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看到一条挺有意思的微博。
说几千年了,兵马俑还在为GDP做贡献。
我查了下,确实是的,而且兵马俑不但在为西安的GDP做贡献,在疫情之前,它每年都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可以说为全国的GDP都贡献了一份力。
这条微博下,评论说,远远不止兵马俑。

长城在不在做贡献?

故宫在不在做贡献?
有人戏称,好像我们14亿人都在“啃老”一样。
但放眼世界,巴黎的卢浮宫、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其实都是我们了解这个国家,喜爱这个国家的重要原因。
这不叫啃老,这叫传承。
我们国家5000多年的历史,有无数的文物古迹,和可以传承的文化,而且直到今天,这些文化的载体依然被保护得不错,并且能够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来关注和喜爱。
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藏,本身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各种人文瑰宝,我最喜欢的就是故宫。
每年一下雪,故宫的照片就会在整个社交媒体刷屏。
比如去年故宫自己出的一套图,你们感受一下:
只有两个字能形容:
绝了。
事实上,故宫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一个奇迹。
它早在1420年建成,作为北京皇宫,直到今天正好过去了600年
而从故宫开放旅游以来,累计接待过不计其数的游客——我查到了2018年数据,日均接待超过5万人,一年下来,有1700万人走进过这家昔日的皇家园林。
无论是对明清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园林建筑的爱好者,或者喜欢古风,来取景的摄影玩家,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极致的,美的享受。
而且,游览故宫四季皆宜,春花秋叶景致不同,每到冬天下雪的时候,尤其会引来无数游客心向往之。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再过一个600年,故宫仍然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具魅力的文化遗产之一。
02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也是世界上唯一延绵至今的文明古国——没有之一。
对中国这样的灿烂文明而言,我们不缺文化瑰宝,用前面网友调侃的话说,如果想“啃老”,我们有的是资源。
但重要的不是炫耀前人遗产,而是如何在当下,把古人留给我们的伟大馈赠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让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都继续喜欢,继续珍惜这些文化遗迹。
一成不变是绝对不行的。
文化只有变成产品,才能广泛传播才能在新时代发挥生命力的道理,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讲了。
比如日本人把他们的传统文化,做成动漫、游戏,不但征服了年轻一代,更在影响全世界。
美国人则造出了带有浓烈美国精神的种种文化产品,电影、音乐,试图让全世界人都用美国的方式思考问题。
中国文化,最终肯定也要通过文化产品的方式,推广出去。
但这不能急,无法一口吃成胖子。
细数过去600年,你会发现它分为三步在走,有三次大的改变。
第一次是政治层面
清政府倒台以后,故宫不再是皇家住所,不再是只有统治阶级才能进去,而是变成了旅游景点。
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甚至提到,晚年他想要再去故宫看看,也同样需要买门票,他感慨说,连回自己以前的家都得花钱。
其实这意味着,故宫从一个政治符号,变成了文化符号,它不再是特权阶级的专属,而是属于所有中国人民。
完成了这点转变,后面的一切才有可能。
第二次是文化层面
如果故宫只是一个“有很多明清宫殿,摆放着很多前朝文物”的博物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也就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它。
但故宫在近几年以来,一直给我们的感觉是,它是一个很年轻化的,甚至带一点“网红”色彩的旅游地。
2016年播出的系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以年轻人为主的豆瓣用户中,被打出了9.4分的高分,得到了10万人的关注。
同时,“故宫淘宝”旗舰店上线,卖的不是那种千篇一律,丑还没啥用的纪念品。
而是这样的书签。
晴雨伞。
首饰。
有创意而且时尚,至少我身边的同龄人很多都有用过,我自己也买过。
当属于故宫的产品,走入千户万家,让你上网就能看到故宫里发生的事、生活的人。让你在家里就能用上故宫生产的东西,了解内里的文化。
故宫原本的距离感就被消解了。
至此,故宫不但变得亲民,而且也让许多人开始有了认同感。
只差把它全面推出来,让它成为一个新的符号。
第三次,科技层面
此时登场的,就是最近两年最红火的,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文创”产品。
这其实得益于当下的网络科技发展,能够给传统文化全新的展现形式,拓宽其外沿。
在这点上,腾讯帮了不少忙。
比如在腾讯动漫上连载的《故宫回声》,就是用年轻人非常喜欢的漫画形式来讲述与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1933年山海关失陷,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将故宫总共13427箱文物分批运往上海。包括书画,文献,瓷器,玉器等等。
南迁文物行程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无一丢失。
《故宫回声》在腾讯动漫上4500多万人气,算得上是个现象级的爆款。
画风非常燃,即使是对这段历史没什么了解的人,也很容易被这种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以及穿插在其中的热血所打动。
去年还有一款叫做《故宫:口袋工匠》的建筑类小游戏,也是腾讯团队研发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期间,豆瓣就有人说,看完了想去故宫应聘。
《口袋工匠》中,玩家可以在游戏里收集材料,成为工匠,亲手搭出养心殿和慈宁宫。
数字化场景实现了和实景高度的还原。
经过这一番努力,故宫从北京二环内的具体宫殿变成了一个无论老中青中国人,都喜爱的文化符号。
而这种文化符号,和纯粹的流行文化符号还不一样,因为它是有深厚底蕴在里面的。
从皇家走向人民。
从实体走向精神。
从“远在北京”,走向无处不在。
至此,故宫成为了一种精神,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蕴含在种种新文创产品中。
在这些新文创产品中,你不会觉得这座矗立了600年的建筑物是沉默,坚硬的,我们都能感觉到它的鲜活和生命力。
我们会感觉到这座建筑物背后满载着历史,而所有的历史,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生动的故事。
这是文化遗产最吸引人的魅力。
可以想见。

