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娜

编辑 | 江宇琦
第一批影院复工了。
3月16日,新疆中影金棕榈影城在关停50天后,正式宣布开门营业。该影院当天并没有上映新片,而是推出了“会员免费观影、非会员每人10元”的亲子动画电影场,播放《青蛙王子》等动画老片。随即又有多方消息证实,在新疆等疫情不是很严重的地区,不少影院都已经陆续恢复营业了。
对于恢复营业,相关从业者们的意见也各不相同,有人觉得有些操之过急,但也有从业者告诉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提前让一部分影院恢复营业有助于行业和观众恢复信心。
而多数业内人士则是在分析了疫情情况后,都表示新疆等地情况较为特殊,确诊人数一直较少,因此具备率先复工的条件,可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无论是疫情情况还是复工的准备情况,都还不足以应对影院的大面积开业。
尚不确定的复工日子,无疑给很多影城都带来了生存压力,从业者既要面临物业、房租、工资等多项支出,也要为复工后的种种挑战和变革做好准备。重压之下,根据企查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年初至3月10日,全国共有3637家影视公司关停,企业状态具体表现为清算、停业、吊销和注销,其中有不少都是中小影城类公司。
面对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在外部政策扶持上,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湖南等多地都已经出台了电影行业相关补贴政策。例如广东省电影局此前就将负责的中央和省级电影专资扶持受疫情影响影院资金分配方案进行了公示,具体到了单家影城。
但各项政策的出台,更多是解一时燃眉之急,对于很多影院来说,如何能在停业期间保持相对健康的运作仍是一大问题。不仅如此,即便一些影院能在短时间内复工,如何帮助观众“重拾信心”、影片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等,也依然是不小的挑战。而不少从业者相信,经此一轮大浪淘沙,下游洗牌、重组的进度将大大加快,疫情后整个行业格局、生态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实际上,已经有企业开始行动了。3月8日,上海电影发布公告称称,为了保障电影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缓解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影院的经营压力,与控股股东上影集团、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公司合同》,共同投资设立上影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新设公司将通过并购、增资、参股等形式对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内的影院进行投资与整合。
行业巨变即将到来,对于经营压力颇大的中小影城来说,真的只能坐以待毙吗?
当停工自救和复工经营同时横亘在从业者面前时,在3月13日,举办第八期的「眼界沙龙」当中,我们邀请到了大地院线董事兼艾沃次世代董事方斌、中环影城总裁王征、申万宏源证券互联网传媒首席分析师林起贤,首次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共同探讨停业潮下的影院可以做好哪些应对策略,以及影院在未来的生存之道。
(以下为此次沙龙实录,由于篇幅所限,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删改、编辑,如想获取全部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此次沙龙视频回放。
此次探讨大概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在此先给大家简单画个重点:
1、停工潮下,影院可以做好哪些自救工作?
2、怎么解决线上去库存时,渠道影响力有限的问题?
3、复工初期,该怎么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
4、影院该怎么去发展非票业务,为避免类似的困局重现?
5、经过疫情,行业在哪些领域会迎来变革?
6、洗牌、重组一触即发,行业格局会有怎样的变化?
7、疫情结束之后,观众和影片会更多向互联网端转移么?
林起贤:面对疫情,很多影院、院线都开始了相应的自救工作,主要体现在了开源节流上:有的影院选择裁员来降低成本,有的则利用清空库存来缓解现金流压力。想请教二位,在具体的实操层面上,有哪些影院疫情期间的自救经验可以与大家分析?
