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中美关系令人担忧,有关新冷战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事情发展到现在,好像中美之间发生任何事情都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了。
但在看热闹之外,需知我们自己就是局内人,你有没有认真想过新冷战是不是真的会来?如果你觉得它会来,那么它会从哪里来?又会怎样结束?
我始终是一个乐观者,不仅是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乐观的心态也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中美或许处在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双边关系上,但这个关系与当年的冷战完全不同,所以也不会出现新冷战,主要原因有三点:(1)双方无动机、(2)实力不对称、(3)我方无阵营。
这三点使得“新冷战”很难成为现实,这对两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我们下面就分几点进行讨论。
一、双方无动机
动机决定一件事是否会发生,在新冷战这个议题上,中美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存在非冷战不可的动机。
我们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苏联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是解放全人类,让共产主义的花开遍全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中国是终极目标是什么?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联经济的状态是什么?
苏联采用计划经济模式,与冷战的对方阵营没有经济交往和商品贸易,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经济的状态又是什么?
中国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崛起,加入WTO之后更是成为世界工厂和大多数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苏联的终极目标和美国的立国理念完全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这是当年冷战发生的最根本原因;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淡化了意识形态的争论,把重点放在发展本国经济、改善民生之上,这是明智之举,这也使得中国的终极目标与美国国家利益并没有显著矛盾甚至还相辅相成。美国官方也多次表达美国乐见中国人民生活富足、乐见中国越来越大的市场;中国也反复强调自己和平发展的愿望,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寻求取代美国。
王外长陈述中方观点
从国家经济的状态也可以看出,苏联完全脱离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而中国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受益颇多,甚至还是现有体系的重要贡献者和维护者,中国和美国在现有国际体系中并没有什么水火不容的地方。

所以中美之间不存在冷战的必要性(反观当年美国和苏联则是除了冷战外别无选择)。当然也不是说今天的中美不可能冷战,只是冷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最差的一个选项,历史会巧到双方都在同一个时间选择最差的选项吗?至少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很低。
二、实力不对称
需要承认的是,直到今天美国仍是地球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没有之一),而现在的中国也还没有发展到当年苏联那样的相对水平。除了经济方面,中国在军事、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远远不如当年的苏联。
曾经苏联的短板是经济,但苏联经济或许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强。如果我们只看GDP,苏联经济总量最高大约只是美国的50%出头(1985年时苏联GDP是2.2万亿美元、美国是4.34万亿美元)。但我们在看苏联经济的时候存在一个重大误区,那就是苏联经济统计是基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进行的,而GDP则是采用国民账户体系(SNA)的核算方式,所以压根就不存在“苏联的GDP”这种东西。
在苏联的统计体系之下,纳入经济产出的只有工农业即第一二产业的物质产品,而对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统计存在缺失。第三产业有多重要呢?今天的美国经济有70%的比重都是第三产业,考虑到当初苏联经济相对不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小,假定苏联的第三产业实际比重有三分之一,那么苏联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75%以上,这个相对数字比今天的中国更高。
由于经济统计方式存在本质差异,要对比苏联和美国的经济实力,只有看一些货物产量的对比最公允,根据1990版本的《世界统计资料汇编》,在1980年时:
苏联的粮食产量是美国的71%,
苏联的发电量是美国的52%,
苏联的商品煤产量是美国的83%,
苏联的石油产量是美国的180%,
苏联的汽车产量是美国的20%,
苏联的收割机产量是美国的355%,

