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好,我是Veronica,现在在香港做一名注册中医师
疫情一波接一波,虽然我不在最前线,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今年大年三十还在诊治患者,到现在半年仍然没有放过假,也算是兢兢业业的小蜜蜂了。
前段时间DSE(香港高考)放榜,听说又有不少状元选择了医科,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在香港当医生是怎样一种体验。
当初我之所以会萌生来香港的想法,是因为内地开始施行规范化培训制度(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很多琐碎的事情,比如收病人、写病历、换药、开化验单等各种杂活),出发点很好,能让大家学到更多的东西,但问题也不少,比如学习投入成本增加,收入却并不高。
听我一个在广州的本科同学说,委培的规培生月薪仅3000左右,而硕士期间每个月的补贴也只有几百块
换句话说,当你三十岁的时候,身边不少朋友已事业有成,而你才刚开始赚钱养家
这个政策吓跑了不少医学生,有的转行,有的出国,然而绝大部分还是在默默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
工资不高,工作还特别辛苦,朋友圈一搜,我的同行们个个熬夜待命收病人,待遇与劳动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年内地患者伤害医生的新闻非常之多医患关系特别紧张。生病的人太多,看病难、看病贵(当然了,比起资本主义地区和国家,内地的病人已经太幸福),而医生质量也参差不齐,每天疲惫不堪,难以为患者提供好的服务,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为了不那么辛苦,为了一份相对高的收入,也为了一个更安全的工作环境,我决定来香港。
●    ●
香港医生高薪且轻松?
在香港浸会大学就读硕士期间,我便报名了香港注册执业医师考试,幸好,上天眷顾,一次通过,接下来就是大家最关心的找工作问题。
其实香港并没有专门的中医医院,更多的是综合医院里面的中医科(比如东华三院、仁济、博爱)、大学旗下的诊所以及私人诊所。
由于香港只有三家大学(港大、中大、浸会)有中医专业,且每年仅招收三四十人,竞争者都是在内地读书的local和从内地过来的中医工作者。竞争不算激烈,通常来说只要肯吃苦、有能力,找工作并不难。
但是,由于我是一个北方人,当时只会说“泥猴”、“猴赛雷”等几句简单的广东话,连最基本的术语都无法掌握,所以找工作的时候整个人相当不自信,但还好,最终收到了一家位于湾仔的私人机构的offer。
这份工作了给了我极大的磨练,每天起码要跟五六十人沟通,遇到不懂的粤语词汇就立刻问同事,虽然闹过不少笑话,比如有次我带饭到诊所,同事问我吃什么,本来想说豉汁排骨,由于与某个字的发音相近,说成了屎汁......但总体来说,广东话能力也在突飞猛进。
工作稳定后,就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香港医生是否真的如我所想般高薪且轻松?
不知为何,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香港医生妥妥的月入十几二十万,其实那是有经验的西医,而中医相对收入减半。
据我所知,入职博爱、东华等NGO组织的应届毕业生,工资也就比香港中位数(注:香港最新工资中位数:18,200港币)高一点
不过轻松倒是真的,因为香港中医只有门诊,提供开中药、针灸、拔罐、推拿等服务,工作时间相对固定,不需要值夜班,不需要太多OT。
即便如此,我刚入职的那段时间内心还是有点小挫败。
●    ●
老中医vs年轻医生
众所周知,香港人都喜欢看老中医,年轻医生不太有市场。
在我硕士实习的时候,门诊患者直接喊我“哎,那个护士……”,我立马纠正,“我是医生,不是护士。”这下轮到患者尴尬,“不好意思,看你这么年轻,还以为……”即使是正式工作后,一开始也没什么人找我看病。
但我老板跟我说,年轻医生必须要坐得住冷板凳。我也明白完事开头难,信任需要慢慢积累,所以在刚开始相对清闲的时间里,我阅读了很多专业书籍,反复琢磨名医的案例,也为之后打开局面奠定了基础。
另外就是,工作后我见识了各种上流社会的明星、商贾、政客(嘻嘻也算是这个工作的福利),发现原来他们跟普通人也并没什么不同,也会有烦恼,也会有病痛。见的多了,整个人的心态也坦然多了,我意识到自己所拥有和掌握的中医知识要比普通人多得多,只要用心去医治,患者也会认真感谢我。
像是我有一位周身疼痛的患者,她跟了我很久,最多的时候一周治疗三次,但你们肯定想不到,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找我推拿一下,同时呢,她还在另外一位年纪稍长的中医那里调理身体。
我说,痛症要结合针灸、中药一起效果才好。她坚定拒绝了我,说只需要推拿。
我第一次帮她做治疗的时候,由于当天患者并不多,我大概也是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帮她从颈肩按到了腰腿,治疗过程中也跟她简单闲聊了几句。那天按完之后我自己累坏了,浑身酸痛,心理祈祷她还是不要再来了,不然我也得找人推拿了。