方斌:凡是看过F1比赛的人都知道,在比赛过程中,赛车每跑一定圈数后就要驶入维修站进行短暂的加油、换胎和维护,其目的是为了让车辆保持最佳的状态向目标冲刺。同样,当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按下暂停键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在经历了中国电影十年黄金发展期后,让内心沉淀下来、迫使自己总结反思过去发展得与失,进而重新审视未来发展战略的时候。
众所周知,传统影院主要以电影放映业务为经营手段,一切业务的基础都是观影人次。停止放映的自救,多是悄然冬眠或断臂求生或想方设法去库存化。我认为影院当下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是要配合好、执行好当地政府和社区的要求,确保自己不成为传染源,不添乱、不添堵、积蓄力量,思考春暖花开疫后重建。
另一方面影院在正常情况下经营,主要考虑开源、节流和现金流的最大化。而在疫情停业情况下,因为影院没法正常开工(涉及到物业管理问题、员工组织问题、薪资问题等),此时的创收方式和手段需要经营者主动转变观念、及时调整策略——部分有条件的影院可以利用或借助线上平台或工具做些线上卖品、后产品甚至套票的销售;而大多数受制于购物中心物业对疫情管控要求的影院,节流和现金流就成了当务之急,这也是最现实的自救策略。
考虑到传统影院以团队为组织、以场所为阵地、以会员为中心、以票房为主业;疫情之下,因为防疫防控的要求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化整为零,以员工单兵作战为主、以移动互联网为交流工具、以线上的会员群和本社区群为阵地,以自身电商平台结合大众熟悉的电商和直播平台为销售场景。最好能借助会员群和本社区群的一些用户的影响力,将范围扩展到周围附近的社区。
同时以会员和所在社区业主为目标客户群,用爆款商品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并带动线上其它产品的销售,如库存的卖品、后产品以及为复工后定制的套票产品的销售,做到以销代养、以动制静、以收补支。即使影院在创收上空间有限,甚至微不足道,但困境时的主动行为仍能够激发潜能、收获信心。
节流方面,目前影院最大的支出是房租、工资,此外还有未结算的分账款、设备租金及贷款利息等。这个时候影院需要想办法主动跟物业方沟通协商房租减免事宜,在工资上也可以先考虑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
据我了解,一些影城也会做一些个性化的营销活动,用一些收入进行工资的补偿。同时,跟上游供应商做好协商,争取获得退货和待付款(未结算的分账款和设备租金)延期支付的支持;另外,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针对贷款利息减免和延期支付的政策和支持。
 北京电影协会呼吁物业业主为影院减免停业期间房租
现金流是我们企业最先考虑的问题,企业没有现金流(流动资金)就活不下去,即使复业以后也干不成事。此时增加影院现金流的方法,除了影院账户里面原有的资金外,可以通过库存变现的方法和对未来观影预期的提前预售;还可以通过讨回欠款(与票务平台和其他合作单位的协调,追回来的一些票房款、电商款等等),以及专资返还、各项文化事业的补贴等,后面几项要积极找政府去沟通。
我想这几点如果能做到的话,至少可以让影院在寒冬下活着,为复工后绝地反击打下一个基础。
王征:在大年初八的时候,我们就进行了工作总结,我把它简称为“三在三补三研究一提升”。首先“三在”是指在家上班、在群上岗、在线办公;“三补”是要补2019年各种工作的总结、补2020年工作的计划以及补充休息时间;“三研究”是指要研究新一年的战略、举措及过去几年工作里存在的问题;“一提升”是通过在线培训,提升员工岗位的技能、技巧和整体团队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教育。
当然在总结工作之外,我们也会想方设法去做一些开源节流的工作,让企业在关停期也还能有所作为。比如我们总结出了“停工不停声,闭店不失联”的做法。意味着虽然门店关闭了,但不能跟会员、观众,甚至整个社会群体失联。最近我们利用互联网平台做了很多的线上化尝试,比如推出卖品销售、营养午餐、中环咖啡派送等等,都是在不断尝试在特殊时期如何能增加收入。
中环咖啡派送
我测算了一下,某影投公司一个区域二十多家影城,从二月十几号到三月十号,大概三十天的时间里,每家影城通过这些模式还是卖了两三万块钱,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而我们中环直营的八家门店也卖的不错,包括一些附属的“影院+”产品。