苏联的纺织品产量是美国的171%,
苏联的奶制品产量是美国的155%,
苏联的捕鱼量是美国的255%。
除了汽车产量明显比美国薄弱得多以外,我们看不出来苏联的民生产出有多么不堪。苏联的发电量、粮食生产、煤产量低于美国,奶制品和捕鱼量远超美国,纺织品产量也远超美国。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经济在规模和结构上的相对实力强于当年的苏联,但中国经济的“硬核程度”不如苏联,苏联在高端制造、核工业、武器研发、航空航天领域的实力是可以和美国一较高下的,所以我们在今天也看到,即使是啃了苏联三十年老本的俄罗斯,他们现在的战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核潜艇、航空母舰、防空导弹技术放在全世界都还是属于一流的。
显然,相比想象中多极化和两极化世界,我们今天的世界仍然更接近于“一超多强”的状态,而中美之间这样一个不算对称的实力天平并不是一个适合冷战的土壤。
三、我方无阵营
这或许是我们在讨论新冷战时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冷战仅仅是两个国家的事吗?
不是,是两个阵营的事。
美苏争霸阶段,两方都有数量够多,实力够强的一众盟友。
在冷战一开始时,美国就拥有西欧各国、加拿大、澳洲、日本、韩国这些盟友,而苏联也拥有东欧各国、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兄弟国家。
当年苏联的兄弟们是真的给力,他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还都挺可靠,他们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价值观的基础上,所以这些小兄弟对苏联的国力并不构成消耗,而是合作互利。

东欧国家与苏联站在一起,使得苏联在欧洲有着强大的存在感,这让美国惶恐不安,且不说打核战争,即使是常规战争,以苏联5万多辆坦克和深入欧洲大陆腹地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都可以轻轻松松让红色的钢铁洪流踏遍整个欧洲。苏联是有能力在仅使用常规战争手段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势力范围占满整个欧亚大陆的。
苏联的存在让西欧各国如坐针毡
再看亚洲,苏联阵营在亚洲的影响力从东北亚绵延到东南亚,在这个背景下,亲美的中国国民党政府败走台湾、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越南战争更是让美国军队折戟东南亚。
最后看看美洲,苏联战略位置最有进攻性的一个兄弟国家就在美国家门口,这个国家就是古巴。苏联曾经试图在古巴部署导弹,此举让美国举国震动,这就是有名的古巴导弹危机,那个时候人类距离全球核大战只有一步之遥。
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在冷战过程中,苏联在自己的阵营里唯我独尊、穷兵黩武,这也让苏联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伙伴,最典型的就是中苏交恶,这给后来的中美建交提供了基础。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从苏联的小弟转而变成美国的朋友,这使得美苏争霸的天平出现倾斜,也间接加速了苏联的终结。
在冷战中,只要有自己这一方阵营的帮忙,就可以让对手分身乏术;而阵营的力量一旦出现倾斜,就会加速冷战的终结...可见阵营对冷战来说有多么重要,也可见今天的世界并不存在“新冷战”的基础:中国秉持和平发展和不结盟的原则,没有意愿也没有条件去和美国争霸。
四、合作之道与全球化新趋势
即使是那个拥有一众铁杆兄弟的强大苏联,在与美国全领域的竞争中,大多数时间里仍是处于下风的。所以说冷战非常残酷,美国和苏联各自的一两代人都因为冷战而生活在恐惧之中。
美苏(俄)核武器数量对比,苏联最多时拥有超过4万个核弹头
我们的世界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互联网和各个国家更深入的经贸合作拉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放心,“新冷战”发生的概率极低,合作和全球化仍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势。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可能出现的一些风浪。
伴随中美关系的紧张,全球产业链也出现了新的动向,比如很多原本在中国的制造业厂家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或回流美国,这类事情或许和新冷战的担忧关系不大,因为无论中美关系怎么样,也无论新冷战是否会发生,产业链的多样化多地布局都是未来全球化的新趋势。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过去20多年的全球化其实就是“中国化”,即全世界大多数制造业全都集中到中国来了,这本身就是很难持续的,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口红利和教育普及带来的生产率提升,世界工厂将从集中于一个国家转而分散到不同市场国以追求供应链的最优化。未来全球化会更广泛、更均匀。中国要做的是顺应这种变化,顺势将自己从产业链的工厂位置提高到创新位置。
尽管新冷战不大可能发生,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关系的发展之路在中短期内注定还是不好走的,这需要双方相向而行,顺应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信,造福两个国家和整个世界。
 欢迎点在看、转发朋友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