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独步本朝”之说,来源于《陶雅》:“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及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如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这只是一种较为保守谦虚的说法,《在园杂志》甚至认为“至国朝御窑(青花)一出,超越前代,其款式规模、造作精巧。”
无论如何,康熙青花系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有一个黄金时期——此为不争之实。
清康熙 青花山水长方花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样的盛象是有时代背景可循的,康熙朝社会相对稳定、海外贸易繁荣、看重瓷业发展,故官窑、民窑并举,皆达到繁荣。虽然康熙朝的五彩瓷器以及各种颜色釉瓷器也都很富有特色,但纵观整个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盛世物阜民丰,又有所偏重,故而清康熙青花器烧造数量大、流传范围广,显示出蓬发的盛世气息。
从存世器来看,康熙青花数量多、品种全、纹饰丰富,无论官窑、民窑皆不乏精美之作。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跨度大,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从康熙元年到康熙十九年(1662~1680);中期从康熙十九年到康熙四十年(1680~1701),此后进入康熙晚期(1701~1722)。其中,以中期所烧青花最为著名。
清康熙 青花山水长方花盆局部
之所以康熙青花有如此高的评价,皆因其在质感、色彩、艺术方面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釉质方面:康熙青花的胎质格外致密,故而胎体富有坚硬度,无论瓶、壶、炉、罐、碗、盘、碟、勺……一律紧凑硬朗,造型挺拔俊秀。"骨感"鲜明,无拖泥带水、交代不清的现象。
色彩方面:“分水”技艺的大飞跃,使康熙青花的色阶层次远胜于前朝。
“分水”,系绘画青花纹饰的一种技法,即根据画面需要调配料水,在坯胎作画时显示出浓淡不同的色阶——明万历时期青花分水可以表现出三个色阶;至康熙朝,则吸纳借鉴了中国国画中“墨分五色”之法,要分出头浓、二浓、正淡浓、正淡、影淡无色,极致时可见一器上青花色阶多达九个,正如《陶雅》中记载:“(康熙青花)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清康熙 青花山水图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艺术性方面,康熙青花器器型种类囊括瓶类、尊类、罐类、花觚类、壶类、笔筒类、花盆类、碗盘类、杯盒类等大类,及其中诸般形式;纹饰方面则又包含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历史故事、山水、吉祥图案、诗文纹等方方面面,可谓蔚为大观。
尤其纹饰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性。
以占有相当比重的“山水图”为例,康熙时期青花瓷器上所绘山水,颇受清初“四王”之影响,强调一种“日西临摹,宛然古人”的复古山水美学,重意境美:近水鳞波静谧、远山起伏跌宕、树木茂错落、人物怡然自得。立体感、远近感、虚实间拿捏无遗漏之笔,面面俱到。
康熙青花山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独具特征:“斧劈皴”明显——这是非常典型的南宋山水画风格,此为一种对山势“质感”的表达,为了凸显出山石之坚硬、凝重的质感,用清刚利爽的斧劈皴侧峰横刮画出皱纹,苍劲有力。
清康熙 青花山水图笔筒局部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斗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准噶尔、驱逐沙俄,开创康熙盛世,“斧劈皴”中,是这位英武帝王的心胸与气度,所谓“独步本朝”,亦在此意蕴。
抓住此等关节,观复特作【康熙青花山水系列雅器】,取法康熙中期最鼎盛时的青花风格为蓝本,手工拉坯、手绘青花、高温烧制成茶具、文房系列雅器,有盖碗套装、茶叶罐、笔筒、橄榄形花插,伴茶席书桌、伴日日之生活。
观复特作【康熙青花山水系列雅器】
此非仅仅形似之器,而是在细细研究康熙青花之用色、质感、艺术气质之后而作,紧皮亮釉,化情入境,由神生形。
先说其色:本品呈色紧随康熙中期之“翠毛蓝”,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且由浓至淡,遵循“墨分五色”之法,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
再赏其韵:其上山水图与康熙山水同宗——宏大处以浓墨斧劈皴法“刀砍斧凿”出山峦之陡峭怪乱;清杳间水波和缓、有高士撑船缓行,更兼树木丰茂、群鸟飞桓,意味深远,图尽而景延……
康熙爷有一首《咏四面云山》诗,云:“珠状崔嵬里,兰衢入好诗。远岑如竞秀,近岭似争奇。雨过风来紧,山寒花落迟。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湖平无涌浪,雾净少多歧。脉脉金明液,溶溶积翠池。常忧思解愠,乐志余清悲。素学臣邻老,耆年自不知。”
这是前人留给今人最好的宝藏:有开天辟地之勇,有守静游心之逸、更有对生命与自然之美的思考与感受——此为人生之真境界。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惠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