现在从这个特殊时期来看,我们更是强调要和员工一起打造企业命运共同体。这可能对大中型的企业或者是国企而言,做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我觉得一些中小影城或者中小影投公司,完全可以做股东改造,引入合伙人制度,让核心骨干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林起贤:您二位都提到了去库存问题,很多人都反馈觉得像爆米花这类的产品,没有合适的渠道可以进行销售,二者在此之上是否有什么具体可实行的方法?另外影院在疫情期间,去和物业沟通减租的时候,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
方斌:我看到一些影院在去库存出售爆米花等产品时,定的价格都较高。即使在病毒肆意的春节期间,很多影院还是抱着正常春节档的经营心态,大多数定价在100元以上,高价打包促销,恨不得迅速销售一空,感觉有“趁火打劫”之嫌。
但实际上,如今网上购物打法已经非常多了。比如当用户长时间没有去消费时,电商会通过给用户发一个5块或10块的消费券,提醒和刺激用户进行消费。
某影院的优惠套餐
我有朋友是负责日化产品的营销,他们公司也遇到了在疫情期间很多产品在线下实体店没法出售的问题,于是企业开始组织员工在线上销售。他们将某一个产品的价格大幅度调低达到爆款级别,并用这个爆款引流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参与,极大地带动了其它产品的销售,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成绩。
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等实体店也常用此法。我们经常见到一家超市可能会用鸡蛋做特价,借此吸引顾客前来购买并造成价廉物美的氛围,结果带动了其它商品的销量。所以,如何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关注和到来,并激发消费欲望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用户普遍的购物消费心态,即当他们想买饮料、买食品、买生活用品时,第一消费场景不可能会想到影院,肯定是想到超市和就近的便利店,或者是京东、盒马等,这是长期养成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场景所决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在影院场景之中消费时,如果影院里很多同类商品比商场里价格还贵,即使和网上价格差不多,消费者为什么要从影院平台上购买相关商品?又不是紧俏的生活必需品。消费者购买动机是什么?哪些消费者对影院会更有接受度?
另外我们之所以要销售库存,不仅是为了加大回款和促销,更重要的是为了和会员保持良好的互动,要实时关注会员,要让会员有参与度。停业不停工,停业不停思考,更不能停止和会员的交流。
同时,利用这种促销的方式,也是恢复员工的工作状态,锻炼员工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恢复组织的活力,提升信心和凝聚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利用云办公,在线上推销和推广,对我们企业的整体能力来说,也是一种锻炼。
王征:在去库存上,我们都知道在特殊时期80%的影城能在去库存上把成本收回来就不错了,更多的是要跟上游供应商去沟通退换货的问题。也可以换个思路,用各种促销活动去帮助各个影院消化库存。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和上游供货商沟通,说实话光靠影院这些品类,无论是多么优秀的套餐,其实在没有影院场景的支撑都是很难卖出去。
减租方面,我的经验就两个,首先是先感性后理性。先利用感情牌拉近距离,其次再理性沟通,和物业沟通时列出哪些国企怎么做、民企怎么做、商场怎么做的案例,激发同理心,讲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
林起贤:当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后,一些关于影院复工建议也在陆续推出。但毒舌的影迷社群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53%的用户对于去电影院依旧比较担心,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影院通风是否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复工后,影院的从业者应该具体怎么做,才能重获影迷的观影热情?
数据来源Sir电影毒舌影迷社群调查问卷
方斌:关于复工建议,我个人觉得,很多影院都无法按照复工指引中的规定实行。
目前《复工指引》中规定对“复工条件”有明确规定——洗手间等场所配备洗手液和消毒用品,公共区域每天消毒不少于8次,每个影厅每部影片放映结束后须彻底消毒一次,工作人员和观众进入影院区域必须戴口罩、测量体温等。一方面是很多从业者甚至观众仍认为不够保险,“影院本身是密闭式场所,即使隔排隔座也很难保证安全”;另一方面姑且不论成本增加,影院是否有能力及时购买到相关的防疫物资?
