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渐渐开始变成一个奇怪的样子。

节目第一集,温情脉脉地说:“每个女人,砥砺一生,都在面临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锤问,30岁之前,是天生的美好,那么30岁之后,是我们自己的创造。每个年龄的女人,都有她自己的魅力。”
节目组真的找来了30岁以上、不同年龄段的女星,每一个都不算完美,但是每一个都有自己不一样的魅力。
许多女性观众为之耳目一新,鼓舞振奋,以为终于等来了一个展现女性多元审美的革命性节目。
然而一个月过去,等到第三次公演的时候,看的人,尤其是许多原本不看选秀综艺、只是被这节目最初宣传所吸引的成年人,却再也找不到一开始的惊喜,甚至还有一种默默被喂了一泡稀的不是滋味。
绝不是姐姐们的表演不够精彩,或者她们不够努力——能够从自己原有的领域迅速融入青春女团的状态,竭力展现出性感火辣、活力四射的小女孩特质,即使稍稍有些差池,也已经不是普通人可以轻易达到的高度。
最根本的失望,其实是因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不但没有像它一开始宣扬的那样破除对于女性年龄与性别的偏见,反而完全展现了人们对于成熟女性的苛责——经过节目组打造的成熟女性,不管你是谁、之前有什么成就、生没生过孩子,不管你是40岁、还是50岁,你都要看上去像18岁,甚至还要比18岁的身材更火辣,比18岁的面孔更紧更光洁。
做得到,你就是乘风破浪的小姐姐;做不到,你就是平凡生活中面目模糊的张姐、王姐、陈姐。
节目组对于成熟女性的想象只能到此为止,于是所有节目的编排也就到此为止,一切的违和感因此而来——
舞台一定要炸。怎么才算炸?标准是根据后浪的喜好定的:要唱动漫神曲、B站神曲、二次元神曲;一定要说唱,要像个无知无畏的年轻人,噼里啪啦说一大堆“老子好屌好潮好牛逼”的个性宣言;要视觉系、要cosplay、要宅文化、要韩国女团……如果只是安静地唱一首30+成年人听过的歌、或者表演一段展现成熟趣味的舞台剧,行不行?不行。不够炸就一定淘汰。
在这样显而易见的规则之下,不难理解,30岁、40岁、50岁的女明星们,打扮得跟14、5岁的中二少女别无二致,各自绷着一张紧到不可思议的脸,卯着劲儿跳小孩子才欣赏的宅舞。
这种完全按照青少年审美塑造的劲歌热舞、萝莉造型,不是不精彩,不是不好看。只是,原本各有风采、各有姿态的成熟女星,在这节目里明明吃力也要竭尽所能、自我约束、因为做不到时常崩溃痛哭、又互相鼓励十分想赢的样子,并不会让和她们同龄的成年人观众感到被励志,反而无端端显露出某种无法言说的酸楚和难过。
30岁以后的女性,来这节目想获得新的突破,寻找新的转机——节目组只给了她们唯一的方向:像少女一样唱跳。
她们内心认可这种文化吗?我不知道。但对于她们这些在娱乐业沉浮多年的专业人士来说,不被淘汰,就意味着更多的播出曝光、更多的商务合作、更长的事业热度。
来参加节目的姐姐们,至少都想清楚了是为了什么,凭借着高收视率、话题度,总要有所斩获——被夸“冻龄”的,拿到了医美代言;曾经默默无闻的,红到天天上热搜。那么,在节目中,老老实实遵循节目组的思路和套路,真的无可指摘。食得咸鱼抵得渴,拿到自己想要的就好。
而我们看这节目真正感到悲哀的地方,其实是对于我们自己。
作为成年人观众,我们被这个节目一开始的话术吸引,热血沸腾地跟了几期下来,只看到美丽背后的悲凉:成年女人如果没办法冻龄、没办法跟上小孩子的潮流,是不是就只能成为没有价值、无人在意的前浪?
真的,节目组是一定做过收视调查的,主力收视群体都在25岁以下,你35、40岁,不穿超过3种颜色的衣服,买得起昂贵的大牌护肤品,爱听齐豫、王菲,能独立思考、懂得提问——对不起,这节目你爱看不看。你对节目能贡献的商业价值极其有限,节目组为什么要讨好你和你的群体?
节目很火,姐姐很好,认真的成年人看得很自伤。
我一个朋友,某个姐姐的经纪人,私下偷偷对我说:“节目播出之前,我对年龄根本没有那么恐惧。我本以为是个励志节目呢,歌舞包装之下,走深度情感路线那种。”

