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3340 字,阅读时长约 8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在特朗普“带领下”,共和党已成为一面“黑暗的镜子”。——共和党林肯计划
作 者 | 刘胜军
01
希拉里陷阱
笔者在《拜登,您好》等系列文章中分析指出:2020 年 11 月 3 日大选是美国选民“大觉醒”时刻,拜登很有可能像尼克松(1972)、里根(1984)那样取得压倒性胜利
不过也有不少留言对此不以为然。虽然拜登支持率一路领先,但依然有很多人不看好拜登,是源于 2016 年大选的“希拉里陷阱”:
• 2016 年大选,投票日前民调希拉里以 3% 优势领先特朗普。虽然最终投票结果中希拉里以 2.1% 的普选票优势领先,但却输掉了大选。
• 希拉里赢了普选票却丢了总统宝座的原因在于:美国实行的是选举人团制,每个州的选举人票是“赢家通吃”而非按普选投票支持率分配。
• 最后时刻逆转:虽然直到选前一周,希拉里在锈带州(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和密歇根)依然领先 4% 到 5%,但最终时刻被逆转:特朗普却以 0.7%、0.3%、0.7% 和1.2% 的极微弱优势拿下威斯康星、密歇根、宾夕法尼亚、佛罗里达,这成为他成功入主白宫的关键。
希拉里饮恨,也引发了社会对“民调”的质疑。特朗普显然希望拜登重蹈“希拉里陷阱”,他在 7 月 27 日回应说:
有很多民调是压倒性的,很多民调是假民调,就像假新闻一样。就像 4 年前,民调说我不会在任何州赢,但我赢了所有的摇摆州。
02
这次不一样
虽然谁也无法排除“选情逆转”的可能,但是也要看到,民调机构已经充分汲取了“希拉里陷阱”的教训,对其民调方法进行了修订。
民调机构将导致“希拉里陷阱”的因素归结为:
• 一部分选民“最后时刻才决定支持谁”:在 2016 年选举中,一部分选民摇摆不定,在投票前几天才下定决心,民调很难捕捉到这种最后时刻的改变。事实上,2016 年拖延到最后时刻才决定的人更倾向于特朗普:在威斯康星、佛罗里达、密歇根和宾夕法尼亚, 11%-15% 的选民在大选前一周之内才下定决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选民中,特朗普相对于希拉里的领先优势分别达到:29%、17%、11% 和 17% 。
• 民调对象对“低教育水平选民”重视不够:样本的代表性是决定民调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但是在以往的民调中,往往是受良好教育群体占比较高,对“乡下人”关注不够。《纽约时报》分析指出,“教育背景”偏差平均低估了特朗普支持率 4 个百分点左右。2016 年大选结果显示:占选民 40% 的没有大学教育的白人群体,恰恰是特朗普的核心选票来源。正因为如此,对特朗普当选震惊不已的美国民众纷纷购买《乡下人的悲歌》恶补功课,导致该书洛阳纸贵。
• 实际投票率偏差:支持率不等于投票率(Turnout Rate)。由于对“金钱选举”的厌恶,很多选民虽然有政治倾向,但懒得去投票。2016 年的总统大选的投票率只有 55%,为 20 年来新低。结果全美 2.31 亿合格选民虽然仅四分之一投票给了特朗普,他依然当选总统。越是心怀不满的人,越愿意去投票,因为他们渴望改变:《普通内科杂志》研究发现:2016 年共和党选民投票率高于 2008 年的县,在 2015 年的死亡率也比民主党选民净增加的县高出 15%。在 2016 年大选中,“愤怒”成为主旋律,特朗普成功激发出大批“愤怒的选民”支持。
△她为特朗普狂
• “新人效应”:在选举中,“喜新厌旧”是普遍现象,从而导致共和党和民主党的轮换执政。2016 年大选中,特朗普不仅是新人,更是“政治素人”,引发不少选民“试试看”的期盼效应。
在 2020 年大选中,“希拉里效应”更有利于拜登而非特朗普:
• 特朗普如今不仅已是“熟人”,而且民众对这位“小学生总统”的“任性”已经受够了(enough)。相反,拜登则有望受益于“新人效应”
• 由于特朗普“愤怒治国”导致的美国社会空前撕裂,目前高达 90% 民众对美国现状不满,这导致很多选民已经“铁了心”对特朗普说:you are fired。在 2020 年的民调中,至今尚未决定要投谁的群体比例,仅为 2016 年的一半。因此,“最后一刻决定选谁”的情况大大下降,这提高了民调的准确度
• 民调机构汲取了样本选择偏差的教训,开始对受访者教育背景做出加权处理。这一改变提高了民调准确度,并已经在 2018 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得到了验证。
• 受疫情冲击和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刺激,少数族裔投票率将提高,而拜登在少数族裔最后的支持率远超特朗普。一项最新民意调查显示,美国 70% 的民主党人说他们“肯定”会参与今年的总统选举投票,比 2016 年高出 9 个百分点。在两党竞争激烈的州(亚利桑那、佛罗里达、密歇根、威斯康星、宾夕法尼亚、北卡罗莱纳和科罗拉多),民主党人的投票意愿在过去 4 年增长 11 个百分点,而共和党人方面仅增长 3 个百分点。
