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两位美国小学老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分享有趣有爱有料的美国小学教育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大家好
我是小绿
一个在美国小学教书的中国老师
这是我在教书匠写的第84篇文章。
这两天我的朋友圈都没有人讨论《三十而已》了,因为大家都在愁同一件事:特朗普要对微信下手了!

说实话一开始我没有把这事太放心上,因为特朗普满嘴跑火车不是一天两天。况且在美国新冠确诊已经飙到500万的魔幻现实中,他还有空以保护国家信息安全为借口去禁一个用户多为海外华人的社交软件?

事实证明我再一次低估了这位总统的疯狂,昨天他正式签下了行政令,45天后微信在美国境内可能遭到禁用。
图片来源:白宫官网

在这份行政令里,特朗普用了个特别暧昧不清的说法:禁止微信的transaction。至于这个transaction要怎么定义,到底指的是微信转账交易还是普通的消息收发,只有等45天后才会知道答案。

微信是我和国内的家人朋友联系的唯一途径,如果微信被禁用就等于要我和家人失联。我和杨老师自嘲,咱们这号得改名叫教书匠想回国。

除了焦虑,这个事件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割裂,左派非常左,右派非常右,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主流,自己的观点才是普世价值。

在“美国微博”Twitter上,这种割裂感尤为明显:一边是右派总统风格强硬地Twitter治国,另一边是左派青年大举进行cancel culture。

删除文化(cancel culture),指的是在社交媒体上抵制、抗议那些发言zz不正确的公众人物或公司。由于该运动经常以目标账号的注销告终,因此被成为“删除”文化。
图源:chief executive magazine

前阵子《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因为将女性定义为“来例假的人”,被认为是藐视否认跨性别者群体,遭到了自家粉丝倒戈删除。

J·K·罗琳摊上事儿是因为祸从口出,而有时候你也可能因为沉默遭殃。在BLM黑命贵运动呼声最高的那一阵,我关注的好几个Twitter上只发布动森游戏内容的账户遭到了网友的攻击,原因就是“你有那么多关注量你竟然不为BLM发声?”
而这些在互联网上能横着走的左派青年们却无法删除他们的宿敌——一个极右的总统和他的支持者们。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堪称教科书般的zz不正确,比如把新冠称为“中国病毒”或者是更恶心人的“kung flu”(功夫kung fu的谐音,flu意为流感)。
图片来源:the daily beast

这种极左和极右共存的分裂是怎么形成的?我最近读《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样没有炼成的》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困惑了很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人替我说明白了。
这本书是一个美国宪法律师和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合著的,探讨了美国“95后”一代的教育问题。从家庭教育、大学言论环境等各个方面分析了
为什么这一代年轻人前所未有的脆弱。
他们极度依赖在社交媒体上得到的共鸣和认同,面对相反的观点和立场,习惯于用举报或者屏蔽来消除自己内心的不安。

书中提到,对于这一代年轻人的脆弱,美国大学也难辞其咎。曾经最提倡言论自由、百家争鸣的美国大学,这几年的言论氛围却从捍卫言论自由变成限制言论。
在今天如果你是一个持右派观点的作者或者社会活动家,你几乎没有机会在美国的大学演讲。大学里也很难再看到对立观点之间的思想碰撞。
《娇惯的心灵》里作者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是2015年布朗大学邀请了两名作者举行一场关于女权主义的校园辩论。正方观点是美国主流社会存在“强jian文化”,因为主流社会对xing骚扰习以为常;反方观点是不应该夸大事实宣扬美国女性生活在强jian文化中,因为比起那些女性福利真的很糟糕的落后国家,美国女性的待遇要好得多。
我也知道这个反方的观点有多么不招人待见,因为它听起来就像是在否认那些遭受过强jian文化伤害的美国女性的感受。但是思想交锋就是这样的啊,即便再不堪,也要直面反方观点。
但是布朗大学的学生们却并不把这场辩论看作是一场正常的思想交锋,他们激烈地向校方抗议要求撤销反方观点作家的邀请。校方虽然最后顶住压力没有取消这场辩论,但是作为妥协另外单独举办了一场正方观点的演讲,让学生们可以不用走出自己的思想舒适区,只听自己认同的一边倒的观点。
《娇惯的心灵》英文原版

coddling这个词除了娇养以外还有用文火煮的意思,标题颇有温水煮青蛙的既视感

当美国的年轻人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相反观点各占山头,各自为王的割裂感就更明显了。每个电视台、新闻报社都有自己支持的政治立场。左派的电视台不会报道对右派有利的新闻,反之亦然。这样一来,人们阅读、接收观点和信息就变得像按需购买。右派观点的人不会去订阅左派的频道,也不会和持左派观点的人做朋友。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一辈子都听不到相反的声音。
这也解释了前面提到的,为什么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他们都觉得自己才是主流的声音。因为你实在是太容易找到一个思想舒适区,然后再也不出去。在互联网时代,只听一边倒的观点反而变得更容易了。因为社交媒体软件的算法,能够精准投放你感兴趣、会认同的内容。
说了那么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还是想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丧失了对质的勇气,忘记了要兼听则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哪一环出了问题,鼓励了这种思想上的脆弱。

我常常反思这一点,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应该怎么去鼓励我的学生、我的孩子形成更独立的人格、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我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只知道首先要保持自省,承认自己的无知,试着跳出自己惯有的思维模式。而且这种努力应该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微信现在随时可能被禁,为了不和大家失联,我把停用两年的微博重新刨了出来,微博id:隐蔽青年私家绿。如果以后我没法儿在公众号发文了,咱们就微博见!青山常在,绿水常流。哪怕有一天大家看不到我了,我也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努力好好生活下去的✊
更多阅读
关于作者
私家绿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士
美国双语教育硕士
现任职于美国加州公立小学
微信ID:lycheegreen
微博:隐蔽青年私家绿
公众号
教书匠在美国
有趣、有爱、有料的教育分享
你的好友绿绿子拍了拍你
并请你帮她点一下“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