自由的智者。
人们常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但读了今天的文章后,你肯定更赞同把这话反过来说——只有学到老,我们才能更好的活到老。
对于生命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不仅能让我们的身体充满活力,也能让我们的思想生生不息。
❶❷❸❹❺❻❼❽❾
本文参考资料
《百岁人生》
❶人类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及长寿概率数据 P4
《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
❷大脑会经历50岁和70岁两个衰老阶段 P145
《学习究竟是什么》
❸有些人到了八九十岁,依然言语生风,而有些人到了80岁,智力却退化到了8岁 P13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❹童年、就业时、步入中年后,我们的学习状态 P100
❺真正的学习都是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地投入注意力 P100
❻当我们70岁时,我们大概已经有50年没有系统化地去运用调节可塑性的脑神经系统了 P100
❼60岁和70岁的人,虽然他们动作比较慢,但是他们和20岁的人一样有生产力 P287
❽大脑最怕的就是人留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动,这样会使大脑萎缩得更快 P285
David Saracino的漫画
❾《11 Lifetimes》(长按二维码可查看原作)
李笑来的在线书
《七年就是一辈子》(长按二维码可查看在线书)
本文获授权转载。作者:周岭,一位希望成为「觉醒布道师」的心智探索者。公众号:清脑(QingNao_)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