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HR人力资源成长俱乐部

离职是职场很正常的一个现象。
但是离职的背后也代表着很多的问题,可能是企业的,也可能是工作的。
想知道一个员工的离职原因,看在职时间就大概明白了。
字节跳动副总裁宣布离职

最近的字节跳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继字节跳动高级副总裁柳甄离职之后,技术大牛马维英(字节跳动副总裁、AI Lab主任)再次宣布离开。
赴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任职,加入正在筹备该产业院的原百度总裁张亚勤团队。
马维英此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7年2月离职后加入字节跳动,出任副总裁。
时隔三年后,马维英再次选择离开,其背后原因引发广泛关注。
对此,字节跳动第一时间给出了官方回应: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加入清华大学从事人才培养和科研相关工作,但还会继续担任字节跳动技术顾问。”
其实,一个员工离职,企业的成本则会大幅度增加。
不管是入职两个月,还是入职两年的员工离职,对公司来说,都是一大笔损失,更何况是一个高管。
一个员工离职后留下的坑,并不是再找一个人填上就万事大吉了。
一般来说,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有1-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
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超过40%的失败率。


员工离职后,从找新人到新人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的150%;
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
更加令人纠结的是:
权威机构估算,一个员工离职会引起大约3个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
照此计算的话,如果员工离职率为10%,则有 30%的员工正在找工作;
如果员工离职率为20%,则有60%的员工正在找工作。
关于员工离职的原因,你当然可以引用某位名人的观点,无非就是两个:
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
离职背后的原因
可以通过实践来深挖
但不同层级、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提离职,其实有更复杂的原因。
根据员工能力和工作态度,可以将员工状态分为四类:
能力弱、工作积极:
新秀

能力弱、工作消极:
备胎

能力强、工作积极:
精英

能力强、工作消极:怨妇

1)备胎:容易入职2周离职

入职2周离职,说明新员工看到的实际状况与预期产生了较大差距;
这些情况包括公司环境、入职培训、待遇、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感受。
在入职面谈时,就把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讲清楚。
不隐瞒也不渲染,让新员工能够客观的认识他的新东家。
这样就不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
不要担心即将到手的新人不来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
然后把入职的各个环节工作进行系统梳理;
包括从招聘到通知入职、报道、入职培训、与用人部门交接等环节。
充分考虑到新人的感受和内心需求,进行系统规划和介绍,让新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让他了解他想了解的内容。
入职3个月离职,主要与工作本身有关。
这可能说明公司的岗位设置、工作职责、任职资格、面试标准等方面存在某些问题;
需要认真审查是哪方面的原因,以便及时补救,降低在招聘环节的无效劳动。

2)新秀:易在入职6个月离职

入职6个月离职,多半与直接的上级领导有关。
HR要想办法让公司的管理者们接受领导力培训,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领导力应具备的素质。
管理者要了解下级的优势,并让他的优势与岗位职责匹配,为公司发挥最大效用,同时也让员工体现出了他的价值。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一个教练,他有义务和责任发掘潜能和优势;
并培养下属,成为下属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同一个部门换一个领导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同样一批员工的表现可能也截然相反:
一个可能战斗力十足、激情四射;
另一个可能抱怨漫天、团队涣散、离职频发。


直接上级应该是最先了解下属的各种动向和倾向的。
他的一句话可能解决问题也能造成矛盾。
如果没有处理好,队伍士气下降、战斗力下滑,就会进入不良循环。
因此在1年内离职员工较多的团队,要注意他的直接上级可能出问题了。

3)精英:易在2年左右离职

2年左右离职,一般与企业文化有关系。
这时的员工一般对企业已经完全了解。
各种处事方式、人际关系、人文环境、授权、职业发展等等,了解的都很全面,甚至包括公司战略、老板的爱好。
作为企业,要每日三省吾身,察觉到公司内的不良因素。
公司不在大小,都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愉悦。

3-5年离职与职业发展有关。
学习不到新知识和技能;薪酬提升空间不大;没有更多高级职位提供;此时员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跳槽。
但对企业来讲,这个阶段的员工价值最大,离职损失较大。
应根据不同类型员工的需求结构不同,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
调研职业市场供求关系,主动调整薪酬、职位设计,我们的目的是保留员工,其他的政策都可考虑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4)怨妇:一般5年以上离职

5年以上的员工,忍耐力增强。
此时离职一方面是职业厌倦导致,我们需要给予他新的职责,多一些创新类工作,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速度不统一导致。
谁发展的慢就成了被淘汰的对象。
员工疏于学习、停滞不前,必然被企业疏远和冷落;
企业发展太慢,员工的上升空间打不开,事业心重的员工看不到新的希望,必然会另谋高就了。
以上从在职时间长短角度考虑的离职主要原因。
具体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及时作出调整,把离职率控制在最低,企业的损失也将是最小的。
面对高昂的离职成本,更重要的是,请善待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