《复工指引》
还有就是,作为休闲娱乐体验的场所,如果严格按照复工要求如临大敌防护到牙齿式的形象,不知道观众感受到的究竟是“安全”还是“恐怖”?同时,《复工建议》还要求“建立观众信息登记制度(包括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观影影片及放映时间、影厅号和座位号)”,无形中增加了运营成本、人力成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设置了障碍,让很多观众对影院望而却步。
按照非典以往的经验,全国在没有一例新增病例45天以后才能举办大型活动。如今再谈影院复工可能还要假以时日,即使个别地区影院已经可以复工,也会面对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没有片源。
复工初期,没有片源就代表没有观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现在的当务之急,首先应该是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等官方组织牵头确定统一的复工时间,这个时间点至少要确保80%的影院,或者覆盖80%票房的地区的影院能正常复工,这样有利于宣传方、发行方、票务销售平台、院线、影院等多方进行工作安排,同时也将信息告知了观众;其次要借助片方、宣传方、发行方、院线、影院、媒体等多方协同,来激活观众以复活市场。最后,复工后也要借助大档期和大片达到复兴电影市场的目的。
影院行业要全面复工,不仅要保证影片供给量,合理安排影片的档期,避免出现大片侵占小片生存空间的情况;同时媒体也要加强宣传报道,影片跟上宣传节奏,明星活动、路演活动要下沉等,我们认为——最好的复活方式还是多方联动借助大片来激活观影热情。
现在影院更多的还是要为复工做足一些基本准备工作:1.保证防护措施健全;2.设备的保养、巡检、定期通电;3.在线的培训、学习和市场策略的研讨;4.积极开展云商务、云办公。
除了大片拉动市场外,针对当前面临的市场现状,影院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借力其它行业的复苏的联动效应,积极与餐饮、线下购物、娱乐等多业态的互动与合作;借助影片做好宣传营销和推广,针对当前面临的市场现状,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出营销方案和促销活动,激起大家的消费欲望。
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执行到位、主动出击、走进社区、迈进学校、跨进企事业。另一方面要做到目标明确、策略清晰、爆款带动、激活用户、激发热情、激励消费者。只要这些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我觉得大家的观影热情一定会不期而至。
王征:说实话,停业容易复工难。方斌总已经说得很多了,我补充几个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次疫情对影院观影以及行业的未来带来了一些深远的变化,比如实名制观影其实可能成为一种趋势。这个技术比我们想象中的简单,甚至可以像高铁安检口一样只刷身份证三方记载,这一举措的好处,在于对一些公共安全问题上具有可追溯性。
其次是设备迭代升级。除了放映设备的升级迭代外,我觉得经历疫情而活下来的影院,一定会在影院的环保、健康、卫生等设施上进行升级。此外,影院投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场景打造、设计和运营上多琢磨了,影院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放映场所。
而在面对复工时间的问题上,我不太认同全国可以有统一的复工节点,毕竟每个省区的疫情情况都大不相同。未来很可能会出现低风险的地区先复工,中风险、高风险的地区稍晚一点复工的情况。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估计4月底会有50%以上的影院可能复工。但是真正要想全部让大家能够恢复正常心态走进影院的话,至少也要等到7月份,所以对我们所有影院的经营者来讲,任重而道远。
林起贤:那您二位觉得,复工后的票房市场前景如何?