• “愤怒的天平”开始向拜登倾斜:参加民主党预选投票的人中,60% 对现任总统特朗普感到“愤怒”,30% 感到“不满”,他们因而站出来投票以击败特朗普。
不仅如此,拜登还将受益于:
• 共和党的分裂:在特朗普“无底线”逼迫下,越来越多的共和党人倒戈。特朗普的原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明确表示今年大选将转投拜登,因为“特朗普不能代表我要支持的共和党事业。”共和党成立的以反对特朗普为目标的“林肯计划”大受欢迎。“林肯计划”在《大西洋月刊》上刊文称,如今的共和党“是一面黑暗的镜子”,将特朗普“当偶像来崇拜”。而特朗普已经成为“对美利坚合众国最明显和最急迫的威胁”
03
安全区间
看好拜登的另一个理由是,拜登领先幅度显著高于 2016 年的希拉里,这为选情波动提供了足够的“安全区间”:
• 2016 年距离大选 100 天时,希拉里在摇摆的锈带州(威斯康星、密歇根、宾夕法尼亚、佛罗里达)的领先优势不超过 4%,在佛罗里达州落后特朗普 1% 。如今,拜登在四大摇摆州的平均领先幅度已达 10%
• 作为唯一坚定支持特朗普的主流媒体,7 月 22 日福克斯新闻最新民调显示:在宾夕法尼亚州和密歇根州,拜登在注册选民群体中分别以 11 个百分点和 9 个百分点的强劲优势领先于特朗普。
• 奎尼派克大学和 GQR 民调也给了特朗普当头一棒:对共和党而言绝不能丢失的人口大州佛罗里达州(29 张选举人票),拜登分别以 13% 和 11% 的优势领先特朗普。
• 号称“孤星州”的得克萨斯州作为共和党“票仓”,自 1972 年后从未在总统选举中支持民主党候选人。然而,7 月 21 日奎尼派克大学民调显示,拜登在得州竟以 1% 差距领先特朗普。
04
拜登的弱点
尽管如此,依然无法断言特朗普铁定出局。拜登有几个弱点值得关注:
• 拜登的曝光度远低于特朗普。
• 拜登不善于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而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平均每天向 2800 万 Facebook 粉丝发帖 14 次。
• 78 岁的拜登的现场辩论能力弱于 74 岁的特朗普,前者时常“失言”。受疫情影响,第一场辩论已经取消。未来如果举行现场辩论,也会影响选情走势。在历史上,1976 年卡特战胜福特,1988 年老布什战胜杜卡基斯的过程中,现场辩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围绕邮寄选票和选民投票途径的不确定性:现场投票更有利于共和党。特朗普和美国司法部正在竭力抵制“邮寄投票”。
• 选民对拜登缺乏热情,他们支持拜登主要因为厌恶特朗普:42% 的人表示投票给拜登是因为支持他,而 57% 的人表示支持拜登只是因为反对特朗普。
05
结  论
综上分析,拜登大概率不会重蹈“希拉里陷阱”,很有可能大胜特朗普。当然,在胜利到达终点前,拜登也要直面“特朗普不确定性”:
• 特朗普在现场辩论中的表现
• 特朗普大胆进行“自我否定”以赢回民心的可能性
• 特朗普通过挑起中美冲突以转移大选话题、塑造“战时总统”形象的可能性
• 两党关于“邮寄投票”的争论会否改变投票规则
• 未来 3 个月会不会出现新的“黑天鹅事件”
• 美国疫情走势和股市在未来 3 个月的表现
今年 4 月 23 日拜登说:
我把话放这儿,我认为特朗普将想方设法推迟(kick back)大选,并且提出一些大选无法(按时)举行的理由。这就是他认为他有可能获胜的唯一途径。
果不其然,面对大幅落后的选情,特朗普开始准备耍赖了,他发推特试探:
推迟选举,直到人们能够正确、安心和安全地投票?在全民邮寄投票(不是缺席投票,这是好的)情况下,2020 年的选举将是历史上最不准确和最具欺骗性的选举。这会让美国非常尴尬。
此言一出,引发一边倒的舆论批评,特朗普又说:
我想要选举和结果,我不想拖延,但我也不想在等待三个月后,才发现选票都丢失了,这样选举没有意义。
今年 5 月特朗普的竞选团队总军师、第一女婿库什纳公开表示:
如今说 11 月 3 日停止大选还为时过早。我不确定我能够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做出承诺。
特朗普之心,路人皆知。令特朗普遗憾的是,佩洛西随即发表声明:
设置选举日期的权力,在于国会而非总统。
甚至特朗普最重要的靠山、共和党参议院领袖麦康纳尔也讽刺说:
美国历史上经历过战争、萧条和内战,但我们一直按时进行联邦选举。
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为了大选,会不择手段
参考资料:
① 白云鹏,“拜登会重蹈希拉里民调领先、饮恨大选的覆辙吗?”财新网,2020 年 7 月。
② 赛诺尔,“现在宣布特朗普出局还为时过早”,FT 中文网,2020 年 7 月。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