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思想地图
ID:sixiangditu
今早看到一篇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看了三遍。笔者自认为还算读了很多书,哲学、政治经典也不求甚解的翻了几百本,愣是没看懂这个高中生写的到底是啥。

刚好我近年对现在的语文、作文教育非常有意见,这么一个负面的靶子就撞枪口上了。
一是这种文风已经被批判了1000多年,二是虽然阅卷组说用词恰当、引经据典正确,但问题是用词不恰当、引经据典也是错误的
先欣赏一下这篇满分作文:
以前经常用“字都认识,就是不懂”表示自己看不懂一个东西,现在这篇作文可好,连字都不认识了。

本来目前中国的作文教育就存在类似问题,现在可好,给这样一篇满篇堆砌生僻字、引经据典、不说人话的作文满分,这是历史的倒退,是错误的导向
1.中国史上两次文风大变革
①古文运动
中国现在的文风,在历史上至少是经过两次大的变革的,一次是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运动,一次是清末民初鲁迅胡适等人发起的白话文运动。每次都向更简单、更直接表达的方向转变。
为什么欧阳修等要发起古文运动?因为之前南北朝主要流行的是骈文:对仗工整、引经据典、堆砌生僻词、声律铿锵,但内容空洞。你看,是不是和这篇浙江满分作文很像?
那么为什么骈文要这么写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找不到书看。汉以后,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都是战乱,生产力低下,当时一本《史记》的价格至少和首都一间房子的价格差不多。而且经过战乱,很多书都找不到。
如果家里私藏了一本书,或者某一本经书的解读,那是只能自己看,秘不示人。当时没字典,如果书不够多,字都认不完。这样一来,出去张口就来,引经据典,认得很多字,外人就会觉得你这人学识渊博,佩服佩服!
后来经过唐朝的繁荣,书籍成本降低,典籍也经过整理,很多书大家都能看到了。再这么掉书袋骈文,就到了改革的时候。
所以,唐末就开始了古文运动。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表达思想。就是“说人话”,以表达内容为主要目的,不能让词汇、格式成为表达内容的障碍,遮蔽了要表达的内容,造成理解困难。
浙江满分作文,在古文运动的时候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结果就是直接被毙掉了。马伯庸写到:
宋朝国子监里有个太学生,叫刘几,文风晦涩古怪、词藻偏僻,人称诡秘之主。《宋稗类抄》说他“好为怪险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提倡古文运动的欧阳修格外看不惯这小子,他对文章的要求是质朴流畅,不以辞害义,最讨厌这种轻薄子。
欧阳修担任主考官时,批到一张卷子,上面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几个字,立刻识别出这是刘几的手笔,直接拿朱笔把整张卷子从头到尾抹了一条,号称红勒帛,还挂出来,上悬“大紕繆”三字。


刘几是大才子,但
欧阳修担心的是,一旦给他高分,会引起无数人效仿博名,潮流大坏。刘几很知趣,沉淀了几年以后再去考,顺利过关。
②白话文运动
再说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文言文好好的,为什么要发起白话文运动呢?鲁迅胡适是不会写文言文、不会堆砌生僻字么?主要原因是:
生活白话俗语更精确。
这个方向和满分作文中引用的那个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很相似,维特根斯坦这个大魔王写作品的时间也大概是民国那几十年,也是认为生活日常语言更好,如果知道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这么一篇满分作文里,估计要气的诈尸。
鲁迅在《作文秘诀》就讽刺过这种文风:
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蒙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这样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称为“学者”的,我想了半天,只做得一句,所以只配在杂志上投稿。
鲁迅的结论就是,这种文章只配在杂志投稿骗人,没有任何价值。
王鼎钧在他的回忆录四部曲之一《昨天的云》里写过一位老师对他写作的影响。那位老师强调文笔简洁,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
王鼎钧有一次在作文里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老师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但在发作文本时淡淡地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地说清明到了。”
另一次,王鼎钧又写:“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老师毫不留情地改成四个字:今年八月
《读库》的主编张立宪在《如何让孩子爱上写作》一文中曾指出,写作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一是词不达意,一是意不胜辞。后者呈现出来是“用华丽的、密集的字词传递单薄的意思”,写作者往往难以自知。
浙江这篇满分作文,不仅仅受到中国古代、近代的反对、批判,也还受到外国写作的批判。
比如托福英文写作,不要求你用多难的词汇、句式,只要表达的清晰、明白、流畅,逻辑清晰,证据能够支持论点,就会得到高分。中学做到这点就够了。
当下中国中小学作文教育,穿插在语文教育里面,过于强调文字、文笔,比如经常说的什么“形散意不散”,带歪了很多学生;也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没有教学标准,没有大纲,没有教学资源库,全凭教师个人发挥。
结果就是导致,很多人毕业了,需要写作的时候,写的东西不清楚不明白,别人都看不懂。
我写的东西经常有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错误,几乎每一篇都有。但仍然很多人说我文笔好(虽然实际上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文笔好,至少谈不上文笔),我只是尽量做到写的东西清晰、准确、有内容,写的都是大白话。但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点写作最基本的。
写作的本质是沟通,第一要义是清晰、准确、明白,结构清楚有逻辑。这是最基本的。中学能够做到这些,完全就足够了。
完成这个基本功以后,才能谈得上文字、文笔等。现在走都走不稳,基本功都不扎实,就天天练习跑步,这是非常大的误区。
2.引经据典、用词太多错误
雲中上師在微博上重点批判了这篇满分中引经据典、用词的错误。并非如阅卷组评语所说的“满分是恰如其分的”
作文的第一目的,不是考察你知道多少经典、思想。作文的主要目的是沟通,能否流畅沟通是第一目的,如果违反了这个第一目的,无论写的是啥,都是不合格的。
你知道的经典、思想,都要融会贯通的为“沟通”这个主人服务。

现在这篇本末倒置的作文,其实严格判分,与其说给满分,更应该给0分。
考生想写什么样的作文是考生的自由,但是这样一篇被欧阳修、鲁迅等批判了1000多年的文风的文章,浙江高考评分组给了满分,不仅自爆其无知,属于集体性脑短路,更是严重失职。
希望这篇诡异的满分作文,能够引起中国语文教育界的真正反思,尽快改变目前作文教育的错误导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