方斌:随着疫情的不断改善,很多地区已经连续十几天没有出现过新增案例,因此乐观估计的话,应该在4月中旬以后,就会出现影院复工的情况。恰逢这次五一节有五天假期,一定程度上也会帮助大家将一直闷在家里的心情释放一下,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旅游、购物、餐饮、观影等消费行为。
不过,更为关键的是,今年的暑期档可能就不会那么乐观。就目前开学时间一直不断延后的变化来看,我感觉以前超过60天的暑期档,在今年可能会大幅压缩。暑期时长的缩减,也会导致影片档期的压缩,众多为了暑期档去布局影片在排期密度上就会加大。
所以我个人觉得,即使5月如期复工,今年的电影市场已经错过好几个重要的档期,前景不容乐观。但从另外一点上看,电影行业永远是内容为王,要相信大片能带动市场。比如2010年的1月4日上映的《阿凡达》,不处于任何一个大档期之内,却依旧引起了观影热潮。我相信正式大面积复工之后,只要影片足够优秀,放在任何时间点上,大片自成档期,观众蜂拥而至。
除了今年核心档期的报废和大幅缩减,影响到今明两年电影放映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很多制作方也遭受疫情的沉痛打击,很多项目被迫停止拍摄和制作。而在疫情全球化后,《007》《隐形人》《花木兰》等众多好莱坞影片先后宣布撤档,海外大片引进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许多国家宣布影院停业后,好莱坞电影何时上映将会严重影响到影院的放映节奏和放映收入
《花木兰》宣布撤档
至于随着中国影院的复工,好莱坞电影是否可以先在中国上映?除了今年春节档未上映的国产大片择期上映外,今年还有哪些优秀的国产影片可能会上映?一切都还是未知,复工后困难重重的影院在经营方面肯定要广开源头,无论是卖电影还是咖啡,都要在多元化经营上想尽一切办法。
王征:复工后,确实会出现上游影片供给的问题。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我们从有关方得到一个信息是——可能正在策划一个关于“难忘记忆”的经典影片展映。在各地没有完全复工的情况下,或将主要是以经典的、优秀的老影片作为复工初期影片供给的主要产品。不过,这一举措的可实行性并不好说,但我们作为影院,非常希望很多大片能够合理的安排好档期,配合好影院,带动影院复工,带动观众走进影院。
新疆中影影城恢复营业
林起贤:所从目前整个行业来看,也是危中有机、穷则思变。更长期来讲,是不是在后疫情时代整个产业是否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若电影消费时间变短的话,影院是不是需要考虑多元化经营的问题?很多从业者如今也很关心如何创作出更多的非票收入,二者是如何看待影院的多元化经营方向?
王征:其实业内对于影院多元化经营的问题,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没有什么正确与否的区分,能增加收入才是硬道理。这也不仅是疫情之后要考虑的问题,多元化我们在十年前刚开始做影院时,就在考虑影院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个人理解,影院更核心的东西是一个“社交化的场所和社交化的平台”,这也符合人性当中对群居性的需求。所以当社交作为影院最基本的需求时,影院就会在前期定位、后期经营上,充分考虑影院观众的消费形态,努力提升影院的非票收入,增加观众到影院之后的社交感受。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近几年也做了书吧、主题咖啡厅、健身房等等,从目前融合的情况来看,效果都还不错。
我们最近也在考虑,将健身房往迷你的方向上与影院进行结合。如果说现在影院和面积800—1000平米左右的健身房进行配套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那么影院拿出300平米左右的空间,用来和健身房进行结合,打造一片“迷你健身工作室”等,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多元化发展一定是影院探索的方向之一。
方斌:年前,行业就已经高度关注影院多元化的问题了。从美国电影院的整个经营指标可以看出,票房收入大概占到40%—50%左右,而非票收入同样可以占到40%—50%左右。包括马来西亚的一些影院里,除了正常的卖品之外,也会推出一些自制简餐和饮料等。当然,今天影院多业务的经营理念里,更多的还是围绕来看电影的观众布局吃喝玩乐的业态。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影院要有足够多的观影人次。如果影院的人次本就不高,还去做多元化尝试,基本上属于本末倒置。另外,无论是影院选择布局或合作健身房还是游泳馆,这些都是个性化的创新需求,在保证观影人次的同时,影院还要有相应的空间条件、人才匹配、服务意识和运营能力。所以影院在做这些之前先得问问自己,人才梯队、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的意识和能力是否跟得上。在基本的经营和管理能力没有做好前,强行负重前行,无疑会人困马乏而导致人仰马翻。
我觉得在“影院+”的业务形态里,大家先要考虑如何将影院的主业经营好,再关心后面的“+”,不能不考虑影院的实际情况而刻意为了“+”。此外,从商场跨到影院的用户,首先是为了看电影,而不是为了来影院买东西。所以大家还是要先把影院的人次做上来,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其它的业态。