她也是个姐姐,聊这节目的时候,她情绪复杂,她是受益者,也是成年人观众。她最后不住地对我感慨:还不是因为,成熟女演员能上的戏,真的太少了。
这不是一个节目、一个女性群体的尴尬,而是中国女性整体的困境——在社交媒体上、在公开言论中,人们赞赏成熟而独立的女性,支持她们爽快离婚、交小男友、鼓励她们自然变老,但是一旦进入执行层面,进入现实场景,面对切身利益,许多人对女人的要求又立刻回到严苛模式:要求她们隐忍、牺牲、照顾家庭,而且最好别是全职主妇,不然稍有张扬就会被打上“拜金太太”的刻板印象。对女性的真实审美出奇一致地白幼瘦,脸不能垮,身材要紧,看上去要年轻——照这个标准,不是强迫症和完美主义者,真的做不了人们心目中能乘风破浪的姐姐。
还记得看过一部纪录片,叫《中国剩女》。其中一位主角,是来自山东的成熟女律师,30岁刚刚出头,虽然挣的钱也还不足以fxxk任何人,但她已经在大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美也不丑,身材不算好但也没啥硬伤,她不是独身主义者,对伴侣的要求非常务实:受过良好教育,愿意尊重女性(跟前任分手就是因为对方完全不愿意分担家务)。但是对于这样基本的情感诉求,她去到婚恋机构,得到的是来自婚姻顾问自觉实话实说式的羞辱:1、你不漂亮,不是美女;2、你的年龄在婚恋市场太大了;3、你的性格太硬,需要柔一点。
看这纪录片的观众都觉得难以忍受,更何况是被说了还要假装没被伤害的当事人?但是仔细想想,对于婚恋机构的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单生意,对方这么做,不过是为了提高成单率。怎样成单?首先降低你的心理预期,你必须承认你在这个市场是滞销的,这样才能不断调低议价底限,否则让你抱着“自己这样就很好”的心态,你得挑到啥时候?其次,必须按照好嫁标准改造你,让你从表面上更符合男性的预期,增加中选几率,减少退货可能。
我还认识一个大厂女高管,职业生涯太成功,一度在行业里无人不识君,忙到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于是一路单身到40来岁,后来碰到行业动荡,一下子不忙了,才终于有心力谋划一下人生的其他层面。某知名婚恋网的老总是她熟人,于是直接分给她手下最金牌顾问,在年费几十万的顶端人才库里打算给她张罗一个丈夫——然后她遇到了跟纪录片里女律师几乎一样的境地,话术虽然委婉,但意思是一样的:1、年龄太大了,已经不适合生孩子;2、打扮太普通,说话太硬气,去买点儿粉色衣服、真丝茶歇裙、细高跟、化化妆,说起话来多发发嗲、必要时装装傻——总之你处于婚恋市场的绝对劣势,唯一的优势是经济能力不错,但因此更要注意不能伤害男人的自尊心,所以千万不要要求太多。
女高管:……
好在她有fxxk you money,本来只是想安定一下,被羞辱之后立刻觉悟,在别人的规则里玩当然只能被挑剔,于是干脆痛快肆意地游戏人间。很多人如今谈论她时,并不觉得她是榜样——不显嫩,就是中年女人的样子。没结婚,没孩子,甚至似乎没有固定伴侣。有钱也很寂寞吧?
她过得很爽,只有她自己知道。
某种意义上,这种女团节目和婚姻市场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婚姻市场只是多加了一个实用性的要求。
在这种价值观里,成熟女性的A面,是努着劲儿成功留住了自己18岁的模样,B面则是面目模糊、失去性别魅力的大妈,非此即彼。所以让这种价值观来给“女性成熟美”做一个展示,就只能是人美路子野、性感、霸气、炸!
成熟的意义,难道不是因为拼过命、吃过苦、有了阅历的沉淀,终于有能力、有底气接受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脸、不完美的身体、不完美的人生?在意识到时间逝去之时,能更加专注地创造、而不是强留?拥抱更丰盛、更广阔的生活,把他人对自己的影响降至最低?不放弃美,但美得有纹路、美得有细节、美得有节制?
当然无论多少岁的女性,只要她想,都还是可以可爱、可以性感、可以热舞,但这种可爱、性感、热舞,应该有更自成一体的审美选择而不是降维靠拢——自然,就是最大的自尊。
写到最后,还是有些无法解决的沮丧——如今虽然都在宣称追求多元价值观,但大部分人实际上仍然在偷偷地慕强、媚青。
如何真正展现成年女性的自洽、从容、美好,这显然不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娱乐节目想要、应该、能够承担的命题。

那么,就还是祝福《乘风破浪的姐姐们》越办越好吧!毕竟, 能让某些体面的成年人通过节目再度获得关注与成功,也是我们这些普通成年人乐意看到的事。
截图来自公开播出节目画面,仅作引述。
为了持续看到推送
请顺手点个在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