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伪独立之一:“取悦他人”的怪圈
《乘风破浪的姐姐》给市场带来的惊喜显然没有持续。
毕竟,节目从最初就不断地宣扬独立女性人设,30而骊,又放出了各位30岁姐姐“飒”的海报,让观众对这档节目充满期待。
当时《无价之姐》的歌词写得也尽显独立感,比如“”、“我有我的”,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但结果,第一场不仅没有姐姐的撕逼,还是成年人的那些客套与场面话,在后面的比赛中,姐姐们也是一如既往的和谐,小心翼翼地表现。
这不是个例,看到现在,“姐姐”综艺的调性已经基本定型了。
像张雨绮、宁静这样真性情、很多时候在镜头前不按规则行事的明星,的确也不多见,但这也恰恰是被观众喜欢的原因。
说白了,大家不喜欢在屏幕上看到假人,尤其是的观众,他们想看的,还是自我能够代入的明星表现。
这些30岁的明星,特殊就在于,他们也早已过了偶像那个阶段,如今都是一手抱娃,一手养家的时候,所以,他们理应也比小花、小鲜肉们多了一层地气,
只有年轻偶像,才会在屏幕面前表现得不食人间烟火,一副完美无害的样子,成为年轻粉丝的心灵投射对象,充分迎合他们对偶像的幻想与喜好。
而观众想看到的,是大龄明星有血有肉、历经世事沧桑的一面,而不是再像年轻偶像一样,费力展示自己完美仙女的人设,千人一面,一切都向外表倾斜,拼命取悦最大众化也最普通的审美。
但姐姐们显然不应该是。
你以为会出现的独立、成熟等关键词,在节目上都难以看到,虽然是姐姐,但选的歌曲、跳的舞蹈,穿的衣服,依然还是向20岁的妹妹们靠拢。
你在这档节目上看不到姐姐们的独立与特别之处,她们隐去了自己的故事、隐去了自己的审美,在讲究集体大过个人的选秀综艺上,只有无数高龄版的“妹妹”们。
“做自己”显然只存在于她们唱的歌词里。
其实这也不怪姐姐们。
首先,取悦自己这个词,本身放在演艺节目上就是一个伪命题。市场经济中,没有明星能够完全真正的做自己,相比表达自己,市场更看重的,依然是流量,这也就意味着,在内容制作上,依然要去迎合大众的审美,节目说到底,还是为最大众的人群所服务。
其次,既想表达自己,又想获得市场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但如果想二者兼得,挖掘姐姐们真正个性化的一面,或者从零到一创造一个全新的综艺类型,那就必然要求制作团队付出更多努力,必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这显然与一档快综艺的制作周期不符。
02
伪独立之二:消费主义的洗脑
这些年,受媒体和市场的舆论影响,各类综艺、电视剧的导演,都恨不得将“独立”两个大字贴在脑门上,每个剧要贴上独立女性的标签。
独立、女性,逐渐成为节目吸引收视率的招牌,前两年的爆款剧《延禧攻略》就走的是这样的路子。
独立,也逐渐简化成了“爽”等概念,披着“独立”的外衣,做的依然还是
比如最近的热播剧《三十而已》,里面的大龄沪漂王漫妮,就是一个典型。
这次的编剧终于不是理想主义,最后,王漫妮还是走了,她选择了离开上海。在离别的生日小聚上,她对顾佳和钟晓芹说“飘不动了呀,心气没了”、“干吗要选一条这么难走的路走呢”。
王漫妮自己的问题当然有很多,比如眼高手低、不切实际;比如实力不够,还享乐主义,不懂得延迟满足等等。
但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她始终没有认清自己。
单这一点来看,其实她并不是一个独立女性。
因为独立女性最关键的特点之一,便是心智成熟独立。
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人生观、价值观也都自成体系,不会轻易被外人动摇。
实际上,留不留在大城市无所谓、非要赚大钱获得人上人的地位也不至于,也不是非要在合适年龄结婚。
拿这些去衡量一个女生的人生价值,未免有些单一与刻薄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或事业,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爱好出发,真正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处处被动,到了30岁依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与定位在哪里。
现在独立几乎被说滥,但很多人的独立,依然还是“伪独立”。
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租个8000块的房子就叫独立,不是工作中受累受苦就叫独立,也不是每个月给父母寄钱就叫独立。
如果光凭这些也能叫独立,那独立女性早就烂大街了。