未来会有无数带着故宫精神内核的IP出现,连接其中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市场。
也会有越来越多,热爱故宫、热爱中国文化的孩子,像曾经追捧日本动漫、好莱坞电影一样,追捧故宫相关的产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用文化的内核先征服年轻人,最后再推往全世界。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文创”。
03

最近,还有一个叫“数字故宫”的小程序,我不知道你们玩过没有。
简单来说,它是一款能够让你全方位“云游”故宫的软件。
你喜欢看园林建筑,在这里可以线上看到实景——不管是还原度还是游览体验,都和亲临现场一样。
喜欢数字文创,可以直接进入《口袋工匠》游戏体验一把,还可以做几张线上明信片,春秋雨雪各种时令和场景都有。
其中最有趣的一个模块是“畅游多宝阁”,这是腾讯结合600件故宫文物打造出的专属互动小程序,它选取的切入点是故宫文物上的“纹样”。
有一个冷知识是,故宫文物上的纹样有上百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寓意,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这些雕琢在房梁,支柱和文物上的繁复花样,如果是实地游览,很可能会被忽略掉,即使是看到了,也未必能完全了解其背景。
腾讯利用强大的数字科技,深度收集学习了大量故宫文物的表面纹样,首次实现了数百件国宝通过纹样首尾“接龙”的独特体验。
在畅游多宝阁,你点开任何一张图,都可以看到详细的介绍,配套高清图片。
不夸张地说,亲临现场都不一定能看得这么清楚。
而且,腾讯还运用了AI技术,你点击的起始文物不同,文物接龙的路径也不同,一目了然地发掘出文物间的历史关系,并依次欣赏带有该纹样的文物群。
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与结合,背后蕴藏的,是高度精细的数字化技术。
我相信会有很多从没去过故宫的人,在了解了这些知识,也看到了故宫的景观之后,更加想要亲身去看一看。
这就是它的意义。
我们总在谈文化传承,似乎总是担心我们的下一代会逐渐淡忘传统文化和历史瑰宝。
其实我相信的是,并不会。
历史遗迹之所以会被代代相传几百上千年,就是因为它自带凌驾于时空之上的魅力,能让古往今来的人都为之震撼。
我们要做的,也是腾讯正在做,就是把这种文化的魅力,用现在的科技水平,以年轻人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传播出去。
让它重获新生。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传统文化是可亲,有趣的,就意味着,它将永远如同600年前一样光彩熠熠。
这,就是传承。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