疫情之后,除了广开源头之外,影院还要狠心节流,赶紧清理不良资产、增加现金流。首先要调整和优化运营流程和制度,调整和优化影院的人力组织结构。其次要调整经营思路,尝试跨界抱团取暖。更多地跟线上企业、电商企业、服务型商户企业和跨文娱企业的合作,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观众更多注意力和休闲时间;还有就是根据自身的状况调整扩张思路及时清理不良资产。
综合这几点,我认为今年之后行业会出现这几个趋势——
1.影院进入买方市场有利于加快行业重组;
2.促进云和AI技术在影院行业的推广应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疫情之痛莫过于很多影院认识到受制于基础电商平台的缺失而带来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及建立在“以人为本”人海战术下的经营成本的压力,和经营效率低下的痛苦和无奈;
3.影院迟交或欠交票房分账款现象将加剧;
4.院线公司融资需求和经营风险随之增大;
5.影院投资趋于谨慎银幕数增长大幅下降;
6.影院租金得到一定程度抑制将趋于理性;
7.加速淘汰落后投机过度饱和的不良影院;
8.分线加剧使得线下观众更倾向头部作品。
林起贤:现在有一种多元化经营的方式是,自己不参与其中,而是将场地租赁给一些电竞赛事、健身房等,二位认为这一模式是否有可行性?
王征:这个模式我们最早已经实验过了,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是将场地租赁给别人,基本上又回到了跟影院没有关系的状态,不是“影院+”的核心的东西,也很难真正将影院的多元化业态互相打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还是自己和别人联营,然后用股份制合作或者扣点的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形成一个强连接,而不是单纯的租赁关系。
林起贤:刚才有聊到行业整合的问题,实际上中国行业的集中度和海外相比,市场依旧比较分散。除了中小影院之外,在前三院线的市占率上和美国相比也差很多。因此疫情之后,今年国内的行业集中度能够迎来多大程度的提升?
方斌:这绝对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对比国外指标后就可以发现,美国市场现在的前三大院线市场占有率大概为63%;韩国前三大院线占有市场95%,但中国前三大院线的市场占有率大概只有32%,前十大院线市场占有率才67%,跟美国等国家电影市场集中度相比,规模上还有很大差距。
在我看来,无论是汽车、家电,还是国外的影视产业等,所有的案例都已证明,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如果前三大的企业不能占到50%的市场份额,第一代表这个行业高度分散、第二表示这个行业缺乏领军企业、第三这个行业要么就是还在发展初期,要么就是没有前途且规模不大。
最近从新闻上看到上影集团和上影股份等几家公司联合起来,前期拿出2亿的资金,目标大概是准备10亿的基金收购影院。但影院作为重资产,花10亿收购来的影院基本上也没有多少家,很难改变整个市场格局
如今中国市场有将近13000家影院,但年票房在500万及以下的影院数量高达64%,年票房在1000万以上的影院数量只有16%左右。也就意味着,目前国内优质影院很少,几乎凤毛麟角。如果再扣除掉万达电影、大地、博纳等这些专业公司的影院,落在散户上的1000万以上的影院更是少之又少。
即使后面的收购目标针对票房500万以下的影院,但由于经过中国过去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很多影院都是由投机人士在不专业的管理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在选址、规划、经营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这些影院的数量足够大,但问题是谁敢收购?收购过来以后还能救活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尊重市场法则——优胜劣汰,其次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后续新建影院肯定会将前期淘汰的影院市场份额弥补起来。就像股市的操作逢低吸纳、逢高卖出一样,今年到了收购影院的绝好机会。这一波的投资行情中,国资可能会成为收购影院的主力,而大的影视产业集团可能也是收购影院的主体,市场份额自然会更加集中到大的影视集团手上
王征:趋势上确实如此。
如果市场没有高度集中,这个行业应该就没有希望。不过从客观上讲,我觉得中国是一个超大经济体,有一个超大的市场规模,而各地的经济情况发展也不太相同,从空间上、从时间上的角度去考量,这一集中的过程会是一个漫长的阶段
在疫情之后,行业也在加速洗牌,也就是所谓的“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直至淘汰”。这个时候,中国影院应该进入精细化管理和微利的时代
一些大的影视集团,包括国企这时候应该承担起一部分责任,比如像上海电影这次准备了十个亿的“纾困基金”,虽然暂未知会起多大作用,但在我看来这给行业开了一个好头,更多国企需要担当责任,把市场上小的、集中度不高的影院,用各种方式,不论是关停还是并转,推动市场进行整体的优化和升级
林起贤:在疫情当中行业还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即影片选择线上首映,二位如何看待《囧妈》这次的舆论事件?
