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新闻1+1”
27日确诊新冠肺炎后入院,218日开始使用ECMO治疗,420日顺利完成双肺移植手术。新冠肺炎肺移植患者崔志强,入院治疗166天后,7月21日出院。
截至目前,全球已经开展了10例因新冠肺炎接受肺移植的手术,而崔志强是首位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65岁的他7月22日已在一家康复医院开始了第一天的康复训练治疗。一百多天的卧床,崔志强需要恢复的不仅仅是肌肉力量,还有语言功能,因为说话对于崔志强来说,困难还是不小。接下来,崔志强还要慢慢进行包括肺功能训练,离床训练等一系列康复训练。
▲全球首位新冠肺移植患者出院
过去治疗的166里,老人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治疗康复过程?后续康复的重点是什么?
在7月22日的节目中,《新闻1+1》连线武汉市明州康复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聂丹阳;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肺移植专家组成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林慧庆,为您解读。
1、崔志强入住康复医院前,院方做了哪些人员、设备方面的准备?
武汉明州康复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聂丹阳:我们医院的领导,包括院长都特别重视。在人员方面,在患者来之前,我们提前准备了整个治疗团队,治疗团队是一个由重症医学科医生,呼吸科医生,康复科医生,还有呼吸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很多专科护理人员组成多学科治疗团队,来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病房方面,因为这位患者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风险性,再三考虑后,定在了重症康复病房里来进行看护,同时病房里准备了有包括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包括很多微量泵和床旁的康复治疗设备,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给患者进行一些很有必要的康复治疗。
2、在保证崔志强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逐步加大康复力度
聂丹阳:现在风险非常非常小了,既然他从一个重症学科转到了我们重症康复科,说明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首先我们更关心他各方面生命体征的平稳,生命的保障,在此基础上会逐步加大康复的力度。
3、除了康复中心的专家团队,是否还需要其它力量的支持?
聂丹阳:这个是肯定的,因为这位病人的特殊性,包括他现在还是在吃抗排斥的药物,免疫系统水平要低一点,这样的话可能带来一系列药物的副作用,包括一些并发症。在这里也感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一直以来给我们提供的支持,我们和他们一直有保持联系,病情有变化,我们都随时沟通来共同制订治疗方案,另外我们也聘请了湖北省顶尖的康复医学专家来对治疗进行指导。
4、崔志强能够回归正常生活,还需解决什么问题?
聂丹阳:患者现在最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肺功能需要康复,需要能正常说话,正常呼吸;第二,肢体功能要恢复,要能站立,要能行走,这样就可以回归到社会。对我们整个团队,包括医院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是我相信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实力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患者最终走着出院,回归社会,回归到家庭的正常生活。
1、崔志强最理想的状态可以恢复到什么水平?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林慧庆:对于新冠肺炎肺移植的病人,在手术后期的整个状况,其实没有前面的经验可以遵循,这也是世界首例。目前来说,他的肺功能已经完全恢复,其它大功能的脏器也都处于正常水平。他现在需要做的更多的是康复训练,希望通过他自己的努力,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康复训练后,能够和家人一起出去走走路、散散步,陪着他的孙子在公园里面玩耍,享受他的天伦之乐和享受自由的呼吸,这是我们觉得他应该可以达到的。
2、为什么崔志强能成为全球10位因新冠肺炎接受肺移植手术的患者中,第一位达到出院标准的? 
林慧庆:最关键的因素,首先是国家对整个团队的支持,包括成立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的肺移植专家组,包括陈静瑜教授为主的团队,“广医”团队、“浙一”团队、“浙二”团队等,我们是在总结了很多他们的经验的基础上,来实施这项工作。整个团队的协作和分享的经验,是中国经验在崔志强身上的一个充分体现,同时整个医院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也使得他能够更为顺利的康复。再一点更为重要的,是崔志强他自己的努力,他全力配合医护人员的所有治疗过程,即使中间他感觉疼痛,或者觉得不太舒服,他愿意去忍受,也愿意去参与,和医护人员很开心地度过他每天治疗的过程,大家也和他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3、生命至上是国家对每个公民的承诺,救治生命不计成本
董倩:对于崔志强的救治,我们进行了包括资金、医疗、人力等方面巨大的投入,是否会担心失败?
林慧庆:会有压力,因为这是以前大家没有做的事情,我们做的是一件新兴事物的一个探索。对于这样的探索大家都在共同努力,在生命面前如果谈钱可能有点不太合适,生命至上是中国对每个公民的承诺。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来说,哪怕只有一点点希望,我们虽然没有孙悟空的金箍棒,但仍然愿意去做所有的尝试。所以到最后这件事情我们是全身心的投入,心无旁鹜的去做,没有压力了。不管哪个方面,我们医护人员或者是患者本人,或者是国家层面,或者是基金会,都全身心地投入。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
编辑:李昕璘
往期回顾
更多内容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闻1+1》
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