像剧中的王漫妮,看起来很体面,一份高于上海平均水平的工资,每个月给父母寄2000块钱,但自己的生活依然过得还是一地鸡毛。
但她显然还没有摆脱消费主义的自我束缚。而且,在很多时候,在她的身上,依然能看出小镇青年的那种封闭性。
比如很多普通的王漫妮们,都是被大城市的浮华迷了眼,在他们的眼里,大城市的展览、网红店、明星演出等等,这些高于家乡的吃喝玩乐标配生活,是他们不愿离开大城市的原因。
第一年是这样,过了几年还是这样,大城市总有更多的流水线明星、更多的展览聚会,一波又一波,换来又换去,总能榨干自己的钱包。
太多人来大城市,把工作当成手段,享乐当成最终目的。
所以,这就造成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很多人到了大城市,1年、5年、10年,除了工资涨了一点,对工作内容更熟练了一些,并不会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这样的人,也必然会面临被大城市淘汰的宿命。
他们看似是在大城市享受青春,殊不知,是大城市吸干了他们的血,而且压榨得一分都不剩。
最后,当这些自诩独立的人,离开大城市的时候,也基本都是被迫使然,要不就是被公司辞退,要不就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根本算不上是开启什么下一个人生阶段。
其实,用不着美化大城市的资源,也用不着抱怨大城市的无情,更用不着给“在外漂泊”的自己加这么多戏。
大城市不是小县城,不会特别看重搞关系与面子社交,这也就更看重人的专业能力与资源能力,大家都是以利益而聚,因利益而散。
所以,踏踏实实、务实,认真的对待工作,多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各种虚幻的消费商品的身上。
在大城市待的每一天,都要充满危机感,多为自己下一步寻找方向与退路。
经常问问自己,如果离开现在的公司或平台,自己能够带走什么,如果离开大城市,自己能够做些什么,为自己的人生尽早做打算,才是一个聪明人的做法。
03
真正的独立
什么是真正的独立?
最近的新闻报道,一个农村留守的小姑娘,在今年高考考了676分,湖南省文科第四名。
这个小姑娘不到一岁,父母就去了外地打工,是爷爷奶奶一手把她带大,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三毕业,她住校七年。这期间,父母共来学校三四次。寄宿学校平时不允许用手机。
从小就与父母分别,关于这一点,她回答记者是,有影响的话就是让我不要依赖别人,要更加自立自主。
独立这一点,从她报考志愿就能看出来了。
别的孩子都是往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扎堆,而她的意志非常坚定,选择了考古专业。
这个专业,一听起来就跟赚钱无缘。
报考这个专业的原因是,这个小姑娘说她深受樊锦诗的影响。
樊锦诗是谁,今年82岁的高龄专家,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从未名湖来到莫高窟,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她入选100名改革先锋名单。2020年5月17日,她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樊锦诗
其实,工作不仅仅只是一份赚钱的营生,对于那些很早就有想法,并敢于实践自己想法的人来说,通过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也非常重要。
选择了一份自己真心热爱的工作,能够想象到,多年以后,在同龄人还在各种抱怨996辛苦的时候,她早已经体验到了工作的快乐与价值。
不是说赚钱不重要,但工作的作用也绝不只是赚钱。
尤其是年长以后,大部分人对工作的需求也会更加倾向于自我,这也是独立的第一层意义,即认清自己,真正从自己的喜好出发。
同样的例子,还有放弃大城市回老家的李子柒、《乐队的夏天》里的九连真人、五条人等人。
留不留在大城市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能停止奋斗,以及继续保持热爱生活的初心。
其次,独立也是一种更高价值的自我实现。
我们说的独立,不是完全与世隔绝,也不是绝对程度上的利己主义。既能遵从自己喜好,又能为他人带来价值,做到收入与成就感两不误,才是独立的真正体现。
分清什么是“伪独立”,什么是“真独立”,才是一个人独立的开始。
- END -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点击“在看”,拥有相互成就的关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