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个现代文明成果被层层打开的时代,令人欣喜,也叫人不安。当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都可以任意采撷,固然可以让我们感到尚在童年却已经不惑,也会让许多人体会到未曾年轻,便开始衰老。很多时候,青春的体验如同一道地平线,会成为我们无法触及的一种心灵状态。而如果说在当今时代,有人能给出一种拯救青春的秘方,那么他一定会是王蒙,这不仅因为他是《青春万岁》的作者,还因为他是当代文坛青松不老的“高龄少年”。时代有我,君品相传。近日,由凤凰网出品,与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最新一期中,主持人华少就邀请著名作家、学者,前文化部部长王蒙,请他来为我们讲解永葆青春的秘密。
文学创作,王蒙说“我仍然是一线劳力”
作家,是王蒙身上最重要的身份标签。1934年王蒙出生之时,父亲的好友著名文学家何其芳,就借小仲马名著《茶花女》中人物阿尔芒(旧译阿蒙)为其命名。冥冥之中,这次取名为王蒙的一生烙下了文学的印记。1956年,年仅21岁的王蒙发表了在当时,引起了剧烈社会反响的知名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更令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是,作为成名于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知名作家,八十五岁高龄的王蒙时至今日依然还是活跃在文学工地的“第一线劳动力”。而2019年,他出版的全新小说集《生死恋》,像青年作家一样,聚焦在了情爱故事。
面对作家这个终身职业,王蒙曾评价说“一个人要是80多岁还能写小说,真是幸福!”但也许事实的真相恰恰相反,或许正是几十年如一日,每枚细胞都要跳跃,每一根神经都要抖擞的创作状态和创造激情,才是王蒙文海沉浮数十载,归来却依旧是少年青春秘诀。
文化部长,王蒙说“我只能干三年”
在中国的知名作家群体中,三年的文化部长经历,又是王蒙一个极其个人化的身份标签。尽管在就任之初,因为还想继续创造更多作品的,王蒙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面对乔石、习仲勋等中央领导的联合劝说,他还做出了“我只能干三年”、“就当是服兵役”的表态。但作为曾指导泱泱大国文化生态的文化部长,王蒙的部长生涯,仍留下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中国艺术节、元宵晚会的举办,到世界知名歌唱家帕瓦罗蒂与多明戈的相继访华,从日本电影《望乡》引发的广泛社会讨论到全国营业性歌舞厅的合法化……。王蒙的三年多文化部长生涯虽然短暂,但在上个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上,他在文化领域的种种举措,却提供了一种社会氛围,制造了一种文化杠杆的力量,撬动了整个社会的国民心态向着有利于改革开放实践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士与仕,是一对存微妙竞合的身份。庙堂之上,江湖之远,大多数体制内的知识分子,不是被制度条块捆绑成日渐老成世故的职业官僚,就是挂靴而去相忘江湖追求自我独立的精神燕雀。但也有少数像王蒙一样,将社会责任和精神自由的追求统一到一起的人,也唯有他们能够渡达真正的心灵自由彼岸,收获永远“青春万岁”的灵药。
对人生,王蒙说“凡是没死的都是活人”
在节目中面对华少的访谈,王蒙口出金句,“凡是没死的都是活人,要享受活人的权力,尽到活人的义务”。这可能也是王蒙自己最好的人生写照。11岁投身地下工作,14岁成为候补党员,中学刚毕业就成区团委副书记。21岁写出成名作,又在次年被打成右派。1963年刚被右派摘帽,却又主动申请下放新疆工作,一干就是十六年,归来时他不仅成为了生活积累更加丰厚的作家,还成为了维吾尔语的专家。甚至在如今含饴弄孙的年龄,王蒙还在学微信,学网络,与时俱进和时代共同成长。
对于大多人来说,截取王蒙人生中的任何一个片段都足够精彩,而王蒙却仿佛是一条永远无法停止奔腾的河流。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戏称,八十高龄的王蒙是“高龄少年”,但也许正是在这样的人生中,青春才能够得以定义。
秀骨青松不老,新词玉佩相磨。关于青春,也许最大的秘密也许就是青春本身,永远激情的创作,永不妥协的坚持,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对于体验、学习的兴趣。保持这样的状态,坚信明年才会衰老,那么无论真实年龄如何,都一样可以做一个永远青春的“高龄少年”。
锁定贵州习酒《君品谈》,继续关注凤凰网,更多丰富的君品故事和富于哲理的君品人生,主持人华少还将继续在这里与您分享!
凤凰网财经官方微信 ID:finance_ifeng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点在看支持凤财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