方斌:在我看来《囧妈》转网是件个案。这是平台方和内容方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片方可能是对于影片的票房预测不乐观,更想急于变现,而线上平台则是想利用春节档提升流量品牌知名度,双方一拍即合、皆大欢喜。
虽然线上平台在春节期间能趁机赚取流量、博眼球,但后续如果不持续购买大量影片以及自身投资生产足够多的优质内容,难以维持观众的消费习惯和需求。比如之前的乐视,依靠大量采购内容,至今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优爱腾也凭借烧钱和自制剧维持流量。而持续购买内容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银,免费观影模式更不可行。
如此一来,一旦平台方开始向观众收费,观众就会大量撤退。除此之外,线上和线下观影体验不同,消费场景也不同。传统影院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保持情感交流和线下体验的优势,影院是根本没有办法被取代的。
目前,作为全球银幕数最多的中国电影市场以及电影市场成熟的分账商业模式,令中国的院线市场仍然是片方首选的、令人向往的、让人无法拒绝的、最可靠的、稳定的票房产出和影片变现的最佳渠道,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票房爆款的渠道。
前期在网上看到对《囧妈》的“口诛笔伐”,大多来自于放映界的同仁。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为了跟上游“恩断义绝”或“一刀两断”,而是想通过“威逼利诱”赢得“患难与共”的合作。同时也是对“见利忘义”、“出尔反尔”行径的一种谴责和警告,借此维护放映市场的一些共识。
浙江电影行业谴责囧妈网络首播
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造就了如今观众分群分众、影片分类型分制式,播放也会分平台放映(院线上映、电视台上映、网络上映)、播放终端或介质也会不同(影院大银幕、电视屏幕、手机屏幕等)。因此,细分受众群体、与显示终端介质相匹配的内容和播放平台逐渐定位清晰自成门户
据我了解,如今为电视台定制的影片,大多数拍摄和制作投资在200万—500万之间。这个投资要想拍摄制作像样的院线电影基本上属于天方夜谭,为线上平台定制的网大电影也都在几十到数百万之间。播放平台和播放介质的不同,对影片内容呈现的形式自然也有所不同,自然而然造成一个分层——投资比较小的,没有多少明星流量的,没有更多的视觉效果的,会选择在互联网平台、电视台上映,这是各个国家里,都会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
对院线而言,要做的是发挥出线下场景和放映设备的优势。其实即使不用IMAX、杜比全景声、中国巨幕和CINITY,只用正常的5.1声道的音响,普通大银幕带来的观影品质和观影体验都远远胜过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的观看效果。所以,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具备情感交流和社交属性的线下电影院,随着放映技术的不断进步,观看体验也将越来越好。
王征:关于《囧妈》的转网我也想补充三点:第一大电影必须在大银幕上放映,才能展现出电影真正的价值和魅力,如果电影只放到手机上或者网络上去播映的话,在视听效果上一定会大打折扣;第二任何事情都有游戏规则,窗口期概念应该被上下游行业认可和遵守;第三影院给观众场景的体验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里,应该看不到影院的消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