没想到隔了两天,她又来了,指名找我,说我认真,不像外边的私人诊所会推销买套餐(当时我已转到大学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按了几次,她终于松口了,肯让我针灸了,再后来也吃上了中药。最后你猜怎么着,她让她的女儿、老公、外孙女等一大堆亲戚来找我看病。
所以,在香港做中医,主要还是靠口碑和病人之间的宣传不像医院,从来不缺少病人。年轻医生只要临床知识够扎实,踏踏实实干,取得患者的信任,还是有很多机遇的。
当然,也有人会“主动”选择年轻医师,因为在香港看病太贵了,一次动辄几百块甚至上千块,所以那些退休人士、低收入人士根本看不起高级顾问医师,就会选择诊金相对容易接受的年轻医师。
工作了一年后,由于私人诊所的病种相对单一,我之后便选择了回到大学的诊所,继续进步学习。
●    ●
医疗环境:香港vs内地
可能许多人都会觉得香港的医疗环境比内地好,就我所在的中医体系来说,其实各有利弊
我曾在广州的三甲综合医院实习过,发现病人的就诊体验不太好主任级别的诊室每天都门庭若市医生哪有充裕的时间给你把脉、问诊,一般两句话就直接开药了。这真的不能怪医生,因为太太太多人了,一不小心就要被后边排队的人吵闹。
另一个就是内地的中医环境不纯正,中医科住院部基本上都是西药打底,最多每天加一包中药
但好处是挂号费价格便宜很多,治疗费也相对廉价,一两百就能找个主任针灸,何乐而不为呢。
而香港这边呢,虽然价格贵,但中医环境相对比较纯正(因为完全开不了西药),并且医患关系也比较和谐,患者都是很尊重医生的,不会动不动就打骂医生。
医生也有时间跟病人聊半小时进行问诊或者讲解忌口,这在内地医院基本不可能。
当然缺点也是存在的,除了贵,另一个就是香港人太喜欢投诉啦。候诊时间久了,要投诉;医生态度不够温柔,也要投诉。
所以,香港并非完全没有医患纠纷问题。
但好在每一家机构都有医患关系经理,专门处理病人及其家属的投诉问题,有时也会协助他们采取法律措施,总体来说医患还是能够和谐相处的。
●    ●
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在香港做中医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句被讲烂的TVB台词: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开心心。
因为临床上我见过太多疾病了有失眠到整晚整晚睡不了觉的,有从头到脚都是湿疹的,有头痛到爆炸吃止痛药也不管用的而这基本上都跟自身压力有关。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家境富有的女士,40岁出头,为人很温和,也没什么架子。她丈夫是律师,衣食无忧。
她来看医生主要是为了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患有多动症,另外一个则很消瘦,比同龄人矮了很多。两个小朋友读的都是香港国际名校,每年学费几十万。即使不用为面包担忧,但她每次来的时候总是愁眉苦脸,大概是孩子和家庭压得她喘不过气吧。
就在前不久,她被查出了乳腺癌。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位70多岁的伯伯,他来看病的时候笑眯眯,很开朗,很健谈,但后来我才知道他患有四个癌症——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还有一个我记不清了。
但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怕,毕竟没有多少人像我这样了,四个一起来,但后来也就习惯了,学会了跟癌症共存、共处,而不是一定要消灭它。”
现在这位老伯反而过得挺好的。
当久了医生我才知道,人活着世上,原来健康是那么重要。我知道很多港漂都很拼、很搏命,想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一席之位,但是见过太多压力大、熬夜、不健康饮食导致的各种疾病,小则爆发皮肤问题,大则,哎,大家都懂的。
所以,真心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自己的身体,还是那句老话,健康是一切的本钱啊。
图:日剧<お义父さんと呼ばせて>截图
好啦,以上就是我在香港当医生的一些体会,这条路未来或许有坎坷,但我还是很有信心,尤其是经历了这半年疫情我更加认识到自己作为医生的责任。
希望这座城市早日渡过难关,恢复平静,也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P.S. 如果想要就中医问题咨询这位小姐姐,可以点击「香港体验官」原文留言区查看联系方式
-END-
●    ●
/本 文 作 者/
Veronica
早睡早起的中医师一枚
/欢 迎 来 聊 聊/ 
关于在香港当医生,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往 期 回 顾/
/征 稿 时 间/
如果,你也想成为
一名香港体验官
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港漂分享
请点击征稿启事
想要看更多体验官在香港的有趣/实用/奇葩经历
记得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